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与环境(单元测试)-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章 人与环境(单元测试)-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25 20:52:04

文档简介

第 4 章 人与环境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15 小题)
1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B .建立生态“走廊”连接碎片化的生物栖息地,可从一定程度上提高生物多样性
C .建立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D .采取禁渔休渔,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2.“绿色、智能、节俭、文明”是杭州第 19 届亚运会所秉承的办赛理念。绿色是本次亚运会的主色调和最深
刻的底色, “无废亚运”则是“绿色亚运” 的重要内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开幕式中采用零碳甲醇燃料主火炬和数字烟花,以防加剧温室效应
B .杭州高尔夫球场的设计充分保留了动物的优良栖息环境,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C .垃圾分类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以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D .“化蝶”双馆应用导光管无电照明系统作为日常照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如图为生态浮岛示意图,生态浮岛是利用生态工程原理,以水生植物为主体,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
运用无土栽培技术降解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含量的生态修复技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设置气孔,烂根的主要原因是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使根细胞中毒
B .植物从水体中吸收的 P 元素可以用于合成蛋白质、核糖等生物大分子有机物
C .一些需氧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可以降解水体中的一些有机污染物
D .生态浮岛的植物选择需考虑净化污染物能力并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4 .生态足迹这一概念在 20 世纪九十年代由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教授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意在让人们量化
地感受对自然的依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整食物来源,适度降低人类所处营养级能降低生态足迹
B .控制人口和资源的关系,能有效维护全球生态环境
C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严峻的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最为显著
D .保护濒危动物,建立繁育中心、基因库、精子库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5 .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采取“ 巨型稻+青蛙+泥鳅+鲤鱼” 的生态种养新模式,鲤鱼为水稻除草,蛙为水稻除虫, 蛙粪为鲤鱼和泥鳅补充了食物。该模式减少了饲料、化肥、农药的投入, 达到了“鱼增产、粮稳定、品质优”
的成效。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雄蛙的鸣叫声吸引了雌蛙与之抱对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B .青蛙、泥鳅、鲤鱼的粪便为水稻生长补充了物质和能量
C .稻鱼共生系统的建设遵循了生态工程整体性原理
D .稻鱼共生系统有效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6 .科研人员对长江江豚在三类岸线的栖息地进行了评估,以了解江豚对不同岸线类型的偏好。甲组:自然 泥沙岸线+ 自然岩石质岸线(自然岸线);乙组:自然岸线+抛石(或水泥)护坡(半自然岸线);丙组:抛
石(或水泥)护坡(固化岸线)。长江江豚的期望和观测频数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组的观测频数高于期望值,乙组和丙组观测频数均低于期望值
B .河岸的开发和固化使自然岸线碎片化,影响了江豚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C .在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D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即保护长江物种多样性
7 .“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像样” 。这里的“腊子”“ 象”“黄排”代表的就是长江里的三种珍稀鱼类:中 华鲟、白鲟、胭脂鱼。 2022 年 7 月 21 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最新的物种红色名录。在名 录中, 白鲟被正式宣告灭绝, 全球现存的 26 种鲟鱼均面临灭绝风险。因此, 要加大力度保护我国最大的水
生生物资源库,恢复长江生态。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江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态系统多样性
B .白鲟的灭绝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 .定期投放外来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措施之一
D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小于直接价值
8 .如图为某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工程显著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B .燃烧沼气为鸡舍增加照明时间以增加产蛋量,这利用了物理信息传递
C .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农作物和蓝绿萍,生命活动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太阳光能
D .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9 .人类活动创造了绚烂的文明,但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地球生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少肉多素、低碳生活、节约水电等可以减少生态足迹总量
B .加大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投入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
C .加大植树造林,保护绿水青山,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D .发达国家科技、经济发达,人口增长慢,人均生态足迹小
10.近年来, 广州市海珠区湿地生态修复显著, 2021 年在海珠湿地采集到的昆虫标本超过了 15 万种, 并发
现了海珠斯萤叶甲和海珠珐轴甲两个新物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昆虫的种类繁多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B .海珠斯萤叶甲和海珠珐轴甲不能相互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C .昆虫的科研价值和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生态环境恢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11 .“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像样” ,这里的“腊子”“ 象”“黄排”代表的就是长江里的三种珍稀鱼类:中 华鲟、白鲟、胭脂鱼。 2022 年 7 月 21 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最新的物种红色名录,在名 录中, 白鲟被正式宣告灭绝, 全球现存的 26 种鲟鱼均面临灭绝风险。因此, 要加大力度保护我国最大的水
生生物资源库,恢复长江生态,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江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 .白鲟的灭绝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 .定期投放外来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措施之一
D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小于直接价值
12 .沿海防护林体系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对于沿海地区防灾减灾和维护生态
平衡起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应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原理
B .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应该选择种植同一种植物,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C .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应该禁止渔民沿海捕鱼,禁止游人海边游览洗浴
D .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是防御海啸和风暴等自然灾害的唯一有效的措施
13 .在工程建设中所形成的裸露地带称为工程边坡。在工程边坡群落的恢复过程中,采用乔灌草配置模式 (乔木十小乔木+灌木+矮灌木十草本)进行植被重建,比单纯种植草本植物的效果更显著。同时,选用环
境适应性强、天敌少的物种有助于植被的较快恢复。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工程建设导致的植被破坏和植被重建过程均属于群落演替
B .选择用于植被重建的植物时,应当遵循本土植物优先原则
