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检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出现在街头巷尾,出现了乱停乱放、恶意破坏甚至直接骑回家等诸多不文明现象。
B.北京大学写给2017年自主招生初审未通过考生的一封信,让无数人感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情怀。
C.成都市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让公立医院逐步回归公益性,切实减轻了患者。
D.四川居民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偏低,让手机阅读成为了四川居民最倾向的阅读方式。
2.【2016年中考湖北黄石卷】填入文段空格中相应的句子,最贴切的一项是( )
其怡情也, ① ;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 ② 。
A.①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②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B.①最见于处世判事之时 ②最见于独处幽居之际
C.①最见于杂处群居之时 ②最见于读书演算之际
D.①最见于读书演算之时 ②最见于杂处群居之际
3.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里的瀑布变幻多姿。有时像一阵风,________;有时如漫天大雨,________;有时又如三两个隐者,________……
①尽情地沐浴山峦草木 ②在岩壑间自由流转呼唤 ③在深密的丛林里浅吟轻蹈
A.③①②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①②③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通过写作者在各拉丹冬的经历及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景仰和崇拜之情。
C.《登勃朗峰》通过记述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抒发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以第二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全方位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丽江的情感。
5.下面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一文的作者是梁衡。文章写作者先后于雨 季和枯水季去壶口,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壶口瀑布之惊人 的美。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作者是马丽华。各拉丹冬是唐古拉山脉最高的雪群,这里是长江的源头。
C.《登勃朗峰》的作者是马克 吐温,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 索亚历险记》等。
D.《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作者是阿来,本文使用第一人称,从“一滴水”的视角写了一次丽江之行。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历经五年的抢救保护和修复建设,无锡荡口古镇终于以优美的自然风光、________的水乡风情跃然于世。
(2)假期参观青羊宫,很多中国人都不认识神像、法器等,我不禁感慨,我们跟自己的传统文化之间的________太深了。
(3)扬州作为旅游城市,以其________的人文景观和绚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A.淳朴 隔阂 丰富 B.纯朴 隔阂 丰厚
C.纯朴 隔离 丰厚 D.淳朴 隔离 丰富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虐待 禁锢 忍俊不禁 迫不及待 B.蜷伏 煞白 通霄达旦 眈眈相向
C.闲瑕 怅然 妄下断语 怪诞不经 D.怂恿 蹒跚 神采弈弈 恋恋不舍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梁衡的《壶口瀑布》是一篇说明文,此文介绍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两个季节的特点。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述了作者马丽华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C.《登勃朗峰》的作者是马克·吐温,他是美国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有《格列佛游记》。
D.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以作者的口吻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
9.下列相关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猫》选自《郑振铎选集》,郑振铎是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B.《狼》选自《聊斋志异》,其意在告诉人们只要敢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
C.《猫》一文表达了作者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自己内心的痛苦和自责之情。
D.康拉德·劳伦兹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他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
10.下列语文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贵州省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工作动员部署暨业务培训会议在贵阳市召开。”句子的主干是“会议在贵阳市召开”。
B.“皑皑白雪”“风云变幻”“气势磅礴”都是主谓短语。
C.“采集内容包括采集对象身份信息、政治面貌、对象类别、基本生活状况等。”此句中的标点运用正确。
D.“实现全县自备水源用水户取水计量在线监控全覆盖,大大减少了执法成本。”句中“大大”一词充当状语。
二、综合性学习(每小题4分,共计12分)
11.2019年春节档上映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口碑和票房大爆。影片中,人类与地球是休戚与共、命运一体的关系。电影的高潮部分,刘培强驾驶着“领航者号”空间站冲向木星,最终拯救了地球,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里“天下国家”的壮志与情怀。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七年级要举行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
(1)为营造气氛,请你为该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请你设计三个以“爱国”为核心的主题活动,拟出活动名称。
(3)从古到今,有无数像刘培强那样的中华儿女,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请举一例,简述其事迹。
三、诗歌鉴赏(每小题4分,共计8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12.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描写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13.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四、现代文阅读(每小题4分,共计28分)
(一)姥姥门前唱大戏
顾振威
①姥姥是个戏迷,只要听到我们公社有唱戏的,三里五里她去听,十里八里她也去听。
②姥姥住的村庄是个只有四百多人的小村子,在我的记忆里,姥姥的村子只唱过一场戏。
③那是一个炎热的暑假,姥姥让舅舅拉着架子车请我们去听戏。父亲要忙农活脱不开身,在我的撺掇下,母亲坐在舅舅拉的架子车上,去姥姥家听戏。
④戏台就搭在姥姥家门前的空地上,我和母亲刚吃过晚饭,锣鼓家伙就“当当咚咚”地响起来了。跑出院子一看,晚饭前还空空如也的场地黑压压地坐满了人,我急得大哭起来。姥姥一脸慈祥地说,在你们吃饭时,我早把家里的小板凳搬到戏场了。姥姥家门前唱大戏,哪能让我的小外孙听不成戏呢?
