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15 小题)
1 .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提早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
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幼年蜜蜂的采蜜技巧须向成年蜜蜂学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幼年蜜蜂学习采蜜技巧依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B .该地欧洲白头翁的提早开花促使其种群数量增加
C .蜜蜂采食花蜜过程中发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 .调查欧洲白头翁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
2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
B. 蝙蝠“ 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 牧草生长旺盛,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D. 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3 .磷(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湖水中 P 会随生物遗体残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 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 P 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
底泥中的 P 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若仅考虑 P 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中 P 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B .定期清除底泥对减缓两种类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同等效果
C .减少外源 P 的输入是控制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
D .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
4 .根据碳功能、属性或位置,可以将碳分为:黑碳、棕碳、红碳、蓝碳、绿碳和蓝绿碳。蓝色、绿色和蓝 绿色强调的是碳在通过固碳缓解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黑色、棕色和红色指的是影响地球热平衡或促进冰
冻圈融化的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C. 绿色出行、素食等可以降低生态占用,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D.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区域生态系统无法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
5.近月以来, 日本政府将含有 3H 、14C 、131I 、137Cs 等多种放射性同位素的核污染水排入大海, 这些同位素 难降解且容易被海洋生物吸收。从排放日起,57 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个区域。下列分析错
误的是( )
A.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核污染将会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
B. 核污染会导致细胞内 DNA 复制出错,这种变异可能会遗传给后代
C. 人取食污染海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放射性物质就会越多
D. 核废水排入大海后会提高生物的变异率,增加物种多样性
6.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 ”与“恐惧 ”
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 ”范畴。如果将某种顶
级肉食性动物引入某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引入后该环境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多样性
B. 引入后可能会使某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反转
C. 引入后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
D. 引入后可能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
7 .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 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
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产者固 定 来自陆地的植物 残体 初级消费者摄 入 初级消费者同 化 初级消费者呼吸 消耗
能量[105J/(m2 a)] 90 42 84 13.5 3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90×105J/(m2·a)
B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 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C .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10.5×105J/(m2 a)
8.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相邻的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在遭受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其稳定性发生明显波动后,
再恢复到原有的结构状态所需时间的图像。关于这两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乙高
B. 乙的恢复力稳定性较甲高
C. 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而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D. 甲可能为森林生态系统,乙可能为草原生态系统
9 .“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 ”菜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
B .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 .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 .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
10 .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水杨酸可以减轻胁迫对植物的不利影响。在 镉的胁迫下, 添加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 降低丙二醛和 H2O2 含量, 有效缓解镉
对苦草的氧化胁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杨酸能缓解 H2O2 对苦草的氧化作用
B .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C .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镉能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
D .在镉的胁迫下,苦草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
11.2020 年 9 月, 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的庄严承诺。某湖 泊早年受周边农业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于 CO2 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湖泊生态系统每年的
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 .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缓解了碳排放
C .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
D .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
12.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 1 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 1 周后开始投 喂人工饵料, 1 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 1 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图。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1 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
B .1 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 .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 .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提供营养
13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下
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B .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C .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D .能量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
14 .垃圾分类有利于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如图为分类后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流程设计。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A .压榨出的油水混合物可再加工,生产出多种产品
B .添加的木屑有利于堆肥体通气,还可作为某些微生物的碳源
C .X 中需要添加合适的菌种,才能产生沼气
D .为保证堆肥体中微生物的活性,不宜对堆肥体进行翻动
15 .研究放牧强度对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对合理利用草原和防止荒漠化具有重要意义。下表为某高寒草
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放牧强度 物种数 生产力(t·hm-2) 土壤有机碳含量(g·m-3)
无 15 0 .85 8472
轻度 23 1 .10 9693
中度 15 0 .70 9388
重度 6 0 .45 7815
A .中度放牧和无放牧下生产力不同,可能是物种组成不同所致
B .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是分解者的分解过程加快所致
C .放牧可能导致群落优势种改变且重度放牧下的优势种更加耐旱
D .适度放牧是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5 小题)
16 .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物根系和土壤动物的呼吸都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统称为土壤 呼吸,土壤 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如图是某林下的苔藓和凋落物覆盖条件下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动态。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注: Rs-裸为裸土土壤呼吸速率; Rs-苔为苔藓覆盖土壤呼吸速率; Rs-为凋落物覆盖土壤呼吸速率。
