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3历史试题(北京专用)
(考试时间: 90 分钟 试卷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传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传说与历史信息解读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
传说 历史信息解读
A 黄帝和炎帝结成同盟,被尊为华夏始祖 中原早期国家推行贵族寡头政治
B 尧将首领之位禅让给舜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开始形成
C 禹会诸侯于会稽(浙江绍兴, 一说江苏句容) 夏朝疆域已延伸至长江以南
D 启征讨反对势力时称自己“共(恭)行天之罚” 早期王权统治借助于神权
A .A B .B C .C D .D
2.贞观后期,自唐武德以来尚书左右仆射为首席宰相的惯例被打破,以后首席宰相一般改由中书令担任, 如高宗武后时的李义府、许敬宗、裴炎、李昭德等都是以中书令职务当权执政的。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
结论是( )
①三省完成了一体化
③中枢权力结构调整
②尚书省已不再是执行机构
④宰相丧失对政务的决策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图路线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文成公主和亲入藏 B.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C.玄奘西行取经求法 D.松赞干布遣使唐朝求婚
4.下面为《里耶秦简户籍簿》图。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 ”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可以作为秦征发赋税徭役的直接史料
③反映了秦制度设计和社会管理的严密
②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开始于秦
④依稀可见秦文字从小篆到隶书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明人张燮记载: “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 几。”据统计, 1571 年至 1644 年的 74 年间,西班牙由菲律宾输入中国的白银约 4240 万两,同一时期西班
牙输入中国的白银约为明朝白银开采量的 3 倍。上述现象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②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③推动了城市的进一步繁荣和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④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武昌首义后, 清军与民军在汉口激战, 宋炜臣与万 伯等人合资经营的汉镇既济水电公司受到战争破坏。
为使汉口迅速恢复水电供应,宋曾以私有地产向日本正金银行抵押贷款。 1913 年日债到期,又多次赴京求
得财政部担保延期偿付,使既济水电公司幸免落于日商之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战争给经济造成一定破坏
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一个短暂的春天
③民国建立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④民族资产阶级倍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新青年》在 1915 年之后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绝对喉舌。仔细阅读其中的评论会发现对亚当·斯密、 尼采、孟德斯鸠等人物的讨论, 却找不到对马克思的讨论, 1919 年之后,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列宁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启示 B.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努力失败 D.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8.陕甘宁边区生产展览会概况(部分)
举办时间 名称
1938 年 1 月 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
1939 年 1 月 陕甘宁边区首届农业竞赛展览会
1941 年 12 月 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实验瓷器厂陶瓷展览会
1943 年 3 月 延安杨家岭供给商店小型毛织物展览会
1943 年 11 月 延安保育院小学生产展览会
1944 年 3 月 延安妇女合作社纺织品展览会
1944 年 12 月 边区建设展览会
这些举措旨在( )
A.坚持自力更生积极抗战 B.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
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践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9.1954 年 8、9 月间,法国公共舆论研究院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在受访民众中,认为法国政府应该承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人占 43%,这比其在 1950 年 2 月的调查提高了 15%;认为不应该承认中国的民众只
占了 24%,且比上次调查降低了 8%。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国际因素应是( )
A.印度支那停战协定的签署 B.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
C.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D.北大西洋公约的建立
10.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转移。 一种是整体转移,如中国版本图书馆第二书库由 甘肃兰州迁往湖北丹江口;还有一种是转移部分书刊,如上海市和北京市图书馆分批将一些珍贵图书和报
刊迁往安徽、重庆等地。这一转移( )
A.旨在适应工厂技术人员迁移的需要 B.主要基于当时国家安全形势的考量
C.推动了中西部地区文化知识的普及 D.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
11.西方考古学家在印度发现了“阿育王石柱 ”,石柱上有阿育王的诏谕: “今后每年地方官必来朝拜,因 为这是无上正遍知出生圣地。特谕减免蓝毗尼地区税赋, 仅缴收入的八分之一 ”。该石柱上还刻有贵霜帝国、
笈多帝国的铭文。材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
A.西方的殖民历史 B.古印度帝国的治理
C.印度教文化的传播 D.笈多帝国的对外扩张
12.1685 年《南特救世法令》被废除,大批宗教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教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有精通银行业
务的富有银行家和技术管理人才,为了避免泄露这些逃难者的财务状况,银行家们逐渐建立了保密制度,
瑞士银行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银行。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教政策不确定性导致人才和技术转移
B.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虹吸效应
C.宗教改革引发人口迁移为他国做嫁衣
D.宗教政策助推银行业隐私制度的发展
13.1784 年,瓦特制成新式蒸汽机。瓦特的第一个客户是阿克莱特的纺织厂,纺织厂用蒸汽机来泵取瀑布 的水到浆轮上;第二个客户是威尔金森的钢铁厂,蒸汽机被用来控制风箱以保持熔炉空气的恒定供给。到
1815 年,英国已拥有几千台新式蒸汽机。由此推知( )
A.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 B.蒸汽动力适应了经济发展
C.英国普遍建立了工厂制度 D.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14.1924 年,苏维埃政府进行币制改革,使卢布的价值逐渐稳定下来。 1925 年联共(布)召开中央全会, 决定放宽对私人工商者的信贷条件,降低高额税率。在农村取消对农民经商的限制,增加对农民的贷款。
这主要反映了苏联( )
A.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 B.政治经济危机日趋严重
