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生物人教版八下第七单元 7.2.2 基因在亲子代的传递 课件(共34张PPT)+大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生物人教版八下第七单元 7.2.2 基因在亲子代的传递 课件(共34张PPT)+大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25 21:03:35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一、单元学习内容
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六大主题“遗传与进化”,对应现行教材“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属于新课标十个概念中的第七个概念:概念7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动物和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物种的延续。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城。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如图所示: 具体如下: 7.2.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包括遗传和变异,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转基因生物 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包括基因、DNA和染色体,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7.2.3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包括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基因也有显性和隐性 7.2.4 人的性别遗传 包括男女染色体的差别,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7.2.5 生物的变异 包括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遗传信息与生物性状的关系,以及遗传信息可以在亲子代之间传递;逐渐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能够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生命观念: (1)能够解释遗传信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了传递,并控制新个体的生长发育。 (2)借助图示或模型阐明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3)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阐明基因组成和环境共同决定生物的性状。 (4)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到杂交育种、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5)运用进化与适应的观点,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科学探究: ①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 ② 在探究、合作、交流中,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保护大自然,珍爱保护动植物,关注社会,关爱孕妇。
教材编写体例 1、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具备单元-章-节-课时的结构分层; 2、每节设置“想一想、议一议”问题或情境导入,均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 3、每节重难点以小标题形式呈现,简约清晰; 4、每节安排有“探究实践”、“观察与思考”、“小资料”等模块,任务突出; 5、课后有“练习”和“课外实践”,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教材编写特点 本本章属于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第二章,主题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依据课标的内容和学业要求,结合教材的知识内容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即教材第一节)让学生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第二部分(即教材第二节)重点介绍了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第三部分(即教材第三节)重点介绍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第四部分(即教材第四节)主要讲述人的性别遗传。第五部分(即教材第五节)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变异。 本单元探究活动丰富多样,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在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除安排了大量的“观察与思考’、“实验’以外,还安排了 “探究”。利用典型的对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计要点及其意义;通过练习抽样检测的活动,操作比较简单、但对学生领悟抽样的方法有重要意义。“探究”是由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的探究活动,教材中没有提供可参考的实验方案,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材编写意图 植物、动物和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物种的延续。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城。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本单元包括五个专题内容:专题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专题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专题三《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专题四《人的性别遗传》、专题五《生物的变异》。 专题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从“观察与思考”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现象形成概念,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依次探究了物质基础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个层次描述了遗传物质的结构、成分和作用。专题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首先从经典遗传学的庞大体系中提出基因这一核心概念,并以基因为线索,深入浅出地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解决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遗传物质的传递及性别控制的机理。专题三《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首先通过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总结出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分别由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从基因水平阐述了遗传物质的作用机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专题四《人的性别遗传》首先从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过程中,为客户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总结归纳生物的永安道遗传物质的基础上指出了遗传物质的改变——变异的现象和类型。专题五《生物的变异》通过展示不同品种的生物,帮助学生认识到同种生物之间的变异,以及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进而通过“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表达与交流,明确不同品种、同一品种花生果实大小存在变异,最后根据已有的知识解释花生果实大小存在变异的原因,提出变异的类型。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基因的功能、位置、本质、传递和应用。本单元学生通过调查、模型制作、探究实验、模拟实验等方式,认识性状是基因控制的;说出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明确生殖细胞是基因在亲自间传递的桥梁;知道性别决定的道理;认同禁止近亲结婚;了解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合理利用已有教材。根据学情和班级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选择对应的教学模块,有所取舍。如每一节开头的“想一想,议一议”,如果觉得有更合适的问题和情景取代可以有所改变。 2、科学选择网络资源。根据教学过程和与知识的关联,科学选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的呈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辅助教师将知识形象化展示。如:展示男性和女性体细胞中染色体图片,分析男性和女性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表示等。 3、充分利用周围环境进行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专业书籍阅读、网络查询等,收集有关生物生殖、遗传和变异的资料并进行交流和分享。调查生态环境对生物生殖的影响;讨论生物的生殖、发育和变异的重要意义。
二、单元学情分析
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关于遗传与变异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去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 知识上,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对基因稳定传递的一面具有一定的基础这对学生认识不同生物之间存在变异的原因奠定基础。另外,学生已经学习 了生物的性状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对同种生物间存在变异的原因。进-步突破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及弓|起两种变异的原因这一重点。另一方面,物理和数学已经对直尺的使用、平均值计算和曲线图的绘制进行了详细的教学,学生 具备分析数据的基础。 能力上,学生对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并不陌生,具备一般探究能力。 另外,学生具备通过测量获得数据的能力,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有限,难以独自分析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学生对探究实验有激情,有竞争意识,具备较强的小组合作能力。但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
