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
科目 生物 教学对象 高二 提供者
课时 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小节内容包括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该专题最重要的内容.本节是在种群和群落的基础上,讲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又衔接生态系统的功能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探讨的主要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的变化,而在第五章则既要继续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也要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的“问题探讨”,研究的是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隐含着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节正文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内容,主要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概念和组成,建立生命的系统观2:通过构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发展思维建模的能力3:树立生态意识,形成生态文明思想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讨论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教学难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是石河子二中平行班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及自学能力有所欠缺;2. 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喜欢交流,有一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生态系统的结构有很浅的认识,因为本节课为翻转课堂,教师课前都已录制好本节课知识点的视频。学生也是在观看视频并完成相应作业之后才开始的这节课,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已基本掌握。学生在以前运用过实地观察、分析并进行表述,但观察不够科学、语言表述能力不是很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先行组织者策略、演示法、谈话法等多种策略组合运用即教学模式:(1)指导学生预习。课前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池塘生态系统”,并画出抽象的概念模型。在课堂中相互交流、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理解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利用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展示,加强对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的理解,并利用推理的方式归纳其知识网络。(3)指导学生联想。教学中结合课件资料,通过举一反三的口头诱导,激发学生围绕食物链展开丰富的联想,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等谚语中的生态学原理。通过知识迁移理解:群落中各种群之间的“营养联系”其主要形式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从而建立起“食物链”“消费级”“营养级”和“食物网”的立体框架。并通过图解和题例当堂巩固。(4)指导学生识图。本小节知识考查多以图解的形式出现,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指导学生分析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别,为后面的内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2)本节课是多媒体教室实施的。(4)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网络资源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几张生态系统的相关图片、提问学生。生态系统有哪几大类 举例说明。各种生态系统有什么相同点 1、学生观看图片,讨论回答; 1、制作课件(相关图片);2、以情景引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
第二阶段:新课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成分(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探索。) 1、给出一张生态瓶的图片,学生来判断这个生态瓶是否属于生态系统?它包含了生态系统的哪些成分?学生分组讨论。(1). 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阳光、温度、空气、水份、土壤等(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自养生物制造有机物,是主要成分.(3).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和寄生菌类——异养生物 (4).分解者: 细菌、真菌和腐生动物——异养生物,是必要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1)、生产者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2)、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受精和种子传播有重要作用。(3)、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2.知识点复习一遍之后,再讲解学生在看完微视频后的作业,并找典型题目进行讲解。3.设置学生活动让学生快速判断幻灯片上的题。4.设置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生态系统的模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卡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上讲解小组的模型) 1、(课前已经将学生8人分为以小组)。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在讨论之后派代表发言交流,并构建生态系统的模型,相互展示、交流和评判。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已在课前的微视频中讲解过,课上主要是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掌握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达成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表达、思维能力,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3.通过习题讲解,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点。4.这些判断题都是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点,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能找到自己的知识漏洞,并加以弥补。5.学生通过课前学习,课上老师讲解以及组内互动学习,学生自主构建生态系统模型。
第三阶段:(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创设虚拟情境,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总结) 1、设置学生活动判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主要指浮游植物)” 这两句谚语是否构成食物链?请说明理由! 学生观察、分析食物链思考,回答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1、以生活中的谚语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讨论启发式教学,检测学生对营养级的概念,初、次级消费者的概念及其与营养级的关系的掌握情况。
3.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应该注意的事项。 1、学生看图片并讨论,分析食物网上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与能量流动的渠道。
第四阶段: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你对生态系统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系统)的理解?人类作为生物圈(最大的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人类应该怎样才能和自然界和谐共处? 学生讨论回答 1、开放学生的思维,理解生态系统为什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教学难点。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第五阶段: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师生共同评价, (l)图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最短的食物链是____ _ 最长的食物链是__ (2)图中生产者是_____,为__ __ __ 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属于_____营养级。(3)狮子占据那几个营养级________________ 营养级,狮子和野狗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4)食物网中的一种生物减少,其他的生物都减少,这种生物是________。若蛇的数量减少,狮子的数量变化是_____ ___。 让学生完成练习作业,通过练习完成情况,从整体上评价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结果。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