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预测试卷(一)
说 明: 1.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
2. 本试卷共三个大题 25 个小题。
一、积累·运用(1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每小题3 分,共 12 分)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hàn)着你,烧(zhuó)着你,(wēi)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yuè)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lín)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pò)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 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激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3分)
(1)震 (hàn) (2)烧 (zhuó)
(3)(wēi) 逼 (4)活 (yuè)
(5)(lín) 漓 (6)惊心动 (pò)
2.给语段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分)
(1)膊(A. bō B. bo) (2)鲜(A. xiān B. xuān)
(3)盛(A. shèng B. chéng) (4)躯(A. qū B. q ǖ)
(5)受(A. sòu B. shòu) (6)碎(A. cuì B. suì)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
B.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C.好一个安塞腰鼓!
D.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激烈的艺术享受中。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并列复句。
B.“大起大落”“安塞腰鼓”“叹为观止”三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C.“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D.“好一个黄土高原!”是祈使句。
(二)根据要求,完成5~6 题。(每小题 3 分,共 6分)
《咬文嚼字》杂志编辑部2023 年 12 月 4 日公布了“2023 年十大流行语”:①新质生产力;②双向奔赴;③人工智能大模型;④村超;⑤特种兵式旅游;⑥显眼包;⑦搭子;⑧多巴胺××;⑨情绪价值;⑩质疑××,理解××,成为 ××。
5.下列关于“流行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流行语的发展前景有两种可能:一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二是被接纳,成为一般词汇。
B.流行语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热点和时代特征,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变迁等方面的缩影。
C.流行语的使用频率比一般词语要高,是一段时间内人们所“喜闻乐用”的。
D.流行语具有新型性,新词语必然是流行语。
6.“2023 年十大流行语”创新特征明显,凸显语言创造力。有的为汉语词库增添了新的词形,有的为原词增加了新的内涵,有的为汉语语法库增加了新的造句格式。 下列流行语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大模型 B.特种兵式××
C.多巴胺×× D.质疑××,理解××,成为××
二、阅读·鉴赏(72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每小题3 分,共 6 分)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
向贤彪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拙是一大特点。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 做人守拙,以拙求进,往往是有所成就的基础。
②守拙,是安静地扎根。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地底。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多高,但半年后雨季到来时,它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三五天后,便长到近两米的高度。 原来,在前6个月里,尖毛草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长根部。 它虽然露头一寸,却扎根地下超过数十米。 同理,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也要学会安静地扎根,像尖毛草那样,根扎得深,就能吸取更多的水和养分,为日后成长打下扎实基础。
③守拙,是专一的坚守。
