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20分钟;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国家是人民通过社会契约而结成的,国家维护一切缔约者的自由、平等、生命财产,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这一观点 ( )
A.指出了国家产生的实质
B.否认了国家的阶级性
C.否认了国家的民主性
D.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属性
2.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他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愈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关于此变化,以下说明最为适当的是 ( )
A.原始社会解体 B.私有财产制萌芽
C.族长权威萎缩 D.财产公有制强化
3.《史记·河渠书》记载汉武帝初年“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井渠之生自此始”。材料中的“渠”是 (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龙首渠 D.灵渠
4.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体系能形成并日臻成熟的主要原因有 ( )
①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②生产技术日益完善
③水利工程相继兴建
④农作物资源的丰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 )
A.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B.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
C.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
D.真实地反映了远古时期的生活状况
6.《周书》载:“神农(炎帝)耕而作陶。”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半坡氏族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作随葬品
C.原始农业发展促使手工业产生
D.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现贫富分化
7.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 )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渔猎
C.渔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9.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权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 ( )
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
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
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
10.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
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
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
1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进入阶级社会,黄河流域也就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
——李根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1)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依次有哪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2)在原始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传统农业的标志和典型形态是什么?
(4)我国农业有何传统?这一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选B。
2.
【解析】选B。
3.
【解析】选C。
4.
【解析】选A。
5.
【解析】选C。
6.
【解析】选C。
7.
【解析】选A。
8.
【解析】选B。
9.
【解析】选B。
10.
【解析】选B。
二、非选择题
11. (1)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2)特点: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
(3)标志: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典型形态:铁犁牛耕。
(4)精耕细作的传统。主要内容: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生产技术和耕作制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农田水利和灌溉。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0分钟;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1661),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1753)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 ( )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2.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国王的水果”。该油画可以体现 ( )
A.新航路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
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
3.物种交流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传入美洲的植物有 ( )
①辣椒 ②水稻 ③甘蔗 ④葡萄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且共同发展
5.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该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以下选项中最有可能是该种食物的是 ( )
A.马铃薯 B.小麦 C.水稻 D.牛肉
6.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7.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说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则说:你还要感谢 ( )
A.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葡萄牙人从亚洲运回了玉米
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D.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8.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 )
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米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花生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烟)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番薯(红薯)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D.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
9.某学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正确的有 ( )
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
时间 (年) 人口 (百万) 粮食总 产出 (千吨) 种植面积 (百万公顷) 粮食 单产 (千克/ 公顷)
粮食 全部 作物
1400 72 20520 19.8 24.7 1038
1650 123 35055 32.0 40.0 1095
1750 260 74100 48.0 60.0 1544
1820 381 108585 59.0 73.7 1840
①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③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 ( )
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
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D.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
二、非选择题(10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于是,广大居民“即芟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苞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 不可避免地,无意的、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也在同时继续着。由于19世纪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并越来越密集,咖啡锈菌和根瘤蚜虫等害虫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霍乱从孟加拉湾附近的原生地成功逃逸,并在19世纪初成为全球性的灾害。19世纪末,一种对牛来说极为致命的病毒——牛瘟病毒——蔓延到了非洲东部和南部。在那里消灭了高达90%的牛群,使牧民们一贫如洗。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复员的数百万士兵和水手被轮船带到了世界各地。他们传播了一种流行病毒,导致了2 000万到6 000万人丧生,其中大部分人病死于印度。因这次大流感而丧生的人甚至比战争本身还要多。
——摘自[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以来“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扩大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
选C。
2.
选A。
3.
选D。
4.
选B。
5.
选A。
6.
选C。
7.
选D。
8.
选C。
9.
选D。
10.
选C。
二、非选择题
11.
