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老子>四章》(一)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2.疏通文意,掌握、积累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3.能熟读并背诵课文
【任务】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识作者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知背景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晓常识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目标二】疏通文意,掌握、积累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任务1】借助注释口译课文,并完成相应题目。
1.翻译标蓝的字词。
2.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译
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和泥(制作
门窗
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②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 )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 )者不长(
)。其( )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 )或恶之。固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
同“现”
彰显
和“自伐”一个意思,自我夸耀
长久。一说
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
同“形”
人
为,做
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②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④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译
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 )有志,④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勤勉而行的人
⑤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
)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⑦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⑤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⑥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⑦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译
同“判”,分离
事物细微
毫毛的末端,
一筐土 累,同“蔂”,土筐
指顺应自然,
弥补、
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的时候
不求有所作为
补救
参考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
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任务2】整理、积累下列文言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①毂( ) ②埏埴( ) ③户牖( )
④自矜( ) ⑤泮( )
2.词语释义
(1)当其无,有车之用( )
(2)埏埴以为器( )
(3)凿户牖以为室( )
(4)自矜者不长( )
(5)企者不立( )
gǔ
shān zhí
yǒu
jīn
pàn
指车毂的中空处
揉合黏土
门窗
自我夸耀
踮起脚的人
(6)自矜者不长( )
(7)有道者不处( )
(8)强行者有志( )
(9)死而不亡者寿( )
(10)其安易持( )
(11)其未兆易谋( )
(12)其脆易泮( )
(1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
(14)常于几成而败之( )
(15)是以圣人欲不欲( )
(16)复众人之所过( )
长久,一说意为得到敬重
为,做
勤勉而行
腐朽
持守
解决
同“判”,分离
同“蔂”,土筐
接近
想要
弥补、补救
3.通假字
(1)曰余食赘行( )
(2)其脆易泮( )
(3)起于累土( )
4.古今异义
(1)凿户牖以为室
古义: 今义:
(2)跨者不行
古义: 今义:
(3)强行者有志 古义: 今义:
行,同“形”,形貌
泮,同“判”,分离
累,同“蔂”,土筐
以(之)为,把……作为
不能远行
强劲奋进
认为
不可以;不被允许
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5.一词多义
(1)是 ①自是者不彰( )
②斯是陋室( )
③是寡人之过也( )
(2)也 ①其在道也( )
②也无能为也已( )
(3)为 ①为之于未有( )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③为仲卿母所遗( )
④何辞为( )
动词,认为正确,肯定
动词,表判断
指示代词,此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舒缓语气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增强陈述语气
动词,做
介词,向
介词,被
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
6.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活用
①自见者不明( )
①自是者不彰( )
(2)名词的活用
自伐者无功( )
7.文言句式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名词作动词,建立功勋
形容词作动词,明辨是非
形容词作动词,明察
状语后置句,即“合抱之木,于毫末生”
状语后置句,即“九层之台,于累土起”
状语后置句,即“千里之行,于足下始”
【目标三】能熟读并背诵课文
【任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课文。
观看视频
《<老子>四章》 (二)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能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评析其现实意义
3.赏析文章艺术特色
【任务】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每则选文的内容要点。
【目标一】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第1则,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以为用”的道理。
第2则,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第4则,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低、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第3则,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任务1】《<老子>四章》第1则中是如何阐释“有”和“无”的关系的?有什么现实意义?
【目标二】能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评析其现实意义
老子通过车毂、埏埴与凿室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事物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老子反复讲述有与无的关系,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被眼前看到的表象迷惑,而忽略了真正的事实。
在此,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诫人们应如何修身养性。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虽然在短期内似乎有效果,但最终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个人修身是这样,那么为政呢?也应该这样,即“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反过来,当然要提倡自谦、自省、自警。可见,老子强调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主张“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
【任务2】小组合作:探究“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段话的深刻含意。
①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相关和相对的因素,而那些对立的因素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
②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③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④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⑤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力。
⑥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任务3】《<老子>四章》告诉了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任务】思考:《<老子>四章》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目标三】赏析文章艺术特色
(1)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文中运用了排比和对偶,语句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
(2)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选文第1则以“车”“器”“室”设喻,形象地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选文第4则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开头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老子》四章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四方面的辩证思想,即“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道者不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知人者智”;慎终如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