C .选用有当地引种史的具一定入侵性的引入种不利于植被重建
D .工程边坡的植被重建过程表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14 .污水处理厂的尾水中的污染物直接排放至天然水体易引起富营养化,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河水污染的 生态方法, 研究人员将污染河水引入人工实验湿地(见下图)。在该人工实验湿地中引入满江红、芦苇、水 芹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湿地泥土中含产甲烷菌、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通过湿地净化,出水口水样中 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显著下降。目前一些大型的人工湿地成为了人们旅游憩息休闲的好场所。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湿地中的水生植物所固定的能量为流经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总能量
B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人工湿地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D .湿地泥土中多种微生物均为分解者,能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15.2023 年 8 月 24 日,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水排海, 我国海关总署随后发布公告全面禁止进口日
本水产品。核污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 会对海洋生态产生长期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 .核能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全球变暖现象
B .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释放的辐射能损伤 DNA,属于诱发基因突变的化学因素
C .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可以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D .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水、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具有全球性
二、不定项选择题(5 小题)
16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 · 内篇 · 人间世》)、 “人民众而货财寡, 事力劳而供养薄”(《韩非子》),从中可见,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庄子的话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B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C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
D .韩非子的话体现了节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17 .为保护和恢复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而被严重破坏的草地,我国西北某市积极构建多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内划分了合理利用区、恢复重建区、保育区等不同的功能区。恢复重建区建立后,减少了人类活动,
使得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优势种也有所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恢复重建区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一个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物种即为优势种
C .合理利用区可根据环境容纳量确定载畜量
D .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恢复力稳定性不断增强
18 .科研人员对长江江豚在三类岸线的栖息地进行了评估,以了解江豚对不同岸线类型的偏好。甲组:自 然泥沙岸线+ 自然岩石质岸线(自然岸线);乙组:自然岸线+抛石(或水泥)护坡(半自然岸线);丙组:
抛石(或水泥)护坡(固化岸线)。长江江豚的期望和观测频数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组的观测频数高于期望值,乙组和丙组观测频数均低于期望值
B .河岸的开发和固化使自然岸线碎片化,影响了江豚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C .在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D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即保护长江物种多样性
19 .2023 年 9 月 5 日以来,中国媒体报道,新疆内陆地区可以大规模生产海鲜。新疆有大量盐碱地,盐碱
地加水变成海水,可以养殖海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专家通过测量盐碱地养殖池的咸度和碱度, 参照海水矿物质比例, 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 模拟出
海水生态环境,符合生态工程中协调、自生等原理
B .在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的水产养殖基地,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的环境容纳量与撒的虾苗数量有关
C .新疆积极推动以鱼净水、以鱼控草、以鱼抑藻等生物防治方法来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维护水域生物
多样
D .新疆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绿色养殖技术模式, 遵循循环原理, 有效降低了养殖尾水
氮磷排放量
20 .某蜂鸟种群的喙可分为长而弯曲和短而直两种类型。长弯喙蜂鸟适于在略弯曲的长筒状花中采蜜,短 直喙蜂鸟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中采蜜。尽管长喙蜂鸟也可以取食短筒状花中的蜜,但它们更偏爱长筒状
花,而且在短筒状花附近它们往往受到其他短喙鸟类的驱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类型喙的蜂鸟之间、蜂鸟与传粉植物之间表现为协同进化
B .蜂鸟的长弯喙有利于与其他蜂鸟竞争
C .若短小笔直的花灭绝,在长筒状花的选择下短喙蜂鸟的喙会发生变异
D .两种蜂鸟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
三、非选择题(5 小题)
21 .现发现一种水鸟主要在某湖区的浅水和泥滩中栖息,以湖区的某些植物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回答下
列问题。
(1)湖区的植物、水鸟、细菌等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能量流经食物链上该种水鸟的示
意图如下, ① 、② 、③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中①是 ;②是 ;③是 。
(2)若研究某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 (答出 2 点即可)。该生态系统中水鸟等各种生物都
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 。
(3)若要了解湖区某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请围绕食物指出需调查的内容 (答
出 3 点即可)。
(4)该湖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具有较高的间接价值,该价值主要体现在 (答出 2 点即可)。
22.近年来, 我国科研工作者积极选育适宜旱种的杂交稻品种, 实现了“水稻上山”,开辟了稻谷生产新途径,
形成了新的种植模式。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上山” 需要通过毁林开荒、退林还耕、退草还田来实现, 该过程中物种丰富度 (填“增大”或“减
少”);生态系统的 (填“恢复力”或“抵抗力” )稳定性降低。
(2)适宜旱种的杂交稻品种的培育成功丰富了 (填“基因”或“物种” )多样性;“水稻上山”保证了农民的
口粮,体现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有学者认为“水稻上山”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操作,不利于机械化生产,提高了人力成本,与科技振兴农 业相悖, 更不能体现生态工程的 原理。在构建人工生态系统时, 需充分考虑人类生存所需的
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即 。
(4)“水稻上山”形成的旱地水稻生态系统虽参与了物质循环,但仍要补充一定量的氮肥,其原因是
(答 2 点);在旱地栽培水稻过程中要及时除草治虫,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意义是 。
23.“纳米曝气—生物膜—水生植物”系统能分别从水体增氧、微生物负载增殖、植物吸收降解等途径对黑臭 水体进行水质净化,有效地消除水体黑臭,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对河道的生物修复。下图 1 是
该河道引清渐推生态修复工程流程图,图 2 是该河道的模拟修复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认为该水域因为水是流动的,所以不能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请你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作出判断,
该同学的观点 (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
(2)和浮床上的挺水植物相比,沉水植物在净化水体效果方面的优点有 。
(3)在水体中放养食藻虫能有效降低藻类和有机碎屑的含量,这说明食藻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是 (填两种)。研究人员拟引入只以水藻为食的水虱进一步降低藻类的含量,水虱在食物链中处于第 营养
级。
(4)为探究菖蒲(一种湿地植物)对该河道不同种类污水的净化作用,某生物研究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从 4 个不同的地点采集生活污水(1 号)、工业污水(2 号)、混合污水(3 号)、未受污染的池塘水(4 号)。
