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1.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主要成就,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2.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人造地球卫星
收购
发展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 ① ,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改革 背景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表现 内容 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② 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发展;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改革 表现 勃列日涅夫改革 推行“③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后期社会矛盾丛生
戈尔巴乔夫改革 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④ ”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解体 1991年12月26日
续表
新经济体制
多元化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社会主义自治
民主德国
建设 二战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人民民主国家,各国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改革 原因 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概况 南斯拉夫:建立⑤ 制度,通过权力下放,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波兰:实施五年计划,经济发展。匈牙利: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⑥ :经济稳步增长,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剧变 原因 改革都没有突破⑦ 的束缚;苏联鼓励东欧改革;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结果 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苏联模式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历程 改革开放前 到1956年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在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后 1978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⑧ 体制;综合国力的提升
意义 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
【图解历史】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
【易错提醒】
1.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对苏联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来说,只是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对苏联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苏联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苏联模式的革新者。
2.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加速了苏联解体。
任务1 战后苏联的改革及经验教训
材料一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决定进行东部大开发,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向荒地进军,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开垦处女地运动”。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共承认这个时期农业政策有错误,开垦运动得以停止。
材料二 1953—1983年苏联国内生产总值与
世界实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对比
材料三 1981—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
(2)观察统计图,1968—1973年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有何特点 当时,掌权的是哪位领导人 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发展经济
(3)材料三中,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年份 1981—1985年 1986—1989年 1990年
社会总产值 3.3% 1.8% -2%
国民收入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1% — -3%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正文“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得出不良后果。
材料二:从正文示意图的对比以及发展趋向得出平均增长率的特点。
材料三:从正文时间与经济增长率表格中数据的发展变化得出主要原因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时空限定——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内容限定——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角度限定——评价。第(2)问,时空限定——1968—1973年,苏联;内容限定——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的特点、掌权的领导人、采取的措施。第(3)问,时空限定——1990年,苏联;内容限定——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角度限定——启示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得出不良后果;第②小问则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2)问,增长率的特点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是迅速增长;另外两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第①小问注意抓住时间为1990年,此时为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第②小问言之有理即可,可从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方面作答
续表
【参考答案】
(1)后果:粮食生产没有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评价:冲击了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改革中部分内容脱离实际,具有盲目性,最终未能从根本上冲破苏联模式的框架。
(2)特点: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措施: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3)主要原因:苏联模式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启示: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要注意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等。
任务2 战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借鉴与调整
材料
上述材料是某同学整理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推行的某些重大政策的年代尺。请你根据这一年代尺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解说词由标题、正文、总结构成,需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命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请你根据这一年代尺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段解说词。(试题主题不明确——根据这一年代尺的内容……撰写一段解说词)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英国国有化政策;法国的全国性经济计划;南斯拉夫改革,中央权力下放;赫鲁晓夫改革,中央权力下放
时空定位 世界现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英、法政府的宏观调控;南斯拉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层次鲜明 西方国家—苏俄(联)—南斯拉夫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续表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竞争中相互借鉴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在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开始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
苏俄内战后,列宁采取的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市场与货币,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与外资活动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通过在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相互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分别对本国的政治经济作出了调节和改善,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参考答案】 示例
标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竞争中相互借鉴。
20世纪以来,两种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显著不同,但在某些方面也相互借鉴,不断完善。在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开始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二战后,英国推行的国有化政策与法国实行的全国性经济计划,都是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某种学习与借鉴。苏俄内战后,列宁采取的“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市场与货币,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与外资活动;二战后,苏联赫鲁晓夫为苏联模式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南斯拉夫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这些都是向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有益经验的学习。
通过在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相互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分别对本国的政治经济作出了调节和改善,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1.1960年年初,苏联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
大的提高。上述成果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
A.突破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B.苏联农业政策调整
C.玉米种植面积扩大
D.苏共“二十大”召开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的调整与改革,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故选B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排除A项;虽然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但自然地理条件、管理不善等才是“玉米运动”失败,农民损失惨重的原因,排除C项;苏共“二十大”于1956年召开,会上主要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全盘否定斯大林执政时的各种理论,对世界形势和社会主义阵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排除D项。
2.1958年6月,苏联政府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把它改为农产品收购制,并提高
农产品的收购价格。1952年到1964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
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69倍。这表明苏联( )。
A.改变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B.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D.为实现工业化积累资金
C
解析 题干所述及的时间是1958年,这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再结合题干“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可知,该做法会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故选C项;题干所述内容主要涉及农业方面,没有涉及工业的相关内容,也就不能推断出“改变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排除A项;“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不利于农业的集体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就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排除D项。
3.(2023·吉林两地六县高一下期末)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过去排斥市
场经济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少国家外债负担沉重。有的国家试图通过
改革摆脱这种境地,但措施不当,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有的国家没有进行改革,经济困难日益
严重。这一状况( )。
A.适应了体制改革浪潮 B.减轻了国家的经济困难
C.与苏联社会完全相同 D.加剧了政治剧变的风险
D
解析 据材料“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的经济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政治剧变的风险,故选D项;据材料“但措施不当”可知,这一状况没有得到缓解,说明改革没有那么切合实际,排除A项;据材料“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可知,并未减轻国家的经济困难,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因此社会发展问题类似,但“与苏联社会完全相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4.1949年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的宗旨是限制成员方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
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1990年,“巴统”大幅度放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限制,禁运项目由成立初的400个减少到120个。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
A.多极化趋势增强 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冷战格局的终结 D.东欧和苏联发生剧变
D
解析 根据“巴统”成立的时间和宗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其1990年政策调整和禁运项目减少的主要因素是东欧和苏联发生剧变,D项符合题意;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限制和禁运减少,与多极化趋势增强无关,A项错误;世贸组织是在1995年成立的,B项错误;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才标志着冷战格局的终结,C项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