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学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学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5 22:42:35

文档简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前 自主学习
【课标要求】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知识梳理】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靠①______和狩猎为生。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后,人类变成食物的②__________。
3、农业的发展使③__________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促进了交换和④______。
4、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发展为早期⑤______。
5、剩余产品的出现,推动⑥__________产生和⑦______分化,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⑧______开始形成。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上,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1、西亚两河流域
⑴公元前4000 年左右,开始向文明过渡。
⑵约公元前2900 年,两河下游的⑨__________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⑶约公元前18 世纪,⑩______________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颁布《 __________________》,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⑷文化成就: ______文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发明 ______进位制。
2、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⑴公元前3100 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⑵ ______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
⑶ __________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⑷文化:______文字、______历、能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纸莎草
3、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⑴古代印度文明最初诞生于__________流域,到公元前6 世纪,______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⑵___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⑶公元前6—前4 世纪,北印度产生了多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影响最大的是释迦牟尼创立的______,主张众生平等,冲击了种姓制度。
4、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上
⑴公元前8—前6 世纪,______兴起,典型特征是______________。
⑵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城邦。斯巴达是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_____主政治的典型。
⑶古希腊文化:神话、悲剧、喜剧,西方“历史学之父”______________首创“历史”一词,______________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______________、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⑷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____ __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5、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
6、特点: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明显的______特征。
【自主核对】
①采集 ②生产者 ③手工业 ④贸易 ⑤城市 ⑥私有制 ⑦阶级 ⑧国家 ⑨苏美尔 ⑩古巴比伦 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 60 法老 金字塔 象形 太阳 印度河 恒河 种姓 佛教 城邦 小国寡民 民主政治 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 苏格拉底 成年男性公民 奴隶 多元
课堂 全面突破
【合作探究】
1、结合课本引文和第子目的内容,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简述文明的产生过程并完成表格。
文明产生的前提 文明的标志 产生原因
阶级的产生
文字的形成
国家的出现
城市的兴起
认识升华 文明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的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2、探知——多元文明的特点
任 务 单
(1)从各自代表的区域中,选出你认为最有地域 特色的3项文明(政治、文字、文化)成就,为文明区域制作名片;(2)思考本区域文明的相关问题。(要求:自主学习4分钟——小组交流3分钟——成果展示)
例如:
区域:古代西亚
时间:
政治:
文字:
文化:
思考1: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思考2:古代西亚和埃及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思考3:在印度神话中,不同种姓人的地位与身体的部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后来什么思想对其产生了冲击?
思考4:根据图片史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
3、探究——文明多元的原因:以古希腊文明为例,概括影响文明多元的因素有哪些?
史料1:
史料2:古希腊多山、多岛、其有限的陆地被山岭分割小块,不适合统一国家的形成,……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各地相继形成了200多个城邦它们的国土面积一般只有百余平方公里、人口数万……
史料3:古希腊土地贫瘠,农业耕作条件先天不足,但盛产葡萄酒、橄榄油等,希腊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物产和便利的航海条件,向海外输出酒、布匹等产品。
史料4: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精彩地讲到大海和人类精神的联系: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有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根据史料,分析影响古希腊文明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因素 文明特点:
地理条件
国家制度
经济类型
民族性格
4、如何看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1)文明是多彩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2)文明是平等的,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是包容的,要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3)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对待世界多元文明,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世界文明的共同前进;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重点阐释】 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意义与局限——评价:
基本特征: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轮番而治是指轮流统治与被统治。)、直接民主(与现代比)、法律至上。
意义:①在古代君主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议会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 ③民主有利于修正错误。 ④民主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 ⑤民主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⑥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 2、局限:①雅典民主仅仅是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儿童、外邦移民、它国公民、奴隶都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如何理解“男人就是城邦”) ②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应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管理国家的权力,不利于国家管理。 总评: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臻于极盛,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雅典民主的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教材点拨】 思考2:古代西亚和埃及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西亚:
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使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在生产的过程中,开启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的形成,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和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为了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发明了60进位制。河水经常泛滥,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的传说。
为了解决该地区河水泛滥时易涝,其他时间易旱的问题,就需要修建许多水利灌溉设施。大规模集体协作劳动加强了各地居民间的联系,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形成。
两河流域不像尼罗河流域那样封闭,为了争夺两河地区的肥沃土地,此地多有战争,王国更替频繁。这种频繁更替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的健全和发展,同时导致了民族融合的发展,推动了两河地区文化上的繁荣。
埃及:
东北非的埃及同样干旱,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始终是埃及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根据尼罗河水涨落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栖息,无须遭受蛮族入侵所带来的恐惧与苦难,促进古代埃及的人民的经济发展。
尼罗河作为快速交通的要道,连接埃及全境,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并形成法老的专制统治。
尼罗河的特产纸莎草成为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尼罗河流域带来了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古代埃及建立起了辉煌的埃及文明.