④守拙,是苦干的别称。 人间万事出艰辛。 当年兰考风沙最大的时候,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用心血浇灌出绿叶成片的焦桐;为了找到“天眼”最适合的建造地点,南仁东带着300 多幅卫星遥感图,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较,走遍西南山区上百个窝凼……没有一点吃苦的精神,不下一番守拙的功夫,就不会有事业的卓越。 干工作做事业,既需要“巧劲”,也需要“拙劲”。 正如华罗庚一首诗中所云:“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 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 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⑤守拙,是本色的凸显。 “宁为世人笑其拙,勿为君子病其巧。”现实生活中,质朴拙诚的人,因待人接物老实可靠,往往容易获取信任;经常自作聪明的人,机关算尽,处处讨巧,却令人感觉俗气奸猾,处处防备。 《郁离子》中记载,越国商人虞孚在吴国卖漆,本来可以稳获厚利,他却偷偷掺假导致漆料变质,结果信誉扫地,最终沦为乞丐。 对于每个人来说,守拙,就是守本分、守安分。 以拙诚待人处世,即使暂时吃点亏或不被人理解,也不改变本色、不移其志。 这样不仅能感动人、打动人,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⑥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老实事、遵循客观规律,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 如是,就能使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收获更多的精彩与自信。
(选自 2023 年 6 月 12 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标题“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就是中心论点。
B.第④段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C.第②至第⑤段,是本文的本论部分,4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
D.从全文来看,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8.下列语句填入文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这样评价自己:只顾埋头拉车,拙于人事交往。
②这样的拙,不仅使他们专心致志做事,不断攀登事业的高峰,也使他们远离诱惑,超凡脱俗,站在了人生的高峰。
③“责守明则谋政专,勤于正事必疏于邪门。”
④“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
⑤事实证明,凡是勤于正事者大都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把精力用在拉关系上。
A.⑤①②④③ B.⑤③④②① C.③④②①⑤ D.③①⑤④②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9~13 题。 (19 分)
材料一:
夫知人之性,莫①难察焉。 美恶既殊②,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③之以辞辨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④之以事而观其信。
(选自《将苑·知人性》)
材料二: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 魏明帝⑤深惧晋宣王⑥战,乃遣辛毗⑦为军司马。 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⑧。 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 亮遣间谍觇⑨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⑩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莫:没有什么。 ②殊:不同。 ③穷:深入推求。 ④期:托付。 ⑤魏明帝:曹叡,曹魏第二任皇帝,魏文帝曹丕长子。 ⑥晋宣王:司马懿。 ⑦辛毗:字佐治,辅佐曹魏三代帝王的曹魏大臣。 ⑧万方:千方百计。 ⑨觇(chān):窥视,刺探。⑩黄钺(yuè):用黄金装饰的斧,是帝王赐给主管征伐的重臣的。这里表明辛毗奉命监军。
9.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知人之性 知:了解,认识
B.有外恭而内欺者 恭:恭敬,恭顺
C.诸葛亮之次渭滨 次:驻扎
D.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 陈:陈列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温良而为诈者 学而时习之
B.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以头抢地尔
D.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乃不知有汉
1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面句子中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有一老夫□ 毅然□仗黄钺□当军门 □立□ 军不得出。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3分)
(2)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 (3分)
13.“知人之明”指能认识人的品行和才能的眼力。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诸葛亮的“知人之明”。 (4分)
(三)古诗词阅读,完成14~15题。 (1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7分)
清商怨·葭萌驿作①
陆 游
