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课件(宁夏专用)第三讲 小说(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课件(宁夏专用)第三讲 小说(共4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5 22:1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三讲 小说(针对考点15~考点20)
涉及考点:考点15 人物心理、情感分析  考点16 把握人物形象   考点17 次要人物的作用 考点18 句子理解 
考点19 描写方法   考点20 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
原文呈现(2023·江西,第18~21题,16分) 文本助读
守 望
原上秋
①他经常来这里,不论雨天,还是晴天。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
②不下雨的时候,这个区域一半严肃,一半活泼。三十多年前,这是一个整体。记不清哪一天,一分为二了。外面沿马路的一半划出来,供居民使用:唱歌、跳舞、打牌、弈棋,老人们静坐,孩子们追逐打闹。另一半,一千多人躺在那里,很安静。哄闹声随风能进去,人不能进去。当中隔着一道门。是那种透视的铁艺门,彼此都能窥见,两边的人如相会,能拉手,不能拥抱。
→环境描写,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烘托了“他”哀痛、怀念之情【针对例19】
③他经常坐在那里,看着人聚人散。
④起先没有划开的时候,他也时常过来。那时候有高墙和密不透风的大铁门。马路的对面是一幢小楼,四层,现在还在,显得破了,像一个老人一样安静而慈祥地坐在那里。他就在那栋楼里住着。那时候他的双腿还有充沛的力量支撑躯体,经常绕着高墙行走。回到家里,透过斑驳的玻璃窗子,能轻而易举地看到这里。
⑤现在,景色不一样了。对面已换成高大的牌楼,牌楼上四个大字:烈士陵园。字是金色的,底是一种浅浅的蓝,透着淡淡的忧伤。
→反复写“他”的“来”与“坐”, 体现了“他”执着守望战友们的深厚情感【针对例15(2)、真题补充A项】
⑥有一年,他看到对面的高墙被人推倒,听说是要建市民公园,他义愤填膺。他找到主管部门,亮出军功章,诉说了反对的理由。
⑦负责人看到那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
⑧工作人员一直与他沟通,公园还是建成了,或者说,陵园地块一分为二了。他接受了现实,他感觉到,实际上这样也不错:战友们在里面,依然有一份安宁,依然有苍松翠柏相拥。后来,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孙子说,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 →开始建公园时,他的行为和心理【针对例15(1)】
→表明他战功卓著【针对例16】
→表明他是一个执着明理、顾全大局的老人【针对例16】
⑨后来,他看到那些在公园里休闲的人,脸上都挂着幸福。这时候,他会想起孙子的那句话。
⑩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他坐在已成隔挡的大门一边,左耳和右耳处在分裂的状态。左耳是欢闹,右耳是寂静。有时候反过来。他的情绪也分裂。右边是伤痛,左边是欢笑。有时候反过来。
他孙子也来过,孙子用一种凝重的表情看着里面。里面被苍松翠柏包围。大石碑后面,是一排排六十厘米高的墓碑。从门口看不到。 →“孙子”的言行让“他”释然,涌动一份幸福【针对例16】
→公园建成后,他的行为和心理【针对例15(1)】
孙子回过头,变成一脸的欢喜,跑开了。孩子这个年纪不会装,高兴就是高兴。
看到孙子笑着跑开,他也涌动一份幸福。
他的痛只在下雨的时候隐隐发作。这个时候,公园里的欢笑被雨水冲散,剩下一片空旷和四处飘逸的寂寥。他打着雨伞蹲下来,挨个给墓碑擦洗,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这里的一千六百五十八个战友,他一个也不认识,却又都熟悉。无论是与日本鬼子搏斗牺牲的,在解放战争中倒下的,还是抗美援朝魂归故里的,他怎么会不熟悉呢。他们在战场上冲锋的姿态,他们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的壮烈,他永不能忘。 →“凝重”表明孙子对革命先烈的敬重,从侧面表现出爷爷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深刻【针对例17】
→公园建成后,他的行为【针对例15(1)】
→表明他是一个对战友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兵【针对例16】
每当擦到一个叫李云峰的烈士的墓碑时,他会想到那时的通信员,一个叫李什么峰的年轻战士。原谅他记不住战士的名字,因为这个李什么峰之前,已有两个通信员相继牺牲了。弹雨里,他问,叫什么名字。枪炮声很重,新的通信员把手围个喇叭大声说,他叫李什么峰。
后来,这个叫李什么峰的通信员也牺牲了。
他深深内疚。
他就把这个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的对待,在他身上多擦几下,在他身边多停片刻。
→写“他”把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对待,体现了“他”的内疚心理和“他”对战斗岁月难以忘怀,点明了“他”守望的原因【真题补充B项】
擦完墓碑,他已经很累了。他坐在前面的大石碑台阶上,把雨伞扣在头顶。一下子,弹雨似乎就起来了,啪啪,啪啪。这种氛围,不由他不想起那些枪林弹雨的故事。
坐久了,他会感觉到凉。由外到内的凉。四周的松柏都淌着雨水,他的眼睛和心也潮湿起来。
21等云一片片散开,太阳光照在大地,公园的一侧开始欢闹起来,一张张笑脸又荡漾起来。
22这是两个世界,彼此守望。
(有删改) →“两个世界”一个是革命烈士的墓地,另一个是人民群众的休闲场所。“彼此守望”即活着的人们在守望英烈;英烈在守望活着的人们,守望人们的幸福生活【针对例18、真题补充C项】
考点15 人物心理、情感分析
考向1 人物心理(全国视野推荐备考)
例15(1)(2023·江西,第18题,6分)三十多年的时代变迁,陵园地块由“整体”一分为二,引发了“他”心理的变化。小说围绕“陵园地块的变动”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地块变动情况 “他”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没有划开时 行为:时常过来,绕墙走,从家中看
心理:平静
开始建公园时 行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园建成后 行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找主管部门,亮军功章,诉说反对理由 ②义愤填膺 ③坐在门边,擦洗墓碑   ④伤痛
【全国中考设问】
1.(2023·河南第7题)文中两处画横线句都写到老兵流泪,你从中读出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2.(2023·苏州第17题)小羊羔和母亲团聚时,“我”女儿“孤独地站在当院,观看母亲和小羊羔拼命往一起跑的情景”。请根据上下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鲍尔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
3.(2023·杭州第7题)文中写同学发言后,大家先“哄堂大笑”,接着“都静默了”。请揣摩同学们“静默”时的心理。
