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单元测试)-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单元测试)-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25 20:45:15

文档简介

第 1 章 种群及其动态
一、单选题(15 小题)
1、下图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单元检测
A. 甲为死亡率, 乙为出生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午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总是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2、下表是我国第 7 次人口普查全国(31 省市)人口年龄构成统计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年龄 人口数(单位:人) 比重(%)
总计 1411778724 100.00
0-14 岁 253383938 17.95
15-59 岁 894376020 63.35
60 岁及以上 264018766 18.70
其中: 65 岁及以上 190635280 13.50
A .根据年龄结构能准确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年龄结构已步入了衰退型
C .在进行第 7 次人口普查时,我国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
D .“三孩政策”可以提高出生率,以期我国在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
3、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
(λ)曲线, λ =t 年种群数量/( t-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第 1 年至第 3 年期间种群呈”J”形增长
B .在第 4 年初至第 5 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
C .第 3 年末种群数量与第 5 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 .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 4 年末达到最大
4、如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
的是( )
A .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 E 点左右
B .图乙为“S”形曲线, G 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 F 点时进行
D .图甲为“J”形曲线,每年以不一样的倍数增长
5、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 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 其中有标记 的鼠 15 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 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
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
A.66 只/公顷 B.77 只/公顷 C.83 只/公顷 D.88 只/公顷
6、某水库放养了一批罗非鱼。下图为一段时间内其数量变化图, 已知自然状况下罗非鱼在该水库的环境容
纳量为 K0,且调查期间有人在此放生过某种生物, 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
误的是( )
A.该罗非鱼种群数量在 a~c 增长, c~e 下降, e 之后波动
B.其增长速率先不变后逐渐减小至零
C. 出现图示波动可能与 b 点时出现强干扰有关
D.该罗非鱼最终的环境容纳量为 K2
7.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某同学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
然后吸取摇匀的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下图是在显
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块血血球计数板中央有一个计数室
B.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 16 个中方格
C.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导致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小
D. 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
8、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调查了操场中马齿苋(双子叶植物) 的种
群密度,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样方 1 2 3 4 5
马齿苋种群密度(棵/m ) 7 8 10 8 7
A .调查结果显示操场中马齿苋的种群密度约为 8 株/m2
B .调查操场的马齿苋应选用五点取样法,样方大小宜选取 1m2
C .再重新选一次样方,预测所得结果与这次调查完全相同
D .选择马齿苋而非单子叶植物进行调查的原因是马齿苋易辨别个体数目
9、科学家通过对三种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 得到下列结果。将此结果应用于农业生
产时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种群密度为 4 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
B .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就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
C .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无关
D .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
10、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 ”形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
条件下, 呈“S ”形增长, 如曲线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曲线表示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制约
B. 甲曲线表示的种群,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C.在乙曲线的 C 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D.在乙曲线的 E 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11、为了监测某物种 M 迁入新环境后的发展情况,对其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调查,发现在迁入新环境的第一
年内,种群的数量每月增加 7%。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物种 M 的种群数量变化时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估算
B .第一年内,物种 M 种群数量月增长模型为 Nt =N0λt ,其中 λ 为 0.07
C .可推测对于物种 M 来说, M 适应新环境
D .当物种 M 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12、种群是生命系统中重要的结构层次,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种群研究的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利用性引诱剂改变蝗虫的性别比例达到防治蝗虫的目的
B .在禁渔期禁止使用小网眼渔具,能够优化鱼群的年龄结构以达到增产目的
C .人工捕杀家鼠的措施主要是通过降低家鼠的环境容纳量来控制家鼠的种群数量
D .牧民在养殖牛羊时,通过改善养殖环境、防治疫病来降低牛羊的死亡率
13、“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陶渊明描述了归田园种豆苗, 豆苗长得稀稀疏疏, 杂草却生长很旺盛的景象;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描述了草本植物在冬季枯死、春季复苏、夏季生长繁茂的景象。下列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
A .杂草是影响豆苗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
B .去除全部杂草,豆苗会呈“J”形增长
C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均可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D .白居易描述的景色主要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
14、灰鹤是大型迁徙鸟类,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者对某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灰鹤进行了调查 分析, 发现灰鹤种群通常在同一地点集群夜宿, 经调查, 该灰鹤种群数量为 245 只, 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 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 26 只。通过粪便分析,发现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
的食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该保护区灰鹤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B .通过所调查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C .为保护灰鹤,保护区内应当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
