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共1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共1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5 18:0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2.疏通文意,掌握、积累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3.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思想观点
【任务】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识作者
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知背景
【目标二】疏通文意,掌握、积累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任务1】借助注释口译课文,并完成相应题目。
1.翻译标蓝的字词。
2.翻译划线的句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 )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狠心对待别人
运转,转动
惊骇,
结交。“内”,同“纳”
博取名誉。要,求取
恐惧
①从这里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
②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③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①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②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③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伤害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要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从这里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
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任务2】整理、积累下列文言基础知识。
1.记字音
①怵惕( ) ②要誉( ) ③羞恶( ) ④内交( )
2.通假字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②若火之始然
3.古今异义
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古义: 今义:
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古义: 今义:
同“纳”,结交
同“燃”,燃烧
yāo


chù
狠心对待别人
忍耐别人、容让别人
伤害
盗贼
4.一词多义
①辞
无辞让之心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停数日,辞去
不辞劳苦
大礼不辞小让
《归去来兮辞》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谦让
推辞、拒绝
告辞、告别
推托
讲究、计较
一种文体
辞谢,婉言道歉
②若
若火之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曾不若孀妻弱子
似乎、好像
如果、假如
代词,你
及、比得上
5.词类活用
①无羞恶之心
②不足以事父母
6.特殊句式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②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③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形容词做动词,感到羞耻 感到憎恶
名词作动词,侍奉、赡养
状语后置句,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四端说”是孟子提出性善论理论思想的一部分。具体来讲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为“仁”“义”“礼”“智”的源头;孟子称这四个源头为“四端”。“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任务1】你对孟子的“四端”是如何认识的?
【目标三】把握文章思想观点,赏析文章论述的精辟之处
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一是运用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恶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方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
【任务2】本文核心就是孟子认为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端,简要回答孟子是如何论证的。
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引出论说中心。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三是运用例证法,如在论述全文中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时,孟子运用“孺子”事例展开论述,使得观点浑厚大度。
“不忍人之心”即为“不狠心对待别人的心”,它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本性。扩充“不忍人之心”才能修养自身,福泽社会。在现实生活中迷路的人,关键应把“不忍人之心”找回来,恢复其善良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