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24 17:18:53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标要求
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2.了解明清时期儒家学说的发展
【前情回顾】
1.儒学从汉朝到隋唐时期的发展历程
2.唐代思想家提出复兴儒学的原因
3.理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
4.朱熹理学思想内容及历史影响
5.王阳明心学思想内容
6.评价理学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思想产生背景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知识结构
进步的思想
进步思想家
影响(评价)
问题探究
李贽——“离经叛道”
明朝“第一思想犯”李贽
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
明末进步思想家。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78岁时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于监狱割喉自杀而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
结合教材知识,谈谈李贽如何看待视频中的妇女贞洁问题?
材料1: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材料2:“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纲五常”的天理。
思考:从这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 “异端”思想?
1.反对神化孔子
2.批判道学家伪善
3.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材料3:“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 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应如何评价李贽的“异端”思想?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新的社会阶层的要求。
(根本原因)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
①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盛极而衰
②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阶级上,工商业者阶层日益壮大
④思想上,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
⑤外部:西学东渐(西方科技传入)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他们共同的时代背景
政治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
思想: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明清“三大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宁波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党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黄宗羲成年以后加人复社,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亡后拒绝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材料一:“……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阅读材料1、2思考: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
1.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材料二:“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补充:黄宗羲的其他思想:
⑶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⑷提出君臣平等
⑸主张“工商皆本”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对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反对君主专制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责”
3.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顾炎武
——倡导经世致用,批判理学空谈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材料1:“尽天地间,无不是气(器),即无不是理也” “气者理之依也……”
阅读材料思考:反映了王夫之怎样的思想主张?
世界是物质。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材料2:“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 。”
应如何评价王夫之的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唯物主义
辩证思想
归纳:明清进步思想家
代表作 主张 评价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焚书》《藏书》
《明夷待访录》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船山遗书》
1、反对神化孔子
2、批判道学家伪善
3、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1、 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
2、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1、主张“经世致用”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世界是物质的
2、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挑战正统思想
推动反专制斗争
朴实学风
思维方法
进步体现:
(1)反传统、反教条
(2)反封建专制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概括:进步思想的“进步”体现在哪里?
批判: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
②思想上:反对理学的空谈主义唯心主义。
继承:
①对于民本思想的继承
②探索精神和倡导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提示:(从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分析)
①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②政治体制: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体系。
③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主张
李贽
①“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③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黄宗羲
①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
②具体制度——限制君权的主张
③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
顾炎武
王夫之
①批判君主专制
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②提出“众治”的主张
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②哲学思想 (略)
反对专制
强调经世致用
批判传统儒学
影响:
课堂小结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汉武帝
宋明 明清
兴起
蔚然大宗
遭到打击
正统
高潮----理学
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
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线索回顾
【考点指导】历史命题特点多是考查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儒学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属于第一层面的考查,较为基础;而第二层面的原因考查则是提升能力的重要环节。
【课堂训练】
1.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挑,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寡妇“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从中可以看出,李贽( )
A.反对封建礼教
B.反对盲从孔子
C.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儒学经典
2.“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学校,而後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於学校。”——黄宗羲《学校》这说明作者( )
①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
②主张推翻君主专制
③主张学校拥有对执政者的监督权
④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C
3.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下列语句中体现了“革新”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4.李贽成为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而且对于晚清思想解放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五四新文化运动都发生了深刻影响。他所倡导的反独断、反迷信的怀疑精神、自由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与西方文艺复兴宣传的思想较为类似,中西方相比之下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D.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
D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李贽《童心说》载:”夫童心者,真心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21·cn·jy·com
A.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
B.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
C.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
D.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
2.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官,员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其非是于学校”等观,点。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仍属治权在君,并没有到达近代民主思想的标准。下列对此学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有 ( )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②黄宗羲的政治哲学仍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儒家政治哲学