问题探究:
20 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他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印度和希腊都产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这个时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创造,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间各个文明的发展。 你赞同雅斯贝斯的这一观点吗?请阐述理由。
“轴心时代”或“轴心期”概念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明确提出的一个跨文化研究的概念,用以指称公元前500年前后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文化突破现象。“轴心时代”本身是一个西方思想家的理论假设,而非事实性概念,用来说明公元前6~4世纪时希腊文化的某些特征在东方文化中也同步发生,以证明人类文明具有共同的特征。此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审视和分析这一观点。
【素养提升】 历史解释——文明
历史学领域的文明是一个综合指标,泛指原始社会之后的漫长历史阶段。文明与原始相对应,意味文明社会较原始社会有巨大的社会进步。从生产的基本方式和财富的基本来源角度讲,世界文明史可以依次划分出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两大文明类型;从社会制度角度分析,又有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循序渐进或者并列的文明;从文化形态角度看,则有佛教文明、基督教文明、儒学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判断一个地区的社会是否进入文明可用如下基本标志:
1、有了比石器效率更高的工具——金属器。
2、社会分化为具有不同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的阶级和等级。
3、产生了由公职人员、政府机关、军队、法庭、监狱等部门构成的多层次的(中央与地方的)公共权力机关——国家,并因此产生了法律、法规和税赋等国家权力的派生物。
4、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防御中心的城市出现,并成为一定地域上的国家与国民的权力中心。
5、文字的发明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形成了专门化的文学艺术与科学知识部门。
这些文明的标志虽然不是同时出现,但毕竟构成了判断文明到来的基本参数。在新石器时代与金属器时代之交,即铜石并用时代,世界上产生了五个独立的文明:公元前4000年代末出现的西亚两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000年代末出现的东亚两河(黄河与长江)流域、南亚两河(印度河与恒河)流域文明,公元前1世纪左右出现的中美与南美文明。文明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紧密联系在—起,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和文明。
PAGE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前 自主学习
【课标要求】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知识梳理】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1、人类最初文明的特点是?
2、古代文明扩展的条件?
3、古代文明扩展的概况:
(1)古代埃及:
(2)古巴比伦王国与亚述帝国:
(3)古代希腊的扩张:方式、条件、结果: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古代大帝国的兴起起源于文明的区域性扩展,它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张了农耕文明区。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1、波斯帝国:
(1)兴起的时间、地点,范围:
(2)特点:①中央:
②地方:
③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体系。
(3)灭亡:
2、亚历山大帝国:
(1)兴起的时间、范围:
(2)特点: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推广希腊文化。
3、罗马帝国:
(1)兴起与扩张
(2)繁荣与危机:前73年 斯巴达克起义
(3)分裂:4世纪末 (395年)
(4)西罗马帝国灭亡:5世纪后期(476年)
三、文明的交流:
交流传播的表现
农耕技术
冶铁技术
神话传说
雕刻技术
字母文字
丝绸之路
课堂 全面突破
【合作探究】
1、 材料: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
——《古代伊朗史料选辑》
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波斯第一帝国的什么制度和思想?
2、 【材料1】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作为商品汇聚地的描绘:“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材料2】奴隶劳动被广泛应用于矿山、大作坊、和农业中。 ——《世界历史》
结合这两则材料请同学们思考,罗马帝国达到这样的繁荣得益于什么?
【材料3】罗马进入“共和时代”以后,由于不断对外侵略和扩张,外族奴隶的数量增加很快。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有150万人口,奴隶就占了90万。
【材料4】当时(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被征服地区的军民俘虏源源不断地流入罗马,据统计,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总共把7.5万名俘虏卖为奴隶。----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古代史编》
请大家思考罗马奴隶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有何特点?