1.揣摩人物心理:①抓人物描写——关注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②抓环境描写——联系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或情境,心理活动应符合人物身份及所处环境。③抓关键词——抓住能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动词、形容词,以及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结合情节分析。④抓情节——结合情节发展关注人物心理变化。⑤抓主旨——结合主旨分析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
2.补写人物心理:①明确要补写哪个人物在什么情境下的心理活动。②结合上下文情节分析该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情感态度以及当时所处的情境。③依照情节发展,代入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合情合理地推论,补写出符合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心理描写。补写时,要采用描述性语言,不能用概述性语言;要根据题目要求,使用恰当的人称(多以第一人称描写心理活动)。
考向2 人物情感
例15(2)(2023·江西,第20题A项改编)小说反复写“他”的“来”与“坐”,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体现了“他”执着守望战友们的深厚情感。
【宁夏中考设问】
(2020·宁夏第21题)第②段颇具生活气息,情味十足。邻家大伯“远远地喊着,头刀子韭菜——无公害的!”隐含着他怎样的心情?
【教材设问】
1.(七上《动物笑谈》旁批)这句调侃的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七下《紫藤萝瀑布》思考探究)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3.(八上《回忆我的母亲》积累拓展)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语句略)
1.找出文中与人物相关的言行、心理、事件等,尤其要抓心理描写,如内心独白、动作暗示、心理概述等,分析其中体现的情感。
2.抓关键词句。如直接表现人物情感态度的词语,带有感彩的句子(抒情、议论句)。
3.联系文章主旨,把握人物的情感态度。
考点16 把握人物形象
例16(2023·江西,第19题,4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孙子”的言行对“他”有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他”是一个战功卓著的老英雄;是一个对战友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兵;是一个执着明理、顾全大局的老人。 “孙子”的言行让“他”释然,涌动一份幸福。
【宁夏中考设问】
(2014·宁夏第21题)“父亲”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一个词语作答,并另找一个与之相应的内容写在下面。
【教材设问】
1.(七上《植树的牧羊人》思考探究)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_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八上《回忆我的母亲》思考探究)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即可,“分析”题则要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文中人物的事例进行分析。类型不同,答题模式也不同。
第二步:全文梳理,画句分析。
1.关注交代人物身份、地位、经历、品格等的语句。
2.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富有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
3.概括与人物相关的情节,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梳理其形象特征。
4.通过文中其他人物的评价、作者在文中的抒情或议论句,直接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
第三步:分类合并,恰当表述。如果人物和情节始终一致,则合并人物性格特征;如人物性格有发展变化,则要答出人物性格变化。
考点17 次要人物的作用
例17(原创)第⑧~ 段中写“孙子”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孙子”对革命先烈的敬重,从侧面表现出爷爷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深刻。②“孙子”说的话“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揭示了英烈守望人们的幸福生活这一主题。
【宁夏中考设问】
(2015·宁夏第20题)第③段中“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教材教参设问】
1.(七下《回忆鲁迅先生》旁批)写海婴,写许先生,跟写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
2.(九上教参《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探究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第一步:区分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描写一般较多,他(她)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在情节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次要人物与此相反。
第二步:找出描写次要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等的词句,或通过梳理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与结局,找出文中与该次要人物有关的内容。
第三步: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入手具体分析。
1.情节上:充当线索,交代了……的内容,为……做铺垫(或制造波澜、设置悬念)。
2.叙述方式上:便于抒情,让读者感觉真实可信。
3.人物关系上:通过对比或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思想品质,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
4.主题上:次要人物……的行为,表现了……的思想品质,丰富(点明、深化)了文章主题。
考点18 句子理解
例18(2023·江西,第20题C项改编)文章结尾“这是两个世界,彼此守望”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活着的人们在守望英烈;英烈在守望活着的人们,守望人们的幸福生活。
【宁夏中考设问】
1.(2022·宁夏第20题)第②段的结尾作者写到“我就是这样受命于黄河开河之时,踏着春天的脚步走上人生舞台的”,请简要分析这个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2021·宁夏第21题)理解第⑦段“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这个句子的含义。
3.(2023·宁夏第22题)怎么理解第⑦段“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这个句子的含义?