⑤终于开戏了,我被戏台上的人物深深吸引住了,聚精会神地听着戏。母亲趴在我耳边小声说,你在这听戏,千万别乱跑,我回家去找你姥姥。
⑥母亲站起来走了,我哭着撵上母亲,母亲只好拉着我的手,回到姥姥家里。
⑦如豆的煤油灯光下,我吃惊地看到姥姥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沉重的石磨。汗水像小溪一样在她身上流淌着。
⑧母亲颤着声说,娘,你——咋不去呢?你那么好听戏!
⑨姥姥一只手扶着磨棍,一只手擦着脸上的汗,乐呵呵地说,你们好不容易才来一趟,我总得让你们吃上好面吧?
⑩母亲知道为了给姥爷看病,姥姥卖光了家里的小麦,就问姥姥,咱家里不是没有小麦了吗?
没小麦,我不会借吗?在村里我人缘最好,到谁家去借,谁不借给我呢?姥姥一脸自豪地说。
咱俩一块推吧,磨太沉了。母亲说着就抓起地上的磨棍。
你是来听戏的,哪能让你掏苦力?姥姥说着就放下磨棍,像是轰赶小鸡一样把我和母亲轰出了院子。
在我8岁那年的暑假,我不但在姥姥家听到了大戏,还吃上了让我唇齿留香的凉面条打鸡蛋。母亲曾多次内疚地对我说,为了让咱们吃上用小麦磨的好面,你姥姥借了人家二十多斤小麦,直到两年后土地包产到户了她才把小麦还清。
姥姥是个戏迷,可那年在她家门前唱的大戏她却没听成。就是那一场戏,让童年时代的我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醇浓的亲情。姥姥在几十年前就离开了我们,她坟前那曾经细如手指的柳树,已经有碗口粗了。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15.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6.请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母亲颤着声说,娘,你——咋不去呢?你那么好听戏!
17.选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
18.读完选文,你有怎样的人生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秋山红叶
还是在春天,我就有过重游天平山的打算。
下了长途汽车,秋雨仍然下个不住。天平山以枫叶胜,此时满树枫叶已是一片火红,宛如一堆堆淋不灭的火焰。有一些不禁雨打风吹,纷纷从树上飘落而下,地上也是落红点点。雨中游人不多,被风雨打落的红叶还那么鲜艳明丽,倒叫人有些不忍下脚。
我的目的不在于登山,而在于寻访三十年前忽略了的范仲淹的足迹。听说天平山又叫范坟山,是宋朝皇帝赐给范家的“赐山”,所以我第一个要寻的是“范坟”。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热心“导游”,把我领到了山的左侧,指着一座前面有石牌坊、埋在荒草堆里的坟墓,告诉我这就是“范坟”。残碑断碣,雨中实难辨认。我有些不信,他却说所谓范坟,并不是范文正公的墓,不过是他家的祖坟而已。他又兴冲冲告诉我一个关于“范坟”的传说:
范仲淹在京城做了大官。回到故乡苏州,奉承者不乏其人。有个风水先生,在苏州城内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建造住宅,将来子孙科甲不断,富贵无尽。他请范仲淹把府第建在那里。可是范仲淹却在那里修了府学,并说既是福地,就该由全城人同享。另一个风水先生认为天平山石头如乱箭穿胸,山坞是块绝地,切切不可在这里修造坟墓,不然将子孙衰微,做不了官。范仲淹却买下这块绝地作为祖坟。
这只是个传说,但是民间传说也往往表现出人民的爱憎。一个封建朝代的官吏,竟能千百年赢得人民爱戴,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于是我又想起沿海的范公堤,想起他所主张的新政十议,想起守卫西北边防时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的种种。人心是秤,谁为国家、人民做过一点好事,人民都会记得他的。
告别了“导游”,我开始举步登山。走到山腰白云泉,跨进茶楼,要了一杯用清泉泡的绿茶,凭栏品尝起来。白云泉因白居易的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而得名。栏外的雨中秋色,却让我想起范仲淹的词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想不到这位“小范老子”也有他感性的另一面。而这种似水柔情,似乎并未影响他清廉刚正的主要一面。范仲淹留下的词不过五首,每一首都脍炙人口,词名似乎超过某些以数量取胜者。我则更喜欢他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场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心情,跃然纸上,扣人心弦。“将军白发征夫泪”之“泪”,总是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泪”,要沉重一些。
下得山来,我想起“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想着岳阳楼前洞庭湖上此刻正是一派秋色。我在山下的枫林中捡起一片红叶。
“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这是陈毅同志的诗句。离天平山之游恰恰一年,夹在日记本中的这一片红叶,虽然干了,犹自红艳。天平山那些红似火焰的三角枫,那一派雨中的烂漫秋色,仿佛又重现在目前。
(作者沙白,有删改)
19.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注重对叶的色彩的渲染。本文的标题是《秋山红叶》,文中又多处描绘枫叶的红似火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尾引用陈毅同志的诗句“真红不枯槁”又有什么用意?