①分别测定 4 种水样的 BOD(即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要的氧量)和总氮含量。
②取等量的上述 4 种水样,分别加入到 4 个相同的透明玻璃容器中,再将生长状况相同、相等重量的 4 份 菖蒲分别放入 4 个容器中, 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水培 15 天, 定期观察、记录。结果表明菖蒲在各种水样 中生长良好。 ③取经过菖蒲处理的 4 种水样, 再次测定其 BOD(单位: mg/L)和总氮含量(单位: mg/L), 数据整理后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4 种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 ,可得出的实验结论
是 。
(5)进一步研究发现,水浮莲、水花生、金鱼藻等湿地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与菖蒲相似。但在实际操作中, 对水浮莲、水花生这类外来物种的应用必须谨慎, 以防止它们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危害, 原因是这些物种 。 24 .斑子麻黄是一种耐贫瘠、耐干旱、耐寒冷的雌雄异株植物。调查某山坡不同区域斑子麻黄种群的数量,
结果如下图,其中 S1 、S2 样地的营养条件优于 S3 、S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调查所用方法为 ,若样地为分布于不同海拔的狭长山坡,则可用 法进行取样。
(2)S2 样地斑子麻黄的年龄结构是 型,调查其年龄结构的意义在于 。
(3)由图可知,幼年植株与老年植株相比、雌株与雄株相比,更耐贫瘠的分别是 。
(4)斑子麻黄对干旱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的某些成分还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抗过敏、
利尿等药效。这体现了斑子麻黄具有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5 .在过度放牧干扰下,某草场因冷蒿适应能力强,挤占了原优势物种羊草和克氏针茅的生存空间而发生 退化,形成冷蒿草原。研究者利用不同浓度的冷蒿浸提液处理两种植物幼苗,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
问题:
(1)冷蒿与羊草、克氏针茅之间存在 关系。若研究冷蒿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 (至少答出两
点)。
(2)据图分析,冷蒿浸提液对羊草幼根生长的影响是 。
(3)冷蒿草原的形成表明,过度放牧改变了自然演替的 。
(4)退化草场恢复治理中,草种补播是一项既“快”又“省” 的重要方法。在选用草种时要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
合理布设,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第 4 章 人与环境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15 小题)
1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B .建立生态“走廊”连接碎片化的生物栖息地,可从一定程度上提高生物多样性
C .建立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D .采取禁渔休渔,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C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
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A 正确;
B、建立生态“走廊”连接碎片化的生物栖息地, 让生物之间可以进行交流, 可从一定程度上提高生物多样性,
B 正确;
C、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 错误;
D、采取禁渔休渔,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 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 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D 正确。
故选 C。
2.“绿色、智能、节俭、文明”是杭州第 19 届亚运会所秉承的办赛理念。绿色是本次亚运会的主色调和最深
刻的底色, “无废亚运”则是“绿色亚运” 的重要内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开幕式中采用零碳甲醇燃料主火炬和数字烟花,以防加剧温室效应
B .杭州高尔夫球场的设计充分保留了动物的优良栖息环境,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C .垃圾分类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以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D .“化蝶”双馆应用导光管无电照明系统作为日常照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C
【分析】全球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 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
少等等。
【详解】A、零碳甲醇是利用焦炉气中的氢和从工业尾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 废碳再生, 是一种非常符 合“碳中和”属性的绿色能源。开幕式中采用零碳甲醇燃料主火炬和数字烟花,可防加剧温室效应, A 正确; B、杭州高尔夫球场的设计充分保留了动物的优良栖息环境, 使人的活动对动物的生活干扰最小, 从而保护
生物多样性, B 正确;
C、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C 错误;
D 、“化蝶”双馆的“两翼”上镶嵌着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这些“珍珠”就是能将纯净璀璨的自然光引入场馆内
部的索乐图导光管无电照明系统。这些光学系统被均匀地布置在复杂的网架结构中,为挑高的场馆空间提
供更自然生态的采光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D 正确。
故选 C。
3 .如图为生态浮岛示意图,生态浮岛是利用生态工程原理,以水生植物为主体,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
运用无土栽培技术降解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含量的生态修复技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设置气孔,烂根的主要原因是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使根细胞中毒
B .植物从水体中吸收的 P 元素可以用于合成蛋白质、核糖等生物大分子有机物
C .一些需氧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可以降解水体中的一些有机污染物
D .生态浮岛的植物选择需考虑净化污染物能力并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答案】B
【分析】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1)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
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2)循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 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即保证物质循环再生。(3)协调:即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求:处理好协调问题,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4)整体:
树立整体观,遵循整体原理。
【详解】A、如果不设置气孔, 则根细胞会因为缺氧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产生的酒精会使根细胞中毒而死
亡, A 正确;
B、核糖为小分子,元素组成为 C 、H 、O,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为 C 、H 、O 、N ,一般也不含有 P,故植物
从水体中吸收的 P 元素不可以用于合成蛋白质、核糖, B 错误;
C、需氧微生物可以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水体中的一些有机物污染物, C 正确;
D、生态浮岛的植物最好选用净化污染物能力强的植物,并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
植物, D 正确。
故选 B。
4 .生态足迹这一概念在 20 世纪九十年代由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教授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意在让人们量化
地感受对自然的依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整食物来源,适度降低人类所处营养级能降低生态足迹
B .控制人口和资源的关系,能有效维护全球生态环境
C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严峻的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最为显著
D .保护濒危动物,建立繁育中心、基因库、精子库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答案】D
【分析】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
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
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详解】A、调整食物来源, 适度降低人类所处营养级, 例如从食用牛肉调整为食用蔬菜, 能降低生态足迹,
A 正确;
B、人类的生存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控制人口和资源的关系,能有效维护全球生态环境, B 正确;
C、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严峻的生态问题,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远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因此生物多样性的
间接价值最为显著, C 正确;
