商水县实验中学“基于课程标准、中招考点、两类结构”的
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复习1 课型:复习课
原备人:黄寨一中 重备人: 实验 冯玉华 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对汉字的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读准字音”。
2)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教材分析
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3、中招考点
多年来,作为语文试卷的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部分在河南中招中以选择的形式出现,且多是对字音字形、词语成语、文学常识、古诗文默写(一般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名著、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的考查。现代文阅读以记叙文为主,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词句”等方面作为考查点。
4、学情分析
这单元的课文虽已经学习过,由于基础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对学习过的生字词掌握不牢,有些甚至对拼音还有着模糊地迹象,不能正确地读准字音,对文学常识的记忆不够深入,不能高效的进行记叙文的阅读。
二、复习目标
1、能读会写重点字词,说出重要的文学常识。
2、能说出新闻、小说、书信三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3、通过复习文本,能总结说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 设计一个活动:能读会写重点字词,说出重要的文学常识。
2、针对目标2, 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新闻、小说、书信三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复习文本,总结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1、能读会写重点字词,说出重要的文学常识。
复习指导一
内容:第一单元重点字词和作家作品。
方法:快速复习识记,同桌互提。
时间:5分钟
要求:能读会写重点字词。
复习检测一
1、重点字词注音:
芜湖( ) 荻港( ) 溃退( ) 歼灭( ) 要塞( )绥靖 ( ) 阻遏( ) 阌乡( ) 潢川( ) 管辖( )
殷红( )鄂豫皖( ) 迸发( ) 对峙( ) 取缔( )逃窜( )督战( ) 杜聿明( )锐不可当( ) 二十八宿( )
高屋建瓴( )苇塘( ) 竹篙( ) 寒噤( ) 疟子( )仄歪( ) 飒飒( ) 泅者( ) 浸透( ) 吆喝( )
莲蓬( ) 提防( ) 荷花淀( ) 舀水( ) 上蹿( )转弯抹角( ) 张皇失措( )阴惨( )安慰( ) 趴下( )
黄梢( ) 一梭( ) 契诃拉耶夫( ) 间歇( ) 拂晓( ) 埋葬( ) 瓦砾( ) 地窖( ) 怀揣( )
匍匐( ) 僵硬( ) 腋窝( ) 耸立( ) 鞠躬( ) 肃穆( )烧灼( )颤巍巍( )迫击炮( )育乞西( )
给予( ) 赞誉( ) 恍若( ) 缀满( ) 绸缎( ) 琉璃( ) 珐琅( ) 惊骇( ) 晨曦( ) 瞥见( )
劫掠( ) 赃物( ) 箱箧( ) 制裁( ) 朱鹭( ) 眼花缭乱( )纳粹( )发泄( )杀戮( ) 悼念( )
憧憬( ) 倾泻( ) 缭绕( ) 赤裸裸( ) 蜿蜒( ) 屹立( ) 稚嫩( )韵律( )恍惚( )荒谬( )
2、文学常识填空。
《芦花荡》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现代______家、散文家,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另一篇小说《________》,被视为“________派”的主要代表作。
《蜡烛》是_______(国籍)作家________写的一篇战地通讯。
雨果,(1802-1885),_____国作家。法国_______文学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九三年》等。
《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聂华苓,_____(国籍)作家,著有《_________》等小说集。
通过快速复习识记,同桌互提,让学生能读会写重点字词,说出重要的文学常识。
针对学生易读错、写错的字多次强调。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2、能说出新闻、小说、书信三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复习指导二
内容:第一单元文体知识
方法:快速背诵,老师提问
时间:5分钟
要求:、能说出新闻、小说、书信三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复习检测二
新闻文体知识:
1新闻也叫______,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_______地的报道国内外________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条新闻,通常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________是消息内容的提要,除了正题之外,还可以在前面加________或在后面加________。________部分简明的报道概括的事实或中心。__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3.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________,还可穿插适当的________和________。
4.新闻的六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事件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新闻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讯包括________和_______两类,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新闻________、_________。
小说文体知识:
1.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5.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书信文体知识:
1.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_________、________的应用文。2.格式包括称呼(顶格写)、______、______、祝颂语、署名和日期。