20.文章提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请写出这两句警句,并说说范仲淹在这两句话中表达的情怀与哪位诗人在哪首诗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21.从上下文看,文中“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范仲淹的词里,“我”为什么更喜欢“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
22.文章两次写到“小范老子”这一称呼,这两处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3.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了却了多少年来登天平山寻访范仲淹遗迹的心愿。
B.表达对烂漫秋色的赞美,对红似火焰的枫叶的赞美。
C.追寻范仲淹的遗风逸事,表达对他文才武略的敬佩。
D.歌颂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推崇“清廉刚正”之风。
24.下面是苏州天平山范公祠中的一副对联,请根据上文的内容说说这副对联是从哪些方面赞美范仲淹的一生的。
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①重苏台②
【注释】①俎豆:原指祭祀用的器具,这里是祭礼、崇奉之意。②苏台:指苏州。
五、作文(共计50分)
25.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一定有许多温暖的记忆。可能是父母的呵护,可能是师长的关爱,可能是朋友的支持,也可能是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这些记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让我们带着感动成长。
请你以“流过我心田的暖流”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六、文言文阅读(每小题4分,共计24分)
游东坡
【南宋】陆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龟头: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筇杖:竹枝。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2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横线词语。
(1)自州门而东( )
(2)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 )
(3)亭下面南一堂颇雄( )
(4)为一郡之最( )
27.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堂 中 有 苏 公 像 乌 帽 紫 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28.下列表示与文中画波浪线句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那上面有一座木桥,已经很旧了,还有一间破败的小屋,很不如人意。
B.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C.那上面原先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间小屋,现在已经破败,很不如人意。
D.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又在旁边建了一座小桥,还在小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29.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陆游游东坡,从居士亭开始,以“ ”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四望亭”,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的 之情。
七、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计16分)
30.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青青子衿, 。(《诗经·子衿》)
(2) ,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3)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 , !
八、名著阅读(每小题4分,共计8分)
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31.《傅雷家书》可谓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在傅聪长大成才的道路上,作为父亲的傅雷,从很多方面给予儿子悉心指导。请你任选一个方面,结合书信内容简要分析。
32.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回答问题。
现在,小弟弟,我愿意引你走上正路,因为我知道你是有出息的。那些苟且偷生的家伙我实在看不惯。现在整个世界都着了火。奴隶们造反了,他们要把旧社会推翻。但是,为了这个,需要的是一伙勇敢的弟兄,而不是娇生惯养的宝贝蛋儿;需要的是能够坚决斗争的顽强战士,而不是那种遇到打仗就像蟑螂见到阳光马上就钻缝儿的胆小鬼。
选段中的“我”是谁?“你”是谁?你从这段话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试卷第2页,共9页
试卷第1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残缺主语。“出现”前加“街头”即可。C残缺宾语,句末加“的负担”。D滥用动词“让”。改为:“广西居民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偏低,手机阅读将成为了广西居民最倾向的阅读方式”。
2.A
