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6 10:4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检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不独子其子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D.其一犬坐于前
3.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马说》——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杜诗详注》
C.《北冥有鱼》——庄子——《庄子集释》
D.《卖炭翁》——白居易——《白香山集》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系向牛头充炭直。
C.选贤与能。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宫使驱将惜不得(爱惜)
B.执策而临之(面对)
C.不独亲其亲(以……为亲)
D.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是这样)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B.盗窃乱贼而不作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亦若是则已矣
7.下列加点词在语句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炭得钱何所营(谋求、需求)
B.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
C.故外户而不闭(门)
D.执策而临之(面对)
8.下面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系向牛头充炭直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骈死于槽枥之间
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系向牛头充炭直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都选自本书。
B.《马说》的作者是韩愈,他与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C.《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近郊的草堂。
二、综合性学习(每小题4分,共计12分)
11.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 。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仁”行世间】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三、诗歌鉴赏(每小题4分,共计8分)
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后面小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黑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这首诗关注的社会焦点是 ,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13.下面对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和自己境遇之惨蓄势。
B.诗歌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C.从表达方式上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议论;“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是叙事。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直抒胸臆,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即使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四、作文(共计50分)
14.题目:书中的________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③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五、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计17分)
15.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2)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大道之行也,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4)《卖炭翁》中以动作描写揭露唐代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的诗句是: , 。
(5)《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明幽静的环境使人的心灵愈发纯净的诗句是: , 。
16.诗文名句积累。
(1)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
(2)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拣尽寒枝不肯栖,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虽有嘉肴》)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博大的济世情怀和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 !
(7)韩愈的《马说》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
试卷第2页,共4页
试卷第1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A项正确;B项正确;C项正确;D项不正确,应为:“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2.D
【详解】试题分析:A项中加点的词是名词作动词,解释为“用马鞭驱赶”;B项中加点的词是名词作动词,解释为 “以……为子”;C项中加点的词是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出名”;D项“犬”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狗一样”。故选D。
3.D
【详解】“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D项有误,《卖炭翁》选自《白居易集》。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4.D
【详解】试题分析:A项,“冥”通“溟”;B项,“直”通“值”;C项,“与”通“举”。D项不含通假字。故选D。
5.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A项的解释有误,“惜”在这里是“吝惜”的意思。
6.C
【详解】考查文言实词中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A项“怒”,古义: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今义:生气;B项“贼”,古义:害人的事;今义:偷东西的人;D项“是”,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C项“辱”古今意义相同。