A. 凋落物中的能量可供给分解者和其他各营养级生物利用
B. 该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关键作用的环节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C. 土壤表层的凋落物覆盖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
D. 土壤表层的覆盖物提高土壤呼吸速率的原因可能与提高温度有关
17 .生态学家将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称为同资源种团(以下简称种团),例如某国家公园中 以森林灌草层的以植物为食的马鹿、梅花鹿等大中型有蹄类动物。如果某一种群从生物群落中消失,种团
内的其它种可以取代其地位,执行相同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每个同资源种团物种数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B .马鹿、梅花鹿等有蹄类动物在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
C .种团的划分有助于研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D .组成种团的物种相互代替可用于退化群落的恢复和重建
18 .下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总面积为 10000m2)能量流动部分简图, I 、II 、III 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三个营
养级,括号中数值表示一年内的能量转化值(单位:百万千焦/平方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 1.176×106 百万千焦
B .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3%
C .调查该群落中浮游生物的数量一般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D .如果被重金属污染,图中 I 的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
19 .胭脂虫红是从寄生在仙人掌中的胭脂虫体内提取的一种天然色素。某地曾为了养殖胭脂虫而引入仙人 掌,但其气候并不适合胭脂虫生长,而仙人掌却疯狂滋生成为入侵物种。最终,该地利用可食用仙人掌叶
片并能破坏仙人掌根、茎的仙人掌蛾,成功遏制住了仙人掌的数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仙人掌肥厚的肉质茎、针状叶有利于其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
B .仙人掌疯狂滋生后,该地本土的动植物种类会有所减少
C .仙人掌蛾对仙人掌有极强的破坏性,其存在对仙人掌种群的发展不利
D .胭脂虫和仙人掌蛾均属于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0 .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白色箭头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黑色箭头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
B .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⑤过程中以 CO2 的形式传递
C .过程①和过程②分别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和散失
D .不易分解的有害物质沿着③④传递会表现出生物富集现象
三、非选择题(5 小题)
21 .海洋牧场是一种海洋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在特定海域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生长、 繁殖、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以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是海洋低碳经济的典型代
表。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牧场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可使某些经济鱼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海洋牧场实现了渔业
资源持续高效产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人工鱼礁投放海底一段时间后, 礁体表面会附着大量的藻类等生物。藻类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 ,
能有效降低大气中 CO2 含量,其主要原因是 。
(3)在同一片海域中,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和未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出现环境差异,从而引起海洋生物呈现
镶嵌分布,这体现出海洋生物群落的 结构。
(4)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是海南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该牧场某年度重要经济鱼类(A 鱼和 B 鱼) 资源量的三次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分析,12 月没有调查到 A 鱼的原因可能与其 的生活习性有关,4 月、
8 月和 12 月 B 鱼的平均资源量密度呈 趋势。
(5)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与邻近海域主要消费者的群落结构指标见表。与邻近海域相比,该牧场的生态系
统稳定性较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是 。
营养级长度(NR) 摄食来源多样性水平(CR) 平均营养级多样性(CD)
三亚蜈支洲岛 7 .60 6 .36 1 .92
南海中西部 4 .91 3 .49 1 .20
陵水湾 4 .66 4 .45 1 .49
南沙群岛西南部 4 .30 3 .40 1 .00
22.为了研究城市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研究者在城市森林边缘进行了延长光照时间的实验(此 实验中人工光源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忽略;实验期间,天气等环境因素基本稳定)。实验持续 15 天:1~5 天, 无人工光照; 6~10 天,每日黄昏后和次日太阳升起前人为增加光照时间; 11~15 天,无人工光照。在此
期间,每日黄昏前特定时间段,通过多个调查点的装置捕获节肢动物,按食性将其归入三种生态功能团,
即植食动物(如蛾类幼虫)、肉食动物(如蜘蛛)和腐食动物(如蚂蚁),结果如图。
(1)动物捕获量直接反映动物的活跃程度。本研究说明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影响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依据
是:与 1~5 、11~15 天相比, 。
(2)光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在本研究中, 人工光照最可能作为 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 从而
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
(3)增加人工光照会对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肉食动物在黄昏前活动加强,有限的食物资源
导致 加剧;群落空间结构在 两个维度发生改变。
(4)有人认为本实验只需进行 10 天研究即可,没有必要收集 11~15 天的数据。相比于 10 天方案, 15 天方
案除了增加对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外,另一个主要优点是 。
(5)城市是人类构筑的大型聚集地,在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应 。
A .不仅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还需考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B .设置严密围栏,防止动物进入和植物扩散
C .以整体和平衡的观点进行设计,追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D .选择长时间景观照明光源时,以有利于植物生长作为唯一标准
23 .如何科学有效地处理污水,成为现代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首选方
案,可以获得生态、社会和经济三重效益。如图是某人工湿地公园污水处理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类型 呼吸散失 X 未利用 下一营养级 输入的有机物
生产者 44.0 5.0 90.0 20.0 0
植食动物 9.5 1.5 10.0 Y 5.0
肉食动物 6.3 0.5 7.5 0.7 11.0
(1)湿地中的芦苇有高有矮, ( “是”或“不是” )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人们对污水排放量要加以控
制,原因是人工湿地以 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在此基础上,某地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建立了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
科研小组对该新型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上表所示(部分数据未给出,
能量单位为 J/cm2.a ,肉食性动物作为只占据一个营养级研究)。据表分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J/cm2.a ,X 是指 的能量,数据 Y 为 Jcm2.a。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其渠道是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
氮、磷、硫等 ,都在不断进行着从 的循环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是 。 (4)放养鱼的数量要严格控制, 才能保证持续高产, 从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来分析, 意义在于 。 24 .白洋淀湿地被誉为“华北之肾” ,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湖泊和草本沼泽湿地,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 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白洋淀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提升。野生鸟 类是环境质量的“生态试纸”,近三年白洋淀多次出现对水质要求极高的青头潜鸭带领雏鸟活动的场景。该生 态系统的某一湖泊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部分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情况
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产者固 定 来自陆地的植物 残体 初级消费者摄 入 初级消费者同 化 初级消费者呼吸 散失
能量[105J/ (m2·a )] 90 25 85 13.5 3
(1)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数采用的方法为 。某物种的生态位包括 (答出两点即可), (2)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105J/(m2·a),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填
“<”“>”或“=” )15%,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 105J/(m2·a).