D .灰鹤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5、图甲表示草原中某动物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图乙表示该动物某一时期种群数量 Nt+ 1/Nt 比
值与时间(t )的关系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的 AB 段和图乙中的 ab 段,由于种群初始值小,种群数量均增长缓慢
B .图甲中 CD 段和图乙中 cd 段种群数量均增加
C .该动物在此区域的环境容纳量对应图甲中的 E 点和图乙中的 c 点
D .影响该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迁入率、迁出率和性别比例
二、不定项选择题(5 小题)
16、科研小组对某地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 并研究 Nt+1/Nt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结
果如图所示(图中 Nt 表示第 t 年的种群数量, Nt+1 表示第 t+1 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种群在 O~t3 段的 Nt+1/Nt 不断增大,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 .乙种群在 O~t1 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t3 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C .O~t3 段,甲的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乙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最后维持平衡
D .甲种群在 t3 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17、科研人员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
A .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 .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采用平板划线法
C .转速 150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 ”形
D .该实验中培养基的成分包括葡萄糖、水、无机盐和琼脂等
18.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 r 对策生物和 K 对策生物。下图两条曲线分
别表示这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
的关系,虚线表示 Nt+1= Nt,K 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
即稳定平衡点(S 点) 和绝灭点(X 点),当种群数量高于 X 点时, 种
群可以升到 S 点, 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 X 点就会走向绝灭。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 .r 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 X 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
B .K 对策的生物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或等于零
C .r 对策生物一般具有个体小、数量多、繁殖率高的特点
D.K 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S 点时, 都会趋向该平衡点, 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
容纳量
19、某生物兴趣小组欲探究温度和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设置了甲、乙、丙 3 组实验,甲组:培养液 10mL、干酵母 0. 1g、温度
28℃; 乙组:培养液 10mL、干酵母 0. 1g、温度 5℃,在其他条件相同且
适宜的情况下进行培养,实验结果如下图,已知 c 曲线对应于丙组。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组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其结果对应于曲线 a
B .b 曲线对应于乙组,增加培养液后曲线将与 a—致
C .丙组处理应为培养液 5mL、干酵母 0. 1g、温度 28℃
D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若误用普通盖玻片,结果可能会偏大
20、生态学家高斯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草履虫分别进行
了单独培养、混合培养的实验。下图所示实线表示将大草履虫和双小
核草履虫放在同一容器里混合培养的结果, 虚线表示单独培养双小核
草履虫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混合培养中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B .该实验中直接决定大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 .研究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D .图中阴影面积越大,说明与大草履虫共同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遭遇的环境阻力越大
三、非选择题(5 小题)
21.如图甲表示某种鱼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曲线,图乙是某时期的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模式图,图 3 是该
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种群迁入后表现为图甲所示的增长,是由于新环境的 和 是有限的。
(2)根据图乙可以预测,该种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趋势为 。
(3)图甲中种群数量为 K 值时,对应于图丙中的时间点为 。
(4)图丙中 t1-t2 时段,种群的年龄组成 (选填“符合”或“不符合” )图乙类型。
22、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生活着多种鸟类,其中斑头雁是国家
保护的珍稀动物。
(1)斑头雁每年 3 月份从越冬地陆续迁徙至青海湖, 先在各湿地分散栖息, 补充在飞行过程中消耗的体能, 然后集中到繁殖地繁殖,整个过程中也伴有不参加繁殖的斑头雁的迁入和迁出活动。据此可知在研究斑头 雁的种群数量变化中, (填数量特征)是影响其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影响斑头雁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包括 (至少答出两点)。
(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调查了青海湖地区的斑头雁种群数量, 他们用了多种调查方法, 包括在斑头雁 产卵期用 法调查产卵量,也用
法直接调查斑头雁个体的种群密度。
(3)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调查过程中的斑头雁和另一种非国家保护鸟类棕头鸥在一段时间内的 种群数量(Nt )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 )之间的关系,直线 p 为参照,表示 Nt+1=Nt。甲曲线上 A 、B、
C 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 点;乙曲线上 D 、E 、F 三点中,
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 点;追踪调查中发现 2005 年斑头雁种群 数量达到 20000 只左右后至今,十余年时间里曲线几乎与 p 重合,说明 20000 只左右是该地区斑头雁种群 的 量;当 Nt 小于 a 时,甲、乙中的 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该曲线可能代表的是 (填“斑头雁”或“棕
头鸥”)。
23、研究人员为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置了 A 、B 、C 、D 四组实验(每组接种酵 母菌数量一致),测得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甲所示。各组的培养条件为实验 A 组: 20mL 培养液;实 验 B 组:20mL 培养液并在 a 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实验 C 组:20mL 培养液并仅在 a 点时补充一次适
量培养液;实验 D 组为理想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酵母菌计数时应采用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 难以计数, 应采取 措施, 乙图
的中方格中有酵母菌的数目为 24 个,那么 1ml 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菌体数接近 个,你计数的原则
是 。
(2)实验 A 、B 、C 、D 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 曲线。种群增长的“J ”形曲线
和“S ”形曲线属于 (填“数学”或“物理”或“概念” )模型。
(3)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 ,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和加盖盖玻片时,正确的操 作顺序是 在前。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
是 ,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 。
(4)图中阴影部分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可以理解为 。
