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3历史试题(河北专用)
(考试时间: 75 分钟 试卷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 .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 2 次;周代记录到陕西 5 次,山东、河北 各 1 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 3 次,安徽 2 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
内蒙古各 1 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B .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C .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 D .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2 .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 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 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 69%为士族, 13%为小姓,
寒士占 18%。这说明( )
A .隋唐时期的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的特点 B .隋唐时期的科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
C .隋唐时期的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D .隋唐时期,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3 .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 B .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
C .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4 .唐代开始,佛教把关羽当作崇拜的神祗,至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则把关羽塑造成一位因县令贪
赃枉法而为民除害的忠臣义士形象,而不是神圣高尚。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变化( )
A .顺应了市民对世俗文化的需求 B .凸显了文学作品强大教育功能
C .体现了元代佛教文化未受重视 D .确立了程朱理学的主流价值观
5 .明朝初期, 内阁阁臣们朝夕与皇帝相处, 职司代言, 声势显赫。阁臣们敢于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 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 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在内阁颇具影响力时, 阁臣所推荐的官员多被采纳和任用。
材料反映明初政治生活( )
A .内阁掌控了朝中的政治实权 B .专制主义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C .皇帝与内阁之间能相互监督 D .内阁阁臣能够影响皇帝决策
6 .李鸿章曾上奏皇帝“ 以后诸国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 。由此可
知当时( )
A .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西方列强侵略 B .清朝已经基本建立起近代外交体系
C .洋务派主张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 D .西方国家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标
7.梁启超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 辄摭拾以沾沾自喜,
谓此制为我所固有。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据此推知,梁启超意在
( )
A .宣扬中学西学同源 B .说明民主政治须结合传统
C .反思戊戌变法得失 D .强调国人未领悟民权真谛
8 .孙中山认为: “ …… 穷其本源,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了一个国族团体
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恢复起来。 ……”“ 固有的道德……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和
平。 ”孙中山意在( )
A .强调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实现民族解放 B .反对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礼仪的批判
C .主张民族团结以恢复中国固有之地位 D .深刻反思辛亥革命成败的经验与教训
9 .1939 年 1 月, 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延安召开, 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生产、自力更生” 的口号,号召广大人民群众、部队、机关、学校等各行各业都要开展必要的生产。之后,抗日根据地相继
掀起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 )
A .粉碎了日寇的疯狂进攻 B .推动了解放区的政权建设
C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D .适应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总兵力是 550 万,经过精简,到 1958 年底军队规模为 240 万人左右。到 70
年代中期,军队员额大幅上升,最多时达 600 多万。导致 70 年代军队员额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苏联政府和军队的支援 B .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恶化
C .大规模三线建设的需要 D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
11 .雅典法律规定,亲生父母皆为公民的人年满十八岁时在德莫(村社)登记造册。登记时,德莫成员要 在宣誓后对他进行投票;如果裁决候选人不是自由人,此人可向民众法庭申诉,法庭判他胜诉,便有权入 籍成为公民。造册完毕之后,议事会将检查入籍名单,发现不满年龄,为其登记的村民将被处罚。这表明
古希腊( )
A .法律繁琐重形式 B .社会公正平等
C .保护奴隶主特权 D .注重民主程序
12 .“ 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 ……在僧侣手中, 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 不过是神 学的分支, 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
