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阿房宫赋
杜牧
关于阿房宫的传说
秦始皇在讨伐六国的过程中,掠来大量美女和珍宝古玩,咸阳城里的宫殿已显得拥挤,他便下令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 把尽有的珍宝和宫女搬到阿房宫。
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
清 袁江 阿房宫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了解作者及“赋”的基本常识,积累并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本文多角度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艺术形象;
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领会作者采用的借古讽今的手法,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必然会导致国家覆亡的道理。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杜牧,(803—852),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早年主张削平藩镇,抗击吐蕃、回纥,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他为“杜樊川”。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工于诗、赋、文、辞,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议论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但因性情耿直、不屑逢迎,在仕途上颇不得意,晚年逐渐变得保守消极。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杜樊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为诗注重文意辞采,追求高绝绮丽,于晚唐浮靡诗风中自树一帜,文、赋、诗皆负盛名,尤擅文赋,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弊。
知人论世
杜牧杜牧二十六岁赴洛阳应试,拜谒吴武陵。武陵爱才若渴,奖掖后进不遗余力。武陵读其文,深服其才,乃谒礼部侍郎崔郾(yǎn),其时任进士主考官。郾颇直言状元、榜眼、探花、第四名皆已内定有主,殊难更改。武陵颇不悦,预绝然而去,郾遂取牧为第五名进士。
牧尝自求仕于湖州,朝廷允这。个中所由如是:向时,牧客于湖州刺史崔某府,一日观赛舟,见一女,貌似天仙,乃重金聘之,约定十年后来娶,过期自便。此次出任,意欲践十年之约。孰料,十年之期已逾,少女已然为两子之母矣。牧懊悔弗已,作七绝以咏其事。
知人论世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江 南 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 秦 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
你知道的杜牧的诗歌或者诗句
历史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已是晚唐,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喜欢游猎,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写这篇文章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来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关于阿房宫
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可容纳十五万人。——《汉书》
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史记》
前殿遗址,地基面积竟达54万平方米, 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 。
公元前206年,楚王项羽入关灭秦,焚毁阿房宫。
关于阿房宫
关于阿房宫
根据史书记载,秦阿房宫非常壮观,有“天下第一宫”之称。阿房宫的主体建筑部分南北长五里,东西宽三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丈。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文体常识
赋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唐宋衰微,元、明、清趋于消亡。
律赋
文赋
汉赋
骈赋
骚赋
赋的流变:
唐古文运动之后,文人开始用古文笔法作赋,使赋由骈骊(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押韵自由),称为“文赋”。
《阿房宫赋》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先河之作,更有“古来之赋,此为第一”之誉。
文体常识
赋
关于赋的特点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
形式上:
手法:注重铺陈,多对偶、排比、比喻、夸张渲染
语言:讲究词藻和用典,声律和谐,朗朗上口
句式:以四、六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追求骈偶
内容上:
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咏物说理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读准字音
缦回 囷囷焉 不霁何虹
辇来于秦 妃嫔媵嫱 焚椒兰
辘辘 杳不知 尽态极妍
摽掠 鼎铛 逦迤
锱铢 架梁之椽 在庾之粟粒
横槛 呕哑 参差
骊山 鬟
màn
qūn
jì
pín yìng qiáng
jiāo
lù
yǎo
piāo
yán
chēng
lǐ yǐ
zī zhū
yǔ sù
jiàn
u yā
cēn cī
huán
lí
chuán
niǎn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1—2 ):是叙事,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 3—4 ):议论分析,由古及今,指出六国与秦灭亡原因,讽喻唐朝统治者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根据文体特点、表达方式、文章内容,本文可分几大部分?并概括其大意。
疏通文意-第一段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完结,指为秦国所灭
数词作动词,统一
光秃。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殆尽
总领全文:阿房宫兴建的历史条件及工程浩大
(夸张)占地之广
(夸张)楼阁之高
通达
方位名词作状语,从北边
河水盛大的样子,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蜀郡的山林伐光了,于是造起了阿房宫。(它)占地三百余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而向西转弯,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两条河流,缓缓地流入宫墙。
出现,意思是建成
覆盖
遮蔽天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地理位置
疏通文意-第一段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像丝绸那样回环萦绕,名作状
(夸张)距离之近
(比喻)结构美妙精巧
名作状,像蜂房,像水涡
屋檐翘出如牙齿的部分
五步一高楼,十步一台阁;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盘扭回旋的,屈曲勾折的,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
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
今义:常指各用心机,相互排挤
形容词词尾,表示事物的状态,······的样子
曲折回旋的样子
疏通文意-第一段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名作动,出现龙
(拟人、比喻)将无生命之物写活
建筑群错综复杂
分辨不清
古:天气;今: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名作动,出现彩虹
雨后初晴
“歌台”“舞殿”互文,处处轻歌曼舞;“暖响”“冷袖”通感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蛟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彩虹(凌空)?(楼阁)高低错落,令人迷蒙,不辨南北西东。台上歌声温润,洋溢着春天般的欢乐;殿中舞袖飘拂,充满着风雨交加般的凄冷。一天之内,同一座宫殿之中,却(让人感到)寒暖不均,气候不同。
文本研读
课文第一段写出了阿房宫建筑的什么特点?