(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图 1,规格为 1 mm×1 mm×0.1
mm )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 2 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 9 个
B .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 .该血球计数板上有 2 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 0.1 mm
D .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24、有机质污染的水体中含有较多的草履虫。某实验小组为了调查 A 、B 、C ,3 个湖区的水体污染程度,
从 A 、B 、C ,3 个湖区中各取水样 100mL,分别置于 3 只含等量的相同浓度葡萄糖溶液的烧杯中培养, 并每
天定时利用显微镜进行计数,以统计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显微镜下对草履虫进行计数时需要用到的关键工具是 。与第 9d 相比, 第 12d 对 B 区草履虫取样计
数时要适当 (填“增大”或“ 降低” )稀释倍数。
(2)根据图中数据分析, 区的水体污染更严重,判断依据是 。
(3)培养到 16d 后, A 、B 、C ,3 个湖区的草履虫数量都急剧下降,其原因是 (答出 2 点即
可)。
(4)生态学家高斯也曾做过培养草履虫的实验,结果发现在一定量的培养液中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五天以后基
本维持在 K 值(环境容纳量)左右。那么 K 值是指 。
(5)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若草履虫第一代的种群数量为 N1 ,第 t 代 的种群数量为 Nt ,每一代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 20%,则理论上第 t 代种群数量的表达式为 。
25、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解草原生态系统,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科学家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
等各种形式。
(2)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牧草进行丰富度的调查,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调查时应注意:①样方大小要
适宜; ②取样时要做到 ;该小组还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草原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田 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 。若该地区由于环境变化导致 降水增加,鼠的种群密度明显升高,导致该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决定因素是 。这体现了
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
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下图:
①图中虚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m ,而且每繁殖一代种
群数量比原来增加 n 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 t 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持续投药一段时间后,田鼠种群数量反而回升的
原因是 。第 1 章 种群及其动态
一、单选题(15 小题)
1、下图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单元检测
A. 甲为死亡率, 乙为出生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午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总是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戊使种群密度增加,为出生率、迁入率,则乙、己为死亡率、迁出率。甲和乙 均受丁的影响, 则丁为年龄结构, 甲为出生率, 乙为死亡率, 丙为性别比例, 综上可知, A错误;丙为性别比 例, 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B错误;丁为年龄结构, 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 每 种类型中都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C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大
小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因此种群密度不一定会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D错误。
2、下表是我国第 7 次人口普查全国(31 省市)人口年龄构成统计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年龄 人口数(单位:人) 比重(%)
总计 1411778724 100.00
0-14 岁 253383938 17.95
15-59 岁 894376020 63.35
60 岁及以上 264018766 18.70
其中: 65 岁及以上 190635280 13.50
A .根据年龄结构能准确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年龄结构已步入了衰退型
C .在进行第 7 次人口普查时,我国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
D .“三孩政策”可以提高出生率,以期我国在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
【答案】D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详解】A、根据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但是种群数量还受气候、传染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故根据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不一定准确, A 错误;
B、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目前还处于增长阶段,属于增长型种群, B 错误;
C、在进行第 7 次人口普查时,是逐个计数的,不能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C 错误;
D 、“三孩政策”可以提高出生率,使我国在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 D 正确。
故选 D。
3、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
(λ)曲线, λ =t 年种群数量/( t-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第 1 年至第 3 年期间种群呈”J”形增长
B .在第 4 年初至第 5 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
C .第 3 年末种群数量与第 5 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 .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 4 年末达到最大
【答案】 B
【分析】由图示可知, λ 值为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 λ>1,种群数量上升; λ=1,种群稳
定; 0<λ<1 种群数量下降。
【详解】A、图中显示第 1 年到第 3 年期间 λ 值约为 1 ,”J”形曲线其 λ 值应大于 1 且恒定, 故不属”J”形增长,
A 错误;
BC、第 3 年末到第 5 年中期 λ 始终大于 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 从第 5 年中期到第 5 年末 λ 小于 1,种群数
量减少, B 正确, C 错误;
D、该野兔种群在第 5 年中期达到数量最大, D 错误。
故选 B。
4、如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
的是( )
A .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 E 点左右
B .图乙为“S”形曲线, G 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 F 点时进行
D .图甲为“J”形曲线,每年以不一样的倍数增长
【答案】A
【分析】由图可知,甲呈指数增长,为 J 型增长;乙是 S 型增长曲线, E 点时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A、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 E 点即 K/2 左右,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可以尽快恢复, A 正确;
B、曲线乙为“S ”形增长, G 点时增长速率为 0 ,B 错误;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 C 点前进行,因为此时种群数量较少, C 错误;
D、曲线甲为“J ”形增长,增长倍数不变,但由于每年的基数不同,故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不同, D 错误。
故选 A。
5、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 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 其中有标记 的鼠 15 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 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
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