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 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鸳机②新寄断锦③。 叹往事、不堪重省。 梦破南楼④,绿云⑤堆一枕。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一月,陆游由南郑调往成都途中。 ②鸳机:织具,喻指朝廷机要部门。 ③断锦:从鸳机上截取下来的锦缎,喻指朝廷新来的命令,王炎调赴临安,词人调赴成都。 ④梦破南楼:指在南郑与王炎共商抗金收复中原的计划破灭。 ⑤绿云:头发。
(1)本词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 (3分)
(2)“叹往事、不堪重省”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复杂心情 (4分)
15.古诗文默写。 (八句中任选六句,多选按前六句给分,6分)
(1)潮平两岸阔, 。 (王湾《次北固山下》)
(2)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3)树树皆秋色, 。 (王绩《野望》)
(4) ,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5)欲渡黄河冰塞川, 。 [李白《行路难》(其一)]
(6) ;学则须疑。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7)政入万山围子里, 。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8) ,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定风波》)
(四)名著阅读 ,完成 16 题。 (8 分)
16.班级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请完成(1)(2)小题。 (8分)
(1)小广同学在阅读《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了以下人物的苦难经历,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4分)
A: B: C: D:
(2)从以上四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分析他(她)在种种苦难中所呈现出的精神闪光点。 (4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17~20题。 (16 分)
寒露暖事
马亚伟
①寒露到了,天气由凉变冷。 凉在肌肤,冷入骨髓。 每年到了寒露时节,母亲都会“炮制”一场盛大的“暖事”,来提醒一家人该御寒了。 她从生活细节入手,恨不得在家的每个缝隙里都安放一个“暖”字。
②记得我们小时候,寒露一大早,母亲就开始翻箱倒柜,把入秋以来准备的厚衣服拿出来。 “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寒露之后就该穿毛衣了,母亲早已把我们的毛衣都洗过、晒过,修整一新。 那个年代孩子们一般穿旧毛衣,旧毛衣实在没法穿了,母亲会拆掉,加入其他毛线,再织一件新的,所以我们的毛衣都是花花绿绿的。 家里杂七杂八的线团,都会被母亲利用到极致。 那些杂色毛线,不讲究颜色搭配,红绿黑白交织,却别有一番朴素的味道。 我上初三那年,母亲给我织了一件大红毛衣,用的全是新的红毛线。 我穿上新毛衣,像过年一样兴奋。 妹妹艳羡地看着我说:“这毛衣你穿小了,我就能穿了。”那件毛衣我穿到冬天,而且一整个冬天都没穿棉袄,可却觉得比哪一年都暖和。
③除了我们的衣服,母亲还会把厚被子拿出来。 因为家里种棉花,母亲每年都把棉被翻新一下。 她把厚棉被一床床抱出来,不像平时那样叠得方方正正,而是铺展在床上,还会把脸贴在上面,很动情地说:“一会儿太阳出来,把被子晒晒,能晒出香味来呢!”我觉得那几床厚嘟嘟、软乎平的棉被,是母亲对寒露这个节气的一种致敬。 她用这样的方式迎接寒露的到来,表明自己对寒冷的态度是悦纳的。 生活就是如此,寒霜风雪每年都要来,微笑着接受就是了。
④我们这里寒露没有什么特别的习俗,不过母亲总会在这天做“寒露饭”。 我家所谓的“寒露饭”,其实就是一锅暖暖的大炖菜。 用暖对抗寒,永远是人们的生活智慧。 寒露时节的白菜,吃起来口感不错。母亲把白菜切成大块,再准备好豆腐、粉条,有时还会放入一些五花肉。 这种比较粗放的做菜方式,主打一个“暖”字,非常适合天冷时。 各种食材在大铁锅中咕嘟嘟炖着,不多久香味儿就出来了,溢满了屋子。满屋热气缭绕,母亲在热气中穿梭,还会啧啧道:“真香!”吃大炖菜的时候,不用盘子盛,而是每人一大碗,吃个够。 由一碗大炖菜开启的寒冷之旅,注定全程都会有温暖相伴。
⑤寒露时节,暖事盛大。 除了衣和食,母亲还会把家里的门窗通通检查一遍,看有没有哪里漏风。冷风呼啸的夜晚,如果门窗不严实,可够人受的。 有缝隙的窗子,母亲会修一修,或者在上面钉上一层塑料布,这样就可以完全把寒冷阻挡在外了。 母亲还会指挥父亲,把家里的门好好收拾一番。 父亲修门时那种叮叮当当的声响,也是寒露时节的标志。
⑥寒露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显得平平无奇。 不过母亲每年都会把寒露节气过得有香有味,有声有色。 在我家,寒露时节几乎成了分水岭一样的存在,意味着从此要向暖而行。
⑦母亲的寒露暖事,成了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已经坚持了多年。 最近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寒露暖事又有新内容,比如母亲总会为家人添置不少新的衣服鞋帽,寒露饭也更加丰盛。 岁岁寒露,不变的是母爱温暖。 人生在世,有家有爱有温暖,足以抵挡一切严寒。
(选自 2023 年第 95 期《教育导报》)
17.请简要概括母亲“炮制”的“寒露暖事”。 (4分)
、
18.结合语境,简要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分)
(1)她从生活细节入手,恨不得在家的每个缝隙里都安放一个“暖”字。
(2)我觉得那几床厚嘟嘟、软乎乎的棉被,是母亲对寒露这个节气的一种致敬。
19.文章以“寒露暖事”为题,有什么作用 (4分)
20.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 21~23 题。 (10 分)