【详解】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本题要抓住示例句中“怡情”可以判断①空为“独处幽居”,独处幽居可以让人陶冶性情;“长才”可以判断②空为“处世判事”,在处理日常事务,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才会让人增长才干,故选A。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衔接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来推断。“风”与②句的“流转”相对应,第一空中可填②;①中“沐浴”一词可与“漫天大雨”相对应;③“浅吟轻蹈”是隐者的特点。故应填序号为②①③,答案选C。
4.D
【详解】D项有误,《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以第一人称写的。
5.C
【详解】C.“《登勃朗峰》的作者是马克 吐温,英国作家”表述有误。马克 吐温是美国作家。故选C。
6.A
【详解】“纯朴”指单纯朴实;“淳朴”指诚实朴素,可修饰民风。“隔阂”指彼此情意沟通的障碍,思想上的距离;“隔离”指不让聚在一起,使断绝往来。“丰富”指(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数量大;“丰厚”指多而厚实。根据语境,应该选择A项。
7.A
【详解】B项,霄——宵;C项,瑕——暇;D项,弈弈——奕奕。
故答案为:A
8.B
【详解】试题分析:A“说明文”错。《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C《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D“以作者的口吻”错。《一滴水经过丽江》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9.B
【详解】“只要敢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B。
10.B
【详解】B项有误,“皑皑白雪”属于偏正短语。
11.(1)讲好爱国故事,学习人物精神。
(2)①爱国人物故事会;②爱国名言展示会;③爱国主题手抄报展。
(3)略
【详解】(1)本题要求拟写宣传标语,答题时要注意:字数要适中,内容要积极,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显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主题要鲜明,一定不能脱离活动主题主题。如:讲好爱国故事,学习人物精神。
(2)拟写主题活动要紧扣活动主题,拟写的主题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如:①爱国人物故事会;②爱国名言展示会;③爱国主题手抄报展。
(3)本题所举的事例能符合活动主题,另外叙述语言要简洁,要呈现出事件的基本要素。
12.B 13.C
【解析】12.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而不是“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故B项表述有误。
13.最后两联并未使用反衬的手法,故C项表述有误。
14.喜欢听戏的姥姥,为了能让我们吃上面条,最终没有听上家门口的大戏。 15.比喻、夸张。(答出一种即可)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姥姥磨面时汗流浃背的样子,体现了姥姥的勤劳和对家人的挚爱。 16.“颤”在文中指声音振动发抖,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看到姥姥磨面时的惊讶。体现了母亲对姥姥为家人无私付出的感动。 17.结构上与标题和开头相呼应,总结全文;表达上深化中心,表达了姥姥对我们深厚的爱及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8.围绕主题,观点明确,表达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根据第①段“姥姥是个戏迷,只要听到我们公社有唱戏的,三里五里她去听,十里八里她也去听”,第⑨段“姥姥一只手扶着磨棍,一只手擦着脸上的汗,乐呵呵地说,你们好不容易才来一趟,我总得让你们吃上好面吧?”和第 段“姥姥是个戏迷,可那年在她家门前唱的大戏她却没听成”可知,姥姥原本十分喜欢听戏,可是好不容易等到家门口唱大戏了,姥姥却只顾着给我们做面而没能去听。
1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
第⑦段划线句“汗水像小溪一样在她身上流淌着”将姥姥身上流淌的汗水比喻成小溪。联系前文第⑦段“如豆的煤油灯光下,我吃惊地看到姥姥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沉重的石磨”和第⑨段“姥姥一只手扶着磨棍,一只手擦着脸上的汗,乐呵呵地说,你们好不容易才来一趟,我总得让你们吃上好面吧?”可知,这里十分夸张地描绘出姥姥为了给我们做面而费劲磨面的辛苦情景,体现了姥姥对家人的关心挚爱。
16.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
“颤”指的是颤抖,“母亲颤着声”的意思是母亲发出颤抖的声音。联系母亲的话“娘,你——咋不去呢?你那么好听戏!”可知,这里“颤”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回家看到姥姥磨面,没有去听她最喜欢的戏时的惊讶和意外。联系第⑩段“母亲知道为了给姥爷看病,姥姥卖光了家里的小麦,就问姥姥,咱家里不是没有小麦了吗?”可知,这里母亲的声音颤抖是因为姥姥对家人无怨无悔的付出,表现了她内心无比的惊讶和感动。
17.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从表达上来说,最后一段“姥姥是个戏迷,可那年在她家门前唱的大戏她却没听成”交代了姥姥为了给我们做面而没有去听戏的事情,表达了姥姥对家人的疼爱关心。“就是那一场戏,让童年时代的我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醇浓的亲情”表达了我们对姥姥这份关爱的感激之情。“她坟前那曾经细如手指的柳树,已经有碗口粗了”则是体现出我们对早已故去的姥姥的怀念。
从结构上来说,结尾段“姥姥是个戏迷,可那年在她家门前唱的大戏她却没听成”与标题“姥姥门前唱大戏”互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就是那一场戏,让童年时代的我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醇浓的亲情”点明文章的中心,也对整个事件加以总结。
18.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答案不唯一,需结合文段的内容谈姥姥对孩子们的爱阐述即可。