A.66 只/公顷 B.77 只/公顷 C.83 只/公顷 D.88 只/公顷
【答案】 B
解析: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并且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 总数量稳定,则相当于第一次标记的鼠有 39-5=34(只), 由此可以计算出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
接近于 34×34÷15=77(只/公顷),B 符合题意。
6、某水库放养了一批罗非鱼。下图为一段时间内其数量变化图, 已知自然状况下罗非鱼在该水库的环境容
纳量为 K0 ,且调查期间有人在此放生过某种生物,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罗非鱼种群数量在 a~c 增长, c~e 下降, e 之后波动
B.其增长速率先不变后逐渐减小至零
C. 出现图示波动可能与 b 点时出现强干扰有关
D.该罗非鱼最终的环境容纳量为 K2
【答案】 B
解析:A. 由图可知,该罗非鱼种群数量在 a~c 增长, c~e 下降,e 之后在 K2 左右波动,A 正确;B、图示增长曲线接 近 S 型曲线,其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为零,B 错误; C、曲线在 c 点时已经出现了下降,说明在 c 点之前环境 已经受到了干扰,所以最有可能是 b 点放生某种生物,对罗非鱼形成强干扰, C 正确; D、由图可知,该罗非鱼最
终的环境容纳量为 K2,D 正确。故选 B。
7.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某同学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
然后吸取摇匀的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下图是在显
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块血血球计数板中央有一个计数室
B.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 16 个中方格
C.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导致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小
D. 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
【答案】 D
解析:一块血球计数板的中央有多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又有多个中方格和小方格,A 错误。血细胞计数板一 种是计数室分为 16 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 25 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计数室分成 25 个中方格,而每 个中方格又分成 16 个小方格。由题图可知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 25 个中方格,B 错误。未进行染色处 理就直接进行计数,会将死细胞和活细胞均计数在内,导致计数结果高于实际值,C 错误。该计数室酵母菌密度
过高, 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D 正确。
8、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调查了操场中马齿苋(双子叶植物) 的种
群密度,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样方 1 2 3 4 5
马齿苋种群密度(棵/m ) 7 8 10 8 7
A .调查结果显示操场中马齿苋的种群密度约为 8 株/m2
B .调查操场的马齿苋应选用五点取样法,样方大小宜选取 1m2
C .再重新选一次样方,预测所得结果与这次调查完全相同
D .选择马齿苋而非单子叶植物进行调查的原因是马齿苋易辨别个体数目
【答案】C
【分析】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种群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
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逐个计数法。
【详解】A、由表格数据可知,操场中马齿苋的种群密度约为(7+8+10+8+7)/5=8 株/m2 ,A 正确;
B、表格显示共有五个样方,故调查操场的马齿苋应选用五点取样法;马齿苋为草本植物,其样方大小宜选
取 1m2 ,B 正确;
C、利用样方法得到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若再重新选一次样方, 所得到的结果与这
次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C 错误;
D、单子叶植物一般是蔓生或丛生,不容易区分个体数目,而双子叶的马齿苋易辨别个体数目, D 正确。
故选 C。
9、科学家通过对三种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 得到下列结果。将此结果应用于农业生
产时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种群密度为 4 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
B .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就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
C .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无关
D .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
【答案】D
【解析】 1、根据图 1 分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甜菜总产量、根产量和叶产量增加;在种群密度为 6 左
右甜菜的产量不再增加。
2、据图 2 分析, 种群密度较低时, 不同氮元素供应情况下玉米子粒的产量相同;种群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 玉米子粒的产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提高氮元素供应量时,玉米子粒产量达到最大值的种植密度变化不是
很大,所以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不可以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
3、根据图 3 分析,随着种群密度增加,欧洲防风草根的总产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
【详解】A、据图 1 可知:种群密度为 6 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 A 错误;
B、提高氮元素供应量时, 玉米子粒产量达到最大值的种植密度变化不是很大, 所以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不
可以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 B 错误;C、据图 3 分析,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有关, C 错误;
D、据图分析, 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 如种群密度为 4 左右时玉米子粒的产量最高,
D 正确。
故选 D。
10、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 ”形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 ”形增长,如曲线乙。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曲线表示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制约
B. 甲曲线表示的种群,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C.在乙曲线的 C 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D.在乙曲线的 E 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答案】 B
解析:甲曲线表示的种群,是在理想环境中呈“J ”形增长的曲线,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自身密度制约, A错 误;甲曲线表示的种群,其种群的增长速率始终>0,年龄结构是增长型,B正确;乙曲线的C点增长速率最 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环境阻力不是最小,C错误;在乙曲线的E点时,对应“S ”形曲线的K值,
此时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 D错误。
11、为了监测某物种 M 迁入新环境后的发展情况,对其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调查,发现在迁入新环境的第一
年内,种群的数量每月增加 7%。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物种 M 的种群数量变化时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估算
B .第一年内,物种 M 种群数量月增长模型为 Nt =N0λt ,其中 λ 为 0.07
C .可推测对于物种 M 来说, M 适应新环境
D .当物种 M 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答案】C
【分析】对于种群密度的调查: 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
力大、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不足以推出物种 M 是动物还是植物,故调查物种 M 的种群数量变化不一定能采
用标记重捕法进行估算, A 错误;
B、根据题意, λ 是指在第一年内下一个月种群数量为上一个月种群数量的倍数,即 1.07 ,B 错误;
C、在迁入新环境的第一年内,种群的数量每月增加 7%,可构建物种 M 种群数量月增长模型为 Nt =
N0×1.07t ,种群数量呈“J ”形曲线,可推测对于物种 M 来说, M 适应新环境, C 正确;