蜀山兀,阿房出
用材之多,人力之巨
覆压三百余里
面积之广
隔离天日
建筑之高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楼阁之密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宫室之多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排布之精巧
宏伟壮丽
主要手法:夸张
文本研读
古人评:“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是“今无云, 何来龙, 盖故设疑辞, 极言长桥之似龙也”。说说这种用故设疑词、以疑作比句的表达效果。
更加传神。不说“长桥如龙, 复道如虹”, 而说“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不仅笔势跌宕, 而且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对那些建筑物的观感, 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彩。
文本研读
第一段主要是介绍宫殿的雄奇宏伟,为什么要写殿内的歌舞盛况呢?
作者运用了通感和夸张手法来写阿房宫的繁华盛况,以及繁华背后隐藏着的凄凉。动静结合,写宫殿,是静态描写,写里面的人物活动则是动态描写。由写建筑宫室过渡到第二段对宫女的描写。
文本研读
交代阿房宫建造背景和巨大耗资
概括外貌
细写内部
先写楼阁
次写长桥复道
后写宫中歌舞盛况
(由概括到具体)
建筑
人物
宏伟壮丽
第
一
段
疏通文意-第二段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不同等级的宫妃,指六国王侯的宫妃
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名作状,乘辇车
承上段写宫女的来历
(互文)从早到晚唱歌弹琴
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们的女儿、孙女,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西秦。(她们)日夜弹唱,成了秦皇的后宫之人。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古汉语中,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名作动,唱歌,弹琴
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疏通文意-第二段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美丽
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美人数量之多,命运之惨
久立
(宫人们)任何一处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尽显娇艳美丽,(她们)久久地伫立等待,盼望着(皇上)临幸,得到(皇上)的宠爱;(可是,)有的宫人三十六年从未见到过(皇上)的身影。
嬴政在位时间
姿态美好
疏通文意-第二段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铁锅
(比喻)财物数量多
财物浪费,骄奢淫逸的生活
指金玉珠宝等物
指金玉珠宝等物
古:指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今:指收集保藏
连续不断
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再占有,统统运进了阿房宫中,于是,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到处丢弃,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
堆叠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石头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土块、石子
古:指苦心经营积累的金玉珠宝;今:指筹划、组织并管理
抢劫、掠夺
民,百姓
古:指事物的精华部分;今:指出类拔萃的人
文本研读
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来铺叙宫女的生活的呢?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①来历
交代身份地位的变化
宫女
文本研读
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来铺叙宫女的生活的呢?
宫女
明星——妆镜
绿云——晓鬟
渭流——脂水
烟雾——椒兰
雷霆——宫车
②众多
比喻
排比
夸张
文本研读
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来铺叙宫女的生活的呢?
宫女
作者由写宫女的奢侈生活,到“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意在讽刺秦始皇的奢靡,同情宫女的悲惨命运。
③哀怨
文本研读
作者是如何描写阿房宫内的珍宝的?
珍宝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倚叠如山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①来历
②数量
③处置
辗转
掠夺
暴殄
天物
文本研读
第
二
段
美人
珍宝
人数
来历
哀怨
排比,夸张,比喻
来源
数量
处置
人被欺辱
物被践踏
互文,排比
谴责秦皇的穷奢极欲,以及践踏珍宝的罪行
承上段
歌舞之盛
妃嫔媵嫱
明星…所之也
缦立、望幸、不见
穷奢极欲
文本研读
第一、二段小结
建筑之大
阿 房 宫
宫
宫女之众
人
珍宝之富
物
奢
描写 : 排比 夸张 比喻
体物:
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疏通文意-第三段
重量单位,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人心同理,都渴望安居享乐
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人同此心)呀!秦统治者嗜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像泥沙一样随便呢?
锱铢必较: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用来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锱铢本无褒贬色彩,锱铢必较现多用于形容气量小,古代可用于形容认真。)
为什么
心愿
(比喻)取用失当,用一反问,凸显谴责意
疏通文意-第三段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比
谷仓
形容突出的钉头
九州
或直或横的栏杆
(甚至)让支承屋梁的柱子,比农田里的农夫还多;让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布机上的织女还多;让(建筑物上)颗颗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让参差不齐的瓦缝,比全身丝绸衣服的纱线还多;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城郭的围墙还多;嘈杂的笛声琴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多。
借代乐曲
声音杂乱
疏通文意-第三段
(终于)致使天下人不敢说话,却心里憋满了愤怒。暴君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待到)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的天险就被攻破,(入关的)楚人放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
指刘邦入关
呼应篇首四句,交代秦亡和阿房宫烧毁的结局
骄横顽固
指陈涉、吴广起义
项羽烧宫
文本研读
第三段中的排比句有几组比较?
