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13 18:23:45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过零丁洋》是南宋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七言律诗。诗中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乃至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朱子语类—理气上》:“天地之心,天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理。理是道理,心是主宰底意否?"曰:"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又问:"此'心'字与'帝'字相似否?"曰:"'人'字似'天'字,'心'字似'帝'字。”引文中的“理”指
A. 以民为本 B. 三纲五常 C. 发明本心 D. 工商皆本
3.宋程颢认为,人欲是恶而有害的,“蔽于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欲,则亡天德”,只有去欲之蔽,才能“复天理”。程颐也指出:“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二程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鼓励创新,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C.树立理想,推动社会进步 D.维护正统,规范社会秩序
4. 明代画家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他的画,用笔放纵,设墨酣畅。他甚至把水墨倒在纸上,随着散化之形而作勾勒。这表明徐渭深受下列哪一思想的影响?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心外无物” D.“理”、“欲”统一
5.2013年12月10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演讲中,温总理引述宋代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表达中国的文明姿态。与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北宋皇权曾经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包括 ( http: / / www.21cnjy.com )借助仪式的象征性、重建政治制度、通过对知识阶层的优遇和对文化事业的支持 ,来确立国家的合法性 ,但是 ,思想秩序的合理性危机仍然存在 ,因此 ,当确认权力合法性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 ,确认思想合理性就成了士人的最深刻的忧患 ,这种忧患使要求思想转型的取向渐渐显露出来。”《理学诞生前夜的中国》。材料中北宋“思想转型”表现在( )  21*cnjy*com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凸显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为新的理论体系
C.融合阴阳家、道家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
D.强化封建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7.“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裏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这段话提倡(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8. 2009年11月1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古代书院(二)》特种邮票1套4枚,分别展现了湖南石鼓书院、江苏泰州安定书院、江西铅山鹅湖书院、海南詹州东坡书院的风貌。下列关于古代书院及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 )21教育网
A.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一般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宋代最为兴盛。
B.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和论辩,提倡独立研讨,课程也较灵活,允许各有侧重,发挥专长,而且师生关系比较融洽。21·世纪*教育网
C.“鹅湖之会”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兄弟主张“发明本心”
D.程朱理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陆王心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9.王阳明认为向外求理是舍本逐末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为,容易失去真正的本体,其根本原因是他认为,理在心中,不需要求取外物。心是本体,也是天理,事虽万殊,各不相同,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但是理存在于心,心就是理。因此他说:“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0.宋明理学对义利之辨、士商经济、君臣之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的性质等重新演绎,触动民事法律的扩大化,改变了社会诉讼观念,客观上又给高度君主专制法律体系留存了一丝民主倾向。宋明理学“从政为民”、“宽以养民”、“严以治吏”影响了宋元以后统治者立法思想。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
A. 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B. 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C. 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11.《朱文语类》“理也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先,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在此,朱熹主张( )
A.感知是先验的、第一性的 B.物质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C.形而下的扇子是具体的存在 D.理是先于物质存在的实体
二.非选择题
12.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体现其重要的社会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乐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韩非子——显学五十》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理由。
材料二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www-2-1-cnjy-com
(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2分)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 ( http: / / www.21cnjy.com )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主编者《中国文化概论》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出处:21教育名师】
材料四 近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便只好停 ( http: / / www.21cnjy.com )留在一些器物的层面,而缺少现代化社会应有的人文关怀。在牟宗三看来,这些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文化理想的失调和价值意识的丧失。克服之道就是要唤醒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和价值意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返归于孔孟所体现的恻隐之仁",重建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意义》
(4)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程朱理学。程朱理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形成起了积极的影响,故应选D。A项明显与材料相左;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是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而材料说的是积极方面。所以应选D。21·cn·jy·com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理”的基本内涵 。宋明理学中的“理”在社会政治中的体现是“三纲五常”。材料出自《朱子语类》即宋明理学,所以材料中的“此理”指的是B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理的内涵
3.D
【解析】
试题分析:宋明理学家强调“存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灭人欲”等伦理道德,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统治秩序。ABC项都是理学家的目的,但是都不是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的,因而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D。2·1·c·n·j·y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目的
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题干“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他的画,用笔放纵,设墨酣畅。他甚至把水墨倒在纸上,随着散化之形而作勾勒”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的徐渭的画极像同时代的心学者,即主张心外无物。故本题选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心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明代的书画2-1-c-n-j-y
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为天下开太平”、“匹夫有责”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属于孔子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B项的意思,即湖水之所以总是清澈见底,是因为不断地有新的水灌注,明显不符合题意;D项是孔子的主张,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不符合题意。进一步可知,C项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来源:21cnj*y.co*m】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6.B
【解析】
试题分析:“全新的创造”是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明理学与以前不一样的地方,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宋明理学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为新的理论体系,故选B;AD不是宋明理学独有的主张,C指的是汉代儒学,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创新之处