D、当物种 M 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此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结构是稳定
型, D 错误。
故选 C。
12、种群是生命系统中重要的结构层次,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种群研究的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利用性引诱剂改变蝗虫的性别比例达到防治蝗虫的目的
B .在禁渔期禁止使用小网眼渔具,能够优化鱼群的年龄结构以达到增产目的
C .人工捕杀家鼠的措施主要是通过降低家鼠的环境容纳量来控制家鼠的种群数量
D .牧民在养殖牛羊时,通过改善养殖环境、防治疫病来降低牛羊的死亡率
【答案】C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空间特征、遗传特征和数量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
机分布;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详解】A、性引诱剂能吸引同种的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使其不能与雌性害虫完成正常的交尾, 通过改变蝗
虫的性别比例达到防治蝗虫的目的, A 正确;
B、在禁渔期禁止使用小网眼渔具, 目的是保护幼小的个体, 以维持鱼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以达到增产
目的, B 正确;
C、人工捕杀家鼠的措施如采取机械捕杀、药物药杀等, 这些并不是通过降低环境容纳量的方法来控制家鼠
的种群数量,而采用减少生物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增加天敌是通过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C 错误;
D、牧民在养殖牛羊时,改善养殖环境、防治疫病可以降低牛羊的死亡率,以达到增产目的, D 正确。
故选 C。
13、“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陶渊明描述了归田园种豆苗, 豆苗长得稀稀疏疏, 杂草却生长很旺盛的景象;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描述了草本植物在冬季枯死、春季复苏、夏季生长繁茂的景象。下列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
A .杂草是影响豆苗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
B .去除全部杂草,豆苗会呈“J”形增长
C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均可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D .白居易描述的景色主要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
【答案】 B
【分析】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
量总是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详解】A、杂草与豆苗为竞争关系,杂草是影响豆苗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 A 正确;
B、去除全部杂草,豆苗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但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会加剧,因此豆苗不会呈
“J”形增长, B 错误;
C、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如天敌、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气候),C 正确;
D、草本植物在冬季枯死、春季复苏、夏季生长繁茂的景象, 与温度、日照长短和降水量都有关系, D 正确。
故选 B。
14、灰鹤是大型迁徙鸟类,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者对某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灰鹤进行了调查 分析, 发现灰鹤种群通常在同一地点集群夜宿, 经调查, 该灰鹤种群数量为 245 只, 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 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 26 只。通过粪便分析,发现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
的食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该保护区灰鹤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B .通过所调查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C .为保护灰鹤,保护区内应当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
D .灰鹤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答案】C
【分析】候鸟的迁徙能力强,迁入迁出频繁,对种群密度影响较大,同样的种群密度产生影响的还有出生
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
【详解】A、灰鹤是大型迁徙鸟类,迁入与迁出频繁,则迁入率与迁出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 正
确;
B、年龄结构能够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幼年个体占比多属于增长型, 成年个体较多属于稳定型, 老年
个体较多属于衰退型, B 正确;
C、由题目分析灰鹤以人类农田遗留的玉米为主要食物,禁止人类活动灰鹤无法获取食物,不利于生存, C
错误;
D、种群数量特征包括迁入率迁出率, 出生率死亡率, 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等, 其中种群密度属
于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 正确。
故选 C。
15、图甲表示草原中某动物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图乙表示该动物某一时期种群数量 Nt+ 1/Nt 比
值与时间(t )的关系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的 AB 段和图乙中的 ab 段,由于种群初始值小,种群数量均增长缓慢
B .图甲中 CD 段和图乙中 cd 段种群数量均增加
C .该动物在此区域的环境容纳量对应图甲中的 E 点和图乙中的 c 点
D .影响该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迁入率、迁出率和性别比例
【答案】 B
【分析】图甲表示草原中某动物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先增大之后逐渐减小为 0,当种群数量达到 C 时,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该种群增长规律符合 S 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增长速率减小至 0 时种群数量达到环
境允许的 K 值,当种群增长速率为最大时种群数量 C 即为 K 值的一半。
图乙表示该动物某一时期种群数量 Nt+1/Nt 比值与时间(t )的关系曲线,其中 Nt+1/Nt 的比值相当于种群增
长率。当其大于 1 时,种群数量增长;当其等于 1 时,种群数量不变;当其小于 1 时,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图甲中的 AB 段种群数量在逐渐增加,而图乙中的 ab 段由于 Nt+1/Nt 的
比值小于 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A 错误;
B、图甲中 CD 段种群仍然在逐渐增加,此时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图乙中 cd 段 Nt+1/Nt 的比值大于
1,种群数量仍然在逐渐增加, B 正确;
C、该动物在此区域的环境容纳量对应图甲中的 E 点,但不是对应图乙中的 c 点,因为超过 c 点的种群数量
还在增加, C 错误;
D、影响该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 错误。
故选 B。
二、不定项选择题(5 小题)
16、科研小组对某地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 并研究 Nt+1/Nt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结
果如图所示(图中 Nt 表示第 t 年的种群数量, Nt+1 表示第 t+1 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种群在 O~t3 段的 Nt+1/Nt 不断增大,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 .乙种群在 O~t1 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t3 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C .O~t3 段,甲的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乙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最后维持平衡
D .甲种群在 t3 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答案】ACD
【分析】种群年龄组成包括:衰退型、稳定型和增长型。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
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甲种群在 O~t3 段的 Nt+1/Nt 不断增大, 当 Nt+1/Nt>1,种群数量才增长, 所以甲种群一开始是衰
退型,后来是增长型, A 错误;
B、乙种群在 O~t1 段 Nt+1/Nt>1,且为恒定数值, 则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t3 后 Nt+1/Nt=1,种群数量保持相
对稳定, B 正确;
C 、O~t3 段,甲的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乙种群密度增加后减小最后维持平衡, C 错误;
