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2历史试题(河北专用)
(考试时间: 75 分钟 试卷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 “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
(中国周代封建) 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分封制( )
A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 .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2 .汉初,民间商业借贷发展迅速,但也带来了“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等社会问题;汉武帝时期,政
府制定法律对民间借贷进行调控,规定了贷款利率。政府这些做法旨在( )
A .维护政治统治的稳定 B .规范商业交易行为
C .推动官营商业的发展 D .抑制社会经济活力
3 .以下是《唐会要》中关于尚书仆射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尚书仆射的设置( )
。秦:始置,为少府属官,盖掌少府文书法令。 。东汉: 尚书台之副。 。唐太宗: 尚书省长官,位同丞相。 。唐中宗:不再是宰相,仅是虚职,属荣誉性赏功之官。 。安史之乱后:仆射必加同平章事,始为宰相。
A .使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完备 B .受到选官制度的直接影响
C .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D .表明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
4 .蹴鞠在宋代是皇帝和贵族都喜爱的活动。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宋代除了官家有蹴鞠专业艺人之外,
民间的瓦子中也有蹴鞠艺人表演, 而当时开展最为广泛的则是寒食节“寒食梁州十万家, 蹴鞠秋千尚豪华” 的
民俗活动。这表明宋代( )
A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 .宫廷体育已向民间扩展
C .蹴鞠在民间得到了普及 D .蹴鞠运动受到普遍欢迎
5 .下图为明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示意图。据此可知( )
A .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 B .明清政府垦荒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C .高产农作物引进缓解了社会矛盾 D .清代人口增长迅速粮食供应不足
6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与世界诸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 一是传统朝贡关系, 如朝鲜、越南等国属于这一类型;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国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近代条约关系,
西方侵略者都属于这一类型。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 .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B .传统朝贡体系受到冲击
C .近代外交理念完全确立 D .仍然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
7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 “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 ”作者旨在
说明辛亥革命( )
A .改变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B .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C .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 .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8 .1925 年, 中共“ 四大”决议指出, 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 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
之革命性。这说明中共认识到( )
A .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B .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
C .国共合作中应保持党的独立性 D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
9 .据统计, 1953- -1957 年, 我国的国家预算收入中, 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 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 40%。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
业发展成本。这一状况的出现( )
A .表明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B .突出了农业的主导地位
C .说明农业发展支持了工业化 D .体现了一五计划的成就
10 .2002-2007 年,全国共有 309 个城市与五大洲 119 个国家的 1057 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对外友协 举办建交纪念会及各种大型活动 358 次,开展文化交流项目 180 多个,举办各类大型演出、展览活动超过 500
场次。这( )
A .拓展了对外交往的空间 B .推进了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
C .实现了外交的重大突破 D .消除了各国之间的利益分歧
11 .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 阳历。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
这说明( )
A .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B .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C .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 D .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12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罗马文化。 14 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 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
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
A .基督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 .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 .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 .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发展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开发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动物、
恒星甚至新的人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观念和假想提出了挑战。 ” 由此可知
( )
A .人文主义思想已经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B .近代科学推动了殖民扩张
C .新航路开辟拓宽了人类的研究领域
D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经济发展
14 .下图是 1500 年至 1750 年间英国农业劳动力和城市工人的日收入水平波动趋势图。下列选项中对图表
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
英国农业劳动力和城市工人的日收入水平波动趋势图(1500—1750)
A .1550—1650 年间农场主和农业工人日收入增高与商业革命关系直接
B .1600—1700 年间农场主收入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圈地运动导致其破产
C .1650—1750 年间伦敦工人的日收入较高得益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
D .1650—1750 年间英国的高工资状况是推动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诱因
15 .1919 年 2 月,苏维埃政权开始进行另外一种试验:授权国有企业、企业集团、市苏维埃和工会获得土
地,组建苏维埃农场并生产供自己使用的农产品。此举意在( )
A .缓解农民对余粮征集制的抵制情绪 B .利用工业扶助农业发展
C .解决粮食供应不足问题 D .顺利实现向农业集体化过渡
16 .观察下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
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 .(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驿传(指邮驿) 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
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所谓宰辅宣召、侍从论思、经筵留身、翰苑夜对、二史直前、群臣召归、百官转对轮对、监司帅守 见辞、三馆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扣匦、太学生伏阙、外臣附驿、京局发马递铺,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
一人而不可言。
——南宋·魏了翁《应诏封事》 材料三 从整体上着, 宋代交通重心先是东移, 继而南移, 并形成以京城为中心、连接边防重地的物资运输 网络,以及偏重海上的对外交通形势,是国际政治格局与宋朝内部诸因素联动的结果。其中,受募兵制及 军事驻防形势制约的财政需求,又导致征商(商税)规模的扩大,从而促进内外商业交通的发展,而这一 需求,又正与欧亚国际局势,特别是十字军东征事件相因应,使宋朝出现空前的海上交通与贸易发达的局
面。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又导致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信息沟通需求和信息增量。