(3)青头潜鸭通过叫声、煽动翅膀、释放信息素对雏鸟发出指令,分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种类为 。
生态修复后,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升高的原因是 。
25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如图 1 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 2 是某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图 3 是被地震破坏的某自然保护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的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图
解[能量单位: 103 kJ/(m2·a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 。
(2)图 1 中 a~e 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 (填图中字母) 中, 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
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 (用图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3)图 2 中不应存在的箭头是 。图 2 中 为分解者,理由是 。
(4)图 3 中 A 代表 ,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 随营养级的升高, 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 原因 。 (5)计算可知,图 3 中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 ,在人为干预下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
的传递效率为 。由此可知,图 3 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6)由题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其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的原因如下:
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部分能量被 ;②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部分能量 ;③还有部分能量被 利用。第 3 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15 小题)
1 .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提早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
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幼年蜜蜂的采蜜技巧须向成年蜜蜂学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幼年蜜蜂学习采蜜技巧依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B .该地欧洲白头翁的提早开花促使其种群数量增加
C .蜜蜂采食花蜜过程中发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 .调查欧洲白头翁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
【答案】B
【分析】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 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 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
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 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幼年蜜蜂需要观察成年蜜蜂采蜜的动作来学习采蜜技巧, 该过程需要依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
递, A 正确;
B、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提早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 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 使其繁殖受到影响。因此该地欧洲白头翁的提早开花会减少其种群数量, B
错误;
C、蜜蜂采食花蜜过程中能量从花蜜进入蜜蜂,因此发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C 正确;
D、欧洲白头翁为植物,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D 正确。
故选 B。
2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
B. 蝙蝠“ 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 牧草生长旺盛,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D. 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 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
统的稳定。
【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 也能在同种生物
之间进行传递, A 错误;
B、蝙蝠“ 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B 错误;
C、牧草生长旺盛, 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以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 错误;
D、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
行控制, D 正确。
故选 D。
3 .磷(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湖水中 P 会随生物遗体残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 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 P 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
底泥中的 P 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若仅考虑 P 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中 P 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B .定期清除底泥对减缓两种类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同等效果
C .减少外源 P 的输入是控制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
D .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
【答案】D
【分析】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
现象,称作生物富集,生物链越顶端,该元素或化合物浓度越高。
【详解】A、水中 P 可被生产者吸收利用, 生物体内的含磷化合物会被分解, 不会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A 错
误;
B、结合题干“ 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 P 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 因水体过深, 底泥中的 P 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可知, 期清除底泥对减缓浅水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
较好的效果,对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效果不大, B 错误;
C、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 底泥中的 P 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 减少外源 P 的输入是控制浅水型湖
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 C 错误;
D、磷(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湖水中 P 会随生物遗体残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
而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 P 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
底泥中的 P 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故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 D
正确。
故选 D。
4 .根据碳功能、属性或位置,可以将碳分为:黑碳、棕碳、红碳、蓝碳、绿碳和蓝绿碳。蓝色、绿色和蓝 绿色强调的是碳在通过固碳缓解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黑色、棕色和红色指的是影响地球热平衡或促进冰
冻圈融化的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C. 绿色出行、素食等可以降低生态占用,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D.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区域生态系统无法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C 、H 、O 、N 、P 、S 等化学元素,不断 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
球性。
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中往复循环。
【详解】A、碳循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 A 错误;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B 错误;
C、生态足迹, 又叫生态占用, 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 一个城市、 一个国家或 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绿色出行、素食等可以降低生态占用,有
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C 正确;