D、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D 错误。
故选 D。
5 .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采取“ 巨型稻+青蛙+泥鳅+鲤鱼” 的生态种养新模式,鲤鱼为水稻除草,蛙为水稻除虫, 蛙粪为鲤鱼和泥鳅补充了食物。该模式减少了饲料、化肥、农药的投入, 达到了“鱼增产、粮稳定、品质优”
的成效。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雄蛙的鸣叫声吸引了雌蛙与之抱对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B .青蛙、泥鳅、鲤鱼的粪便为水稻生长补充了物质和能量
C .稻鱼共生系统的建设遵循了生态工程整体性原理
D .稻鱼共生系统有效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 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 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
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A、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雄蛙的鸣叫声吸引了雌蛙与之抱对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A 正确;
B、多种动物的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所需的矿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 B 错误;
C、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 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 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由题可
知,稻鱼共生系统的建设遵循了生态工程整体性原理, C 正确;
D、蛙粪中的有机物作为鱼的食物,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D 正确。
故选 B。
6 .科研人员对长江江豚在三类岸线的栖息地进行了评估,以了解江豚对不同岸线类型的偏好。甲组:自然 泥沙岸线+ 自然岩石质岸线(自然岸线);乙组:自然岸线+抛石(或水泥)护坡(半自然岸线);丙组:抛
石(或水泥)护坡(固化岸线)。长江江豚的期望和观测频数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组的观测频数高于期望值,乙组和丙组观测频数均低于期望值
B .河岸的开发和固化使自然岸线碎片化,影响了江豚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C .在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D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即保护长江物种多样性
【答案】D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
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
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A、根据柱状图分析, 江豚在甲组观测频数显著高于期望值, 而在乙组和丙组观测频数均低于各自
的期望值, A 正确;
B、根据数据分析, 河岸的开发、固化使自然岸线碎片化, 会减少江豚及鱼类的栖息地, 鱼类资源的减少也
会导致江豚的食物减少,影响江豚在该区域的分布, B 正确;
C、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 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
有效的保护,故在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C 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保护物种多
样性, D 错误。
故选 D。
7 .“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像样” 。这里的“腊子”“ 象”“黄排”代表的就是长江里的三种珍稀鱼类:中 华鲟、白鲟、胭脂鱼。 2022 年 7 月 21 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最新的物种红色名录。在名 录中, 白鲟被正式宣告灭绝, 全球现存的 26 种鲟鱼均面临灭绝风险。因此, 要加大力度保护我国最大的水
生生物资源库,恢复长江生态。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江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态系统多样性
B .白鲟的灭绝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 .定期投放外来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措施之一
D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小于直接价值
【答案】B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 3 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
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间接价值:是
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长江所有生物所
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遗传(基因)多样性, A 错误;
B、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白鲟的灭绝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B 正确;
C、外来鱼类作为外来物种, 可能威胁长江流域物种多样性, 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
速恢复的措施之一,C 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D 错误。
故选 B。
8 .如图为某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工程显著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B .燃烧沼气为鸡舍增加照明时间以增加产蛋量,这利用了物理信息传递
C .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农作物和蓝绿萍,生命活动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太阳光能
D .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答案】A
【分析】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1)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
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2)循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 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即保证物质循环再生。(3)协调:即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4)整体:树立整体观,遵循整体原理。
【详解】A、图中的某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显著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但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
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一般不能提高, A 错误;
B、燃烧沼气为鸡舍增加照明时间,可以增加产蛋量,光照属于物理信息, B 正确;
C、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植物, 有农作物、蓝绿萍, 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来自太阳光能, C
正确;
D、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D 正确。
故选 A。
9 .人类活动创造了绚烂的文明,但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地球生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少肉多素、低碳生活、节约水电等可以减少生态足迹总量
B .加大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投入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
C .加大植树造林,保护绿水青山,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D .发达国家科技、经济发达,人口增长慢,人均生态足迹小
【答案】D
【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 一个城市、 一个 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
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详解】A、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维持某一个人口单位(一个人、 一个城市、 一个国家或全人 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少肉多素、低碳生活、节约水电等可以减少生
态足迹总量, A 正确;
B、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 加大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投
入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 B 正确;
C、加大植树造林,保护绿水青山,可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C 正确;
D、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发达国家人们的消费水平高, 所以人均生态足迹的值不一定
小, D 错误。
故选 D。