—— 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努与制度》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宋朝皇帝所掌握信息渠道的特点, 并说明其发挥的作用。
(8分)
(2)据以上材料,分析宋代信息传递取得进步的原因。(3 分)
(3)据材料三,简要评析作者的历史研究方法。(3 分)
18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 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 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 是“下县的皇权 ”。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 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 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 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
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民国时期县下设区进行管理, 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 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
前的保甲管理制度。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
(团)、城镇的自治会(社),使多数人参与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和冲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在基层治理上继承了传统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 合的“双轨政治 ”,并创造出群众路线,形成全新的现代治理经验。群众路线既是全新的治理理念与方法, 又是对治理传统的继承, 既是群众工作方法, 又要在行政体系内实践, 是基层治理全过程民主的具体体现。
通过发动群众,新中国实现了比传统社会更高的动员组织程度,依靠农村自身资源完成了现代农村建设,
如沿用至今的完善的水利体系,简易公路交通系统等,并推进一系列乡村公益事业,如扫盲运动、学校教
育、卫生运动等。
——摘编自吕德文《中西基层治理有何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 民国时期基层治理的不同之处, 并分析其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2 分)
19 .(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1 年, 英国违背金汇兑本位制, 停止英镑自由兑换黄金并大幅贬值, 这使美、法等金本位制国
家遭受了严重损失,以英国为首的英镑集团、以法国为核心的金集团和以美国为首的美元集团先后成立,
加剧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混乱。 1933 年,美英法召开伦敦货币会议,大多数代表认为货币稳定是摆脱经济萧 条的根本, 然而罗斯福更关注美国“健全的内部经济体制 ”,这熄灭了英法与美国达成货币稳定协议的希望。 随着英美两国经济的恢复,特别是德国加紧重新武装,促使美国积极推动美英法三方货币合作。 1936 年, 三国达成《三方货币稳定协议》,一致同意为改善国际贸易环境而努力, “黄金价格将围绕 35 美元兑换 1 盎司的金价浮动, 并愿意将之延伸至以后加入宣言的国家 ”。这是三方同时发表的接受法郎适度贬值、承诺
相互合作来降低汇率波动的声明,也是一个没有执行机制的“君子协定 ”。
——据谈谭《从“货币战 ”到“有限合作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三方货币稳定协议》。(6 分)
20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公元前 3000 年左右 在古代西亚地区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在北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城形成了古代埃及 文化;在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在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
公元前 5 世纪以后 在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古代希腊文化;此后,古罗马在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形 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5 世纪以 后 在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城文化。
16 世纪 之前 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 最具有代表性。
16 世纪 以后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 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7 世纪 以后 英国开始侵略印度, 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 兴办学校, 强行普及英语并使之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19 世纪 上半期 面对殖民侵略, 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 促进了埃及资本主 义的发展。
20 世纪 50 年代后 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 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 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 世纪 60—80 年代 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2历史试题(河北专用)
历史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D A C D D B D C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A C D C D C B
参考答案:
17 .(1)特点:渠道多样;有专门信息传递系统,迅捷高效;根据事务轻重缓急有不同渠道;君主有专属信 息渠道;能获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官民的信息;多种信息渠道能相互质证;制度设计上言论畅通等。 (任
意三点, 6 分)
作用:多方面收集信息加强了皇权,维护了统治;维护了边疆安全;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军事指挥效
率等。 (2 分)
(2)原因:社会信息增量急剧扩大,对信息传递的需求增长交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京城为中心的交通网; 边疆不稳定对长途信息传递需求增加;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兴盛,提高了信息传递需求;统治者为控制地 方,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建立较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君主为加强皇权,建立多样化信息渠道等。 (任意
两点, 3 分)
(3)评析:该学者运用全球史(或整体史)研究方法,关注世界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将宋代交通与信息发展 置于欧亚国际局势的大背景下加以理解和解释;注重将国际与国内复杂的形势综合研究;注重从空间关系
观察和理解历史;从信息增量的角度研究和解释宋代交通发展,具有创新性等。(3 分)
18 .(1)特点:由乡里组织行使国家权力;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基层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具
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基层治理具有自我修复功能,长期延续。(任答两点即可, 4 分)
(2)不同:区成为县下常设政区;体现近代化趋势;具有民主法制色彩。(任答两点即可, 4 分)
原因:民族经济的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促进;民众觉悟的提高;西方思想的影响。(2 分)
(3)历史经验:继承优秀治理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坚持群众路线,建立高效动员机制;实行全过程民主;
基层治理与现代农村建设有机结合。(2 分)
19 .(1)变化:从货币战转向与他国合作。(2 分)
原因:经济危机的影响;货币战加剧了危机;法西斯德国崛起的推动等。(6 分)
(2)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货币体系的稳定;缓解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改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经济 的恢复发展;为二战后货币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经验。该协议因参与国以维护本国利益为主旨,并未得到完
全执行,收到其应有的效果。(6 分)
20 .阶段一:16 世纪之前,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2 分)
解释: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交通工具相对落后。
(2分)
阶段二: 16 世纪到 19 世纪上半期,西方文化的扩张。(2 分)
解释:新航路的开辟之后,西方开始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形成;西
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形成。(2 分)
阶段三: 20 世纪 50 年代后到 80 年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创新。(2 分)
解释:二战后,欧洲殖民国家受重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二战进步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弊端;
大量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现代化的推进。(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