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5 19:4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彖传》
大致意思: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文化culture
广义:
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
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德)马克思
选必2
意识形态+政治制度
选必3
选必1
本书导读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1、2课)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亚洲、非洲、欧洲)(第3、4、5课)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6、7、8课)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15课)
第七单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
课本结构
地域文化发展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传承、保护、共享
文化多样性
文化交互性
文化传承性
《龙 文》歌词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
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
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
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洒下床前明月光
上下千年一梦长
古今如一龙凤凰
黑眼黑发真善良
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
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
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
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
读懂千年金钩银画样
习惯故乡白米面或汤
一杯清茶道汉唐
妙笔丹青画平安
歌词中隐藏着哪些传统文化知识?
《龙文》歌词中的传统文化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
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
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
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洒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梦长
古今如一龙凤凰;黑眼黑发真善良
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
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
读懂千年金钩银画样;习惯故乡白米面或汤
一杯清茶道汉唐;妙笔丹青画平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习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分析中华文化在特定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的发展概况和具体表现,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
2.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总结和分析其特点;
3.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史料,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阅读课本第一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哪几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何具体表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阅读课本第二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阅读课本第三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自主学习,用时10分钟
要求:课本要有圈划和标注!!!
阶段 时期 概况
起源 远古时期
奠基 先秦时期
发展 秦汉
魏晋-唐
宋元
传承与转折 明中后期
明清之际
清康雍乾
夏商西周青铜文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形成
青铜文明;华夏认同观念形成;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
儒、佛、道交汇融通,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
理学形成,科技文化繁荣
陆王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提倡个性自由,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君主专制、文字狱、钳制思想,禁锢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期 概况
冲击与探索 1840年后
1915-1917年
复兴与新生 五四运动后
学习西方以救亡图存成潮流。维新思想、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进步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材料: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同级别文化的冲击较少……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人口优势,文化存在的群体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
——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
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
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杰出人物: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探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因有哪些?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情境一
材料一: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1、社会关系上:以人为本
①周公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子提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孟子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
“敬天保民”
“仁”“仁者爱人”
“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观---人本思想
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主张积极入世。
政治观---民本思想
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表现为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体恤百姓。
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情境一
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选自《道德经》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选自《荀子·天论》
2、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评价: 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自然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情境一
材料三:
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在家国同构下,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将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家旺则国兴,和衷共济。
家国情怀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家国关系: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家国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情境一
材料四: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墨子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孟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礼记》
评价: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价值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情境一
材料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评价: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
5、人生观: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人生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情境一
材料六: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太史伯
“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和:和睦;
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6、处世观:主张和而不同。
处世观
意义:“和”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重视以人为本
崇尚天人合一
追求家国情怀
坚持崇德尚贤
强调自强不息
主张和而不同
自然观
家国观
价值观
人生观
处世观
伦理观
连连看
情 境 二
材料一:新冠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毫无保留地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
材料二:“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就是命令。”“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与时间赛跑,同病毒竞速。
材料三: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着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阅读材料,分析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以民为本,生命至上。
和谐大同,命运共同。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思考:概括材料所反映的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学案P5)
治国安邦的责任担当意识
施政为民的人文关怀精神
经世致用的理性务实学风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
材料一 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材料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
材料四: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至荒芜。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②凝聚性(共同文化特质 同心协力)
(1)7000-5000年前:
①【黄河中游】仰韶文化:
②【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③【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彩绘陶器、粟
水稻、养蚕缫丝
(2)5000年前:
①【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②【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③【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蛋壳陶”(黑陶)
玉器、祭坛、神庙
材料二
③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领域广阔)
④包容性(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
⑤连续性(绵延不绝 传承至今)
①本土性(起源与发展)
【知识小结】概括中华文化(思想)发展历程的特点
阶段 时期 背景 文化(思想)表现
起源 原始社会 特殊的地理环境
商周 农耕经济、宗法社会
奠基 春秋战国 社会大变革
形成 秦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汉 董仲舒的新儒学符合汉代巩固大一统需要
成熟 繁荣 魏晋 隋唐 魏晋:社会动荡 隋唐:统一繁荣
宋元 儒学危机;社会危机需强化伦理纲常; 重文轻武
传承 禁锢 明清 社会动荡,工商业繁荣,君主专制强化
转型 近代 民族危机,西学东渐,民族工业发展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敬德保民、礼乐文化
百家争鸣
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三教合一;中华传统文化辉煌
理学形成,
文化高度繁荣
阳明心学;个性自由;经世致用;钳制思想
向西方(俄)学习救亡图存
延续性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创新性
凝聚性
凝聚性
多样性
曲折性
曲折性
曲折性
创新性
创新性
政治性
政治性
(二)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的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
2、它的道德伦理和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认知中,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学”与“习”指的就是对于德性的修养和践行。《大学》亦是如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家庭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规范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塑造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政治生态,它对维护家庭和国家的伦理政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二)价值: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2014年9月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讲话
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③为彰显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撑;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思想源泉;⑤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扩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智慧结晶。
结 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早期华夏:文化肇兴
春秋战国:文化奠基
秦汉时期:文化形成
魏晋隋唐宋元:文化发展、繁荣
明清时期:文化传承、转折
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
本课小结
1.【典题研析】(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可知,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其中“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综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D项正确;
典例研析
【典题研析】 (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的边防无力有一定的联系,A项正确
【典题研析】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答案】A【详解】据本题材料“《神笔》《骄傲的将军》”,“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笔》和《骄傲的将军》被认为是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先驱作品,所以材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A项正确
【典例研析】 (2022·北京·高考真题)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典例研析】 (2021·全国·高考真题)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
【典例研析】 (2020·山东·高考真题)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D【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