材料一:
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 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最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 “横梁竖柱”可形容梁、柱的放置特点,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材料二:
“托梁换柱”一词首见记载于《帝王世纪》中。 《帝王世纪》是西晋的皇甫谧所作,是最早记载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的史书。 原文稍有不同,记为“纣倒曳九牛,抚梁易柱”,形容商纣王力气巨大,可以用手托起房梁,换掉折断的柱子。
材料三:
在清代官员平步青(1832—1896)撰写的《霞外攟屑》卷四之《夫移山馆戢闻》部分,有“偷梁换柱”的记载,他说当房屋的某根原柱产生损坏需要更换时,为节省工料,并不会对原柱进行原位替换,而是在原柱旁边设一根新柱,再撤去原柱,这种加固方式俗称“偷梁换柱”。 尽管该文献记载的立柱加固措施并不完善,但可以说明在古代的房屋修缮工程中,有“偷梁换柱”的做法。
材料四:
2004年,工程技术人员在对太和殿进行勘察时,发现有一根立柱的下部出现了糟朽问题。 主要原因是立柱被砌筑在墙体内,柱子周边潮气长时间排不出去,造成柱子下部糟朽。 施工技术人员采取“托梁换柱”方法进行了加固。
具体过程分为四步:
第一步,揭露:使出现问题的立柱“暴露”出来,以利于下一步加固工序的操作。 这根立柱位于太和殿西北角,且被砌筑在墙体内。 立柱的直径约为 1 米,由若干木料包镶在一起,再用铁箍约束成一个整体。 建筑施工人员揭去表皮砖层后,发现立柱下部1/3的位置出现了严重糟朽,且原有约束立柱的铁箍也严重锈蚀。
第二步,偷梁:使用“假柱”托住原柱上部的梁。 “假柱”为完好的木料,被安装在原有立柱附近,用于临时支撑梁。 本工程中,原有立柱支撑了两根梁,因而施工人员使用了两根“假柱”进行支托。 这样一来,即使原柱被移去,上部的梁架也不会因此受到明显的影响。 梁及其上部构架的重量,已由“假柱”承担,并通过“假柱”把重量向下传至地面。 另“假柱”顶面与梁底接触位置增设了一块面积较大的木板,以利于梁传来的重量均匀地传至木柱顶面。
第三步,抽柱:把柱子底部糟朽部分抽去,以便于用新柱代替。 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底部伸出柱子直径1/2的截面、柱子直径1.5倍的长度,用作与新柱搭接。
第四步,换柱:用新柱替换原柱的糟朽部分。 新柱与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状、同尺寸,且顶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状。 这样一来,新柱与原柱的剩余部分搭接后,不仅仅在外观形成一个整体的立柱,而且在竖向形成一定长度的搭接面。 随后,施工人员在搭接长度范围内用铁箍箍牢立柱,有利于新柱、原柱之间相互挤紧,协同发挥支撑作用。 换柱后,再把“假柱”拆除,即完成了原有立柱的加固。
21.对上述四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柱均为我国木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B.“托梁换柱”修缮加固方法,至少在商朝时期就出现了。
C.“托梁换柱”的加固技术在我国古建筑保护维修中得到了充分运用。
D.清代记载的“偷梁换柱”技术,与太和殿某立柱的加固技术做法完全相同。
22.材料四中“托梁换柱”的“四个步骤”,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3 分)
23.结合上述材料与生活实际,请你推测一下“托(偷)梁换柱”技术经久不衰的原因。 (4分)
三、应用·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名言,请综合他们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告诉同学应该如何写作。要求:转述准确、完整;重点突出;条理清晰;100 字左右。 (10 分)
作者 写作之道
鲁迅 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契诃夫 请您尽可能多写一些!! 写、写、写……一直到写断手指头为止。
屠格涅夫 必须还得阅读,不断地学习,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不仅要努力从生活的一切现象里抓住生活,而且要努力去了解它.——不管怎样,要全忠实于真实性.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研究,避免一切现象与虚伪。
列夫·托尔斯泰 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抛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
2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你今天做不了最好,没关系的,还有明天;明天做不了最好,也没有关系,还有后天,甚至是一辈子。 只要你坚持做下去,总有一天,会成为最好的。 一生做一件事情,应该可以做好的。
上面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 6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⑤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名。
一、积累·运用(18 分)
(一)(每小题3分,共 12分)
1.(1)撼(2)灼(3)威(4)跃(5)淋(6)魄2.(1)B(2)A(3)A(4)A(5)B(6)B3. D4. D
(二)(每小题 3分,共6分)
5. D6. A
二、阅读·鉴赏(72分)
(一)(每小题3 分,共6 分)
7. A8. D
(二)(19分)
9.(3 分)D
10.(3分)C
11.(3分)ACE