具有法律效力。 ”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意在说明中古时期欧洲( )
A .基督教会广泛影响西欧社会 B .教会法是唯一的法律依据
C .宗教法庭可以审判一切案件 D .宗教伦理和法律合二为一
13 .图 1、图 2 为荷兰画家维米尔(1632-1675)的经典名作,描绘了当时荷兰代尔夫特城镇的日常生活。 图 1 中女子正抓住一个被安置在印度织锦台布上的玻利维亚银制水罐。图 2 中的女子在窗边读信,在土耳
其风格的毯子上, 一个青花瓷盘与各类水果清晰可见。这可以反映( )
A .荷兰控制了全球海陆通道 B .女性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C .浪漫主义成为了艺术潮流 D .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14 .如表是 1600—1801 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情况表。据此可知( )
1600—1801 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情况表
年份 总人口(万) 城市人口 (万) 乡村人口 (万) 农业人口占乡村总人 口比例(%) 乡村农业人口 (万) 乡村非农业人 口(万)
1600 411 34 377 76 287 90
1700 506 85 421 66 278 143
1801 866 238 628 50 314 314
A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向乡村拓展 B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受阻
C .世界市场形成促进英国人口增长 D .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 了 250 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 一战促使
英国
A .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B .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D .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16 .1964 年苏联政府做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 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
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A .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 B .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
C .下放企业管理权给各地方 D .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 .(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文学家李殊著《海药本草》一书,其中收录了 50 余种香药,大部分都是由阿拉 伯商人从海路输入中国的,包括龙脑香、乳香、苏合香(返魂香)、丁香、小苗香、没药等。《宋史》中记 载异域香料的文字多达 200 处, 约 30 余种。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 宋廷在各主要外贸海港设置了市舶 司, 专掌海外贸易。其中, 广州香料贸易占进出口贸易的首位, 出现了专门从事香料贸易的“香舶 ”。其次 是泉州, 每年进口香料 10 万公斤以上。1974 年,水下考古工作者在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沉船中发现了降真香、
沉香、檀香等香料 4700 多斤。
——摘编自苏生文、赵夷《中国古代的香料贸易》
材料二 16— 19 世纪初,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场, 东南亚大部分香料都销往中国。中国、欧洲和
东南亚商人都忙于香料贸易。 “ 明代和泉州安平商人经常把从国外进口的胡株、木香等运往南京、,苏、杭、 临清、川陕.江、广等处售卖。 ”荷兰人循着葡人的踪迹来到东方,与中国进行三角贸易,这种贸易包括用
东南亚的各种香料换取中国商人的茶叶。而伦敦商人计划用他们的货换取印度的棉布,再用棉布换香料,
从而建立三角贸易,进而减少从英国出口贵金属。从 1749 年到 1838 年进入广州港的外国商船有 5390 艘, 其中英国商船数量最多, 美国商船次之。经广州港合法出海贸易到南洋的船只每年有 30 多舰。香料盈利尤
多,交税也相应较多。
——摘编自严情《冲突与调适:16— 19 世纪广州口岸的中外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与明清时期中外香料贸易的异同。(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6~19 世纪中外香料贸易的影响。(6 分)
18 .(12 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 有各种的战线, 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 这就是文化战线 和军事战线。 ……我们今天开会, 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团结人民,
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 年 5 月 2 日 )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简析《讲话》在人民解放斗争中发挥的作用。(4 分)
(2)材料二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 提取其中一条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并结合时代背景, 分析“革命年
画” 出现的原因。(4 分)
(3)你要创作一幅 20 世纪 40 年代延安地区的“革命年画” ,简述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要求:设计符合时代
特征,结合具体史实)(4 分)
19 .(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 年英国工党执政后大力推行以国有化为主要内容的“ 民主社会主义 ”改革。1946 年通过《民 用航空业法》,将民航机和航空站收归国有, 并成立了直属国家控制的三家航空公司。 1947 年 1 月政府又将 海底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各公司国有化。 1945 年先后将技术水平低、长期亏损,需要动用巨额的资金才能进 行技术改造的煤炭、钢铁和电力工业部门国有化。 1945 年 10 月通过了《英格兰银行国有化法案》,以方便 政府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同时继续执行 1944 年保守党政府通过的教育法案, 1946 年 11 月颁布了《国 民健康服务法》,使居民享受免费医疗。从 1945 年到 1948 年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险制度。工党政府所 实施的改革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因而受到英国人民的欢迎,许多人以为这就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经