示例:家人之间的关爱是无私的,文章中最喜欢听戏的姥姥为了让家人吃上面,宁愿放弃看戏的机会,这种为了家人而付出牺牲的情感,这种不求回报的关爱,是世界上最值得珍视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来自家人的关爱,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关怀。
19.用红叶烘托范仲淹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为国为民的情怀和清廉刚正的品行(或:以红叶衬托范仲淹的一片丹心)。引用陈毅同志的诗句,意在强调范仲淹的精神如“不枯槁”的红叶永不褪色。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21.表明范仲淹“赢得人民爱戴”不仅仅是因为他写了一篇《岳阳楼记》,说了两句名言,更重要的是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如上文写的传说,下文写的“新政十议”和他守卫西北边防等功绩)。因为“将军白发征夫泪”之“泪”,总是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泪”,要沉重一些。词中的白发将军,正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或: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热爱祖国之情和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 22.范仲淹守卫西北边防,矢志报国立功,敌人畏他三分,称他为“小范老子”。第一处是作者借西夏人对他的称呼,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而在作者看来,范仲淹不仅“清廉刚正”,也有“似水柔情”,所以第二次称他为“小范老子”时,崇敬之中更带有亲切之意。 23.D 24.这副对联是对范仲淹一生的评价和赞美。上联“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概括了范仲淹的历史功绩(他不但是勇于改革的政治家,还是屡建战功的统帅。例如他所主张的“新政十议”,守卫西北边防时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等)。下联“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歌颂了他先忧后乐、宽阔博大的胸怀。
【解析】19.此题考查重点句子的作用。“天平山以枫叶胜,此时满树枫叶已是一片火红,宛如一堆堆淋不灭的火焰”突出了枫叶色彩的鲜艳明丽,烘托了范仲淹的赤胆忠心,赞扬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表面写枫叶颜色的历久弥新,实则强调范仲淹的精神永远流传。
20.此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表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远大的政治抱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二者抒发的情怀基本上是一致的。
2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句话告诉我们,范仲淹“赢得人民爱戴”不仅因为他所写的文章,更因为他的言行一致,用实际行动为国家、人民做好事。
(2)《渔家傲》描写了征夫的艰苦生活,抒发了将士和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能够更好地表现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感慨,所以“我”喜欢。
22.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范仲淹选将练卒,广积粮,高筑墙,深为西夏畏惧,第一处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苏幕遮·怀旧》是范仲淹描写羁旅乡愁的词,作者借此词展现了他“似水柔情”的一面,第二处是亲切的称呼。
2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A、B两项都是片面的理解,C项只是对文章表层意思的理解,故选D。
24.此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上联称赞范仲淹对宋朝有功,他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下联中“苏台”即“姑苏台”,范仲淹是姑苏吴县人,“俎豆”指祭祀用品,这句话是说“范文正公祠”纪念他的香火一直不断,“忧乐关乎天下”强调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25.参考例文
流过我心田的暖流
“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还有伤、还有痛,还要走、还有我……”每每听到这首歌,我的心里就会暖暖的,时光在歌声中倒流,我又回到那个寒冷的晚上。
那是期末考试的前一天,我突然发起了高烧,只好卧床休息。晚上天气很寒冷,我手里捧着语文书,想复习却六神无主。窗外的寒风似乎是在嘲笑我,我心里更加的忐忑不安了:今天的复习课会讲些什么内容呢?会不会讲一些重点知识呢?我一定落下了。有谁会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今天讲了些什么呢?
我唯有调整心态,拿起书开始复习,疾病却让我力不从心。屋外更寒冷了,风声令我有些害怕。“要是有同学在就好了。”我叹了口气想“此刻,他们应该正在专心地复习吧!”我不禁想念起温暖的集体了。
这时,我家的电话响起,打电话来的是我的好朋友,一直以来我最信任她。一连串关切的问候让我心暖暖的。还没顾得上听我回答,她速速转移了话题:“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复习重点,你把课本拿来,我讲给你听。”
屋外的寒冷仿佛变得暖和些了,我拿着课本静静地听她说精心归纳的重点,一笔一画地记在纸上,也把友谊铭刻在心里。
最后朋友还不忘提醒我:“明天上学多穿点……”电波将这温暖的叮嘱送入我的耳畔。我感慨着:有朋友真好!“好啦,就到这里啦,明天考个好成绩啊!”她轻快地说。“谢谢,你也好好复习……”我一时语塞。
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有朋友真好。一个知心的朋友会在你无助的时候,给你指引方向;一个知心的朋友会在你跌倒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手臂将你扶起来;一个知心的朋友就像一个小小的太阳,让你时时刻刻感到温暖......
