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1.了解法西斯主义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原因。(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程和特点。(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3.了解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联合国的建立,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墨索里尼
纳粹
民族主义
法西斯主义的形成 过程 意大利:1922年,① 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德国: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② 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内容 法西斯主义以极端③ 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背景 经济大危机使日本经济陷入低谷。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制定了侵略目标,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过程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民族复仇
埃塞俄比亚
轴心国
慕尼黑协定
续表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背景 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陷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纳粹党煽动④ 主义,得到广泛支持
表现 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意大利入侵⑤ 。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⑥
绥靖政策 背景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表现 英法与德意签订《⑦ 》,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影响 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波兰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联合国家宣言
局部战争 表现 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影响 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突袭⑧ ,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全球阶段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签署《⑨ 》,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战争结束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大战影响 对欧洲 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对美国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对苏联 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由于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的威望
对国际格局 二战的结束是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美国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东北地区
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在这些条约和协定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和秩序,即雅尔塔体系
主要内容 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⑩ 单独占领
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审判战犯,肃清 主义和军国主义
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
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成立联合国
法西斯
大国一致
强权政治
支柱:联合国 时间 1945年10月24日成立
性质 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决议原则 原因: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 ”原则
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影响 积极 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消极 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 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续表
经济危机后各国的发展
【图解历史】
任务1 二战爆发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材料一 下表所示为1914—1945年部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4年 美国工业相当于欧洲总和
1914年8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1917年 俄国革命开始;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 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士兵的枪已经成了拐杖”
1918年9—10月 奥匈帝国境内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
1918年11月 德国柏林工人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1922年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1929年 美国股市崩溃
1933年 纳粹夺取德国政权
1939年9月 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12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5年9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很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诞生和逐步强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尖锐,这些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最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快一战结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述二战全面爆发的政治、经济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各主要战场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国际政治前提。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正文“1914年”“1917年”“1918年”及其相关事件得出加快一战结束的原因;从正文“1919—1922年”“1929年”“1933年”“1936年”及其相关事件得出二战爆发的政治、经济原因。
材料二:从正文“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尖锐”得出二战爆发的政治原因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时空限定——1914—1945年;内容限定——加快一战结束的因素。第(2)问,时空限定——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内容限定——二战全面爆发的政治、经济原因;二战各主要战场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国际政治前提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从参与国的变化、同盟国国内矛盾、参战国面临的困境等方面回答。第(2)问,“政治”原因从国际体系、法西斯发展、国际关系等方面回答;“经济”原因立足于经济大危机回答;“前提”从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
(1)因素:工业实力强大的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战争末期,同盟国各国内部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各参战国遭受大流感的沉重打击,非战争性减员严重。
(2)政治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引发矛盾;法西斯专政建立,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苏联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帝国主义列强争夺霸权的矛盾尖锐。经济原因:1929—1933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国际政治前提:1942年年初,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
任务2 近现代国际秩序的演变
材料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和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来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1651年,英国颁布了多项《航海条例》以保护本国贸易。为了迫使荷兰接受《航海条例》,英国发动了一系列对荷兰的战争。
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关税主权。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1945年6月,中、美、苏、英等国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集体安全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国际秩序”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命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国际秩序”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试题主题不明确——自拟论题)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和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来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集体安全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时空定位 世界近现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28年《非战公约》签订;1945年《联合国宪章》签署
层次鲜明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续表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近现代国际秩序不断发展完善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
1945年《联合国宪章》签署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随着国际协议的签订、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修改,以及国际组织的出现,国际秩序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近现代国际秩序不断发展完善。
论述: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促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是近代国际法和国际秩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国际旧体系已难以维系。于是一战、二战相继爆发。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和平的作用,但并没有化解矛盾。二战中《联合国宪章》的签署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各项国际协议的签订推动了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举措,促进了国际秩序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协议的签订、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修改,以及国际组织的出现,国际秩序不断发展完善。
1.(2023·浙江浙北G2高一下期中联考)右图是讽刺20世纪30年代某一
历史事件的漫画。漫画中戴礼帽的人物代表英、法两国,后面的观看
者代表美国,小旗上写的是“去东方”,盘中的肉上写的是“捷克斯洛伐克”。
据此推断,这一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B.英法等国召开慕尼黑会议
C.德国撕毁条约突袭苏联 D.《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B
解析 据材料“英、法两国”“小旗上写的是‘去东方’”“盘中的肉上写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反映的是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故选B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的筹码是埃塞俄比亚,而非“捷克斯洛伐克”,排除A项;德国撕毁条约突袭苏联后,英国宣布支持苏联,排除C项;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命者认为俄国尚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4月,列宁提出四月提纲,制定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策略,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选B项。
2.某电影改编自威廉·克雷格的同名纪实小说,影片讲述了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柴
瑟夫与德军顶尖神枪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场生死之战。这场战役( )。
A.标志着德国“闪电战”的破产
B.是欧洲战场的重要转折点
C.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宣告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
B
解析 根据材料“斯大林格勒战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欧洲战场的重要转折点,B项正确;莫斯科保卫战标志着德国“闪电战”的破产,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A、C两项错误;德国突袭波兰宣告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D项错误。
3.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某次演讲中说:“在过去的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
对共产主义……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的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
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让我们吸取通过残酷的经验得来的教训吧。
”据此可知,丘吉尔( )。
A.不再反对共产主义 B.开始反思绥靖政策
C.认识到求同存异的重要性 D.建立了英、美、苏联盟
C
解析 据材料“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让我们吸取通过残酷的经验得来的教训吧”可知,此时英苏面临着共同敌人的威胁,这使丘吉尔认识到求同存异的重要性,主张共同反对法西斯,故选C项;丘吉尔一直反对共产主义,只是材料强调英苏面临共同敌人的威胁,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英国在二战面前需要和苏联合作,并不是对绥靖政策的反思,排除B项;反法西斯同盟在材料所述时期尚未组建,排除D项。
4.二战结束后,美、英、中、苏等国经协商最终认定德日为元凶国,意大利等为仆从国。但
对于如何处置德日,美苏于1945年9月11日在伦敦召开首届外长会议,该会议直接将中英两
国排除在外。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的抗战贡献不被认可
B.美、英、中关系恶化
C.冷战焦点是对德日的处置
D.大国利益影响战后秩序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苏在处理德国和日本这一问题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避开中、英等二战战胜国,这说明大国利益影响了战后秩序的建立,故选D项;中国抗战的贡献得到了世界的肯定,排除A项;结合材料时间可知,此时美、英、中还是合作关系,排除B项;冷战开始于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