7.B
【详解】试题分析:A项正确;B项不正确;“善”的意思是“好”。C项正确;D项正确。故选B。
8.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A项中“冥”同“溟”;B项中“直”同“值”;C项中“与”同“举”。故选D。
9.A
【详解】试题分析:选A。B.“直”同“值”, 价格;C.“食”同“饲”,喂;D.“与”同“举”。
10.C
【详解】C项应是:戴圣是西汉经学家。
11. 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示例:a.爱亲人 b.爱他人 c.爱民众 d.爱万物(或 a.亲亲 b.仁民 c.爱物;或 a.血缘之爱 b.人际之爱 c.物我之爱) 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逸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从人,从二。《说文解字》说凡是属于人的都从人,意思是人人平等。《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人与人相互亲切关爱。《春初·元命苞》说,“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仁者是对有仁德者之称。
(2)本题属于图文转换中的表格题,①句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体现对亲人的爱。②句的意思是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体现了对别人的关心。③句的意思是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体现了对百姓的关心。④句的意思是“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⑤句的意思是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都体现了对动物的爱。
(3)本题属于谈感受的综合性学习题目。解答此类试题要围绕主题,写出如何能发扬“仁、爱”的建议即可。
12. 民生疾苦 忧国忧民 13.C
【解析】12.试题分析:考查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所以说这首诗关注的社会焦点是民生疾苦。抒发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3.试题分析:C项“从表达方式上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议论”对诗句解说不恰当。这句话是描写,不是议论。
14.参考例文
书中的风景
人们常常认为,风景仅仅是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仅仅是风起云涌山长水阔。但我认为,这世间最美的风景,隐藏在那万卷诗书中。
小时候,母亲常在我耳边吟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时的我便认为,这就是最美的风景了吧。皎洁明亮的月光从天上倾泻下来,透过窗棂,温柔地洒在了李白的床前,似一丈鲛绡,又似满地白霜。柔情而孤独的明月透过黑夜使李白深思故乡,也让幼年的我第一次体验到诗中的风景,使我朦胧地品味到诗的神秘与魅力。
略大些,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使至塞上》。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我仿佛来到大漠。辽阔无际的沙漠中一缕青烟孤寂地散入天空,小小孤烟与辽阔无际的大漠相比,那么虚弱无力,诗人感到无边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辉映着波澜不惊闪着白光的江水。短短十个字,仿佛使人置身于无尽的荒凉之中,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般风景,纵使阅历丰富的人,也难以品味过。
从此,我便迷上了诗词。闲暇之时,我常常陶醉于诗书中的绮丽风景,或在家中,或座案前,或躺榻上,或立于绿荫之下,只要手中有诗卷,我便能阅尽世间风景。
渐渐地,我多愁善感起来,爱了李煜与青莲居士的诗词。无论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还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抑或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我都仿佛身临其境。他们眼前美景在我脑中一一浮现。我追随着他们的脚步,走遍了大江南北,看千里冰封,看春暖花开。他们的季节仿佛穿越时空,与我讨论着世间的繁华与苍凉。
而现在,我更偏爱“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闲适景色。透过诗句,我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世间纷乱抛在脑后,天地间仿佛只有我一个人。娇嫩的花瓣轻卧在我身上,带着泥土清香的微风拂过我的面颊,天上的云朵像刚采过的棉花,洁白而柔软,太阳慵懒地躺在云后,将光辉洒下了大地。我想,这大抵是最美的风景吧。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果然如此,在成长的道路上,我读了成百上千的诗词,也阅尽了千百处瑰丽的风景,看过了荒凉寂寥的大漠,也欣赏了南国的春暖花开。在剩下的路上,我会继续从书中寻找最美丽的风景,并将它们深藏于心间。
【详解】试题分析:作文标题“书中的________”。擅长记叙的同学,可叙写书中的生动故事,书中的五彩生活;钟情抒情的同学,可抒写书中的浪漫情趣,直抒读书的快乐之情;喜欢说明的同学,可全面总结读书经验,简要介绍读书方法;巧于议论的同学,可畅谈读书的深刻感受,深入评点书中的一人一物。精于上网的同学,可隆重推出自己的网上冲浪;善于创新的同学,可以让书说话,可以让书中的人物说话等。总之,这个作文完全可以让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要想在考场上写出让阅卷老师拍案的奇文,“特色”很重要。或是形式上的别出心裁,或是立意的撼人心魄,或是语言的优美清新,或是情意的感人至深,当然,更不拒绝形神兼备。总之,文章的亮点、美点就是“特色”。横线上可填“风景”“故事”“乐趣”“幸福”“世界”“哲理”等。
点睛:半命题作文,就是限定一半的内容,留出一半的内容由学生填写的作文形式。由于它处在“命”与“非命”、“限制”与“非限制”之间,考生对题目还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还相当大。对于考生来说,这种命题形式比全命题作文的灵活度要大得多,从本质上说它只限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组织、结构的自由留给了考生。想要写好此类作文,关键是要拟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在拟题时,首先必须进行选材上的思考,然后根据所选材料再去拟定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此后的构思写作同命题作文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15.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零落成泥碾作尘 天下为公 讲信修睦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详解】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碾”“睦”“绫”“直”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16. 落日故人情 曲径通幽处 寂寞沙洲冷 只有香如故 教然后知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容易写错的字词有:洲、庐。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