10.近年来, 广州市海珠区湿地生态修复显著, 2021 年在海珠湿地采集到的昆虫标本超过了 15 万种, 并发
现了海珠斯萤叶甲和海珠珐轴甲两个新物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昆虫的种类繁多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B .海珠斯萤叶甲和海珠珐轴甲不能相互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C .昆虫的科研价值和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生态环境恢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C
【分析】生物多样性价值:
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
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
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昆虫的种类繁多, 因此存在多个不同的物种, 且同一物种存在多种不同的品系, 体现了基因多
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A 正确;
B、由于海珠斯萤叶甲和海珠珐轴甲两种昆虫属于不同的物种,因此存在生殖隔离,不能通过杂交产生可育
后代, B 正确;
C、昆虫的科研价值和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而不是间接价值, C 错误;
D、生态环境恢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 正确。
故选 C。
11 .“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像样” ,这里的“腊子”“ 象”“黄排”代表的就是长江里的三种珍稀鱼类:中 华鲟、白鲟、胭脂鱼。 2022 年 7 月 21 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最新的物种红色名录,在名 录中, 白鲟被正式宣告灭绝, 全球现存的 26 种鲟鱼均面临灭绝风险。因此, 要加大力度保护我国最大的水
生生物资源库,恢复长江生态,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江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 .白鲟的灭绝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 .定期投放外来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措施之一
D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小于直接价值
【答案】B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 3 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
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间接价值:是
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长江所有生物所
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遗传多样性, A 错误;
B、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B 正确;
C、外来鱼类作为外来物种, 可能威胁长江流域物种多样性, 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
速恢复的措施之一,C 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D 错误。
故选 B。
12 .沿海防护林体系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对于沿海地区防灾减灾和维护生态
平衡起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应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原理
B .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应该选择种植同一种植物,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C .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应该禁止渔民沿海捕鱼,禁止游人海边游览洗浴
D .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是防御海啸和风暴等自然灾害的唯一有效的措施
【答案】A
【分析】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1)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 (2)体现物 种多,营养关系复杂> 自生原理。 (3)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 (4)涉及自
然经济和社会,指整个系统,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
【详解】A、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属于生态工程,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原理, A 正确; B、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应该选择种植不同种植物, 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 错
误;
C、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应该遵循“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C 错误;
D、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是防御海啸和风暴等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之一,D 错误。
故选 A。
13 .在工程建设中所形成的裸露地带称为工程边坡。在工程边坡群落的恢复过程中,采用乔灌草配置模式 (乔木十小乔木+灌木+矮灌木十草本)进行植被重建,比单纯种植草本植物的效果更显著。同时,选用环
境适应性强、天敌少的物种有助于植被的较快恢复。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工程建设导致的植被破坏和植被重建过程均属于群落演替
B .选择用于植被重建的植物时,应当遵循本土植物优先原则
C .选用有当地引种史的具一定入侵性的引入种不利于植被重建
D .工程边坡的植被重建过程表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答案】C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
变,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在适宜条件下,最终会演变成森林。
【详解】A、工程建设导致的植被破坏属于群落逆行演替,植被重建过程属于群落正向演替, A 正确;
B、本土植物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好, 所以选择用于植被重建的植物时, 应当遵循本土植物优先原则, B 正
确;
C、选用有当地引种史的具一定入侵性的引入种一般不会造成生态入侵, 而且引入种的入侵性有利于植被重
建, C 错误;
D、工程边坡的植被重建过程表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D 正确。
故选 C。
14 .污水处理厂的尾水中的污染物直接排放至天然水体易引起富营养化,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河水污染的
生态方法, 研究人员将污染河水引入人工实验湿地(见下图)。在该人工实验湿地中引入满江红、芦苇、水
芹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湿地泥土中含产甲烷菌、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通过湿地净化,出水口水样中 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显著下降。目前一些大型的人工湿地成为了人们旅游憩息休闲的好场所。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湿地中的水生植物所固定的能量为流经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总能量
B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人工湿地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D .湿地泥土中多种微生物均为分解者,能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答案】C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①直接价值:如动植物为人类提供的 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奶、蛋及许多药物等。 ②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
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潜在价值: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是生
物的一小部分,大量的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详解】A、污水有机物中的能量也是流经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总能量的一部分, A 错误;
B、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 错误;
C、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人工湿地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C 正确;
D、湿地泥土中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为生产者, D 错误。
故选 C。
15.2023 年 8 月 24 日,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水排海, 我国海关总署随后发布公告全面禁止进口日
本水产品。核污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 会对海洋生态产生长期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 .核能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全球变暖现象