D、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因此区域生态系统对于调节大气中的
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D 错误。
故选 C。
5.近月以来, 日本政府将含有 3H 、14C 、131I 、137Cs 等多种放射性同位素的核污染水排入大海, 这些同位素 难降解且容易被海洋生物吸收。从排放日起,57 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个区域。下列分析错
误的是( )
A.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核污染将会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
B. 核污染会导致细胞内 DNA 复制出错,这种变异可能会遗传给后代
C. 人取食污染海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放射性物质就会越多
D. 核废水排入大海后会提高生物的变异率,增加物种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 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两者密不可分。
【详解】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因此核污染将会随着物质循环过程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 A
正确;
B、放射性物质会破坏 DNA 的结构,提高细胞基因突变的频率,会导致细胞内 DNA 复制出错,这种变异
可能会遗传给后代, B 正确;
C、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称作生物富集,营养级越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越多,人取食污染海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
的放射性物质就会越多, C 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 核废水排放入海后会提高生物
变异概率,但是也会对生物有危害作用,不一定会增加物种多样性, D 错误。
故选 D。
6.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 ”与“恐惧 ”
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 ”范畴。如果将某种顶
级肉食性动物引入某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引入后该环境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多样性
B. 引入后可能会使某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反转
C. 引入后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
D. 引入后可能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
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引入后该环境中的所有生物构成
物种多样性, A 错误;
B、假设甲乙均属第二营养级, 且为竞争关系, 甲占优势, 从恐惧生态学考虑, 可能使得甲比乙对顶级肉食
性动物的恐惧程度高,导致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多于乙,从而使得甲的数量优势丧失, B 正确;
C、引入后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有可能增加, C 正确;
D、根据题意, 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植食性动物具有捕食和驱赶作用, 因此在迁入大型 肉食性动物后,大型肉食性动物可能捕食野猪或对野猪产生威慑而使野猪减少对农作物的采食,从而减轻
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 D 正确。
故选 A。
7 .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 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
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产者固 定 来自陆地的植物 残体 初级消费者摄 入 初级消费者同 化 初级消费者呼吸 消耗
能量[105J/(m2 a)] 90 42 84 13.5 3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90×105J/(m2·a)
B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 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C .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10.5×105J/(m2 a)
D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 70.5×105J/(m2·a),该能量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答案】C
【分析】生物摄入的能量一部分被同化,另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被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用 于自身生长和繁殖,另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出;被用于自身生长和繁殖的能量一部分以遗
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另一部分以被下一营养级摄入。
【详解】A、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 因此可知, 流经该生态系统
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中的能量,即 90+42=132×105J/(m2·a),A 错误;
B、表格中没有显示生产者流入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无法计算有多少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B 错误; C、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 13.5×105J/(m2 a),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能量为 3×105J/(m2 a),因此初级消费者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能量=10.5×105J/(m2 a),C 正确;
D、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包括粪便量和次级消费者同化量, 同化量又包括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量和用于 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又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量和被分解者利用的量,因此初
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会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D 错误。
故选 C。
8.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相邻的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在遭受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其稳定性发生明显波动后,
再恢复到原有的结构状态所需时间的图像。关于这两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乙高
B. 乙的恢复力稳定性较甲高
C. 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而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D. 甲可能为森林生态系统,乙可能为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自 身结构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恢复自身结构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当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即生态 系统中物种数大时,生态系统的结构更为复杂,干扰对其产生的影响就越小,所以抵抗力稳定性高。但也 因为结构复杂,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比较困难,所以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生态系统的成分较
少、营养结构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详解】AB、根据图示可知,随着时间(横轴)的推移,甲、乙两条曲线的变化情况为甲偏离稳态的幅度
大,这表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恢复稳态所需时间长,表明其恢复力稳定性低, AB 错误;
CD、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应高于草原生态系统的,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甲的,则说明甲可能为
草原生态系统,乙可能为森林生态系统, C 正确、 D 错误。
故选 C。
9 .“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 ”菜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
B .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 .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 .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
【答案】C
【分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生物的种间关系有:种间竞争、捕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寄生。
【详解】A、油菜花可以通过花的颜色(物理信息)和香味(化学信息)吸引蜂蝶, A 正确;
B、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蜜蜂、蝴蝶和油菜之
间存在协同进化, B 正确;
C、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 C 错误;
D、秸秆和菜籽饼可以为土壤中的小动物和微生物提供有机物, 故二者还田后可以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 D
正确。
故选 C。
10 .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水杨酸可以减轻胁迫对植物的不利影响。在 镉的胁迫下, 添加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 降低丙二醛和 H2O2 含量, 有效缓解镉
