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秦朝末年,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因此在当时就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说法。从此,人们便用千金一诺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做事非常守信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也是告诫我们要诚实守信,否则就连小孩都会瞧不起你。
第8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1.了解文中有关古代敬称、谦称的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3.学习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
01
晓常识
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综上所述,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
02
夯基础
(1)词语解释
自主学习
约定
离开
回头看
拉
放弃
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入门不顾:
下车引之:
太丘舍去:
03
识文本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03
识文本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03
识文本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陈太丘走后那人才到达。元方当时才七岁,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不再等候离开了,
相约同行
正午时分
丢下(他)而离开
才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生气的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同“否”
舍弃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说:“你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就是没有礼貌。”
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拉,牵引
回头看
03
识文本
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古今异义
古:约定
今:日期
古:回头看
今:引用
古:拉
今:前往
古:离开
期
去
引
今:照顾
顾
03
识文本
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在问句尾表询问。
(2)省略句:
待君久不至,已去。
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非人哉!
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
(3)感叹句:
1.梳理文章脉络。
起因
经过
结果
太丘与友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友人怒骂,元方对答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君”“家君”“尊君”有何不同?
君
家君
尊君
对对方的尊称
对自己父亲的尊称
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3.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不守信用;
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
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
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4.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
5.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1)失礼,因为客人毕竟是长辈,元方这样做事对长辈的不敬;
(2)不失礼,因为客人无礼在先,元方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本文讲的是“信”和“礼”。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友人失信,没按时来,陈太丘就走了。友人对此不但不自责,反而辱骂陈太丘无信、“非人”。元方是怎样面对的呢?首先,他提出什么是“无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是谁无信呢?话说在点子上,友人无言以对。其次,当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又是失礼。简短两句话,使友人惭隗得下车来拉他。文章赞扬小元方明礼又善言,也肯定了友人知错能改的正确态度。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那位已经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友人,如果有一天见到陈太丘,他会对陈太丘说些什么呢
(1)我之前与您相约同行,没能按时到达,希望能求得您的原谅。我当时因为着急,就骂了您,实在是太无礼了。每每想起此事,我都感到非常惭愧,再次希望您能原谅我。
(2)元方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那天我没能按约定时间到达,您已经走了,因为着急,就骂了您,我实在是太失礼了。元方小小年纪,当时竟能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指出我的错误。他懂得为人之道——有信、有礼,将来一定会有经天纬地之才。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 政事第三》)
注: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的自称。⑤师:学习。
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第一次问陈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
第二次是问自己和陈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