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6 09:1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考试
本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前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所示是位于今土耳其的恰塔尔·休于遗址(公元前 8000年至前 7000年)。考古学者发现当地居民建造了砖砌的房屋且制作了陶罐、篮子、布料、皮革、石制和金属的工具、木刻、地毯、珠子以及夹杂在其他物品中的珠宝。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A.劳动分工走向专业化
B.手工业技术十分发达
C.已经进入到文明社会
D.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
2.古巴比伦人的生活里几乎处处有契文、契约。《汉谟拉比法典》中经常把契约作为判案的唯一证据。如果商人为收取利息而贷出大麦或银子,但既无证人又无契文的,那么他将丧失他贷出的一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法律的制定
B.古巴比伦人注重规范社会生活
C.《汉谟拉比法典》解决了古巴比伦社会矛盾
D.《汉谟拉比法典》强调社会正义
3.古代埃及的建筑以其雄伟浑厚为世人所瞩目。除金字塔外,埃及人还有许多杰作,其中卡尔纳克神庙有 12根大圆柱,每根高70英尺,柱子上有 70 吨重的横梁,作开花状的柱顶可站立100人。 由此推知,古埃及
A.社会组织能力较强 B.数学研究成就突出
C.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D.宗教信仰多元并存
4.大约公元前 2000年的时候,赫梯人将最新发明的辐条车轮安装在马拉战车上,这种轮子因轻便、机动性强使得车上弓箭、长矛、标枪手们更能适应多种作战需要,这种战车成为赫梯帝国
【高一历史 第 1 页(共6页)】 ·24-387A1·的主要战争武器。这说明了赫梯
A.军事力量发展 B.军队骁勇善战
C.尚武精神浓厚 D.重视技术创新
5.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规定:最高立法权属于国王,国王的意志和命令就是法律,必须无条件遵守。最高司法权和执法权也掌握在波斯国王和王室法官手中。这些规定
A.完善了法律制度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净化了社会风气 D.激化了社会矛盾
6.1978年,考古人员在河北磁县的一座东魏时期(公元 534—550年) 的茹茹公主墓中发现了2枚东罗马金币。1981年,洛阳龙门唐墓也发现了 1枚东罗马金币,正面为头戴王冠、留着长须的福卡斯皇帝(公元602—610年在位)半身像,背面是长着翅膀的胜利女神(如图2)。这可用于说明
A.古罗马铸币技术高超
B.东西方商路畅通无阻
C.古代东西方存在文化交流
D.中国古代经济影响力巨大
7.有学者认为,西欧的封君封臣制不仅把财产视为社会政治地位的直接依据,还把这种社会政治地位看作是确定利益分配的原则和不变的社会秩序。然而,在中世纪的农业社会,也唯有这类制度可以使社会保持秩序。该学者意在说明
A.封君封臣制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 B.西欧封建制度具有平等的契约性
C.封建制度无法保证西欧社会的稳定 D.封君封臣制是西欧分裂割据的根源
8.中世纪早期政教冲突爆发时,国王承认其权力直接来自上帝。然而,中世纪后期的神学家越来越强调王权源自社会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这一变化反映了
A.欧洲的国家认同观念形成 B.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利益一致
C.王权逐渐摆脱教权的干预 D.王权和教权相互依赖相互利用
9.拜占庭人努力在穿戴方面展示自己的基督徒身份(如图3),衣着不得体有可能被视作对基督徒身份的亵渎。这说明在拜占庭帝国
A.服饰体现重要的身份认同意识 B.政教合一的观念渗透各个领域
C.基督教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力量 D.服饰文化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高一历史 第 2 页(共6页)】 ·24-387A1·
10.古代的阿拉伯人“把商人看作最受尊敬的人”。“商人”这个词语的内涵将“聪明人”与“商人”集于一身。伊斯兰教兴起之后,这一观念进一步被深化和强化,“正直的商人被认为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典范”。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
A.忽视国内农业发展 B.重商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D.引领世界商业发展的潮流
11.有学者认为,“日本文化不存在完全独立的框子、形体和骨架……像是一个软体动物”。没有框子则不受束缚,“软体”则善变易变。如日本曾受华夏文明的深刻影响,但又不失自己的特色。该学者意在说明
A.日本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B.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C. 日本文明具有独特性面貌 D.幕府统治成为日本特色
12.现已查明有 250多种农作物,如芝麻、可可、扁豆、南瓜、油棕等源于非洲。在公元5 世纪前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致形成了狩猎—采集、畜牧业和农业三种经济类型,分布广泛,具有代表性,并且一直以较完整的形态持续到殖民统治建立前。由此可知
A.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 B.非洲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C.探究非洲历史发展的方法走向成熟 D.现代非洲落后源于其古典时期
13.表1所示是古代亚欧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共同挑战时采取的措施。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表 1
在人类发展面临共同挑战时 古代美洲人的解决策略 古代亚欧文明的解决方法
如何解决群落的生存和生产问题 培育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驯化羊驼 培育大小麦、水稻和粟,饲养羊、猪、狗
如何解决记事、统计、传递信息、时间管理 多神崇拜,祭祀神灵,创造文 字、太阳历,发明了20进制 祭拜太阳、天,创造文字,发明了历法,创造数字和进位制
如何治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 集权,划分政区,建立税收、道路系统,迁移人口 实行君主专制,建立对地方直接控制的政治制度、道路系统、税收系统
A.古代文明发展具有共通性 B.早期各个区域文明同时产生
C.美洲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 D.文字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14.15世纪后期,葡萄牙逐渐与亚洲、非洲等地区广泛建立贸易关系,取代威尼斯成为欧洲最大的商业帝国。1482年,葡萄牙人到达刚果河口,进行以象牙、黄金和奴隶为主要商品的劫掠贸易;1497年,葡萄牙开始拥有香料贸易的垄断权。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B.葡萄牙垄断了全球贸易
