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6 11:0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6世纪初,马铃薯在欧洲并不受人们的欢迎,欧洲人认为马铃薯来自美洲,在那里是不开化的、被征服种族的主要食物,在苏联,农民在最初的犹豫不决之后开始大规模栽培,到1815年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下列事件中与材料有关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运动 C.圈地运动 D.宗教改革运动
2.1873~1913年,英国利物浦和印度两地的棉花价格差从57%降到20%,英国伦敦和加尔各答两地的黄麻价格从相差35%变成了4%。据此可推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全球物种交流的范围扩大 B.国际交通运输发展迅速
C.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D.英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
3.下图说明全球物种交流具有( )
A.双向性 B.长期性 C.单一性 D.独立性
4.元李东垣《食物本草.谷部》记载:“玉蜀黍:一名玉高粱,种出西土。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出三四尺,六七月开花出穗,如秕麦状。苗腋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粽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下列关于这一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宋朝时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B.乾隆、嘉庆年间种植遍布全国
C.因其高产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 D.原产美洲,由英国人带到欧洲
5.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欧洲人的做法( )
A.强化了对殖民地的奴役 B.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 D.实现了世界人口的激增
6.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播到亚洲、欧洲等地区,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与此同时,烟草也传播到世界各地,部分人逐渐养成了抽烟的恶习。由此可知,物种的交流与传播( )
A.促进美洲人口增加 B.改变人类饮食习惯
C.对人类有双重影响 D.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7.如表是某同学整理的“16世纪以后世界各地出现的新农作物”。由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地区 新出现的农作物 原产地
美洲 小麦、燕麦、裸麦、橄榄 欧亚大陆
欧洲、亚洲、非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 美洲
A.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世界性交流 B.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D.外来物种的多重危害
8.西班牙史学家奥维多于1526年、1537年先后出版了《西印度自然简史》《西印度自然通史》,书中都有专门章节描述玉米的种植和用途等。此后,记载、描述、研究玉米的欧洲人及其著述逐渐增多。这反映了当时( )
A.玉米在欧洲的种植和推广 B.欧洲人把玉米当成了主食
C.科学家对美洲的兴趣大增 D.欧洲与美洲物种交流频繁
9.有学者说:17世纪,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欧洲国家确立了“欧洲服务于美洲”的原则。材料中所说的“服务”体现为( )
A.把农作物和禽畜引入美洲 B.引进美洲农作物品种
C.向美洲大量倾销廉价商品 D.向美洲提供机械设备
10.16世纪初,身处墨西哥的殖民者发生骚乱,要求当地殖民政府供应小麦面包。于是,当地殖民政府鼓励种植小麦,“确保新西班牙能够生产足够的小麦与其他粮食,以喂饱自己这些人口”。殖民政府的举措在客观上( )
A.有利于缓解美洲的粮食短缺问题 B.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原料条件
C.开启了欧洲饮食文化的传播进程 D.丰富了墨西哥地区的农作物和饮食结构
11.“西番菊”(向日葵)原产于北美洲,明代传入我国,初期只是零星种植。20世纪初,“西番菊”因“其子可榨油”,且对土壤要求不苛刻,所以被广泛种植。“西番菊”的广泛种植(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B.促进明清时期人口增长
C.丰富了民众的食物种类 D.挤占了本土物种的空间
12.下表是中国不同史籍关于“番茄”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 )
记载 出处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西洋传教士把番茄和向日葵的种子带到中国 1617年明代赵函《植品》
“番柿,一名六月……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1621年王象缙《群芳谱》
“合众人喜食西红柿,或生或煮,伴以油醋,或以白糖” 1867年张德彝《再述奇》
A.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早已经引种番茄
B.番茄的引进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C.外来物种极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D.番茄引种经历了认知转变和发展的历程
13.有学者指出,早期的中国并不能算是“地大物博”,先民曾被束缚在一张匮乏的食品单上。在中国食物体系进化丰富的过程中,一些朝代显得尤为重要。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汉朝时期,葡萄、苜蓿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唐朝时期,小麦、大麦通过海上贸易传入中国
C.明朝中后期,玉米、甘薯在中国得到大规模推广
D.清朝光绪年间,番茄作为食用蔬菜开始传入中国
14.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英国很多咖啡馆的墙上贴满了商品广告和寻人启事,成为人们交换信息和针砭时弊的场所。2002年8月,美国咖啡业巨头星巴克宣布着手为消费者提供无线互联网服务,在各咖啡门店配备Wi-Fi,将其打造成为办公室和居家之间的过渡性空间。以上史实共同说明( )
A.咖啡成为全球最畅销饮品的必然趋势 B.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C.美国正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D.咖啡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5.明末山东人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中说:“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穗苞如拳而长,须如红绒,粒如芡实大而莹白。……旧名蕃麦……一名玉蜀黍,一名玉高粱,一名戎菽实,一物也。”下列关于这一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宋朝时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B.乾隆、嘉庆年间种植遍布全国
C.因其高产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 D.原产美洲,由英国人带到欧洲
二、材料分析题
16.【食物传播与交换】
材料一 番茄传播图
——摘编自迈尔斯《世界史》