B .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释放的辐射能损伤 DNA,属于诱发基因突变的化学因素
C .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可以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D .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水、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具有全球性
【答案】B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
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所以,上述材料中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就会沿着食物链和
食物网流动和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
【详解】A、核能等新能源的使用可替代化石燃料的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缓解全球
变暖现象, A 正确;
B、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释放的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 DNA,属于诱发基因突变的物理因素, B 错误;
C、由于生物富集, 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可以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 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C 正确;
D、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水、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具有全球性, D 正确。
故选 B。
二、不定项选择题(5 小题)
16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 · 内篇 · 人间世》)、 “人民众而货财寡, 事力劳而供养薄”(《韩非子》),从中可见,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庄子的话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B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C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
D .韩非子的话体现了节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答案】ABD
【分析】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分别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 传递、转化和能量传递丧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 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这里的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 素:碳、氮、氧、氮等,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物质循环是整个生物圈,其原因是气态循环和水 体循环具有全球性。 3、信息传递(1)信息传递概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分为三种: ①物理信息:生 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 ②化学信息:生物在 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 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科学实验表明,昆虫、鱼类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着传递信息的 化学物质——信息素。 ③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 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动物的行为信息丰富多彩, 一些鸟类在求偶时的行为更独特,通常雄鸟会进 行复杂的“求偶炫耀”。(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
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详解】A、庄子的话意思是:桂树因为可以吃,所以被人砍伐;漆树因为可以用,所以被人割皮。人们只
知道有用的好处,哪里知道无用的好处啊。庄子的话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A 正确;
B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题中涉及的是物理信息, B 正
确;
C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描述植物的枝条能够长成植物体,属于无性生殖中的营养生殖,
C 错误;
D 、“人民众而货财寡, 事力劳而供养薄”强调了物质生产的有限性与人口增长过快产生了矛盾, 体现了节制
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D 正确。
故选 ABD。
17 .为保护和恢复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而被严重破坏的草地,我国西北某市积极构建多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内划分了合理利用区、恢复重建区、保育区等不同的功能区。恢复重建区建立后,减少了人类活动,
使得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优势种也有所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恢复重建区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一个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物种即为优势种
C .合理利用区可根据环境容纳量确定载畜量
D .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恢复力稳定性不断增强
【答案】AC
【分析】演替类型:
(1)初生演替: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如光裸岩石上进行的
演替;
(2)次生演替: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发生的演
替。
【详解】A、恢复重建区原本有生物,因此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A 正确;
B、优势种通常数量较多,且对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若数量最多但影响不大,不能称为优势种, B 错误;
C、合理利用区可根据环境容纳量确定载畜量, C 正确;
D、建立自然保护区后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增加, 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 而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 D 错误。
故选 AC。
18 .科研人员对长江江豚在三类岸线的栖息地进行了评估,以了解江豚对不同岸线类型的偏好。甲组:自 然泥沙岸线+ 自然岩石质岸线(自然岸线);乙组:自然岸线+抛石(或水泥)护坡(半自然岸线);丙组:
抛石(或水泥)护坡(固化岸线)。长江江豚的期望和观测频数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组的观测频数高于期望值,乙组和丙组观测频数均低于期望值
B .河岸的开发和固化使自然岸线碎片化,影响了江豚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C .在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D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即保护长江物种多样性
【答案】D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就 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如建立遗传咨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
及水族馆等,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详解】A、由图可知,甲组的观测频数高于期望值,乙组和丙组观测频数均低于期望值, A 正确;
B、河岸的开发和固化使自然岸线碎片化,影响了江豚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B 正确;
C、在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C 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 不仅仅是保护长江物种
多样性, D 错误。
故选 D。
19 .2023 年 9 月 5 日以来,中国媒体报道,新疆内陆地区可以大规模生产海鲜。新疆有大量盐碱地,盐碱
地加水变成海水,可以养殖海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专家通过测量盐碱地养殖池的咸度和碱度, 参照海水矿物质比例, 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 模拟出
海水生态环境,符合生态工程中协调、自生等原理
B .在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的水产养殖基地,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的环境容纳量与撒的虾苗数量有关
C .新疆积极推动以鱼净水、以鱼控草、以鱼抑藻等生物防治方法来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维护水域生物
多样
D .新疆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绿色养殖技术模式, 遵循循环原理, 有效降低了养殖尾水
氮磷排放量
【答案】ACD
【分析】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叫 K