C.重视缓和与农民的关系 D.切实注重提高生产效率
15.21 世纪初, 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的“新经济 ”依然是一种“富国现象 ”。全球收入最高国家 的 1/5 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 86%和因特网用户的 93%,而收入最低国家的 1/5 人口只拥有全球国内
生产总值的 1%和因特网用户的 0.2%。这从侧面反映出社会信息化是( )
A.新兴国家振兴的必由之路 B.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
C.全球贫富差距扩大的根源 D.发达国家掠夺世界的手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5 分。
16.图 A 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三国志》的部分目录,图 B 是元代史学家郝经撰写的《续后汉书》的部
分目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 分)
材料
目 录 魏书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曹操) 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曹丕) ……
蜀书 卷三十一 蜀书一 刘二牧传(刘焉、刘璋)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刘备) …… 吴书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孙坚、孙策)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孙权) ……
图 A
目 录 卷一 年表 帝纪 卷二 帝纪第一 昭烈皇帝(刘备) 卷三 帝纪第二 末帝(刘禅)
列传 …… 卷二十五 列传第二十二 曹操 卷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三 曹丕 …… 卷四十九 列传第四十六 孙坚、孙策 卷五十 列传第四十七 孙权 ……
图 B
注:括号内为后世学者注释。
(1)比较图 1、图 2 两部史书的目录, 说明两者在编写指导思想方面的差异, 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8 分) (2)某出版社要策划出版一本《新三国史》,请你就本书编写的历史主线和体裁设计提出合理建议,并说明
理由。 (6 分)
17.1895 年,面对险峻形势,清朝朝野一时议论纷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分)
1895 年 5 月 11 日
光绪帝颁发朱谕: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
筹兴革,勿存懈志,勿骛空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
—— 《清德宗实录》1895 年 7 月 19 日
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俄国)与中国乃二百余年盟聘邻邦,从未开衅……(俄)此次为我索还辽地, 虽自为东方大局计,而中国已实受其益,倭人凶锋藉此稍挫,较之他国袖手旁观,隐图商利以相去远矣。
正宜乘此力加联络,厚其交谊,与之订立密约。
——张之洞《密陈结援要策片》
1895 年 7 月 20 日
陕西道监察御史史熙麟上奏: (洋务新法)皆为邪说,商货已变,并及朝政,军器已变,并及文事,尽
破成例,尽坏成法。
——史熙麟《法无可变宜斥邪说以塞乱源折》
1895 年某月某日
苏州秀才包天笑(时年 19 岁):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 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 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他应该研究
的学问呢!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评析上述材料中的言论。 (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中一人或多人的言论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
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10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一 德国的工业革命是后来居上的代表。19 世纪初, 德意志各邦纷纷实行全民义务教育, 一些邦政府还 兴办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30 年代,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德国工业革命起步。在巴伐利亚国王支持下,德 国第一条铁路于 1835 年建成通车。从 40 年代起,汉诺威、普鲁士等邦国开始规划和建设铁路。 1850 年以 后, 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轻工业, 煤炭、生铁产量分别在 1860 年和 19 世纪 70 年代初超过了法
国。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不变价格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 目的是为了 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指标的可比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计局先后五次制订
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相关统计情况如下:
表 1 1949—1957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 1952 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140 103 37
1957 784 405 379
表 2 1981—1984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 1980 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1981 5178 2663 2515
1984 7030 3484 3546
备注:本表工业总产值数据不合村办工业, 1984 年如包括村办工业则为 7606 亿元。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物资统计司编《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德国工业化的经验。 (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表 1、表 2 中数据变化的原因。 (8 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 分)
材料一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 16、17 世纪, 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 1648 年缔结的《威斯特伐 利亚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 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 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
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法体系不断经历着艰难嬗变和逐步发展。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 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从传统的国家 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床洋底、南北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 新涌现出诸如国际行政法、国际旅游法、 核法和极地法等数十个新分支(部门法)。《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 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通价值, 日益成为维护人
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国际法的主要特征。 (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6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9 分)
材料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学术界有以下的认识