对苦草的氧化胁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杨酸能缓解 H2O2 对苦草的氧化作用
B .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C .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镉能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
D .在镉的胁迫下,苦草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
【答案】D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镉胁迫显著偏离于苦草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会影响其生存,而水杨酸可
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缓解镉的胁迫。
【详解】A、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故能缓解 H2O2 对苦草的氧化作用, A 正确; B、环境容纳量取决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B 正确;
C、镉属于重金属,能够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 ,C 正确;
D、胁迫是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 因此在镉的胁迫下, 苦草已经不能通过自身的调
节作用维持稳态 ,D 错误。
故选 D。
11 .2020 年 9 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的庄严承诺。某湖 泊早年受周边农业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于 CO2 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湖泊生态系统每年的
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 .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缓解了碳排放
C .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
D .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
【答案】B
【分析】碳中和是指通过减少、避免和抵消排放的温室气体,使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的状态。它是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手段,旨在达到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
【详解】A、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促进 CO2 的吸收以及减少 CO2 的排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 A 正确;
B、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其遗体、粪便还会被分解者利用,不会缓解碳排放, B 错误;
C、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酶的活性升高,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加剧, C 正确;
D、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能够充分利用光能,有助于碳的固定, D 正确。
故选 B。
12.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 1 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 1 周后开始投 喂人工饵料, 1 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 1 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图。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1 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
B .1 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 .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 .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提供营养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A 、1 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虾池中有机碎屑含量增加,水体中 N 、P 等无机盐增多,水体富营
养化严重, A 错误;
B、藻类作为生产者,在物质循环中占主要地位, B 正确;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同时浮游动物摄食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 C 错误;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 D 错误。
故选 B。
13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下
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B .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C .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D .能量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
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
【详解】A、杂食动物既会捕食植物, 又会捕食动物, 如果捕食植物, 就是第二营养级, 捕食动物, 就是第
三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所以不同食物链中的动物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A 正确;
B、绿色植物进行的是光合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 B 正确;
C、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 C 错误;
D、因为第一营养级是植物,第二营养级是动物,食物链是单向的,能量流动也就是单向的, D 正确。
故选 C。
14 .垃圾分类有利于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如图为分类后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流程设计。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A .压榨出的油水混合物可再加工,生产出多种产品
B .添加的木屑有利于堆肥体通气,还可作为某些微生物的碳源
C .X 中需要添加合适的菌种,才能产生沼气
D .为保证堆肥体中微生物的活性,不宜对堆肥体进行翻动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 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
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A、压榨出的油水混合物可再加工, 生产出多种产品, 有利于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
用, A 正确;
B、添加的木屑有利于堆肥体通气,木屑也可作为某些微生物的碳源, B 正确;
C 、X 中需要添加合适的菌种,通过分解有机物才能产生沼气, C 正确;
D、为保证堆肥体中微生物的活性,可以对堆肥体进行翻动, D 错误。
故选 D。
15 .研究放牧强度对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对合理利用草原和防止荒漠化具有重要意义。下表为某高寒草
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放牧强度 物种数 生产力(t·hm-2) 土壤有机碳含量(g·m-3)
无 15 0 .85 8472
轻度 23 1 .10 9693
中度 15 0 .70 9388
重度 6 0 .45 7815
A .中度放牧和无放牧下生产力不同,可能是物种组成不同所致
B .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是分解者的分解过程加快所致
C .放牧可能导致群落优势种改变且重度放牧下的优势种更加耐旱
D .适度放牧是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措施
【答案】B
【分析】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 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但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
演替也不是只具有破坏性的,也可以是通过建立新的人工群落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详解】A、中度放牧和无放牧由于放牧的强度不同,可能造成物种组成不同,导致生产力不同, A 正确;
B、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是由于重度放牧造成草原荒漠化, 因此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降低, B 错误; C、表格数据是在高寒草原测定,放牧使牲畜喜欢吃的草数目降低,引起群落演替,发生优势物种的改变,
而现在重度放牧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草场荒漠化,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因此优势种更加耐旱, C 正确;
D、适度放牧避免草场荒漠化,是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措施, D 正确。
故选 B。
二、不定项选择(5 小题)
16 .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物根系和土壤动物的呼吸都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统称为土壤 呼吸,土壤 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如图是某林下的苔藓和凋落物覆盖条件下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动态。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注: Rs-裸为裸土土壤呼吸速率; Rs-苔为苔藓覆盖土壤呼吸速率; Rs-为凋落物覆盖土壤呼吸速率。
A. 凋落物中的能量可供给分解者和其他各营养级生物利用