③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④黄宗羲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有限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李贽在《答焦漪园》中自言:“《李氏焚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抵多因缘语,忿激语,不比寻常套语”。在谈及书名时,称“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李贽的这些著作( )2·1·c·n·j·y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
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4.李贽说:“耕稼陶渔之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此话的真实意图是( )
A.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应该继承
B.对儒家思想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C.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
D.强调个性,主张个性的解放
5.在明末清初发生的剧烈社会变迁中,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需求为思想家们提供了思考的根本动力,使得他们不再纸上谈兵,转而把目光投向现实,投向社会,将社会现实与思想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起来,批判精神迅速提高。由此产生了一种“新民本”思想。下列关于“新民本”思想阐述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
B.以“贤人政治”修正君主制度,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C.“民”具有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工商业者、市民、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士人
D.其思想与西方君主立宪有相似性,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较深
6.萧公权在其著作《中国政治思想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提到:“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产生早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
A.抗清斗争高涨 B.宋明理学兴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方思想的影响
7.黄宗羲在《山居杂咏》诗中写道:“锋镝(贬官)牢囚(牢狱之灾)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贫困)亦其能奈我何?”诗人创作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在于( )www.21-cn-jy.com
A.批判中国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腐朽
B.歌颂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斗争精神
C.要求实行“工商皆本”,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D.诗人主张采用革命和暴力的手段改变现状
8.“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摘自黄宗羲《置相》。这突出表明黄宗羲(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B.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C.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D.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9. 图中两本书在本质上共同反映了作者( )
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
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10.黄宗羲在其著作《原法》一文中指出:“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为此,他主张( )21·世纪*教育网
A.“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D.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1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顾炎武《日知录》。作者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材料中表现出( )21教育网
A.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B.“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D.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
二.非选择题
12.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2-1-c-n-j-y
材料一 民本观念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古代倡导的根本从政价值理念。价值观是思想的灵魂,民本观念是中国廉政思想的基石。夏启废禅让建立家天下,宣扬“有夏服天命”的天命观。但是,夏启的儿子太康即位后就沉迷游乐,不理朝政,结果被放逐。是时,《五子之歌》讽之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关于民本思想的第一次呐喊。春秋战国的动荡,彰显了民心向背的力量。“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唯人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于是,孔子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孟子继而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政治秩序理论,要求统治者要有“忧民之忧”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要有解民于“倒悬”的政治作为,要建立“恒产”的产权制度保障民生。荀子则更进一步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立君为民权力观,先秦民本思想基本形成。  21*cnjy*com
(1)结合材料一,概况民本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呐喊”表现。
材料二 民本思想还体现于官员执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价值追求方面。北宋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清代黄宗羲“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晚清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无不彰显了民本思想。www-2-1-cnjy-com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不同时期民本治国思想的特征表现。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 http: / / www.21cnjy.com )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官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公共机关)。……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而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来源:21cnj*y.co*m】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特点。
材料四 新民本思想形成于君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专制制度走向衰落并带来国破家亡的明清之交,它是中国旧知识分子探讨中国君主政治制度改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中国大地已经萌生一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与此适应,黄宗羲提出的与当时社会经济中出现的封建异动因素相适应的政治观点,是令人瞩目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客观上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与生活愿望。【出处:21教育名师】
——摘编自谢贵安《<明夷待访录>“新民本”思想的历史影响》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新民本”思想出现的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李贽的观点“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其观点是在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点,强调个性发展,所以选B。21cnjy.com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
2.D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儒学 黄宗羲
3.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
4.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思想
5.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新民本思想
6.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背景
7.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黄宗羲的思想
8.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黄宗羲
9.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0.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黄宗羲的思想
11.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2.(1)孔子提出了庶民、富民、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的仁政思想。孟子继而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政治秩序理论,荀子则更进一步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立君为民权力观。(2)汉朝初期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与民休息,保证社会经济生产;宋代程朱理学注重官员伦理道德修养,形成理学所体现的忠君爱国思想理念;明朝王阳明提出整治社会的关键在于人心,宣扬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约束民众,以达到安邦治国的目的。(3)反对君主专制,天下是百姓的天下;君主和大臣都是为百姓服务的;不以君主的是非为是非,让学校参与评判是非;承认人们追求私利的权利;工商皆本。(4)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及弊端显露,明清朝代更替引起的思考(明清加强君主专制引起的社会矛盾激化);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