7.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揭示了获得“道理”的方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通过研究万事万物,然后得出认识。格物致知的含义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B、D是通过内心的反省,C是王阳明的认识论。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格物致知
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D.程朱理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陆王心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表述明显错误,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陆王心学,追求发明本心和内心体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所以D表述不正确。www.21-cn-jy.com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流派
9.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王阳明心学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理解。王阳明的这项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车马喧”的,是无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与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没有车马喧嚣的。“(问君何能尔)”回答是:“处在远离喧嚣的心念之中,当然就少有车马的烦劳了,进而似乎连原来就在‘人境’中的居所也变得偏僻起来。(心远地自偏)”。所以选C.A,B,D都没有强调内心的主观感受。综上,本题选C。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1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由题干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可知,C正确;ABD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出来。【版权所有:21教育】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
11.D
【解析】
试题分析:朱熹这段话大意是说:比如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仅仅只是一个扇子,摇动它就体现了它的作用,这是它的功能,放下它它仍是一个不动的物体,这便体现了它的本质。”,因此朱熹是想说明理是万物的本源,故选D。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2.(1)理由:在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孟子、荀子吸收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分)21*cnjy*com
(2)世界观:天不变、道亦不变。(自然界不变化,则伦理道德不变。)(2分)
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体系(2分)
区别:道家的“道”是指世界万物的本原(自然法则),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法则)。(4分)
(3)理学家吸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2分)
表现:约束个人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两点即可得2分)21cnjy.com
(4)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发挥精神引领作用。(两点即可得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3张PPT)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习回顾】
1.汉初统治政策由“无为”变成“有为”的原因
2.董仲舒新儒学的“新”在何处?
3.概述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4.汉朝推广儒学思想的措施
5.儒学思想在汉朝确立正统地位的原因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春秋:创立
战国:发展
秦朝:打击
西汉:正统
宋明以前儒家思想是怎样演变的?
孔 子
孟 子
秦始皇
董仲舒
江 南 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依据材料概括宋明理学兴起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三教图体现的隋唐时期的社会思想特征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三教图 明 丁云鹏
北宋,儒家学者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吸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
主要派别——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理学”的形成
复兴儒学的原因?




阳明
程颐


程颢
南宋人
(北宋人,兄弟俩)
南宋人
明朝人
代表人物
理学集大成者
心学集大成者
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
陆王心学
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内容:
1)世界观
世界—理
社会—儒家伦理道德
个人—人性
2)方法论
格物致知
3)修养观
存天理,灭人欲
历程:南宋—元—明初
朱熹像
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卷七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程朱理学
天理本质上是社会人伦之理(社会伦理属性)
——《四书章句集注》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二程集》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朱文公文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程朱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
探究 如何评价理学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宋明理学的影响
观察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影响 。
材料一:“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材料二: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消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后世六七百
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②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
欲求
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礼轻法的观
念、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应该加以屏弃。
材料四: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了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诗说的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使命要为真理,为学术,为天下担起重担。)
积极影响:
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品德;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宋明理学应应持何态度 ?
批判、继承、改造;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鹅湖之会
朱熹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
陆王心学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南宋陆九渊
去人欲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
陆王心学
知行合一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
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答顾东桥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不同点
1.宇宙本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通过自身实践认识“理”;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自省达到良知。
相同点:
1.思想来源:同属理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天理” 规范人的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背景:
影响:
流派:
“理”是万物的本原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心”是万物的本原
“发明本心” “致良知”
“存天理,灭人欲”
三教合一
消极
积极
【思维延伸】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统治思想,甚至在出现危机后能够长期保持统治地位的原因?
①儒家强调三纲五常和等级名分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②儒家思想吸收融合了各种思想流派观点,自我完善发展,适应了不同时期社会的需要。
1、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课堂训练】
2、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3、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怎样回答:
A.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
B.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5、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6、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 “心外无物”
C.“理” D. “格物致知”
7、“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 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 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 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 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8.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 “ 存理 ” “ 去欲 ” 的修养论,“ 格
物 ” “ 格心 ” 的认识论, “ 齐家 ” “ 治国 ” 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