值。
【详解】A、生态工程中协调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 自生原理是指把很多单个生 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故专家通过测量盐碱地养殖池的 咸度和碱度,参照海水矿物质比例,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模拟出海水生态环境,符合生态工程中协调、
自生等原理, A 正确;
B、环境容纳量只与环境有关,故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的环境容纳量与撒的虾苗数量无关, B 错误;
C、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进行防治, 以鱼净水、以鱼控草、以鱼抑藻都属于生物防治, 从而可修复水域
生态环境,维护水域生物多样, C 正确;
D、生态工程中循环原理是指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 使前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个环节 利用, 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 的产生, 故新疆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绿色养殖技术模式, 遵
循循环原理,有效降低了养殖尾水氮磷排放量, D 正确。
故选 ACD。
20 .某蜂鸟种群的喙可分为长而弯曲和短而直两种类型。长弯喙蜂鸟适于在略弯曲的长筒状花中采蜜,短 直喙蜂鸟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中采蜜。尽管长喙蜂鸟也可以取食短筒状花中的蜜,但它们更偏爱长筒状
花,而且在短筒状花附近它们往往受到其他短喙鸟类的驱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类型喙的蜂鸟之间、蜂鸟与传粉植物之间表现为协同进化
B .蜂鸟的长弯喙有利于与其他蜂鸟竞争
C .若短小笔直的花灭绝,在长筒状花的选择下短喙蜂鸟的喙会发生变异
D .两种蜂鸟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
【答案】BD
【分析】 1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协同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两种类型
喙的蜂鸟是同一种群的不同类型,它们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 A 错误;
B、蜂鸟长而弯的喙有利于与其他蜂鸟在采蜜竞争中占优势, 适于在略弯曲的长筒状花柱中采蜜, 长弯喙蜂
鸟也可以取食短筒状花中的蜜,所以蜂鸟的长而弯曲型的喙有利于与其他蜂鸟竞争, B 正确;
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长筒状花只能选择长而弯曲的变异,不能诱导变异, C 错误;
D、两种蜂鸟是同一物种,只能体现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D 错误。
故选 BD。
三、非选择题(5 小题)
21 .现发现一种水鸟主要在某湖区的浅水和泥滩中栖息,以湖区的某些植物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回答下
列问题。
(1)湖区的植物、水鸟、细菌等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能量流经食物链上该种水鸟的示
意图如下, ① 、② 、③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中①是 ;②是 ;③是 。
(2)若研究某植物的生态位, 需要研究的方面有 (答出 2 点即可)。该生态系统中水鸟等各种生物都
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 。
(3)若要了解湖区某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请围绕食物指出需调查的内容 (答
出 3 点即可)。
(4)该湖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具有较高的间接价值,该价值主要体现在 (答出 2 点即可)。
【答案】(1) 水鸟的同化量 水鸟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2) 在区域中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
环境资源
(3)水鸟甲的取食面积,取食种类和成分比例
(4)含蓄水源,固碳供氧,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蓄洪防旱
【分析】 1、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 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 占用资源的情况, 以及与其他
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
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2)过程:某
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量。
(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 ①表示水鸟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量; ②表示水鸟呼吸作用(细胞
呼吸)散失的能量,等于同化量减去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③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2)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 若研究某植物的生态位, 需要研究其在区域中出现频率, 种
群密度,植株高度,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该生态系统中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
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3)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又称 K 值, 要了解湖区某季节水鸟甲种群
的环境容纳量,围绕食物进行调查,需调查水鸟甲的取食面积,取食种类和成分比例等内容。
(4)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具
有较高的间接价值,该价值主要体现在含蓄水源,固碳供氧,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等。
22.近年来, 我国科研工作者积极选育适宜旱种的杂交稻品种, 实现了“水稻上山”,开辟了稻谷生产新途径,
形成了新的种植模式。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上山” 需要通过毁林开荒、退林还耕、退草还田来实现, 该过程中物种丰富度 (填“增大”或“减
少”);生态系统的 (填“恢复力”或“抵抗力” )稳定性降低。
(2)适宜旱种的杂交稻品种的培育成功丰富了 (填“基因”或“物种” )多样性;“水稻上山”保证了农民的
口粮,体现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有学者认为“水稻上山”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操作,不利于机械化生产,提高了人力成本,与科技振兴农 业相悖, 更不能体现生态工程的 原理。在构建人工生态系统时, 需充分考虑人类生存所需的
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即 。
(4)“水稻上山”形成的旱地水稻生态系统虽参与了物质循环,但仍要补充一定量的氮肥,其原因是
(答 2 点);在旱地栽培水稻过程中要及时除草治虫,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意义是 。
【答案】(1) 减少 抵抗力
(2) 基因 直接
(3) 整体、协调 生态足迹(生态占用)
(4) 原有的氮肥不能满足水稻增产的需求;氮肥会随着水稻种子的输出而减少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
使能量更多流向水稻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 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
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2、生物多样性包括 3 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
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 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间接价值:
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潜在价值: 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4、生态工程的原理包括自生、循环、协调、整体原理。生态足迹, 又叫生态占用, 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 一个城市、 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
域的面积。
5、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返循环。农民仍然需要定期给玉米田施肥 以补充土壤矿质离子,原因是土壤中矿质离子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农作物高产,农产品输出时,其中的矿
质离子也不能都归还土壤。
【详解】(1)“水稻上山” 需要通过毁林开荒、退林还耕、退草还田来实现,这些过程破坏原来的生态环境,
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变简单,故物种丰富度减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2)适宜旱种的杂交稻品种的培育成功丰富了基因多样性, “水稻上山”保证了农民的口粮,直接为农民提
供了食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有学者认为“水稻上山”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操作,不利于机械化生产,提高了人力成本,没有考虑经 济和社会影响力不能体现整体原理和协调原理。在构建人工生态系统时,需充分考虑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
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即生态足迹。