材料二 1700年世界人口达到6.1亿,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种增长大部分要归功于物种交流所带来的全球粮食作物的产量提高和饮食营养改善,美洲本土的作物在交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玉米和马铃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比重大大提高,在中国玉米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在不适合水稻和小米的生态环境中生长。从西欧到中国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航海探险唤醒商业贸易的繁荣,这时欧洲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的诞生。这种大规模种植外来物种,也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000—18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番茄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食品交换的影响和带来的启示。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传播方向
材料二 马铃薯传入欧洲后,除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18世纪60年代起,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帕门梯耶尔设土豆宴款待上层人士,劝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穿有马铃薯花图案的衣服、在纽扣上别新鲜马铃薯花,在巴黎郊区种了40英亩土豆,任由饥饿和好奇的人们偷窃、食用、试种。1774年,他出版《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详细介绍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和可辅助治疗各种疾病。法国的马铃薯种植和食用有了很大发展。到1815年,法国的年产量飙升到2100万公石,1840年猛涨到11700万公石。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它在世界上的发展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在法国得到推广的主要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马铃薯对世界发展的主要贡献。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之后,亿万年来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开始相遇融合,形成了“哥伦布大交换”,掀起了动植物以及人种的迁移融合狂潮。这一交换将玉米带到了非洲,将番薯带到了东亚,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同时也交换了一些不那么常见的生物。欧洲人所做的只是将大部分美洲和亚洲,以及小部分非洲改造成欧洲的生态版本,从而让他们这些外来人口更舒适地享用这块新土地。欧洲人的远征和扩张促成了全球生物物种的混杂、交换和融合,最终导致各大洲的生物种类越来越相似,同一化程度加深。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新大陆的猪、马、牛、羊等大牲畜,也是从旧大陆引进的。时人戏称:有三大动物引领着大征服——西班牙贵族、猪和马。在土著人口纷纷死于病菌时,猪却大量繁殖。殖民者随处放养的猪,几乎是他们早期的唯一肉类来源,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马为欧洲人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赢得了一定的军事优势。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新大陆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影响深远。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物种交换带来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大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史料二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土著民族方面起了关键的作用。这些原住民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原住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
——摘编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探究】
综合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马铃薯原产自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欧洲,后被广泛种植,A项正确;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文化运动,排除B项;圈地运动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地主使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的活动,与马铃薯种植无关,排除C项;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3—1913年英国、印度。材料反映了1873—1913年英国和印度某些城市棉花、黄麻等工业原料价格差缩小,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本国几乎不生产原料,因此英国国内的棉花。黄麻等来自进口,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和印度某些城市棉花、黄麻等农产品价格差缩小说明运输成本缩小,当时伴随着汽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运输成本下降,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际贸易价格差缩小,与物种交流不相关,排除A项;“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说法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英国与印度某些原料价格差,无法得知英国的贸易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世纪)。根据材料,欧洲的马、牛、羊等向东传播,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向欧洲传播,物种交流具有双向性,A项正确;材料中的物种传播无法体现长期性的传播特点,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物种传播的双向性,而非单一性,排除C项;新航路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全球的物种交流具有全球性,而非独立性,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玉蜀黍:一名玉高粱,种出西土”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玉米,玉米以其高产的特性增加了当时粮食的总供应量,C项正确;玉米是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的,排除A项;“遍布全国”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玉米并不是由英国人带入欧洲的,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根据材料“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说明新航路开辟造成各个地区物种的交流,同时也将各地的食材进行了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C项正确;材料是讲各地物种食材的交流,不是强化对殖民地的奴役,排除A项;题干强调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物种交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没有强调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世界人口的激增,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高产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欧洲、亚洲的饥饿问题,但同时随着烟草的传入,部分人也染上了吸烟的习惯,危害身体健康,所以物种交流与传播对人类有双重影响,C项正确;材料旨在强调物种交流与传播对亚洲、欧洲等地区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由于物种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吸烟属于生活习惯,选项表述不能完全体现材料内容,排除B项;随着物种交流与传播,部分人染上吸烟恶习,威胁人类健康,但材料中还表明,随着物种交流与传播,人类抗饥饿能力增强,D选项不能完全体现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16世纪以后世界各地区新出现的部分农作物”表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在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原产于欧亚大陆的作物“小麦、燕麦、裸麦、橄榄”等传播到美洲。