B. 该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关键作用的环节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C. 土壤表层的凋落物覆盖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
D. 土壤表层的覆盖物提高土壤呼吸速率的原因可能与提高温度有关
【答案】BC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曲线表明凋落物覆盖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其次是苔藓覆盖土壤呼吸速率,最低的
是裸土土壤呼吸速率。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分解者分解凋落物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量转移到 ATP 中供分解者自身
生命活动所需,不能被其他营养级生物利用, A 错误;
B、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B 正确; C、据坐标图中曲线数据变化分析, Rs-凋>Rs-苔>Rs-裸, 说明土壤表层的凋落物覆盖可提高土壤中有机
物的分解速率, C 正确;
D、温度影响细胞呼吸中酶的活性,推测土壤表层的覆盖物提高土壤呼吸速率的原因可能与提高温度有关,
D 正确。
故选 BCD。
17 .生态学家将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称为同资源种团(以下简称种团),例如某国家公园中 以森林灌草层的以植物为食的马鹿、梅花鹿等大中型有蹄类动物。如果某一种群从生物群落中消失,种团
内的其它种可以取代其地位,执行相同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每个同资源种团物种数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B .马鹿、梅花鹿等有蹄类动物在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
C .种团的划分有助于研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D .组成种团的物种相互代替可用于退化群落的恢复和重建
【答案】BCD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生态系统中每个同资源种团物种数越多, 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 其抵
抗力稳定性也越高, A 错误;
B、马鹿、梅花鹿等有蹄类动物以森林灌草层的植物为食,属于草食性动物,位于第二营养级, B 正确;
C、种团的生物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种团的划分有助于研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C 正确;
D、因为种团内的其它种可以取代其地位, 执行相同的功能, 所以组成种团的物种相互代替可用于退化群落
的恢复和重建, D 正确。
故选 BCD。
18 .下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总面积为 10000m2)能量流动部分简图, I 、II 、III 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三个营
养级,括号中数值表示一年内的能量转化值(单位:百万千焦/平方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 1.176×106 百万千焦
B .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3%
C .调查该群落中浮游生物的数量一般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D .如果被重金属污染,图中 I 的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
【答案】BD
【分析】题图中, 一般情况下,动物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主要是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
者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Ⅰ营养级的总能量=(3.0+11.8+42.5+60.3)×
1000=117.6×10000=1.176×106(百万千焦) ,A 正确;
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1.8÷
117.6×100%=10.03% ,B 错误;
C 、由于浮游生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小调查该群落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 一般可用抽样检测进行, C 正确; D、重金属沿着食物链有生物富集作用,图中Ⅲ代表的生物营养级最高,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 D 错误。
故选 BD。
19 .胭脂虫红是从寄生在仙人掌中的胭脂虫体内提取的一种天然色素。某地曾为了养殖胭脂虫而引入仙人 掌,但其气候并不适合胭脂虫生长,而仙人掌却疯狂滋生成为入侵物种。最终,该地利用可食用仙人掌叶
片并能破坏仙人掌根、茎的仙人掌蛾,成功遏制住了仙人掌的数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仙人掌肥厚的肉质茎、针状叶有利于其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
B .仙人掌疯狂滋生后,该地本土的动植物种类会有所减少
C .仙人掌蛾对仙人掌有极强的破坏性,其存在对仙人掌种群的发展不利
D .胭脂虫和仙人掌蛾均属于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C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种间竞争、寄生、互利共生。2、种群 J 形增长的原因:食物空间充裕、
无天敌、传染病、气候条件适宜等 3、防治害虫的方法: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机械防治。
【详解】A、仙人掌肥厚的肉质茎、针状叶可减少蒸腾作用,有利于其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 A 正确;
B、仙人掌疯狂滋生后导致成为入侵物种,该地本土的动植物资源减少,种类会有所减少, B 正确;
C、仙人掌蛾对仙人掌有极强的破坏性, 一定程度上对仙人掌起到了选择作用, 其存在对仙人掌种群的发展
有利, C 错误;
D、胭脂虫和仙人掌蛾均属于消费者, 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也具
有一定的作用, D 正确。
故选 C。
20 .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白色箭头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黑色箭头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
B .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⑤过程中以 CO2 的形式传递
C .过程①和过程②分别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和散失
D .不易分解的有害物质沿着③④传递会表现出生物富集现象
【答案】ACD
【分析】图中①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 ②为呼吸作用, 伴有能量的散失, ③④为摄食过程, 能量也流入
相应的营养级, ⑤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A、图中白色箭头表示物质循环过程, 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黑色箭头表示能量流动过程, 具有单
向流动的特点, A 正确;
B、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B 错误;
C、过程①表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过程②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 C 正确;
D、不易分解的有害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即③④进行积累,表现出生物富集现象, D 正确。
故选 ACD。
三、非选择题(5 小题)
21 .海洋牧场是一种海洋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在特定海域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生长、 繁殖、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以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是海洋低碳经济的典型代
表。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牧场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可使某些经济鱼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海洋牧场实现了渔业
资源持续高效产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人工鱼礁投放海底一段时间后, 礁体表面会附着大量的藻类等生物。藻类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 ,
能有效降低大气中 CO2 含量,其主要原因是 。
(3)在同一片海域中,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和未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出现环境差异,从而引起海洋生物呈现
镶嵌分布,这体现出海洋生物群落的 结构。
(4)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是海南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该牧场某年度重要经济鱼类(A 鱼和 B 鱼) 资源量的三次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分析,12 月没有调查到 A 鱼的原因可能与其 的生活习性有关,4 月、
8 月和 12 月 B 鱼的平均资源量密度呈 趋势。
(5)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与邻近海域主要消费者的群落结构指标见表。与邻近海域相比,该牧场的生态系
统稳定性较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是 。
营养级长度(NR) 摄食来源多样性水平(CR) 平均营养级多样性(CD)
三亚蜈支洲岛 7 .60 6 .36 1 .92
南海中西部 4 .91 3 .49 1 .20
陵水湾 4 .66 4 .45 1 .49
南沙群岛西南部 4 .30 3 .40 1 .00
【答案】(1) 增大 直接
(2) 生产者 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将 CO2 转变为有机物
(3)水平
(4) 喜欢较高温度 上升
(5)营养级多样性高,食物网复杂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 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