(4)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返循环。农民仍然需要定期给玉米田施 肥以补充土壤矿质离子,原因是土壤中矿质离子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农作物高产,农产品输出时,其中的 矿质离子也不能都归还土壤。在旱地栽培水稻过程及时除草治虫,除草是为了减少草与水稻竞争阳光、矿 质元素等资源,治虫是为了减少能量流向虫子,故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
量更多流向水稻。
23.“纳米曝气—生物膜—水生植物”系统能分别从水体增氧、微生物负载增殖、植物吸收降解等途径对黑臭 水体进行水质净化,有效地消除水体黑臭,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对河道的生物修复。下图 1 是
该河道引清渐推生态修复工程流程图,图 2 是该河道的模拟修复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认为该水域因为水是流动的,所以不能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请你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作出判断,
该同学的观点 (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
(2)和浮床上的挺水植物相比,沉水植物在净化水体效果方面的优点有 。
(3)在水体中放养食藻虫能有效降低藻类和有机碎屑的含量,这说明食藻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是 (填两种)。研究人员拟引入只以水藻为食的水虱进一步降低藻类的含量,水虱在食物链中处于第 营养
级。
(4)为探究菖蒲(一种湿地植物)对该河道不同种类污水的净化作用,某生物研究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从 4 个不同的地点采集生活污水(1 号)、工业污水(2 号)、混合污水(3 号)、未受污染的池塘水(4 号)。
①分别测定 4 种水样的 BOD(即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要的氧量)和总氮含量。
②取等量的上述 4 种水样,分别加入到 4 个相同的透明玻璃容器中,再将生长状况相同、相等重量的 4 份 菖蒲分别放入 4 个容器中, 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水培 15 天, 定期观察、记录。结果表明菖蒲在各种水样 中生长良好。 ③取经过菖蒲处理的 4 种水样, 再次测定其 BOD(单位: mg/L)和总氮含量(单位: mg/L), 数据整理后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4 种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 ,可得出的实验结论
是 。
(5)进一步研究发现,水浮莲、水花生、金鱼藻等湿地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与菖蒲相似。但在实际操作中,
对水浮莲、水花生这类外来物种的应用必须谨慎, 以防止它们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危害, 原因是这些物种 。
【答案】(1) 不正确 该水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了统一整体 (2)沉水植物根茎叶均完全沉浸,可以从底泥中吸收 N 、P 等元素,增加水体溶解氧的含量
(3) 消费者和分解者 二
(4) 生活污水(1 号) 菖蒲对污水具有净化作用
(5)适应性强,繁殖率高,如当地缺乏天敌或强有力的竞争者,则容易泛滥成灾(或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呈 J 型增长,泛滥成灾)
【分析】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
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详解】(1)尽管该水域的水是流动的,该水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也会有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整体,
所以该水域能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该同学的观点不正确。
(2)从图示可以看出, 浮床上的挺水植物根系没能扎入水底的土壤中, 而沉水植物的根系是扎入水底土壤 中的。因此,和浮床上的挺水植物相比,沉水植物在净化水体效果方面的优点有沉水植物根茎叶均完全浸 没,可以从底泥中吸收 N 、P 等元素;植物的根系能够释放一定量的氧气,通过改变根系周围环境的氧化
还原状态,从而影响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3)从“在水体中放养食藻虫能有效降低藻类和有机碎屑的含量“可以推测,食藻虫能够以藻类和有机碎屑 为食,因此食藻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是消费者和分解者。水藻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以水藻
为食的水虱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
(4)分析 BOD 的变化, 4 种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生活污水(1 号)。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处理后污水的 BOD 含量都降到与未被污染的河水的 BOD 含量几乎相同,所以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菖蒲对
污水具有净化作用。
(5)在实际操作中, 对水浮莲、水花生这类外来物种的应用必须谨慎, 以防止它们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危害, 原因是这些物种适应性强,繁殖率高,如当地缺乏天敌或强有力的竞争者,则容易泛滥成灾(或食物和空
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呈 J 型增长,泛滥成灾)。
24 .斑子麻黄是一种耐贫瘠、耐干旱、耐寒冷的雌雄异株植物。调查某山坡不同区域斑子麻黄种群的数量,
结果如下图,其中 S1 、S2 样地的营养条件优于 S3 、S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调查所用方法为 ,若样地为分布于不同海拔的狭长山坡,则可用 法进行取样。
(2)S2 样地斑子麻黄的年龄结构是 型,调查其年龄结构的意义在于 。
(3)由图可知,幼年植株与老年植株相比、雌株与雄株相比,更耐贫瘠的分别是 。
(4)斑子麻黄对干旱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的某些成分还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抗过敏、
利尿等药效。这体现了斑子麻黄具有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答案】(1) 样方法 等距取样
(2) 衰退 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幼年植株、雄株
(4)直接价值和间接
【分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
稳定型、衰退型。
2、根据题图可知, 与 S1 、S2 样地中的种群相比, S3 、S4 样地中幼年个体的比例却较高, 老年个体比例相对
较低,雄株比例较高,雌株比例较低。
【详解】(1)通常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若调查区域为狭长地段,则可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2)S2 样地斑子麻黄种群中老年个体多, 幼年个体少, 故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
推测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S1 、S2 样地的营养条件优于 S3 、S4 ,与 S1 、S2 样地中的种群相比, S3 、S4 样地中幼年个体数增多, 而 老年个体数减小,说明幼年个体比老年个体更耐贫瘠。与 S1 、S2 相比 S3 、S4 样地中雄株明显增多,说明雄
株比雌株更耐贫瘠。
(4)斑子麻黄对干旱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斑子麻黄具有
兴奋中枢神经、抗过敏、利尿等药效,体现了其直接价值。
25 .在过度放牧干扰下,某草场因冷蒿适应能力强,挤占了原优势物种羊草和克氏针茅的生存空间而发生 退化,形成冷蒿草原。研究者利用不同浓度的冷蒿浸提液处理两种植物幼苗,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
问题:
(1)冷蒿与羊草、克氏针茅之间存在 关系。若研究冷蒿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 (至少答出两
点)。
(2)据图分析,冷蒿浸提液对羊草幼根生长的影响是 。
(3)冷蒿草原的形成表明,过度放牧改变了自然演替的 。
(4)退化草场恢复治理中,草种补播是一项既“快”又“省” 的重要方法。在选用草种时要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
合理布设,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答案】(1) 竞争(种间竞争) 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2)低浓度的浸提液促进羊草幼根生长,高浓度的浸提液抑制羊草幼根生长
(3)方向和速度
(4)自生
【分析】 1、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 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 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
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2、竞争是两种生物由于争夺资源或生活空间而发生的斗争关系,结果对一方有害,甚至是致死的。
【详解】(1)冷蒿与羊草、克氏针茅均为植物, 根据“羊草、克氏针茅为主的典型草场发生退化后, 冷蒿种 群不断扩展, 逐渐形成冷蒿草原”可知, 冷蒿与羊草、克氏针茅间存在竞争关系。若研究冷蒿的生态位, 通
常要研究它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2)由图可知, 随着冷蒿浸提液浓度的增加, 羊草的抑制率在低浓度时为负数即促进生长, 随着浓度的增 加促进幅度越来越小直到开始抑制生长,且抑制作用逐渐增加,即冷蒿浸提液对羊草幼苗根的生长,低浓
度的浸提液促进羊草幼根生长,高浓度的浸提液抑制羊草幼根生长。
(3)过度放牧属于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在选用草种时要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