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914年至1945年是两次世界大战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国际秩序动摇和重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与竞争
政治 爆发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瓦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经济 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出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调整
思想文化 战争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列宁主义形成;文化彰显出新的内容和时代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帝国主义阶段、瓜分世界的狂潮、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欧洲“火药桶”、同盟国、协约国、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条战线、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美国和中国参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门户开放”原则、国际联盟、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改变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火星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与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
续表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第一次国共合作、印度尼西亚反荷武装起义、印尼民族党、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阿姆利则惨案、“食盐进军”、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埃及华夫脱运动、里夫共和国、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阿根廷罢工、智利民族阵线联合政府、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第二次 世界大 战与战 后国际 秩序的 形成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纳粹党、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主义和独裁统治、轴心国、亚欧战争策源地、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德国突袭波兰、法国败降、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德国投降、日本投降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联合国、强权政治、两极格局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1.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战役,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特点。(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及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经济政治
英德
巴尔干半岛
背景 世界形势 动荡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列强矛盾 激化 原因 帝国主义各国① 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表现 ② 矛盾:争夺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法德矛盾: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
德俄矛盾:贸易摩擦不断,关系恶化
奥匈与俄矛盾:争夺③ ,使这里成为欧洲“火药桶”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目的 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萨拉热窝
续表
背景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概况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影响 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爆发 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④ 被刺事件
全面爆发 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性质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马恩河战役
阶段 时间 战事 结果
第一 阶段 1914年 ⑤ 等 德军“速决战”破产
第二 阶段 1915—1916年 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 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 阶段 1917—1918年 美、中等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德国投降 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条约
九国公约
门户开放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会议 1919年巴黎和会
条约 以《⑥ 》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华盛顿体系 会议 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
条约 以《⑦ 》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内容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⑧ ”“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性质 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国际联盟 宗旨 促进⑨ 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实质 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评价 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 ⑩ 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国际合作
欧洲
【知识剖析】
【图解历史】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比较
【分析比较】
项目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相同点 目的 都是战胜国调整列强关系和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性质 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
操纵国及影响 都受大国操纵,且操纵国中都有英国和美国;都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又埋下了新的隐患;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不同点 时间 1919年 1921—1922年
影响 形成的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形成的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任务1 一战爆发的原因
材料
时间 事件
中世纪 欧洲暴发导致三分之一人口死亡的黑死病
1492年 哥伦布到达巴哈马群岛
1513年 马基雅维利撰写《君主论》
1762年 卢梭发表《社会契约论》一书
1785年 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年 法国爆发大革命
1792年 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
从表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根据信息间的关联,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要求:提取信息,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时间 事件
1831年 欧洲霍乱大流行
1840年 中国发生鸦片战争
1850年左右 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金鸡纳霜(奎宁)被大规模使用
1866年 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
1871年 德意志帝国成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续表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命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从表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根据信息间的关联,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试题主题不明确——自拟一个论题)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和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时空定位 世界近现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德国的统一;德国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德国发动一战
层次鲜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发动一战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续表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存在密切关系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德国开展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急需更多的市场
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德国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发展、生产力进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基础
【参考答案】示例
信息: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和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论题: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存在密切关系。
阐释:1871年,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完全统一,德意志帝国成立;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的发电机,后来促进了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德国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急需更多的市场,而当时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英、法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德国想要拥有更多“阳光下的地盘”。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德国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发展、生产力进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基础。
任务2 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及认识
材料一 国际联盟之宗旨为: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摘编自《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传统国际法认为,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是合法的,国家有诉诸战争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即所谓“诉诸战争权”。
——摘编自刘海山、李玫《裁军与国际法》
材料三 ……国际联盟作为一个工作机构来说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所努力促进的理想,它所引起的希望,它所制定的方法,以及它所建立的机构,都已成为文明世界政治思想活动的重要部分,它们的影响将一直存在到人类消除国家和民族界限的融洽无间的时代。
——摘编自[英]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国际联盟的建立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国怎样的愿望。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想一想国际联盟的成立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3)结合当今世界各种国际组织迅猛发展的事实,思考国际联盟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正文“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得出当时世界各国的愿望。
材料二:根据正文“传统国际法认为,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是合法的”得出国际联盟成立前国家政策的消极影响。
材料三:从正文“已成为文明世界政治思想活动的重要部分,它们的影响将一直存在到人类消除国家和民族界限的融洽无间的时代”得出国联成立的历史意义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时空限定——一战后;内容限定——当时世界各国的愿望。第(2)问,时空限定——一战后;内容限定——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意义。第(3)问,时空限定——当今世界;内容限定——各种国际组织迅猛发展的事实;角度限定——国际联盟的经验教训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从材料中概括、提炼有效信息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注意回答“意义”,即积极的一面。第(3)问,从国际组织的建立、宗旨、活动、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谈经验教训
续表
【参考答案】(1)愿望: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国追求和平(合作)的愿望。
(2)意义:国际联盟倡导和平与安全,反对战争;国际联盟的成立旨在建立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等等,这些都成为人类文明演进历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人类和平解决各种国际争端,处理好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避免冲突和战争,促进人类社会和平、稳定、发展和进步,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历史意义。
(3)经验教训:国际组织是各个成员所共有的,成员拥有平等的权利,要防止和避免少数大国操控国际组织并把其变成大国争霸的工具;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要恪守宗旨、坚持原则、有所作为,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1.德国统治集团自19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
“世界政策”。这一政策的转变加剧了( )。
A.德美矛盾 B.英德矛盾
C.德法矛盾 D.德日矛盾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统治集团自19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同“日不落帝国”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可见,材料中德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加剧了英德之间的矛盾,故选B项。
2.下列两幅地图为不同时期的德国疆域图,图中德国疆域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
B.《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C.1939年突袭侵略波兰
D.二战战败,德国分裂
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德意志帝国被肢解,周边出现了许多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如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等,这主要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有关,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均排除。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的西线军队规模太大而战场太小,东线战场太大而军队规模
太小。西线双方的兵力密度极大,双方的防线到处都是铜墙铁壁。这意味着( )。
A.东线战事不如西线战事残酷
B.西线战事具有决定性作用
C.堑壕战成为西线较量的方式
D.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后不久便从机动战转入阵地战,西线形成了600多公里长的筑垒堑壕系统,战事呈胶着状态,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东西战线战争的残酷性,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比较东西线战争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德国的困境,排除D项。
4.(2023·福建福州八县高一下期末联考)1923年,意大利以一名将军在希腊被杀为借口,炮轰
并占领希腊所属的科孚岛,并宣称其行为作为一种和平措施是被国际法允许的。意大利并
未对希腊宣战,国联行政院无权处理,国联因此也没有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这说明( )。
A.意大利法西斯势力猖獗
B.国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C.国际准则缺乏普遍认同
D.一战后和平机制面临危机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面对意大利不宣战而找借口占领希腊所属科孚岛的侵略行为,作为一战后维护国际和平的机构,国联因意大利未宣战而无权处理,也没有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这说明一战后所构建的和平机制面临危机,故选D项;题干所述只涉及意大利对外侵略扩张的一件事,并不能据此得出其法西斯势力猖獗的结论,且当时意大利的法西斯势力尚处于形成时期,还达不到猖獗的程度,排除A项;题干所述的是国联因为意大利未宣战而不能处理其侵略行为,说明国联维护和平的能力有限,而不是强调国联的目标和职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国际准则缺乏普遍认同,而是其准则规定存在缺陷,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