济制度。
——摘编自杜奇华《战后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党政府推行的“ 民主社会主义” 改革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英国工党政府的“ 民主社会主义” 改革。(6 分)
20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顾人类对能源开发利用的历史,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首先, 人类开发利用的能源类型一直在拓 展, 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这种拓展和进步的动力源于既有能源结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 其次,能源结构的演进有历史的阶段性。能源的转型往往是一种缓慢的、长期的过程, 一个新能源时代的 到来并不意味着原有能源利用方式的消失。再次,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能源的丰富与能源类型的转换固 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源技术的创新及能源新用途的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因获得丰富的能源,而 是能源技术创新造就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差异。最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能
源的需求也一直在增长,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能源稀缺构成了一对矛盾,由此也成为引发各种社会冲突的一
大根源。
——摘编自滕海键《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人类能源开发利用历史的相关认识。根据材料信息, 围绕“人类开发利用能源”这一主
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3历史试题(河北专用)
历史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A A D A D C D A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B D A D A B D
17 .(1)同:香料交易量大;由海外大量输入;设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6 分)
异:唐宋时期主要是由阿拉伯商人输入香料,明清时期则是由西方殖民者和东南亚人输入。(2 分)
(2)影响:刺激了中国长途贸易的发展;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欧国家资本的原始积累;进一
步扩大了世界市场。(任意三点 6 分)
18.(1)①团结文艺工作者, 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推动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政治宣传工作。③促进
根据地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其政治觉悟。 ④配合军事斗争。(任意两点, 4 分)
(2)①图三年画儿童的服装, 形象具有民间传统色彩, 与文字材料中年画“尊重民间风习道德”相印证。 ②图 四木刻面内容是青年为群众修纺车, 取材于日常事件, 与文字材料中年画“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相印证。③ 图三年画中福娃是基层人民习惯的形象, 图四的木刻画选取日常生活小事, 与文字材料中“年画适合于广大
人民群众”相印证。(2 分)
原因: ①文艺工作者受毛主席文艺座谈会的启发。 ②延安根据地以工农群众为主要群体,艺术创作需贴合 阶级特征。 ③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走群众路线,以文艺团结民众,壮大抗日民主根据地或巩固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 ④便于向根据地民众宣传中共的革命思想、革命路线。(2 分)
(3)示例一:设计:以延安的民主选举为场景,刻画根据地内民众投票选举的热情高涨; (2 分)
理由: “革命年画” 的创作要求为选材真实、具有生活气息,而 1941 年根据地实行“三三制” ,民众选举的积
极性高涨。(2 分)
示例二:设计:以边区人民耕作、生产为场景,刻画根据地民众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新的精神。
理由:革命年画题材源于生活, 1941 年,为克服敌后根据地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号召军民进行大生产运
动,自力更生。
示例三:设计:以根据地人民给边区政府送粮食为场景,刻画根据地大生产运动中,人民艰苦奋斗,自力
更生,支持抗日,为缓解根据地财政困难的奉献精神。
理由:革命年画题材源于生活, 1941 年,为克服敌后根据地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号召军民进行大生产运
动,自力更生。
19 .(1)特点:以国有化为核心,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重视对落后工业的技术改造;涉及经济、教育和社会
保障等多个领域;以立法保障改革的推行。(8 分)
(2)评价:实行国有化,促进了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重视教育和社会保障建设,提高了人民的文化 素质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战后英国社会的稳定;但改革以发展资本主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并非
真正的社会主义。(6 分)
20 .示例
论题: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2 分)
理由: 18 世纪末,煤炭的开放和利用,特别是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火车和蒸汽机 船的出现,人类迈入蒸汽时代;19 世纪 70 年代以来,石油的开发和利用,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飞机,汽车和远洋轮船的出现,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
以来,随着原子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人类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类进入新能源时代。
总之,能源的开放和利用,促进了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注入强劲动力。(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