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6 07:2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结合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深远意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从时空观念角度理清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从中概括十月革命的特点和伟大意义。(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了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苏联模式的演进,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曲折性和渐进性,并运用唯物史观评价苏联模式。(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火星报
条件 经济上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上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上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组织上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思想上 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①     》,宣传马克思主义
标志 1903年,俄国②        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内容 ③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意义 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④     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社会民主工党
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背景 二月革命胜利后,将政权交给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处于次要地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⑤      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过程 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
成立新政权 成立: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
意义: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意义 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 ⑥     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社会主义 
余粮收集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内容 ⑦     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作用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经济政治危机
内容 (1)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2)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⑧     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作用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租让制
农业集体化
苏联 模式 背景 1922年12月,苏联成立。1924年,斯大林确立领导地位
途径 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⑨      ”
结果 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特点 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评价 (1)积极性: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2)消极性:排斥⑩    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续表
市场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图示巧记】
2.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以租赁、租让的形式允许本国、外国资本经营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易混提醒】
任务1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材料一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拥有大量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的国家(俄国)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摘编自[德]曼弗雷德·马伊《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从人类起源到9·11事件》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却被列宁原封不动地全面继承下来了。马克思的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等都一一在十月革命后实现了,这说明列宁是马克思的真正继承者。
——摘编自郑异凡《德学者谈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说明列宁的主张是什么,起了怎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学者认为“列宁是马克思的真正继承者”的理由。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正文“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的国家(俄国)开始”得出列宁的主张。材料二:从正文“马克思的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等都一一在十月革命后实现了”得出理由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时空限定——列宁时代,俄国;内容限定——列宁的主张及其作用。第(2)问,时空限定——十月革命后;内容限定——“列宁是马克思的真正继承者”的理由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根据材料一“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的国家(俄国)开始”得出列宁的主张;从对俄国和对世界两方面分析其作用。第(2)问,根据材料二“马克思的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等都一一在十月革命后实现了”并结合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实践作答
【参考答案】
(1)主张:列宁主张落后国家也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作用: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俄国和世界革命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2)理由: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践了马克思关于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等理论。
任务2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材料 下表所示是苏俄至苏联时期不同的经济政策及其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苏俄至苏联的经济政策”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政策 时间 主要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年 征缴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粮食;取消私人商业,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供应日用品;普及一切阶级的成年人义务劳动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实行大中小工业、企业国有化
新经济政策 1921—1928年 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除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外,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取消义务劳动制,实行按劳分配
苏联模式 1928—1991年 推行农业集体化,农庄按国家计划播种,按国家定价征收粮食;推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管理上推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否定商业和市场的作用,商品交换也仅限于个人消费品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命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苏俄至苏联的经济政策”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试题主题不明确——自拟论题)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征缴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粮食;取消私人商业”“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推行农业集体化,农庄按国家计划播种,按国家定价征收粮食……在管理上推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时空定位 世界现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评价;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苏联模式的表现与局限性
层次鲜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续表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卫了新生政权。但是这一政策当国内环境相对和平时,便会成为农民的负担
1921年,列宁推出了新经济政策,缓解了农民的压力,使得苏俄经济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
【参考答案】 论题: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
阐述: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现状,苏俄政府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用国家权力对国内资源实行军事化管理,保卫了新生政权。但是这一政策建立在对农民的剥削和对市场的否定的基础上,当国内环境相对和平时,便会成为农民的负担。1921年,列宁等人立足于苏俄是一个工业欠发达的农业大国的现实,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新经济政策缓解了农民的压力,使得苏俄经济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1928年以后,斯大林等领导人不顾苏联的社会现实,用行政权力全面干预社会经济发展,并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的方式弥补工业发展落后的不足。通过这种方式,虽然短期内实现了苏联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但也使苏联的经济发展日益畸形,社会矛盾逐渐加剧,为苏联解体埋下伏笔。
总之,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1.面对沙皇统治已被推翻的事实,一位俄国革命者认为:“历史还没有磨好将要用它烤成社
会主义馅饼的那种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能够容纳的生产力,还远没有发挥出来。”并
据此提出,俄国革命的主题只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论断最有可能提出于1917年
的(  )。                    
A.1月至3月 B.4月至6月
C.7月至9月 D.10月至12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二月革命后,有一位革命者认为俄国尚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4月,列宁提出四月提纲,制定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策略,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选B项。
2.(2023·甘肃高一下期末)1917年8月,列宁指出,三年的战争把我们向前推进了三十年,战争
异乎寻常地加快了事态的发展,令人难以置信地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危机。据此可知,当时
俄国(  )。
A.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B.无产阶级政党已经走向成熟
C.社会主义革命出现有利形势 D.专制政府极力压制政治革命
C
解析 据材料“三年的战争……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危机”可知,1917年8月,一战激化了俄国国内及各国间的矛盾,为俄国革命造就了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这说明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即社会主义革命出现有利形势,故选C项;材料强调一战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发展壮大”无关,排除A项;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建立布尔什维克党,标志着俄国无产阶级政党逐渐走向成熟,排除B项;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专制政府”说法错误,排除D项。
3.苏联农业集体化期间,已经被充公的“富农”的牲口由于无人照管而死亡。直到苏联解体,
牲畜总数也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3年)的水平。材料说明农业集体化(  )。
A.长期忽视畜牧业的发展
B.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C.受到国家工业化的制约
D.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由于无人照管而死亡”等信息可知,苏联在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存在失误,导致畜牧业直到苏联解体也没有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畜牧业是苏联经济的一个缩影,这说明农业集体化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集体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国家忽视畜牧业发展的信息,也不能说明工业化制约农业集体化,A、C两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2023·江苏苏州高一下期末)下图所示为1929—1938年美、苏、德、英四国在世界制造
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的比重对比状况。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
A.率先摆脱经济危机
B.重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计划经济的优势显现
D.农业集体化程度不断提升
C
解析 根据图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经济大危机,从1929年到1938年,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制造业产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苏联凭借其经济体制的优势,制造业产量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这显示了计划经济的优势,故选C项;苏联当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且被帝国主义国家排斥,因而未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数据反映的是四国制造业总产量所占比重的变化,无法说明重工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制造业总产量比重的变化,而非农业方面的变化,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