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本章内容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材上所安排的课外实践、科学技术社会等内容都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没有相关的科学知识,不易理解和实践。本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分析典型实例,利用自制教具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感性认识,加强合作学习,表达交流。倡导探究性学习。整体可以利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_上分享所见所闻→科学实验或动手实操→总结归纳特征→课后知识延伸”的形式,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课前教师对学生学情、已有知识准确把握,做到精选素材、精选习题、精选活动,高效课堂。 2、课中教师根据学生当场生成及时应对,做到心中有数、以生为本、以学促教。 3、课后拓展延伸精准多样,设置有意思的、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
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1.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课堂上能够快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但长时间后注意力容易下降,需要教师把控时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探究实践、动手操作、言语表达等能力两极分化严重,需要每堂课至少安排一次小组讨论或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提升班级综合素养。 3.课后实践任务完成质量两极分化严重,需要教师及时强化、鼓励学生的科学探究,从而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三、单元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 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探究实践 能够从生物学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与实验操作技能,通过设计、制作和改进,将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逐步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实践创新意识、创新意识。
科学思维 尊重事实证据,能够运用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思维习惯;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多角度、辩证地分析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相关问题;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探讨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
态度责任 初步理解科学的本质,能以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究;不盲从他人,能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进行理性审视,尊重他人的观点;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初步树立积极的环保意识,投身于热爱生物的实践中去。
四、单元学习评价
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
很好 一般 不好
知识评价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遗传的概念及实例
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的概念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及相关实验
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及解释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遗传病及其分析
优生优育
人的性别遗传 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生物的变异 变异的概念及实例
生物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遗传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
考核方式 选择题考查:基因控制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人的性别遗传,变异的种类 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基因的传递,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变异的种类 拓展题:男女平等,保护环境 简答题: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
五、单元教学实施
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什么是基因?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基因如何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基因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人的性别是怎样遗传的?生物变异的种类有哪些?基因的性状?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解答相关问题。 探究分析基因、DNA与染色体的关系。能够区别基因、DNA及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基因在亲子代传递的特点,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分析理解基因传递的特点。概括基因是如何在亲子间传递的,理解基因传递的特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表现?自主阅读教材第相关内容,学学习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之间的关系。能够说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传递中的表现,理解显性和隐性是如何传递的人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解答相关问题。 观察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的特点,探究生男生女是由什么决定的。通过观察,了解生男生女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能够说出生男生女的概率。生物的变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变异的原因有哪些?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什么是生物的变异;探究分析生物变异的原因。了解生物变异的原因,能够概括生物变异的表现。
学习方法 和策略 1、落实基础知识。认识生物圈中生物的延续和发展,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 2、横纵向分析比较。加强章节直接的联系,帮助形成大概念和重要概念。 3、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了解本单元知识在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4、探究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课程资源 多媒体资源:不同生物类群的图片、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遗传病的图示、男女染色体、生物变异的图片等 实验室资源:实验“孟德尔杂交实验”、实验“遗传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的实验装等。 生活资源:生活中生物的性状、转基因产品、遗传病例、变异实例等。 硬件设施资源:希沃白板、投影仪、扩音器、PPT等
单元教学 结构图
课时课型 分配 第四单元 植物的生活
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课型
第二章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新授课
第二章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 新授课
第二章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 新授课
第二章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1 新授课
第二章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1 新授课
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
第二章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活动:绘制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图示
第二章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说明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特点。
第二章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以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报。
第二章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请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分析生男生女的比例
第二章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调查活动:调查生产中生物变异的原因。(共34张PPT)
第七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2.能够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特点
3.理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桥梁”是生殖细胞
我长得咋那么像爸爸呢?
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新课导入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思考:右图所示的是大量的精子正在奔向卵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只有一个精子能与卵细胞结合。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给子代带去了什么?