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1)海洋牧场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为生物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使得环境容纳量增大;
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藻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藻类能将 CO2
转变为有机物,能有效降低大气中 CO2 含量。
(3)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这是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为群落的水平结构。
(4)12 月气温低, 12 月没有调查到 A 鱼的原因可能与其喜欢较高温度的生活习性有关;结合图示可知, 4
月、 8 月和 12 月 B 鱼的平均资源量密度呈上升趋势。
(5)三亚蜈支洲岛的平均营养级多样性最高,生物种类多,食物网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
22.为了研究城市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研究者在城市森林边缘进行了延长光照时间的实验(此 实验中人工光源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忽略;实验期间,天气等环境因素基本稳定)。实验持续 15 天:1~5 天, 无人工光照; 6~10 天,每日黄昏后和次日太阳升起前人为增加光照时间; 11~15 天,无人工光照。在此
期间,每日黄昏前特定时间段,通过多个调查点的装置捕获节肢动物,按食性将其归入三种生态功能团,
即植食动物(如蛾类幼虫)、肉食动物(如蜘蛛)和腐食动物(如蚂蚁),结果如图。
(1)动物捕获量直接反映动物的活跃程度。本研究说明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影响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依据
是:与 1~5 、11~15 天相比, 。
(2)光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在本研究中, 人工光照最可能作为 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 从而
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
(3)增加人工光照会对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肉食动物在黄昏前活动加强,有限的食物资源
导致 加剧;群落空间结构在 两个维度发生改变。
(4)有人认为本实验只需进行 10 天研究即可,没有必要收集 11~15 天的数据。相比于 10 天方案, 15 天方
案除了增加对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外,另一个主要优点是 。
(5)城市是人类构筑的大型聚集地,在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应 。
A .不仅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还需考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B .设置严密围栏,防止动物进入和植物扩散
C .以整体和平衡的观点进行设计,追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D .选择长时间景观照明光源时,以有利于植物生长作为唯一标准
【答案】(1)6-10 天肉食动物和腐食动物的平均捕获量显著增加,植食动物平均捕获量明显减少
(2)信息(或信号)
(3) 种间竞争 垂直和水平
(4)排除人工光照以外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或用于分析人工光照是否会对节肢动物群落产生不可逆影响)
(5)A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 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 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
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1)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中动物的活跃程度是通过动物捕获量进行测定的,结合图示可知,与 1~5 、11~15 天相比,6-10 天肉食动物和腐食动物的平均捕获量显著增加,植食动物平均捕获量明显减少,
据此推测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影响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该研究中人工光照最可能作为信息(物理信息) 对节肢动
物产生影响,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
(3)不同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空间中,由于环境资源有限会形成种间竞争,故肉食动物在黄昏前活动加强, 有限的食物资源导致种间竞争加剧;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光照的改变可能通过影响
生物的分布而影响两个维度。
(4)分析题意可知, 1~5 天无人工光照, 6~10 天每日黄昏后和次日太阳升起前人为增加光照时间, 11~ 15 天无人工光照,该实验中的光照条件改变可形成前后对照,故相比于 10 天方案, 15 天方案除了增加对 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外,另一个主要优点是排除人工光照以外的无关变量的影响,用于分析人工
光照是否会对节肢动物群落产生不可逆影响:通过观察去除光照因素后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
(5)A、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故不仅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
还需考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A 正确;
B、若设置严密围栏, 防止动物进入和植物扩散, 可能会影响生态系统间正常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B 错
误;
C、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应以整体和平衡的观点进行设计, 追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而不
应仅满足短期发展, C 正确;
D、选择长时间景观照明光源时,除有利于植物生长外,还应考虑对于其他生物的影响及美观性,D 错误。
故选 AC。
23 .如何科学有效地处理污水,成为现代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首选方
案,可以获得生态、社会和经济三重效益。如图是某人工湿地公园污水处理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类型 呼吸散失 X 未利用 下一营养级 输入的有机物
生产者 44.0 5.0 90.0 20.0 0
植食动物 9.5 1.5 10.0 Y 5.0
肉食动物 6.3 0.5 7.5 0.7 11.0
(1)湿地中的芦苇有高有矮, ( “是”或“不是” )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人们对污水排放量要加以控
制,原因是人工湿地以 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在此基础上,某地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建立了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 科研小组对该新型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上表所示(部分数据未给出, 能量单位为 J/cm2.a ,肉食性动物作为只占据一个营养级研究)。据表分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J/cm2.a ,X 是指 的能量,数据 Y 为 Jcm2.a。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其渠道是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 氮、磷、硫等 ,都在不断进行着从 的循环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是 。
(4)放养鱼的数量要严格控制, 才能保证持续高产, 从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来分析, 意义在于 。
【答案】(1) 不是 负反馈调节
(2) 175 被分解者利用 4
(3) 能量的输入、传递、 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食物链和食物网 元素 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
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 它们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协调
【分析】 1 、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稳定, 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
3、在生态系统中某营养级的同化量可划分为:呼吸散失量、流向分解者的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量和流向
分解者。
【详解】(1)芦苇是一个种群,其中的高矮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所谓负反馈,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 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
统保持稳定;人工湿地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在生态系统中某营养级的同化量可划分为:呼吸散失量、流向分解者的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量和流
向分解者。结合表中数据,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量+外来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44.0+5.0+90.0+20)+(5.0+11.0)=175.0J/cm2.a ,并且可以判断出表中 X 代表的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根 据表中的数据,植食性动物流向下一营养级是能量即肉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 Y,根据上述能量分配关系有
Y+11=6.3+0.5+7.5+0.7,所以 Y=4。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 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 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 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是它们同 时进行,