通过学生自行快速背诵,老师提问,使学生能说出新闻、小说、书信三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新闻、小说、书信三种文体知识。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3、通过复习文本,总结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复习指导三
内容:第一单元课文
方法:独学概括,交流展示,总结方法
时间:5分钟
要求:能总结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复习检测三
请概括说出《新闻两则1》的主要内容。
1949年4月22至24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请概括说出《芦花荡》一文的主要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老头子和敌人斗智斗勇,置敌人于死地。
通过复习文本,总结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五、当堂训练
听写词语。
排山倒海 高屋建瓴 气势磅礴 锐不可当 负隅顽抗 月明风清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打牙跌嘴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永垂不朽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丰功伟绩 响彻云霄 凄风苦雨 片纸只字
2、试概括课本第六课《背影》一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13张PPT。第一单元复习第一课时 原备人:黄寨一中
重备人:实验 冯玉华复习目标
1、能读会写重点字词,说出重要的文学常识。
2、能说出新闻、小说、书信三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3、通过复习文本,能总结说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目标一:能读会写重点字词,说出重要的文学常识。复习指导一
内容:第一单元重点字词和作家作品。
方法:快速复习识记,同桌互提。
时间:5分钟
要求:能读会写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
复习检测一1、重点字词注音:
芜湖( ) 荻港( ) 溃退( ) 歼灭( ) 要塞( )绥靖 ( ) 阻遏( ) 阌乡( ) 潢川( ) 管辖( )殷红( )鄂豫皖( ) 迸发( ) 对峙( ) 取缔( )逃窜( )督战( ) 杜聿明( )锐不可当( ) 二十八宿( )高屋建瓴( )苇塘( ) 竹篙( ) 寒噤( ) 疟子( )仄歪( ) 飒飒( ) 泅者( ) 浸透( ) 吆喝( ) 莲蓬( ) 提防( ) 荷花淀( ) 舀水( ) 上蹿( )转弯抹角( ) 张皇失措( )阴惨( )安慰( ) 趴下( )
黄梢( ) 一梭( ) 契诃拉耶夫( ) 间歇( ) 拂晓( ) 埋葬( )瓦砾( ) 地窖( ) 怀揣( 匍匐( ) 僵硬( ) 腋窝( ) 耸立( ) 鞠躬( ) 肃穆( )烧灼( )颤巍巍( )迫击炮( )育乞西( )给予( ) 赞誉( ) 恍若( ) 缀满( ) 绸缎( ) 琉璃( ) 珐琅( ) 惊骇( ) 晨曦( ) 瞥见( )
劫掠( ) 赃物( ) 箱箧( ) 制裁( ) 朱鹭( ) 眼花缭乱( )纳粹( )发泄( )杀戮( ) 悼念( ) 憧憬( ) 倾泻( ) 缭绕( ) 赤裸裸( ) 蜿蜒( ) 屹立( ) 稚嫩( )韵律( )恍惚( )荒谬( )
2、文学常识填空。
《芦花荡》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现代______家、散文家,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另一篇小说《________》,被视为“________派”的主要代表作。
《蜡烛》是_______(国籍)作家________写的一篇战地通讯。
雨果,(1802-1885),_____国作家。法国_______文学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九三年》等。
《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聂华苓,_____(国籍)作家,著有《_________》等小说集。
目标二: 能说出新闻、小说、书信三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复习指导二
内容:第一单元文体知识
方法:快速背诵,老师提问
时间:5分钟
要求:能说出新闻、小说、书信三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1.新闻也叫______,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_______地的报道国内外________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条新闻,通常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________是消息内容的提要,除了正题之外,还可以在前面加________或在后面加________。________部分简明的报道概括的事实或中心。__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3.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________,还可穿插适当的________和________。
4.新闻的六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事件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新闻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讯包括________和_______两类,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新闻________、_________。
复习检测二 新闻文体知识:小说文体知识:
1.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5.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书信文体知识:
1.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_________、________的应用文。
2.格式包括称呼(顶格写)、______、______、祝颂语、署名和日期。
复习指导三
内容:第一单元课文
方法:独学概括,交流展示,总结方法
时间:5分钟
要求:能总结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目标三:通过复习文本,能总结说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复习检测三1、请概括说出《新闻两则1》的主要内容。
2、请概括说出《芦花荡》一文的主要内容。
?