C.跨大西洋航线已经开辟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15.17——18世纪,中国陶瓷大量输入欧洲。中国风十足的陶瓷在欧洲的盛行同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盛行有部分重叠,致使巴洛克时期的欧洲陶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巴洛克中国风”。“巴洛
【高一历史 第 3 页(共6页)】 ·24-387A1·
克中国风”形成的主要得益于
A.封建王权的强化 B. 中华文化的先进
C.教会地位的巩固 D.全球贸易的扩大
16.表2所示为不同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亚洲进口商品的构成变化(占总价值的比例)。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表2
商品 1668—1670年 1758—1760年
胡椒 25.3% 4.4%
纺织品 56.6% 53.5%
生丝 0.6% 12.3%
茶叶 0.03% 25.3%
其他 17.5% 4.5%
A.海外贸易呈现下降趋势 B.价格革命得到迅速发展
C.国内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D.海外殖民活动发展受挫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古希腊的海外殖民通常是由某一城邦发起的,该城邦通常被称为母邦。 母邦把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形成子邦——殖民城邦。因此,这种殖民活动是城邦(母邦)为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也可说是古风时代希腊国家形成和扩散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所有子邦都是希腊世界的新成员,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和希腊本土诸邦相类似且地位平等,殖民城邦最集中的海外地区位于意大利南部,它有“大希腊”之称。子邦和母邦、殖民地区和希腊本土之间展开频繁的经济往来使希腊的商业贸易受惠良多。希腊本土可从殖民地区获得粮食及铜、铁、锡等原料,同时以本土所产工业品和油、酒之类相互交换,双方皆获利,且希腊世界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可获得较充分的发展,这可说是海外殖民为古希腊文明作出的最大贡献。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不仅受封了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
—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希腊和中国西周时期的“殖民”活动的异同。(8分)
【高一历史 第4 页(共6页)】 ·24-387A1·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外殖民活动对古代希腊文明的贡献。 (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西欧封建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这就决定了以庄园的土地划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的特征。领主自营地主要由服劳役的封建依附农民耕种,这些农民有不少是农奴。 封建主派管家监督农奴耕种,并在庄园上修建仓库、马厩等生产设施,还备有耕畜和一些农具。 自营地上的收获全归封建主,农奴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持生活。农奴份地的所有权也归封建主,农奴子弟继承份地要向封建主缴纳继承金。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欧洲贵族的收入主要来自以下几种渠道:一是领土的地主权使领主获得了土地封建所有权,据此他可以把领地变成一个个庄园,使用农奴来进行耕种以获得丰厚的收入。二是在领地内行使行政权和司法权,这同样可以成为一种经济来源,例如通过收取罚金和司法审判费。11世纪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影响很大,农民要向领主缴纳货币地租,数目越来越多,有时甚至取代了部分或全部劳役地租,这使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动,但并未减轻甚至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西欧大陆上的有些地区,农民组成公社进行斗争,从封建主那里取得写明农民负担数额的证书。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庄园经济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西欧庄园经济的发展趋势并概括引发其变化的原因。 (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表3 1500年前后美洲和非洲社会发展相关史料
材料一 1497—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与蒙巴萨(肯尼亚城市)的地方武装发生了遭遇战…追随者们向东非海岸的斯瓦西里港口开炮……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材料二 这些人似乎穷得一无所有……他们没有铁,长矛是抛射用的……他们似乎没有信仰。——[意]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
材料三 1532年,皮萨罗当场屠杀了(印加)皇帝的许多随从。这位皇帝被迫拿出大量赎金……在夺取了这些财物后,皮萨罗背信弃义地杀死皇帝……进入帝国首都库斯科城大肆抢劫。 ——吴于、、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材料一、三共同叙述了什么史实 造成了什么后果 造成这个后果的原因还有哪些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明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
【高一历史 第5 页(共6页)】 ·24-387A1·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由地缘的国家性交往发展为全球化交往的,这是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史。文明交往的互动规律使得,“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越是彻底,历史就越成为世界史”。 全球化是一本打开了人类本质力量的书,其中蕴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身心的文明交往,特别是包含着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坚持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各种文明类型的国家都要面对全球化的人类交往的新时期。
——摘编自彭树智《世界历史:人类文明交往的新自觉时期》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高一历史 第 6页(共6页)】 ·24-387A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