【教材设问】
1.(七下《紫藤萝瀑布》思考探究)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
2.(八上《白杨礼赞》思考探究)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追问原因:追问这个句子“为什么”会这么说。
2.抓住关键词:解释句中关键词语(代词、形容词、动词等)的本义,理解语境义。
3.抓内容:结合上下文相关内容或通过解释段意来分析。
4.抓句子位置:总领句,可从下文搜寻相关信息;总结句,可从上文搜寻相关信息;过渡句,则要关注上下文。
5.看句子特点:描写句,可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抒情句,可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议论句,可分析句子所表达的观点或态度。
6.抓主旨:结合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文章中心分析句子含义。
考点19 描写方法
例19(2023·江西,第21题,3分)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描写环境的画横线语句的作用。
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
参考答案:文中画横线语句描写了烈士陵园苍翠的松柏,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烘托了“他”哀痛、怀念之情。
【宁夏中考设问】
1.(2022·宁夏第21题)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2.(2021·宁夏第18题)文章的第①段是特写,请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细节描写)
3.(2023·宁夏第23题)简要分析第①段画线句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神态、肖像描写)
1.明确题干要求从哪个角度(人物描写还是环境描写,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回答。若题干没有明确指出角度,则先判断所给句子属于哪类描写。
2.结合该描写方法的一般作用,联系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要明确人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密切相关,环境描写也是为情节、人物、主题服务的。
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 分类 特点 作用
动作描写 对人物个性化的举止、动作的描写。 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
神态描写
对人物面部神情的描写。 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语言描写
对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描写。 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
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反映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 (外貌)肖像描写
对人物容貌、体态、装扮等进行描写。 以“形”传“神”,表现人物的外在形象,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
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是交代人物的思想感情基础、变化和行动的内在依据。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 表现地域风光,揭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环境,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感情);衬托人物形象;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
社会环境
指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给人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衬托或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细节描写
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进行细微而具体的刻画。 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
考点20 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全国视野推荐备考)
例20(原创)小说以第三人称“他”的视角来展开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通过客观叙述可以更好地表现“他”的情感(对战友的不舍与怀念,对战斗生活的难以忘怀),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他”的行为和心理。
【全国中考设问】
1.(2023·广东第20题)选文中的“我”是个孩子,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2023·赤峰第10题)回答第三处批注里的问题:“洞茶”的称呼由以前的“它”,变成现在的“你”,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呢?
【教材设问】
1.(七上《雨的四季》旁批)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到这一段改称“你”?
2.(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妨试着变换一下叙事视角,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1.分析人称作用:①明确文章或文段使用的是第几人称。②结合三种人称的一般作用,具体分析文章或文段内容,表述时要切合不同人称的特点,符合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章主旨。
【注】有的文章是多种记叙人称同时使用,人称的变化一般是因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变化(一般情况下是由“第三人称”向“第二人称”转变)。
2.分析叙述视角:①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或特定人物视角)——a.有利于适当拉开距离,为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b.叙述者能洞悉作品中的一切人物、故事、场景等,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②有限视角——a.从儿童视角进行叙述,读者也会受到感动;b.童年视角,以回忆的方式,运用童年视角叙事,写童年的感受,更加纯真感人,充满温情;c.成年视角,从现在的角度看过去发生的事情,具有审视、反思、批判往事,揭示主题的作用。
叙述人称
作用
①使文章更具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
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举例
如《孔乙己》以酒店伙计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客观地叙述了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
第一人称(我、我们)
作用
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③用于物时,有拟人化效果,蕴含情感。
举例
如《雨的四季》采用第二人称“你”来描写雨,由客观叙述转为面对面交流对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第二人称(你、你们)
作用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空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③用于物时,有拟人化效果,蕴含情感,叙述亲切自然。
举例
如《皇帝的新装》采用第三人称,对皇帝的穷奢极欲进行大力渲染与讽刺。
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
(2023·江西,第20题,3分)下列与小说主题相关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考点12 主旨理解
A.小说反复写“他”的“来”与“坐”,体现了“他”执着守望战友们的深厚 情感。
B.小说写“他”把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对待,体现了“他”的内疚心理 和“他”对战斗岁月难以忘怀,点明了“他”守望的原因。
C.结尾句的含义是:活着的人们在守望英烈;英烈在守望活着的人们,守望人们的幸福生活。
D.标题“守望”点明了人物的行为特点,揭示了守望的痛苦和绝望。
D
【解析】守望的内涵是:活着的人们在守望英烈;英烈在守望活着的人们,守望人们的幸福生活。故守望中既带有悲伤的情感,也带有对美好生活的期盼,D选项“揭示了守望的痛苦和绝望”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