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世界性交流,A项正确;材料反映农作物物种交流,而非食物储备技术,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体。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材料看不出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排除C项;材料所述物种交流有其积极影响,看不出造成危害,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书中都有专门章节描述玉米的种植和用途等”可知,16世纪的西欧著作中便出现了玉米的记载,之后逐步增多,而玉米原产于美洲,体现了玉米在欧洲种植并逐步推广,A项正确;欧洲的主食还是小麦和大米,并非玉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史学家,而非科学家,排除C项;仅凭玉米不能得出“欧洲与美洲物种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17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欧洲国家确立了‘欧洲服务于美洲’的原则”及所学可知,欧洲殖民者将其他大洲的农作物和禽畜引入美洲,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欧洲国家将美洲农作物传播到世界,排除B项;此时处于手工生产阶段,欧洲国家还不具备倾销廉价商品的能力,排除C项;此时欧洲并未进入工业革命阶段,不可能向美洲提供机械设备,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初(美洲)。结合所学可知,小麦起源于西亚,后来从西亚、中东一带传入欧洲与非洲,并向东传入东南亚、中国等地,15—17世纪,小麦由欧洲传入美洲,殖民政府在墨西哥推广种植小麦,在客观上丰富了墨西哥地区的农作物和饮食结构,D项正确;材料中“小麦面包、鼓励种植小麦”等信息说明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后不是因为当地粮食短缺要求供应小麦面包,而是因为不适应当地的饮食结构,排除A项;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棉纺织部门,而16世纪的墨西哥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与工业革命没有什么关联,排除B项;欧洲饮食文化早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在亚洲、非洲等地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番菊”因“其子可榨油”,且对土壤要求不苛刻,所以被广泛种植,它有利于丰富民众的食物种类,C项正确;“西番菊”的广泛种植有利于丰富民众的食物种类,未体现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排除A项;“西番菊”的广泛种植是因为“其子可榨油”,且对土壤要求不苛刻,未体现促进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排除B项;“西番菊”的广泛种植有利于丰富民众的食物种类,不确定是否挤占了本土物种的空间,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番柿,一名六月……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合众人喜食西红柿,或生或煮,伴以油醋,或以白糖”可知,番茄引进后人们对番茄的认知从观赏植物发展到食品,D项正确;番茄原产美洲,新航路开辟后才传播到欧洲和亚洲,选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番茄是蔬菜不是主食,对解决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帮助不大,有助于缓解粮食问题的是玉米番薯等的引进,排除B项;材料未提到土地种植情况,不能得出拓展土地利用空间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公元前 2 世纪到公元 2 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 中国,A项正确;小麦原产西亚,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传入中国,由西亚通过中亚,进入到中国的西部地区,排除B项;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排除C项;明朝万历年间,番茄 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 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咖啡原产于非洲,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咖啡馆成了人们交换信息的场所,21世纪咖啡馆成了办公室和居家之间的过渡性空间,体现了咖啡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在不同历史时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项正确;“咖啡成为全球最畅销饮品”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信息化出现于二战后,与二战前咖啡的传播无关,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由发达国家主导,但仅凭一个星巴克的案例看不出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题干“穗苞如拳而长,须如红绒,粒如芡实大而莹白”可知该作物为玉米,玉米属于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高产能够增加粮食供应总量,C项正确;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排除A项;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而非种植遍布全国,排除B项;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特点:起源于美洲;以欧洲为主导,向世界传播;东、西两条线传播;历时3个世纪;18世纪传播回美洲。(任选3点即可)
(2)影响:
积极:丰富了物种种类,促进了物种的改良。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世界人口增长。促进了全球经济联系,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消极:一定程度上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
(积极+消极)
启示:1.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2.经济发展应该与环境保护相适应。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发展共同努力。
(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6-18世纪。特点:依据地图,可知起源于美洲;从时间来看,是新航路开辟时期,逐渐传播,可得出以欧洲为主导,向世界传播;从扩散路线可得出东、西两条线传播;从漫画展示的时间来看,历时3个世纪;从最后路线图,可得出18世纪传播回美洲。