1949年4月22至24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一老头子和敌人斗智斗勇,置敌人于死地。
要点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当堂训练:1、听写词语。
排山倒海 高屋建瓴 气势磅礴 锐不可当
负隅顽抗 月明风清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打牙跌嘴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永垂不朽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丰功伟绩 响彻云霄
凄风苦雨 片纸只字
2、试概括课本第六课《背影》一文的主要内容。
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复习2 课型:复习课
原备人:黄寨一中 重备人:实验 冯玉华 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教材分析
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3、中招考点
现代文阅读以记叙文为主,从“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词句”等方面作为考查点,分值8分,为中招必考题。
4、学情分析
这单元的课文虽已经学习过,由于基础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掌握不牢,有些甚至对文体常识还分辨不清,不能高效的进行记叙文的阅读,应对学生进行针对训练,提高做题质量。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课文,能总结说出“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2、通过复习课文,能总结说出“赏析词句”的方法。
3、通过复习综合性学习,能说出有关战争的诗句、成语。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能总结说出“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能总结说出“赏析词句”的方法。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能说出有关战争的诗句、成语。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1、通过复习课文,能总结说出“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复习指导一
内容:《芦花荡》
方法:独学分析,复习交流,归纳总结时间:5分钟
要求: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的语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并总结出“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复习检测二
1、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的语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并总结出“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第3、4段)动作描写(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第21段等) 心理描写(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这个“老头子”是一个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有勇有谋却又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的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
让学生通过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的语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并总结出“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注意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描写的分析。
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展示人物特点的重要手段。
抓住关键性语句深入分析。
在与其周围人物的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2、通过复习课文,能总结说出“赏析词句”的方法。
复习指导二
内容:《新闻两则》课后练习二
方法:联系上下文,对比分析。
时间:5分钟
要求:能说出哪句更好,并说出理由。
自学检测二
(1)
①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提示:注意从黑体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②句好。 “越过”只表示经,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且文字简洁有力。
“共”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通过复习检测,使学生能总结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的方法
赏析词句:
1、方法指导:
⑴精确性。指词语在词类选取、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恰当。
⑵情感性。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颂扬或厌恶、批判等思想倾向、感彩的作用.
⑶形象性。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
2、答题步骤:
理解词语的本意----揣摩词语语境意-----分析词语在此处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
“****”一词生动形象的(逼真、具体、贴切……)写出了……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3、通过复习综合性学习,能说出有关战争的诗句、成语。
复习指导三
内容: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
方法:
时间:5分钟
要求:能说出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有关战争的诗句、成语。
复习检测练三
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试写出两条关于战争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句关于战争的古诗词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写出六个关于战争的成语:_____。
让学生通过复习综合性学习,能说出有关战争的诗句、成语
五、当堂训练
1、分析《蜡烛》一文中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2、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课件13张PPT。第一单元复习第二课时 原备人:黄寨一中
重备人:实验 冯玉华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课文,能总结说出“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2、通过复习课文,能总结说出“赏析词句”的方法。
3、通过复习综合性学习,能说出有关战争的诗句、成语。
目标一:通过复习课文,能总结说出“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复习指导一
内容:《芦花荡》
方法:独学分析,复习交流,归纳总结时间:5分钟
要求: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的语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并总结出“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复习检测一1、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的语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并总结出“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第3、4段)动作描写(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第21段等) 心理描写(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这个“老头子”是一个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有勇有谋却又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的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注意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描写的分析。
2、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展示人物特点的重要手段。
3、抓住关键性语句深入分析。
4、在与其周围人物的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要点归纳:目标二:通过复习课文,能总结说出“赏析词句”的方法。 复习指导二
内容:《新闻两则》课后练习二
方法:联系上下文,对比分析。
时间:5分钟
要求:能说出哪句更好,并说出理由。
1、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2、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 2句好, “越过”只表示经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且文字简洁有力。 “共”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复习检测二 1、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东路军已战胜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封锁长江。 2、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第2句好, 1句只交代了我军取得了胜利并占领了哪些区,2句用“整天激战”、“歼灭”、“击溃”等词突出战斗的艰巨,表现我军的英勇无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赏析词句
1、方法指导:
⑴精确性。指词语在词类选取、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恰当。
⑵情感性。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颂扬或厌恶、批判等思想倾向、感彩的作用.