12.(6 分)
(1)(3分)六是用利益对他进行引诱,以考察他是否清廉。
(意思正确即可)
(2)(3分)司马懿果然大怒,准备用重兵迎战诸葛亮。
(意思正确即可)
13.(4分)
从两个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知人之明”:①从“宣王果大忿”处,可看出诸葛亮了解司马懿的“易怒”的性情,因此“对症下药”,专捏司马懿的软肋,结果事半功倍,致使战局出现“转机”。②从“亮曰:‘此必辛佐治也’”,可看出诸葛亮知悉魏军中还有一个老谋深算的辛毗,当探子来报有一个老人站立在魏军军营门口时,他便一口断定对方就是辛毗。
(意思正确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世界上)没有比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要困难的事情。 (每个人的)善、恶程度不同,本性与外表也是不统一的,有的人外貌温良却行为奸诈,有的人外表恭顺却心怀欺骗,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而实际上却很怯懦,有的人似乎已竭尽全力但实际上却不忠诚。 然而,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是有七个办法的:一是使之身处是非之中,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场;二是用激烈的言辞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应变的能力;三是就某个计划向他咨询,征求他的意见,以考察他的学识;四是告诉他即将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胆识、勇气;五是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以观察他的本性、修养;六是用利益对他进行引诱,以考察他是否清廉;七是让他在规定时间内办事,以考察他是否有信用。
材料二:诸葛亮驻兵在渭河岸边,关中人民大为震惊。魏明帝深怕司马懿出战,于是派遣辛毗担任军司马。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渭河两岸排兵布阵,诸葛亮千方百计引诱司马懿动兵。 司马懿果然大怒,准备用重兵迎战诸葛亮。 诸葛亮暗中派遣间谍刺探,(间谍)回来说:“有一个老人,手持黄钺坚定地站在魏军军营门口,军队没法出发。”诸葛亮说:“这人一定是辛毗。”
(三)(13 分)
14.(7 分)
(1)(3分)黄昏时分,日落江边,纵情痛饮(1分)。虽是雪后初晴,依然寒气凛冽(1分)。 小小驿站,地处深山,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凄清荒凉,“我”独卧驿站,沉沉入睡(1分)。
(意思正确即可)
(2)(4分)反映了词人一方面想收复失地、报效祖国(2分),而另一方面,一纸调令,使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沉痛的复杂之情(2分)。(意思正确即可)
15.(6分)
(1)风正一帆悬
(2)学而不思则罔
(3)山山唯落晖
(4)得道者多助
(5)将登太行雪满山
(6)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7)一山放出一山拦
(8)莫听穿林打叶声
(每空 1分,8 选 6,有错该空不给分)
(四)(8分)
16.(8 分)
(1)(4分)A:佛掌之下B:二起二落C:工地的磨炼 D:童年的伤害
(每空1分,意思正确即可)
(2)(4分)示例:保尔的精神闪光点:理想伟大,品质崇高,意志坚强。(意思正确即可)
(五)(16 分)
17.(4 分)
织毛衣、备棉被、做炖菜、修门窗。
(每件事 1分,意思正确即可)
18.(4分)
(1)(2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寒露时节“炮制”盛大“暖事”的情形,表达了“我”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意思正确即可)
(2)(2分)运用叠音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更加形象地描摹出被阳光晒过后的棉被蓬松、软和的特点,表达了母亲对“暖被”的喜爱之情。
(意思正确即可)
19.(4分)
文章题为“寒露暖事”,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时间、主要内容(1分),奠定了温暖如煦的感情基调(1分),暗含了文章主旨(1分)。此外,题目概括性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1分)。
(意思正确即可)
20.(4 分)
罗曼·罗兰把母爱比作火焰,写出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本文写寒露时节,母亲为子女“炮制”盛大的“暖事”,温暖了子女的心,同样表达了对“火焰般”母爱的赞美。
(意思正确即可)
(六)(10 分)
21.(3分)
D
22.(3分)
不能。 “揭露”“偷梁”“抽柱”“换柱”四个步骤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托梁换柱”的加固过程,前一步骤是后一步骤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不能颠倒。
(意思正确即可)
23.(4分)
科学合理、节约成本、对建筑的稳定性影响较小、利于木构建筑的加固和保护。
(意思正确即可)
三、应用·写作(60分)
24.(10分)
示例:
如何学习写作呢 首先,要多看。 看,一方面指的是观察,另一方面指的是阅读,观察、阅读都要抓住作品、生活的实质。 其次,要多写。 只有不间断地写、写、写,才能学会写作。 第三,要多改。 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就要不厌其烦地修改,增删个三四遍,都不算多。(意思正确即可)
25.(50 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