D、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会增加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将会增长, D 错误。
故选 ACD。
17、科研人员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
A .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 .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采用平板划线法
C .转速 150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 ”形
D .该实验中培养基的成分包括葡萄糖、水、无机盐和琼脂等
【答案】ABD
【分析】分析由图可知, 随转速增大酵母菌种群密度逐渐增大, 但 8h 后, 250r/min 和 200r/min 种群密度达
到最大,不再发生改变。
【详解】A、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较少,种内竞争弱,但种群密度小而生长缓慢, A 错误;
B、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采用抽样检测法,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 B 错误;
C、因摇瓶培养中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有限,所以种群呈“S ”形增长, C 正确;
D、该实验中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成分不包括琼脂, D 错误。
故选 ABD。
18.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 r 对策生物和 K 对策生物。下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这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 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 虚线表示 Nt+1= Nt,K 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 即稳 定平衡点(S 点) 和绝灭点(X 点),当种群数量高于 X 点时, 种群可以升到 S 点, 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
X 点就会走向绝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r 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 X 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
B .K 对策的生物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或等于零
C .r 对策生物一般具有个体小、数量多、繁殖率高的特点
D.K 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S 点时, 都会趋向该平衡点, 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
容纳量
【答案】ACD
【分析】 r 对策物种只是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绝灭点, 这正是人们消除有害生物的危害所面临的状况。图 中 K 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 S 型曲线增长, K 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S 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
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A 、r 对策的有害生物只有稳定平衡点 S 点,没有绝灭点 X 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 A 正确;
B、当种群基数低于绝灭点 X 点时, K 对策生物种群增长率可能为负值, B 错误;
C 、r 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增长快, 且没有绝灭点 X 点, 说明该生物一般具有个体小、数量多、繁殖率高的特
点, C 正确;
D、K 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S 点时, 都会趋向该平衡点, 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
量, D 正确。
故选 ACD。
19、某生物兴趣小组欲探究温度和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设置了甲、乙、丙 3 组实验,
甲组:培养液 10mL、干酵母 0. 1g、温度 28℃; 乙组:培养液 10mL、干酵母 0. 1g、温度 5℃,在其他条件
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进行培养, 实验结果如下图, 已知 c 曲线对应于丙组。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
A .甲组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其结果对应于曲线 a
B .b 曲线对应于乙组,增加培养液后曲线将与 a—致
C .丙组处理应为培养液 5mL、干酵母 0. 1g、温度 28℃
D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若误用普通盖玻片,结果可能会偏大
【答案】AD
【分析】题图分析,该实验是探究温度和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和营养物质,
因变量是酵母菌种群数量,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
【详解】A、甲组给酵母菌提供了营养条件和适宜的温度条件, 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其结果对应于曲线
a ,A 正确;
B、乙组给酵母菌提供了营养条件, 但温度较低, 因此酵母菌生长所需额时间延长, 因此, b 曲线对应于乙
组,若增加培养液后曲线也不会与 a—致, B 错误;
C 、c 曲线对应于丙组,根据 c 曲线的种群数量变化可推测,丙组处理应为蒸馏水 10mL、干酵母 0. 1g、温
度 28℃ , C 错误;
D、血球计数板使用流程为:盖盖玻片→滴培养液→等沉降→镜检计数→清洗,若误用普通盖玻片,由于普
通盖片面积较小,导致盖玻片下的培养液高于正常测量值,结果可能会偏大, D 正确。
故选 AD。
20、生态学家高斯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草履虫分别进行了单独培养、混合培养的实验。下图 所示实线表示将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放在同一容器里混合培养的结果,虚线表示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
虫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混合培养中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B .该实验中直接决定大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 .研究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D .图中阴影面积越大,说明与大草履虫共同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遭遇的环境阻力越大
【答案】 D
【分析】据图分析,实线表示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变化,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持
续增加,而大草履虫种群数量最终减少,说明两者是竞争关系。
【详解】A、混合培养的初期, 营养物质较丰富, 空间充裕,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竞争程度较小, 随着二者数量的增加,营养物质减少,空间不足,二者竞争程度加剧,当大草履虫数量不断减少时,二者
竞争程度减弱, A 错误;
B、该实验中直接决定大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该实验没有涉及迁入率和迁出率, B 错
误;
C、研究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种间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C 错误;
D、两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中, 争夺生活资源使双小核草履虫遭遇的环境阻力增大, 图中阴影面积越大,
说明与大草履虫共同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遭遇的环境阻力越大, D 正确。
故选 D。
三、 非选择题(5 小题)
21.如图甲表示某种鱼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曲线,图乙是某时期的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模式图,图 3 是该
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种群迁入后表现为图甲所示的增长,是由于新环境的 和 是有限的。
(2)根据图乙可以预测,该种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趋势为 。
(3)图甲中种群数量为 K 值时,对应于图丙中的时间点为 。
(4)图丙中 t1-t2 时段,种群的年龄组成 (选填“符合”或“不符合” )图乙类型。
【答案】 资源 空间 逐渐增多 t2 符合
【分析】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
1、种群增长的“J ”形曲线:
(1)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
量为 N0(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λ)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 t 代的数量为