⑶形象性。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要点归纳:2、答题步骤:
理解词语的本意----揣摩词语语境意-----分析词语在此处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
“****”一词生动形象的(逼真、具体、贴切……)写出了……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复习指导三
内容: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
方法:收集整理
时间:5分钟
要求:能说出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有关战争的诗句、成语。
目标三:通过复习综合性学习,能说出有关战争的诗句、成语。 当堂训练:1、分析《蜡烛》一文中老妇人的形象?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复习检测三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试写出两条关于战争的名言: _______ __。
写出两句关于战争的古诗词名句:________ _。
写出六个关于战争的成语: __ _。
第一单元复习
字音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芜湖( ) 荻港( ) 溃退( ) 歼灭( ) 要塞( )绥靖 ( ) 阻遏( ) 阌乡( ) 潢川( ) 管辖( )
殷红( )鄂豫皖( ) 迸发( ) 对峙( ) 取缔( )逃窜( )督战( ) 杜聿明( )锐不可当( ) 二十八宿( )
高屋建瓴( )苇塘( ) 竹篙( ) 寒噤( ) 疟子( )仄歪( ) 飒飒( ) 泅者( ) 浸透( ) 吆喝( )
莲蓬( ) 提防( ) 荷花淀( ) 舀水( ) 上蹿( )转弯抹角( ) 张皇失措( )阴惨( )安慰( ) 趴下( )
黄梢( ) 一梭( ) 契诃拉耶夫( ) 间歇( ) 拂晓( ) 埋葬( ) 瓦砾( ) 地窖( ) 怀揣( )
匍匐( ) 僵硬( ) 腋窝( ) 耸立( ) 鞠躬( ) 肃穆( )烧灼( )颤巍巍( )迫击炮( )育乞西( )
给予( ) 赞誉( ) 恍若( ) 缀满( ) 绸缎( ) 琉璃( ) 珐琅( ) 惊骇( ) 晨曦( ) 瞥见( )
劫掠( ) 赃物( ) 箱箧( ) 制裁( ) 朱鹭( ) 眼花缭乱( )纳粹( )发泄( )杀戮( ) 悼念( )
憧憬( ) 倾泻( ) 缭绕( ) 赤裸裸( ) 蜿蜒( ) 屹立( ) 稚嫩( )韵律( )恍惚( )荒谬( )
二、解释词语。
排山倒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屋建瓴: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势磅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锐不可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隅顽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明风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弯抹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皇失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牙跌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疲力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副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垂不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眼花缭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名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荡然无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丽堂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功伟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响彻云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凄风苦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纸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学常识填空。
新闻也叫______,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_______地的报道国内外________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一条新闻,通常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________是消息内容的提要,除了正题之外,还可以在前面加________或在后面加________。________部分简明的报道概括的事实或中心。___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________,还可穿插适当的________和________。
新闻的六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事件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新闻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芦花荡》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现代______家、散文家,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另一篇小说《________》,被视为“________派”的主要代表作。
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人物的方法有肖像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描写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类。环境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通讯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新闻_________、_________。
《蜡烛》是_______(国籍)作家________写的一篇战地通讯。
雨果,(1802-1885),_____国作家。法国_______文学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九三年》等。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_________、________的应用文。格式包括称呼(顶格写)、______、______、祝颂语、署名和日期。
《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聂华苓,_____(国籍)作家,著有《_________》等小说集,《___________》等散文集。
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的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___________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___________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转入了苇塘的深处。___________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___________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___________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六、综合性学习。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应该“记住历史,__________”。试写出两条关于战争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句关于战争的古诗词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六个关于战争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篇目精彩语段阅读。
(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⑤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⑦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⑧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1)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3)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1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5)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8.用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2分)
9.“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西起九江(不含)”句中,括号的“不含”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本段共15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其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①/②一⑧/⑨一15 ??? B.①②一⑦/⑧一15
? C.①/②一⑤⑥一⑥?? ????????D.①/②一⑨/⑩一⑩-15
1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分)
??主观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客观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段中⑥⑦两句是议论句,对这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 B.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本质。
??? C.赞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
D.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的溃退是因为力量甚为微弱。
(二)《芦花荡》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南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9、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分)
10、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2分)
11、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2分)
12、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3、请在选文中画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句,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
14、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
15、加〖〗的段落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2分)
阅读答案:
8.第l段第一句。? 9.“均”是全”的意思,突出我军渡江的气势。
lO.不能。删去后,是否包含九江就不情楚了。
A 12.主观原因:另一方面……都很泄气;客观方面: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13.D
9、 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
10.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等。
11.充满自信的性格
12.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13.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每天夜里……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明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功过都是由这一点发出来的。
14.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及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7。
15.外貌、神态;写出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