那天晚上,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我的心却是暖暖的。
【详解】试题分析:作文标题“流过我心田的暖流”。这个文题一看就能领悟它除了本义以外还有比喻义。本义就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暖流的水温比它所到区域的水温高”,也可以理解为比喻义“一种温暖、幸福的感觉”。我们不去写暖流的本义(自然界的暖湿气流),而应去写它的比喻义:一种温暖、幸福的感觉,老师的教导、朋友的帮助和鼓励、父母的关爱,以及社会上的感人的好现象,这样立意才高远。选材。可以写老师的谆谆教导、朋友真诚的帮助和鼓励、父母无微不致的关爱如暖流般温暖了我、感动了我;也可以写我所见到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宽容、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的美好的社会现象感动了我,如暖流般温暖了我。要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或者表现新时代、新气象等。
点睛:比喻类作文特征。1、隐喻性:比喻类作文的隐喻性主要体现在所给的题目往往比较具体、直观,而其外观之内却有着极其丰富的意义。2、象征性:有的题目是从作文材料中提取、概括、抽象出来的,因此它往往是某一思想或观点的浓缩,它一般要高于生活,具有了象征性。3、立体性:比喻类作文往往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不断延伸,因此就比一般的作文多了可挖掘的层面,往往能给考生提供多元的思考角度和立体的创作空间。
26. 向东走 空而开阔 面向 是 27.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28.B 29. 雪堂 仰慕
【解析】26.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句意:从州门向东。东:向东走。
(2)句意:到东坡则地势平旷开朗。旷:空而开阔。
(3)句意:亭下面向南一间屋子很雄伟。面:面向。
(4)句意:是一郡中(风景)最好的地方。为:是。
27.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给文言句子断句,可结合句意及相关文言标志词语进行分析。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句意为:堂中有苏东坡像,戴着黑帽穿着紫皮大衣,横按竹杖,这就是雪堂;据此可知这个句子可断句为: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28.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要抓住重点词语,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式进行翻译。句中重点词:“近:最近。辄:就;增广:增加广度,即扩建。覆:盖。败:败坏。”句意为: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最近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败坏人的兴致。
故选B。
2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一句引出了雪堂。“堂东”“正南”“其下”等都是以“雪堂”为立足点,由此可知是以“雪堂”为游览中心;通过陆游所写景色,及最后一句“为一郡之最”,表达了陆游对苏轼的仰慕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十九日早晨,在东坡游玩。从州门向东,冈垄高低,到东坡则地势平旷开朗。东起一块高地很高,有三间屋子。一处垄头昂起,称为“居士亭”,亭下面向南一间屋子很雄伟,四壁都画雪。堂中有苏东坡像,戴着黑帽穿着紫皮大衣,横按竹杖,这就是雪堂。堂屋东面有一棵大柳树,传说认为是东坡亲手种植。正南面有座桥,上面写“小桥”,因“莫忘小桥流水”的句子命名。其下最初没有渠道,遇到下雨就有涓涓的细流淌出。原来只是一块石头放在它上面,最近就增加修了一座木桥,上面盖了一所屋子,很有些衰败感觉。东面有一口井,称为“暗井”,出自苏东坡诗中“走报暗井出”的句子。泉水冰凉使牙齿感到寒冷,只是不很甜。又有一座“四望亭”,正与雪堂相对。在高山上,纵观山河,是一郡中(风景)最好的地方。
30. )悠悠我心 可怜身上衣正单 潭影空人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
【详解】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悠”“厦”“庇”“俱”等字词的书写。
31.[示例一]在做人方面,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示例二]在事业方面,傅雷教导儿子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32.“我”是朱赫来,“你”是保尔(保尔·柯察金)。启示:干事业要勇敢坚强。
【解析】31.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好原文。根据原文的内容来分析给予儿子悉心指导。如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做人要谦虚,严谨,面对困境不气馁,面对顺境不骄傲,礼仪要得体等。在日常生活中要劳逸结合,正确理财,正确对待恋爱婚姻等。此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
3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关的文学常识。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