Nt。
(2)建立模型: Nt=N0λt。
(3)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
2、种群增长的“S ”形曲线:
(1)原因: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
者数量也会增加。
(2)特点: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②种
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 0→K/2 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 K/2 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
K/2→K 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 K 时,增长率为 0。
【详解】(1)由于新环境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该种群迁入后,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
最后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即 K 值。
(2)根据图乙可知, 幼年个体数量最多, 老年个体数量少, 是增长型的, 可预测该种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数量变化趋势为逐渐增多。
(3)图甲中种群数量为 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 0,对应于图丙中的时间点为 t2。
(4)图丙中 t1-t2 时段, 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种群处于增长状态, 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符合图乙类
型。
22、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生活着多种鸟类,其中斑头雁是国家
保护的珍稀动物。
(1)斑头雁每年 3 月份从越冬地陆续迁徙至青海湖, 先在各湿地分散栖息, 补充在飞行过程中消耗的体能, 然后集中到繁殖地繁殖,整个过程中也伴有不参加繁殖的斑头雁的迁入和迁出活动。据此可知在研究斑头 雁的种群数量变化中, (填数量特征)是影响其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影响斑头雁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包括 (至少答出两点)。
(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调查了青海湖地区的斑头雁种群数量,他们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在斑头雁 产卵期用 法调查产卵量,也用
法直接调查斑头雁个体的种群密度。
(3)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调查过程中的斑头雁和另一种非国家保护鸟类棕头鸥在一段时间内的 种群数量(Nt )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 )之间的关系,直线 p 为参照,表示 Nt+1=Nt。甲曲线上 A 、B、
C 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 点;乙曲线上 D 、E 、F 三点中,
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 点;追踪调查中发现 2005 年斑头雁种群 数量达到 20000 只左右后至今,十余年时间里曲线几乎与 p 重合,说明 20000 只左右是该地区斑头雁种群 的 量;当 Nt 小于 a 时,甲、乙中的 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该曲线可能代表的是 (填“斑头雁”或“棕
头鸥”)。
【答案】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食物、天敌、气候等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B F 环境容纳 甲 斑头雁
【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 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
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2 、一般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是样方法, 调查活动能力强、活
动范围广的动物,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3、分析图示可知, 已知曲线 p 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相等, 没有改变;甲乙两条曲线的 A 、F 点与 p 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在 p 曲线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了,在 p 曲线以下表
示种群数量减少,据此答题。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斑头雁集中到繁殖地繁殖, 整个过程中也伴有迁入和迁出活动”可知, 在研究斑 头雁的种群数量变化中,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影响其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影响斑头雁种
群数量的环境因素包括食物、天敌、气候等。
(2)在斑头雁产卵期可用样方法调查产卵量,或用标志重捕法直接调查斑头雁个体的种群密度。
(3)由分析可知,甲曲线上 B 点在曲线 p 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了;乙曲线的 F 点与 p 曲线相交,说明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没有发生改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从 2005 年后的十余年时间, 斑头雁种群数量维持 在 20000 只左右, 说明 20000 只左右是该地区斑头雁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当 Nt 小于 a 时, 甲曲线在 P 曲线 以下,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甲更容易消亡;由于 2005 年斑头雁种群数量达到 20000 只左右后至今,十余
年时间里曲线几乎与 p 重合,结合曲线可知甲曲线可能代表的是斑头雁。
23、研究人员为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置了 A 、B 、C 、D 四组实验(每组接种酵 母菌数量一致),测得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甲所示。各组的培养条件为实验 A 组: 20mL 培养液;实 验 B 组:20mL 培养液并在 a 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实验 C 组:20mL 培养液并仅在 a 点时补充一次适
量培养液;实验 D 组为理想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酵母菌计数时应采用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 难以计数, 应采取 措施, 乙图
的中方格中有酵母菌的数目为 24 个,那么 1ml 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菌体数接近 个,你计数的原则
是 。
(2)实验 A 、B 、C 、D 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 曲线。种群增长的“J ”形曲线
和“S ”形曲线属于 (填“数学”或“物理”或“概念” )模型。
(3)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 ,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和加盖盖玻片时,正确的操 作顺序是 在前。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
是 ,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 。
(4)图中阴影部分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可以理解为 。
(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图 1,规格为 1 mm×1 mm×0.1
mm )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 2 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 9 个
B .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 .该血球计数板上有 2 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 0.1 mm
D .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答案】(1) 抽样检测法 稀释 6×106 中方格内加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2) Ⅲ 、Ⅰ 、Ⅱ 、”J”型 数学
(3) 血细胞计数板 加盖盖玻片 减少实验误差 平均值
(4)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
(5)B
【分析】据图分析, Ⅰ曲线表示环境条件变得相对适宜, K 值增加; Ⅱ曲线表示环境条件变得适宜后, K 值 增加,然后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 Ⅲ曲线表示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
积累,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1)对一支试管中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故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计