负栋之柱
架梁之椽
钉头磷磷瓦缝参差
直栏横槛
管弦呕哑
共六组。
南亩之农夫
机上之工女
在庾之粟粒
周身之帛缕
九土之城郭
市人之言语
文本研读
这六组比较是围绕着哪两个对立面展开的?
围绕着“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辛勤劳作。
面对这样的境况,老百姓对秦王朝的统治持何态度?
“不敢言而敢怒”。
老百姓虽然不敢说出来,却在内心积压了无数的怨怒。
文本研读
因
奢
而
灭
手法:对比 排比 描写与议论结合
贪欲
挥霍
灭亡
常情
积怨
爆发
对比
千万人之心
人亦念其家
一人之心
六个“多于”
统治者
百姓
叫 举 炬
秦爱纷奢
第三段
文本研读
珍宝
数量
处置
穷奢极欲
贪欲
挥霍
灭亡
一人之心
秦爱纷奢
千万人之心
人亦念其家
(六个排比)
叫、举、一炬
常情
积怨
爆发
自取灭亡
来 源
第
二
三
段
疏通文意-第四段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表现对历史教训的悲痛
传递,王位顺着次序传下
肯定指出秦与六国灭亡咎在自身
否定指出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各爱其人”
灭族,名作动
假使,如果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消灭秦宗族的是秦统治者本身,也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诸侯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强秦;如果秦(在统一全国后)同样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就可以从二世、三世以至传到万世一直作君王,谁还能灭掉(它的)宗族呢?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疏通文意-第四段
来不及
“后人”直指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
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引以为鉴
哀叹
文本研读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作者向统治者敲警钟。
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延伸,总结历史教训。这一段的哪句话是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
文本研读
说说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其目的是“鉴”,即:借古讽今,要唐帝国吸取秦亡的教训,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提醒他不要重蹈覆辙。
其原因是“不爱其人”。
文本研读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卒章显志
不爱民
哀之,鉴之
第
四
段
写志:3~4
由古及今,铺写秦始皇穷奢极欲导致灭亡,指出六国与秦灭亡原因,交代作赋本意,讽喻唐朝统治者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课堂小结
叙述
描写
(体物)
议论
抒情
(写志)
雄伟壮观的阿房宫
总结教训警示当世
宏大宽广
宏伟瑰丽
统一建筑
美人之多
珍宝之富
由描写 转为议论
阿房宫内美人珍宝
对比事例
秦王骄奢
宫化焦土
戒奢爱人
借古
讽今
铺采摛文
体物言志
阿房宫赋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主题思想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的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写作特点
①结构上,环环相扣,严谨周密。
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烘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写作特点
②表达方式上,描写与议论大量采用铺排手法。
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但是,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气势夺人。描写中铺排的句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句子,如第3 段。
写作特点
③修辞手法上,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蜂房水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增加其形象性。又运用大量的夸张句,如“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等增加其感染力。有的句子兼用排比、夸张手法,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写作特点
④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使用了大量单句散行,增强了表现力。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短句,节奏急促,写出了阿房宫的建造背景及规模,接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阿房宫的占地面积和依山傍水的走势。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拓展延伸
观点一:暴政亡国。我认为秦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秦的残暴统治。它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导致人民敢怒不敢言,积怨太深,久而久之就一定会爆发起义。
观点二:农民起义亡国。我认为秦的灭亡是缘于陈涉、吴广起义,继而崛起的项羽、刘邦等起义队伍成为灭秦的主力军,农民起义军的正义壮举最终使秦灭亡。
本文作者认为秦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骄奢淫逸。你怎么看待历史上秦的灭亡?
拓展延伸
观点三:历史的必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的必然,新的王朝取代没落的旧王朝亦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在历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进步意义,但秦始皇后期一味享乐,秦二世也无心理政,百姓苦不堪言,这就注定了要有一个新的王朝壮大崛起,取而代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某一个因素的作用,准确地讲是综合因素的作用,是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
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不会在失败中找出经验教训的人,他通向成功的路是遥远的。
当堂检测
1.下列各句中,画横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⑤朝歌夜弦 ⑥廊腰绶回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解析:①②⑥都是名词作状语,意思分别是:像蜂房,像水涡;把鼎看作,把玉看作;像腰一样。③⑤都是名词作动词,意思分别是:变成焦土;唱歌,弹曲。④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鉴”。
A
当堂检测
2.下列句中画横线词的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奈何取之尽锱铢 D.齐楚之精英
解析:锱铢:古今义都是形容极其细小。A项,明星:古义,明亮的星光;今义,称有名的演员、运动员等。B项,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D项,精英:古义,指金玉珍宝等物;今义,出类拔萃的人。
C
当堂检测
3.下列对课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
B.王子皇孙: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子。
C.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D.燕、赵、韩、魏、齐、楚: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被秦国灭掉的六国。
解析:王子皇孙:在文中指的是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B
当堂检测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泼墨写意,粗笔勾勒。其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警示当朝统治者,如果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将重蹈灭亡的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