【材料5】奴隶劳动被广泛应用于矿山、大作坊、和农业中。田间劳动的奴隶白天戴着脚镣种地,夜间被关在像地牢一样的屋子里;矿山奴隶系着铁链,在兵士的监督下劳动。——《世界历史》
【材料6】在韦斯巴芗统治时期,当在令罗马圣皮特罗广场坚立一座方尖碑时,虽然当时有位发明者提出了一项可以大大方便竖碑的技术措施,但皇帝为了不让奴隶们有空可闲,宁愿让他们继续从事体力劳动。同样,水车虽然早在公元前 1世纪已为帝国东部行省所知道,可直到公元4世纪奴隶来源枯缩之时,才为罗马所采用。——《全球通史》
请大家结合书本历史纵横思考罗马奴隶制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这节课呢我们主要讲了古代埃及文明、西亚文明、古代希腊文明的拓展,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是大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波斯帝国成为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大流士改革使帝国实力大大增强。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再次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后来又被罗马帝国所灭,而罗马帝国的强大与奴隶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各个文明之间的交往也不断增多。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往来。
【重点阐释】——古罗马的法律
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的总称。其产生发展长达1000多年。
1、古罗马法律的发展演变、影响罗马法发展的因素、罗马法发展的两次飞越、罗马法蕴含的精神:
(1)发展演变: ①起源:习惯法。 ②开端(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③发展(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公元前286年阿奎里亚法 212年《卡拉卡拉敕令》 ④完备:6世纪的查士丁尼法典 (2)影响因素:①根本因素: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②平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断进行斗争;③疆域的不断扩大,自由民大量涌现。
(3)两次飞越:①《十二铜表法》为标志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②《卡拉卡拉敕令》为标志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 公民法:共和国时期,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如:《十二铜表法》、《阿奎利亚法》; 万民法: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如《卡拉卡拉敕令》、查士丁尼法典)
(4)罗马法蕴含的精神: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自然法原则。
2、古罗马的法律的渊源——《十二铜表法》诞生的时期、内容、评价(特点):
(1)时期:共和国时期(公元前452—公元前450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由贵族制定。
(2)背景:共和国的诞生;平民的长期斗争。
(3)内容: ①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 诉讼程序。
②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 ③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的既得利益(实质)。
(4)评价:①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纂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
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②这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3、查士丁尼法典: (1)区分《查士丁尼法典》与查士丁尼法典(1部4部法典);
(2)时期:6世纪(东罗马帝国)
(3)背景:① 历代法律庞杂; ② 吸取西罗马帝国覆灭的教训,积极革新内政。 ③ 罗马扩展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协调矛盾,巩固统治; (4)评价: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保留了古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为调节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4、对罗马法的评价:(1)积极意义:①对罗马: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对古代:内容丰富,应用性强,为罗马及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采用; ③对近代:近代许多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都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④对现代:今天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不告不理”的原则等都渊源于罗马法; ⑤历史地位:罗马法是世界古代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2)局限性:实质是统治阶级专政的工具,并不能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辉煌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罗马的金戈铁马,留下的却是一部永恒的法律。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名著作《罗马法的精神》中说:“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天主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既然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都有其礼仪与法律条文,为什么惟独罗马法成了现代法治的最重要的渊呢?
【当堂练习】
1.亚历山大的东征,从西方到东方,从希腊到印度,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直到今天,他的名字还被很多人传颂,这是因为东征和帝国的建立
A.使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B.削弱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
C.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2.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 “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反不义之士,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循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材料主要说明
A.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B.大流士以严酷法律治国
C.波斯帝国建立起了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D.波斯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3.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o Rome)说明
A.西方陆路交通十分发达,罗马是欧洲的中心 B.西罗马帝国强大繁荣,罗马是帝国的中心
C.罗马于欧洲各地的陆上交通十分方便 D.意大利富庶、繁荣,是欧洲的文化中心
4.有人说:“爱琴海区域海陆交错,东通阿拉伯半岛,南望埃及,西对亚平宁半岛,北通黑海,因而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场。”这句话揭示了
A.爱琴海区域的航海业发达 B.爱琴海地区的地形、地貌
C.地理环境对爱琴文明的影响 D.爱琴文明源于古埃及
5.罗马共和国在扩张的过程中,大量被征服地区的战俘和人口被掠夺为奴隶,奴隶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主要生产者。后来加速罗马共和国衰落的是
A.与迦太基战争的失败 B.斯巴达克起义
C.蛮族的入侵 D.与亚历山大帝国的战争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度,若遇迟风……数有死亡者。”英闻乃止。康有为曰:甘英愚怯,辜负班超凿空之盛意。
材料二 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曾穿一身丝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轰动一时。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贵族的风尚。公元166年,罗马皇帝的使节在越南甘南(时为汉郡)登陆后,前往洛阳觐见汉桓帝,中国与罗马两国“始乃一通焉”。
(1)根据材料一,分析甘英出使大秦中途而归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古代文明交流的主要因素还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况汉王朝与罗马交往的特点 ,并阐述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他被后人所传颂,源于他推广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故选D项。
2、【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赐予恩典”“严惩不贷”“我统治了这个王国”等,可知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主宰,故选A。法律治国、建立完善的官僚体系、君权神授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C、D
3、【答案】B【解析】罗马帝国建立后,最初的约两百年间,当时帝国境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海路畅通无阻。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就充分说明西罗马帝国强大繁荣,罗马是帝国的中心,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4、【答案】C【解析】材料旨在说明古代爱琴海地区文明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C项符合题意;A、B、D表述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D。
5、【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表述“奴隶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主要生产者”可知,题目主旨意在强调奴隶与罗马繁盛的关系,故斯巴达克奴隶起义是造成罗马衰退的重要因素,正确答案为B项;A、C、D都是讲战争因素,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6、【答案】(1)原因:海洋的阻隔;甘英的愚怯;
影响因素: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工具落后;地理知识缺乏;战争频繁等。
(2)特点:丝绸等商贸往来兴盛;已经实现了官方之间的交往。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贸往来;带动了丝绸之路的兴盛;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民众的社会生活等。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