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24 17:4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学习目标
1.说出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说出内迁影响的具体表现。
2.说出淝水之战交战的双方及结果。
3.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归纳其影响,正确评价这次改革;知道少数民族首领苻坚、孝文帝等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4.重点:孝文帝改革。
预习导学
1.五胡十六国
(1)五胡是指西晋时内迁的哪几个少数民族
匈奴、羯、氐、羌、鲜卑,史称“五胡”。
(2)五胡十六国:西晋灭亡后,这些民族互相争夺,各立政权,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6个国家,史称 “五胡十六国” 。
(3)内迁的影响:①促进了民族的融合;②少数民族开始过 定居 的农耕生活;③胡床和 椅 、凳逐渐取代了汉族原有的坐具。
2.前秦南伐与淝水之战
(1) 苻坚 领导前秦统一北方
*想一想:前秦是怎样强大起来的
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领导下,压制打击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民族的保守势力,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学习汉文化,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兴办学校,使前秦强大起来了。
(2)淝水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
383年  前秦   东晋  前秦失败,东晋胜利 北方重新陷入 分裂割据 状态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想一想:北魏孝文帝改革分成哪两个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孝文帝5岁时,由祖 ( http: / / www.21cnjy.com )母冯太后主政,实施改革,称为“魏孝文帝改革”;第二阶段,490年,孝文帝亲政,494年,迁都洛阳,又推行改革。第一阶段改革对政治和社会进行大规模改革;第二阶段推行一系列民族融合的改革。
(2)改革的具体措施
①整顿 吏治 ,严惩贪污;②实行 均田制 ;③建立 农村 基层组织;④迁都 洛阳 ;⑤讲 汉语 、穿 汉服 、改汉姓、与汉人通婚。
(3)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影响
把北方各族的社会生产和文化生活向前推进了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步,加速了内迁的北方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的互相认同与融合,为以后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合作探究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立的形式进行展示。
问题一:前秦为何会在淝水之战中惨败
①前秦境内民族众多,民族矛盾严重,统治不稳固。
②苻坚刚愎自用,不听劝告。
③战略战术错误,接受东晋提出的渡过淝水决战的建议。
④前秦军心涣散,东晋内部团结。
问题二:北魏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没有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反而是一定要坚持实施汉化政策
开放性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示:①,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②,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若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立足生根,子子孙孙永远安居乐业,就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的文化;③,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较游牧文化更高的实用价值,故游牧民族向汉文化学习与融合是必然的,因而面对繁华绚烂的汉文化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这也证明了一个历史上的通则,就是一个文化水准低的民族,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服一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但终究还是会被这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所溶化进而消失无踪。
*问题三:辩论台:平城与洛阳作为都城,孰优孰劣
此题是拓展题,开放性答题,学生言之有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可。提示:平城自然条件比较寒冷干旱,其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且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而洛阳是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优越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许多政权的都城,是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洛阳周围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及想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有关,所以迁都势在必行,有利于北魏的统治。
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