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在养鱼过程中, 放养鱼的数量要严格控制, 才能保证持续高产,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 意义在于合
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协调。
24 .白洋淀湿地被誉为“华北之肾” ,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湖泊和草本沼泽湿地,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 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白洋淀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提升。野生鸟 类是环境质量的“生态试纸”,近三年白洋淀多次出现对水质要求极高的青头潜鸭带领雏鸟活动的场景。该生 态系统的某一湖泊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部分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情况
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产者固 定 来自陆地的植物 残体 初级消费者摄 入 初级消费者同 化 初级消费者呼吸 散失
能量[105J/ (m2·a )] 90 25 85 13.5 3
(1)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数采用的方法为 。某物种的生态位包括 (答出两点即可),
(2)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105J/(m2·a),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填
“<”“>”或“=” )15%,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 105J/(m2·a).
(3)青头潜鸭通过叫声、煽动翅膀、释放信息素对雏鸟发出指令,分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种类为 。
生态修复后,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升高的原因是 。
【答案】(1) 样方法 食物、栖息地、种间关系等
(2) 115 < 10.5
(3) 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1)调查植物种群数量一般可以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某物种的生态位是指该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包括食物、栖息地、与其他物种
的关系等。
(2)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加上来自陆地植物残体的能量,即 90+25=115;第
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除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加植物残体的能量,即
13.5÷(90+25)≈11.7%,所以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 15%;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
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即 13.5-3=10.5×105J/(m2·a).。
(3)由题意可知, 青头潜鸭通过叫声、煽动翅膀、释放信息素, 对雏鸟发出指令, 分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 息种类为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这些信息对于雏鸟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生态修复后,白洋 淀湿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升高的原因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营养结构复杂 性的提高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增多,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增强了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抵抗力,使得
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同时,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意味着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和外部干扰。
25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如图 1 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 2 是某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图 3 是被地震破坏的某自然保护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的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图
解[能量单位: 103 kJ/(m2·a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 。
(2)图 1 中 a~e 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 (填图中字母) 中, 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
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 (用图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3)图 2 中不应存在的箭头是 。图 2 中 为分解者,理由是 。
(4)图 3 中 A 代表 ,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 随营养级的升高, 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 原因 。 (5)计算可知,图 3 中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 ,在人为干预下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
的传递效率为 。由此可知,图 3 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6)由题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其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的原因如下:
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部分能量被 ;②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部分能量 ;③还有部分能量被 利用。
【答案】(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生产者
(2) c a-b
(3) ⑦ E 从生产者到各级消费者都有能量流入
(4) 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5) 5×103 kJ/(m2·a ) 15.6% 117 kJ/(m2·a)
(6) 呼吸作用消耗 未被利用 分解者
【分析】1、图 2 中 A 表示生产者, BCD 表示各级消费者, E 表示分解者;①~ 分别代表相应能量。图
3 是被地震破坏的某自然保护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的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图解。
2、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
的全部能量。能量的去路: 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 化的能量。能量去路: 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 ②流向下一营养级; ③残体、粪 便等被分解者分解; 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
(2)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属于甲生物的同化量, 故包含在 c 中, 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等
于乙的同化量减去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也就是 a-b。
(3)图中 E 为分解者, 理由是从生产者到各级消费者都有能量流入 E。图 2 中不应存在的箭头是⑦, 因为
分解者的能量不能流到生产者。
(4)图 3 中 A 代表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 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 随营养级的升
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5)图 3 中,由植食性动物输入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14+2-4-9-0.5)×103 [kJ/cm2·a] =
2.5×103 [kJ/cm2·a],而肉食性动物输出的能量=(2.1+5.1+0.05+0.25) ×103 [kJ/cm2·a] =7.5×103 [kJ/cm2·a], 所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能量值至少为(7.5-2.5)×103 [kJ/cm2·a] =5×103 [kJ/(m2·a )]。在人为干预下输 入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14+2)×103 [kJ/cm2·a] =16×103 [kJ/cm2·a],所以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 递效率为(2.5×103)÷(16×103 )×100%≈15.6%。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
阳能与人为输入能量之和 110+2+5=117[kJ/cm2·a]。
(6)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主要是由于每一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而消耗掉大部分能量, 并
且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中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动植物的遗体残骸等流向分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