目标导学一:染色体、DNA和基因
新课讲解
细胞有细胞核;
细胞核有染色体;
染色体=DNA+蛋白质
DNA
蛋白质
染色体
讨论探究:基因存在于哪里呢?
新课讲解
合作探究
蛋白质
DNA
染色体
(1)染色体主要由什么物质组成?
(2)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它的分子结构像什么?
DNA和蛋白质
DNA
呈双螺旋结构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新课讲解
基因1
基因2
基因3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染色体
(1个)
DNA
(1个)
基因(多个)
新课讲解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NA分子片段模式图
控制眼皮的单双
眼珠的颜色
基因存在于遗传物质—DNA分子上。
DNA(脱氧核糖核酸):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新课讲解
DNA双螺旋结构示意图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新课讲解
DNA双螺旋结构示意图
DNA双螺旋结构示意图
新课讲解
DNA又在哪里?
DNA在染色体上
新课讲解
1. 一条长绳比作:
2. 长绳上各个颜色的片段比作:
3. 把长绳拧成的短棒比作:
基因
DNA
染色体
基因、DNA和染色体
新课讲解



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一 个DNA分子和多个蛋白质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
新课讲解
基因
DNA
染色体
细胞核
细胞
控制生物的性状
基因是染色体上能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新课讲解
染色体是成对的
DNA是 的
基因是 的
成对
成对
基因A
基因a
基因B
基因b
染色体、DNA、基因 在体细胞中的存在特点
目标导学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新课讲解
观察与思考
每条染色体上都有染成不同颜色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一个基因吗?
经过处理后的正常人(女)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排序图
染色体上不同区段的不同颜色表示其成分差异,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远多于颜色区域数目。
新课讲解
对比分析:不同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相同吗?
染色体
不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不同,每种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数目都是一定的,而且成对存在。
新课讲解
男:体细胞:23对染色体=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Y
女:体细胞:23对染色体=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X
新课讲解
体细胞
除生殖细胞外的所有活细胞
生殖细胞
精子和卵细胞
新课讲解
讨论学习
人体细胞内有46条染色体,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每条染色体上都有染成不同颜色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一个基因吗?
每条染色体上都有成百上千个基因,而染成不同颜色的区域并没有那么多,所以每个染色区域可能含有多个基因。
新课讲解
问题的发现
23对



+
23对
46对
=



46对
+
46对
92对
=



生物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形成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会不会像体细胞一样具有成对的染色体?为什么?
新课讲解
Edouard van Beneden(1846-1910)
科学家的研究
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
A
A
B
B
b
b
雄性体细胞
雌性体细胞
A
B
a
b
精子
卵细胞
a
a
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减半,每一对染色体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受精卵
A
a
b
B
来自父方
来自母方
新课讲解
23对
(46条)
23对
(46条)
23对
(46条)
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不是任意的一半,而是 的染色体中有 进入生殖细胞。
成对
一条
染色体数目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减半
23条
精子
受精卵
父亲
母亲
23条
卵细胞
减半
意义:使子代与亲代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保证了亲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
新课讲解
A
a
a
A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是什么
精子和卵细胞(或生殖细胞)
新课讲解
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解


能形成精子的细胞
能形成卵细胞的细胞
精子
卵细胞
受精卵
新课讲解
父亲
23对(46条)
母亲
23对(46条)
精子
23条
卵细胞
23条
受精卵
23对
(46条)
多个基因构成1个DNA,1个DNA和多个蛋白质构成1条染色体。
染色体
蛋白质
DNA
基因
性状
控制
新课讲解
知识小结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基因、DNA和染色体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基因: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NA: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分子组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父方(染色体成对2n)→精子(染色体数减半n)
母方(染色体成对2n)→ 卵细胞(染色体数减半n)
受精卵(染色体成对2n)→(染色体成对2n)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每条DNA分子上会有很多个基因
B.每条染色体上会有很多个DNA分子
C.每条染色体上会有很多个蛋白质分子
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
课堂练习
2.下列哪种细胞中基因成单存在( )
A、珠被细胞 B、表皮细胞
C、卵细胞 D、受精卵
C
课堂练习
3.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正常来源是( )
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一半以上来自父方,一半以下来自母方
C.一半以下来自父方、一半以上来自母方
D.与父亲相似的人,来自父方多,与母亲相似的人,来自母方多
A
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共同学习了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道了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特点,我们学会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作业布置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对比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特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课题名称 7.2.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教材从经典遗传学的庞大体系中提出基因这一核心概念, 并以基因为线索,深入浅出地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而解决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 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文字量很少,但人体染色体图以及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却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紧紧把握这个关键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生成的问题情境中分析、交流获取知识。 2、教学分析 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数据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能够总结出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难点:通过观看比奈登对于马蛔虫染色体实验,结合人体染色体图能够归纳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学情分析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步去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定的感性思维。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知识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尽可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使学习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到所思考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多多,发言就会勇跃,每个新问题的提出必然引起学生们进一步探究问题,寻找答案的欲望。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观察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探究实践: 将基因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学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态度责任: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 说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 阐明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探究能力 通过合作讨论与探究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分工合作的能力。