【解析】第(1)题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要从多角度分析,例如,新航路开辟使美洲作物传到中国、美洲作物产量高利于解决中国当时的人地矛盾等。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主要从物种种类增多、人地矛盾缓解、饮食结构变化等角度分析即可。
第(2)题“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扩大的原因按照材料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材料中的“由于19世纪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并越来越密集”等体现的就是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工业革命密切全球的联系等因素。
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使美洲作物传到中国;美洲作物适应力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
影响: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地矛盾;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人口增长;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增加;导致生态破坏。
(2)原因:工业革命导致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交流扩大;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改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人口流动加剧。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20分钟;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礼记·王制》云:“丰年不奢,凶年不俭。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材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 ( )
A.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
B.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大力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D.提倡国家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
2.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0~1820年)
时间 英国 法国 德国
1500~1549年 7.4 6.7 4.0
1650~1699年 9.3 6.2 4.1
1750~1799年 10.1 7.0 5.1
1800~1820年 11.1 6.2 5.4
上表主要表明( )。
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
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
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
3.1801—1881年,英国农业劳动力在全国劳动力中的比例从35.9%下降到12.6%,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
A.环境污染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死亡
B.工业革命使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
C.政府强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D.大量农村人口流失海外
4.明清时期,江南广大的发达地区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扩大了棉花和桑树的种植,导致粮食供应必须依赖跨地区的贸易,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不虞事件的发生对粮食供应的威胁。这表明江南地区 ( )
A.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提高
B.农产品市场化影响粮食安全
C.经济发展优势急剧下降
D.农业生产能力出现严重不足
5.从1949年到197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国家的支持下,在20世纪50年代开办农机学校并兴建农机制造厂,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从欧洲、日本引进化肥生产设备。四川地区农机、化肥使用面积明显提高。这反映出四川地区 ( )
A.重视农业建设并有所成果
B.国民经济侧重农业发展
C.农业技术完全依赖国外
D.农民个人收入显著提高
6.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B.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完善
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7.下图为我国某地四个家庭农场2008—2011年面积变化示意图。由此可以推知( )
A.农业生产合作社出现了新趋向
B.农业生产日趋走向集约化经营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被淘汰
D.多元经营更能解放农村劳动力
8.1908年,伊斯特遵循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原理,研究发现了玉米的杂交优势;经过若干年,琼斯解决杂交玉米的制种难题;又经过若干年,华莱士创建了先锋种子公司并使杂交玉米种子产业化。后人尊称他们为“杂交玉米之父”。这个荣誉称号代表的是一个科学家集体。这说明( )
A.科学研究不可能独立完成
B.科研成果是不断传承的结果
C.科研工作必须要团体作战
D.从科研到生产时间大大缩短
9.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见下图),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总储粮量约为5 833 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这反映了( )
A.均田制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B.隋唐时期对农民剥削最沉重
C.我国古代粮食储存技术的进步
D.隋唐结束分裂北方长期稳定
10.食品安全问题不知从何时开始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人们用一句流传了千年的愤论:“真是伤天理”了,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此无关的是( )
A.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B.畜禽过度使用抗生素
C.过度使用添加剂
D.人口的快速增加
二、解答题(1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研究成功……1930年增加到93万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与此同时,大规模农场经营占主导地位,到1910年,美国共有573.7万个农场,平均每个经营面积为892英亩,到1930年,农场数增加到629.5万个,平均经营面积增加到953英亩。这些大规模的农场,耕作方法先进,单位面积农产品的收获量高,其农产品价格比经营小块土地面积的自耕农便宜。
——摘编自彭南生《近代农民离村与城市社会问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净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增长表
时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87.4 111.4 127.9
农民消费品购买力(亿元) 65.3 80.7 102.1 117.5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人民政府将疏通工农业产品流通渠道、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措施。打开农村土特产品销路以疏通流通渠道。同时,收集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信息,带工业品下乡,打开工业品的农村市场。由此促进了农副业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由此获得了原料和销路。这对刺激工商业恢复、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分析,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农业和农村变革有哪些主要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购买力增强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意义。
参考答案
1.D
2.B
3.B
4.B
5.A
6.A
7.B
8.B
9.C
10.D
二、解答题
11.(1)美国农业和农村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行机械生产;农业技术逐步改进,单位面积产量提高;采用大规模农场经营。
(2)原因:土地改革的进行;政府疏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研究农村市场信息,开拓工业品的农村市场。
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市场和原料。
16.(1)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2)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