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复活》(节选)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能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3.能鉴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任务1】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列夫 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等。
识作者
知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晚年的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交,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晓常识
【托尔斯泰主义】
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任务2】聂赫留朵夫在文中一共五次提出赎罪的请求,玛丝洛娃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关描写(用文中原句回答),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并进行简要分析。
聂赫留朵夫提出赎罪 玛丝洛娃的态度 分析
第一次提出:“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蔑视,无言抗拒
第二次提出:“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答非所问,态度冷漠
聂赫留朵夫提出赎罪 玛丝洛娃的态度 分析
第三次提出:“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她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她忽然瞟了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不接受他的赎罪,不想再谈过去的事情,既厌恶他又想讨好他
第四次提出:“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并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
她没有听他说话……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微笑着说。水火不相容……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
不信任 鄙视 抗拒
聂赫留朵夫提出赎罪 玛丝洛娃的态度 分析
第五次提出:“卡秋莎,你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
“何必提那些旧事。”他冷冷地说。
“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我接着摇摇头,像铁栅栏那边走去。
不信任,抗拒,不想原谅
【目标二】能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任务1】课文开头写到了监狱里的人大声叫嚷,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监狱嘈杂恶劣的生活环境。
突出了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
推动故事情节,因为这里太过嘈杂,说话听不清楚,才有了后面他们面对面交流的情节。
①
②
③
【任务2】当玛丝洛娃提出要借点钱的时候,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①人物角度:突出聂赫留朵夫的意外,他没想到玛丝洛娃会堕落了,说明他内心还是向往美好的。
②情节角度:推动情节发展,聂赫留朵夫因为窘迫,才有了后面的纠结。
③主题角度:“窘态毕露”既表现聂赫留朵夫不希望看到玛丝洛娃的堕落,又有着无限同情,这寄寓了作者的人性理想。
【目标三】能鉴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任务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刻画眼睛是作家表现心灵的重要方法。课文多次写到玛丝洛娃“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①“乌黑发亮”显示出玛丝洛娃在困厄的境况下依旧美丽而有活力。
②“斜睨”的眼神传神地刻画出玛丝洛娃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她略带叛逆的内心。
【任务2】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课文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
主人公是聂赫留朵夫
①语言描写。听完玛丝洛娃对往事的回忆以后,他说“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说明他为自己的过去感到羞耻,想弥补过失。
②动作描写。课文几次写到聂赫留朵夫掏皮夹子的动作,表现他真心想帮助玛丝洛娃。
③心理描写。当他向玛丝洛娃喊出“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后,先是感到害臊,后来想到“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表现忏悔的态度是真诚的。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在法庭审判之后,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他去狱中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并打算为她奔走申冤,但玛丝洛娃并不相信他。该部分内容展现了聂赫留朵夫发自内心的忏悔,表现了他内心的“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