(2)本题是影响类、认识类材料题。时空是:1700年的世界。影响:积极:依据材料“玉米和马铃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比重大大提高,在中国玉米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在不适合水稻和小米的生态环境中生长”,可得出丰富了物种种类,促进了物种的改良;依据材料“1700年世界人口达到6.1亿,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种增长大部分要归功于物种交流所带来的全球粮食作物的产量提高和饮食营养改善”,可得出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世界人口增长;依据材料“这时欧洲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的诞生”,可得出促进了全球经济联系,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消极:依据材料“这种大规模种植外来物种,也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可得出一定程度上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
启示:依据材料“1700年世界人口达到6.1亿,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可得出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依据材料“这种大规模种植外来物种,也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可得出经济发展应该与环境保护相适应;关注世界发展与人类共同利益,可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发展共同努力。
17.(1)路径: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等洲。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人口跨洋迁移;马铃薯适应性强。
(2)爱尔兰和西班牙的先期种植示范,明智之士和统治者的推动,人们对马铃薯价值认知的不断提高,工业化对粮食的需 求增强。
(3)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丰富人们的饮食结构;带动经济文化的繁荣;助推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第一小问路径,根据材料二中图片信息可知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等洲;第二小问条件,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首先可以从马铃薯本身来说,马铃薯适应性强;然后结合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新航路的开辟,人口跨洋迁移,都有助于马铃薯的跨洋传播。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至19世纪的法国。根据材料一“乌铃薯传入欧洲慢慢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可知爱尔兰和西班牙的先期种植示范;根据“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帕门梯耶尔设土豆宴席款待上层人士,劝说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安托瓦内特穿印有或绣有马铃薯花图案的衣服,向陛下推介在衣服纽扣上别新鲜马铃薯花,在巴黎郊区种了40英亩土豆出”可知明智之士和统治者的推动;根据“任由饥饿和好奇的人们偷窃、食用、试种。1774 年,他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详细介绍了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和可以辅助治疗的各种疾病。法国的马铃薯种植和食用有了很大发展。”可知人们对马铃薯价值认知的不断提高;根据“到1815年,法国的年产量飙升到2100万公石,1840年猛涨到11700万公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增强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流更加频繁,推断了世界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助推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同时丰富了人民的饮食结构。
18.(1)特点:欧洲处于主导地位;交换内容较为丰富;交换范围广泛,具有全球性;交换时间具有长期性;带来的后果中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2)影响:改变了传入地的饮食结构;高产农作物的推广种植有利于人口的增加;马的传入影响美洲的生产劳动方式和军事斗争;加速各种疾病的传播,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便利了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融与发展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特点:根据材料一“这一交换将玉米带到了非洲,将番薯带到了东亚,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同时也交换了一些不那么常见的生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处于主导地位并且交换范围广泛,具有全球性;根据材料一“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换内容较为丰富;根据材料一“欧洲人的远征和扩张促成了全球生物物种的混杂、交换和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换时间具有长期性并且带来的后果中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影响:根据材料一“这一交换将玉米带到了非洲,将番薯带到了东亚,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变了传入地的饮食结构,并且高产农作物的推广种植,有利于人口的增加;根据材料二“时人戏称:有三大动物引领着大征服——西班牙贵族、猪和马。”与“马为欧洲人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赢得了一定的军事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的传入影响美洲的生产劳动方式和军事斗争;根据材料二“在土著人口纷纷死于病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速各种疾病的传播,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便利了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根据材料一“欧洲人的远征和扩张促成了全球生物物种的混杂、交换和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融与发展等。
19.影响: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传染疾病的传播导致美洲等地原住民大量死亡;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得出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根据材料“植物、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分析得出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根据材料“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得出传染疾病的交流导致美洲等地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交换”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