数;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对培养液稀释处理;
酵母菌计数原则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即“记上不计下, 计左不记右”,故乙图的中方格中有酵
母菌的数目为 24 个,那么 1ml 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菌体数接近 24÷16×400×104=6×106 个。
(2)实验 A 组(20mL 培养液)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如曲线Ⅲ;
实验 B 组(20mL 培养液并在 a 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 表示环境条件变得相对适宜, K 值增加, 如曲线
Ⅰ;
实验 C 组(20mL 培养液并仅在 a 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 表示环境条件变得适宜后, K 值增加, 然后由
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如曲线Ⅱ;
实验 D 组为理想条件,如”J”型曲线。故实验 A 、B 、C 、D 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
Ⅲ 、Ⅰ 、Ⅱ 、”J”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J ”形曲线和“S ”形曲线属于数学模型。
(3)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血细胞计数板;操作时,应该先加盖盖玻片,再在其上滴加
酵母菌培养液;做重复实验的目的是取其平均值,进而减少实验误差。
(4)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即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 (5)A、计数时应遵循“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 的原则,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 7 个, A 错误;
B、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B 正确;
C、该血球计数板上有 2 个计数室,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 0.1mm ,C 错误;
D、制片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 D 错误。
故选 B。
24、有机质污染的水体中含有较多的草履虫。某实验小组为了调查 A 、B 、C ,3 个湖区的水体污染程度,
从 A 、B 、C ,3 个湖区中各取水样 100mL,分别置于 3 只含等量的相同浓度葡萄糖溶液的烧杯中培养, 并每
天定时利用显微镜进行计数,以统计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显微镜下对草履虫进行计数时需要用到的关键工具是 。与第 9d 相比, 第 12d 对 B 区草履虫取样计
数时要适当 (填“增大”或“ 降低” )稀释倍数。
(2)根据图中数据分析, 区的水体污染更严重,判断依据是 。
(3)培养到 16d 后, A 、B 、C ,3 个湖区的草履虫数量都急剧下降,其原因是 (答出 2 点即
可)。
(4)生态学家高斯也曾做过培养草履虫的实验,结果发现在一定量的培养液中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五天以后基
本维持在 K 值(环境容纳量)左右。那么 K 值是指 。
(5)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若草履虫第一代的种群数量为 N1 ,第 t 代
的种群数量为 Nt ,每一代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 20%,则理论上第 t 代种群数量的表达式为 。
【答案】(1) 血细胞计数板 增大
(2) A A 区草履虫最早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且种群数量最大值最大
(3)营养物质消耗殆尽、有害代谢产物不断积累
(4)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5)N1×1.2t-1
【分析】1、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种
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2、由曲线图分析可知, 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 三个种群的种群数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其中湖区 A 中草履虫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用时最少,且种群数量最大值在三个湖区中最大,其次是湖区 B、湖区 C。 【详解】(1)显微镜下对草履虫进行计数时需要用到的关键工具是血细胞计数板。与第 9d 相比, 第 12d 对
B 区草履虫取样计数时要适当增大稀释倍数,这是因为此时的草履虫数量多,不易计数。
(2)根据图中数据分析, A 区草履虫最早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 且种群数量最大值最大, 故 A 区的水体污
染更严重。
(3)培养到 16d 后, A 、B 、C3 个湖区的草履虫数量都急剧下降,其原因是营养物质消耗殆尽,代谢过程
中产生的代谢产物积累,从而导致草履虫大量死亡,数量急剧下降。
(4)生态学家高斯也曾做过培养草履虫的实验, 结果发现在一定量的培养液中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五天以后
基本维持在 K 值(环境容纳量)左右, K 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5)为了进一步监测草履虫的生存状况, 研究人员运用数学模型来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若草履虫第一代 的种群数量为 N1 ,每一代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 20%,则第 2 代种群数量为 N1×1.2,理论上第 t 代种群数量
Nt 的表达式为 N1×1.2t-1。
25、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解草原生态系统,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科学家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
等各种形式。
(2)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牧草进行丰富度的调查,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调查时应注意:①样方大小要 适宜; ②取样时要做到 ;该小组还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草原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田 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 。若该地区由于环境变化导致 降水增加,鼠的种群密度明显升高,导致该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决定因素是 。这体现了
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
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下图:
①图中虚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m ,而且每繁殖一代种
群数量比原来增加 n 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 t 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持续投药一段时间后,田鼠种群数量反而回升的
原因是 。
【答案】(1)下降和相对稳定
(2) 随机取样 偏大 出生率增大 非生物
(3) m×(1+n )t 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
(2)生物因素:种内竞争、受捕食、种间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的影响。
【详解】(1)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下降和相对稳定等各种形式。
(2)调查牧草丰富度可用样方法,调查过程中要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田鼠活动能力较强,宜采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而田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导致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偏少, 根据个体总数/初次捕获标记数=再次捕获个体数/重捕标记的个体数可知, 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偏少, 会 使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大。降水增加,鼠的种群密度明显升高,导致该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决定因素
是出生率增大,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①图甲中虚线表示“J”形增长,是理想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
体还存在,个体总数为 m×(1+n),则繁殖 t 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m×(1+n )t。
②分析题图可知:投药初期,田鼠种群数量下降,不久后重新增加,原因是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
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的数量先下降很快,数量又会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