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篇外国寓言,我国古代有许多特别有智慧的人,他们也善于通过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中国寓言——《穿井得一人》。
第22课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1.翻译课文,掌握翻译古文的方法。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对自己有所启迪。
姓名:
籍贯:
身份:
吕不韦( —公元前235年)
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
原为富商,子楚继承王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
01
晓常识
01
晓常识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02
识文本
1.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阅读文章,翻译课文。
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02
识文本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阅读文章,翻译课文。
02
识文本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打水浇田
等到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讲述
使听到
答应,回答
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古今异义
02
识文本
之
闻之于宋君( )
子将安之( )
得一人之使( )
代词,这件事
动词,去、到
助词 ,的
有闻而传之者( )
闻之于君( )
闻
听到
使听到
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以故东迁( )
认为
因为
于
闻之于宋君( )
非得一人于井中( )
向
在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
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穿井得一人
起因:
丁家穿井,趣说“穿井得一人”
发展
(误传)
有闻而传之者
国人道之
闻之于国君
结局:
揭开真相“得一人之使”
不要轻信传闻,不要以讹传讹。要审慎求实。
寓意:
1.翻译下列句子。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 "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
三人成虎
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