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4单单元 第3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4单单元 第3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3-25 20:4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2例3,完成教科书P43~44“练习九”第4、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会选择有用的信息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前测达标
课件出示习题。
填空。
2、看图列式
15个西红柿,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
(2)
15个圆片,每5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一)”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唤醒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经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探究新知,导学达标师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明明想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品,明明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明明吗?现在,就让咱们一起跟着明明去商店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教科书P42例3。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情预设】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钱。一个玩具鹿6元,一个计数器8元,一个皮球9元。玩具车的标价被遮住了。要帮助明明求出56元可以买几个计数器。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
小组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需要知道总钱数和计数器的单价,我们知道一共有56元,一个计数器8元。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2.合作交流,解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思考,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应该如何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一个计数器8元,求56元能买几个计数器,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应该用除法计算。
师:如何列式计算呢?
【学情预设】56÷8=7(个)。(教师适时板书)
【设计意图】感知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后,建立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想到可以用除法解决问题,初步建立用除法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模型。
3.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倒过来想一想:把计算结果当作已知信息,把总钱数当作未知信息,用乘法来检验除法。一个计数器8元,7个8元一共是56元,所以结果是正确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渗透检验的方法。
4.课件出示教科书P42“想一想”。
师:你都知道了什么?圈一圈、画一画,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用什么算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情预设】预设1:45元可以买5辆小汽车,就是将45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
预设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45÷5=9(元)。
预设3:一辆小汽车9元,5辆就是9×5=45(元),计算正确。
教师适时板书。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内2人合作,一问一答,其他小组成员看一看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错误的相互改正,看谁提出的问题多,谁发现的问题多。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求单价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认识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5.归类整理。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买东西的情况,刚才我们就解决了两个这样的问题。比较这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小结:已知要花的总钱数和一件物品的价钱,求能买多少件物品,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知要花的总钱数和要买的物品件数,求一件物品的价钱,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训练达标
1.完成教科书P43“练习九”第4题。
(1)学生观察此题主题图后说出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一双手套8元,一块毛巾5元,一个茶杯9元,一顶帽子6元。
(2)独立思考解决第(1)、(2)问分别需要哪些信息,应该如何解答。
回顾乘除法的意义,注意表达清楚解题思路。
【学情预设】第(1)问:一块毛巾的价格是5元,买6块,求一共需要多少钱,也就是求6个5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5×6=30(元)。
第(2)问:一个茶杯9元,一共有36元,求可以买几个,也就是看36里面有几个9,可以用除法计算,36÷9=4(个)。
(3)在小组内探讨根据所知道的信息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助力成长
完成教科书P44“练习九”第8题。
超市面包原来10元一个,现在优惠促销,一次买3个27元, 促销的面包每个多少元?每个比原来便宜了几元?
(1)学生认真读题,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学生能准确找到题中数学信息,但在找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表达清楚,三个27元和一个10元区分清楚。
(2)要求“促销后一个面包的价钱”,需要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总钱数是27人,可以买3个,相当于把27平均分成了3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展示。
(3)知道了促销后一个面包的价钱,又知道原来一个面包的价钱,促销后比原来便宜了多少钱?说一说,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教师指正。
五、归纳总结,素养达标
师: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想正确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们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同学们,这节数学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 45÷5=9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 数 =每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