科学态度 理解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主要采用图文介绍,学生自主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配合教师的图示讲解进行教学。“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内容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实物、图片等,并组织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另外,可以根据学情,安排“课后实践活动”。需要组织学生学习活动要求,指导设计方法。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说一说:我长得咋那么像爸爸呢? 教师引领: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学生认真观察两幅图片的相似之处,结合自己的理解,交流看法。 通过组织学生查看并查找与爸爸相似的原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
新知探究 染色体、DNA、和基因 1.思考:右图所示的是大量的精子正在奔向卵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只有一个精子能与卵细胞结合。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给子代带去了什么? 教师引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2.讨论探究:基因存在于哪里呢? 教师引领:细胞有细胞核; 细胞核有染色体; 染色体=DNA+蛋白质 合作探究: (1)染色体主要由什么物质组成? (2)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它的分子结构像什么? 教师引领: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存在于遗传物质—DNA分子上。 4.DNA双螺旋结构示意图 思考:DNA又在哪里? 教师引领: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 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一 个DNA分子和多个蛋白质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 5.知识小结:基因是染色体上能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学生认真观看精子奔向卵细胞的图示,结合教材知识,交流分享对问题的看法。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基因在哪里?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教师出示的图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做好记录,并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 学生认真观看DNA双螺旋结构示意图,结合教材内容,寻找DNA所在之处 学生认真识记和理解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通过组织学生看观并解读精子奔向卵细胞的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形象的下星期性状的遗传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子代的道理。 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组合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共同认识到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通过“知识小结”环节,进一步把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形象而生动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识记,落实本节课的重难点。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观察与思考 每条染色体上都有染成不同颜色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一个基因吗? 教师引领:染色体上不同区段的不同颜色表示其成分差异,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远多于颜色区域数目。 2.对比分析:不同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相同吗? 教师引领:不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不同,每种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数目都是一定的,而且成对存在。 男:体细胞:23对染色体=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Y 女:体细胞:23对染色体=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X 3.知识链接: 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所有活细胞 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4.讨论学习:人体细胞内有46条染色体,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每条染色体上都有染成不同颜色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一个基因吗? 教师引领:每条染色体上都有成百上千个基因,而染成不同颜色的区域并没有那么多,所以每个染色区域可能含有多个基因。 5.问题发现:生物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形成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会不会像体细胞一样具有成对的染色体?为什么? 6.科学家的研究 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 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减半,每一对染色体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教师引领:意义:使子代与亲代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保证了亲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 7.思考交流: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是什么 8.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解 教师引领: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学生认真观察染色体的示意图,结合教材内容,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认真研读教师出示的各种生物的染色体的表格,对比分析,结合教师内容,归纳总结不同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的特点。 学生大声朗读知识链接,争取识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学习,共同解决教师提出的思考题,并派代表在班级发言汇报。 学生认真观盾多媒体展示的有性生殖过程示意图,思考并回答染色体存在的特点。 学生研读科学家的研究材料,初步了解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理解其科学探究的意义。 学生认真观看并理解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解,理解并识记。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的感受到染色体上不同区段的分布特点及数目。 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表格,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直观的理解不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量不同,更有利于理解和识记 通过“知识链接”环节,有效总结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学习,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染色区域所含基因的数量,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研读科学家的材料,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了解马蛔虫的生殖过程,从而理解亲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 通过向学生直观展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解,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变化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共同学习了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道了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特点,我们学会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巩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问题。
作业设计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说明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特点。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