学者 认识
张岱年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张岂之 “人文 ”精神、 “ 自然 ”精神、 “会通 ”精神
方立天 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
刘刚纪 理性精神、自由精神、务实精神、应变精神、
姜汝真 人本精神、自强不息、和为贵、爱国精神、大一统思想
——摘编自俞祖华、赵慧峰《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研究述评》 围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从材料中任选一种看法, 结合中国古代史, 举出两条与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密 切相关的重要史实,并加以阐释。(要求:①写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与其对应的史实;②阐释须包含所
举史实的历史依据以及对该史实的评价;③紧扣主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3历史试题(北京专用)
历史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D C C C C A D A
9 10 11 12 13 14 15
A B B D B A B
16.【答案】(1)差异:《三国志》将曹氏列入帝纪, 称刘备建立的政权为“蜀 ”,列入列传,说明此书以曹魏 政权为正统; 《续后汉书》将曹氏列入列传,将刘氏列入帝纪,称刘备政权为“汉 ”并将其视为东汉政权的
延续,说明此书以刘备政权为正统。 (4 分)
原因:陈寿生活在西晋,以曹魏为正统可以证明接替曹魏的司马氏晋朝的合法性;郝经生活在元朝,统治
者尊崇程朱理学,注重伦理纲常,以刘备政权为正统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4 分)
(2)①编写主线(3 分)
示例:三国从分立走向统一
理由: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编写体裁(3 分)
示例 1:编年体
理由:以时间为顺序记述三国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示例 2:章节体
理由:以时间为顺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章节叙述三国史事,有助于综合通贯、横向联系,揭
示该时期各历史事实间的相互关系。
17.【答案】示例一
陕西道监察御史认为晚清的衰落是洋务新法实行的结果。
评价:他的言论比较片面,没有看到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 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了外
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推动了封建经济的瓦解。
综上,陕西道监察御史的言论指出了洋务新法的不足之处,但这并不是导致晚清衰落的根源,相反,在洋
务运动的诱导刺激下,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4 分)
示例二
面对民族危机,光绪帝认为应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筹集军饷;张之洞认为应该联合俄国,制约日本;陕
西道监察御史认为应该废除洋务新法。
评价:清朝统治者的这些对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认清中国落后的根源。
分析:北洋水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表明单纯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不会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所以俄国并非中国的友邦,联俄制日并不可取;
洋务新法虽然存在弊端,但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总之,清朝统治者在面对民族危机时的积极反思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朝落后的封建统
治,所以不可能挽救民族危亡。
示例三
苏州秀才包天笑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了,急需改革教育。
评价:他的言论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国人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反思。
分析: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深重的灾难促成了鸦片 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转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掀起戊戌变法
运动,试图改革政治、经济、教育等制度,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包天笑的言论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青年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救亡图存的探索精神,但他未能提出
明确的政治目标,说明改变国家命运的探索任重道远。
18.【答案】(1)政府大力推进;重视教育;优先发展重工业;交通运输先行;建立统一市场。 (4 分)
(2)表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一五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增长幅度和速度均
超过轻工业; “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 分)
表 2:改革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际局势相对缓和,为轻重工业平衡发展创造了条件;乡镇
企业促进了村办工业的发展。 (4 分)
19.【答案】(1)主要特征:主要由西方国家确立;内容上强调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等原则, 体现了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观念;使用范围上排斥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服务于西方国家的侵略扩张。 (4 分)
(2)新变化:国际法主体增加; (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国际秩序)国际法的适用范围(领域和内容)扩大;
国际法理念和原则更加多元。 (2 分)
原因: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
术的发展;旧的国际法体系和理念存在问题。 (4 分)
20.【答案】答案示例:论题: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阐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秦时期,周武王讨伐暴虐的商纣王;秦王嬴政积数 代君主之功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国家统一;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仁 ”“礼 ”的主张,都体现 了自强不息精神。明清时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反击沙俄,都体现了意志坚强、奋斗不止的自强不 息精神, 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作出了贡献。厚德载物的精神, 在治国之道上, 表现为善于听取、 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如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容纳与自己政见有分歧的人和不同政治势力。在文化价值 观上,表现为以宽容的精神对待域内各种文化和外来文化。佛教传入后,逐渐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明末西学东渐, 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 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总之,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精神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精神面貌和心理品质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