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3历史试题(辽宁专用)
(考试时间: 75 分钟 试卷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 .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看到促使其灭亡的社会民众的强大力量,认识到“天命靡常”
的道理,提出“ 以德配天” 、“敬德保民” 的思想。这些思想( )
A .重视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 B .成为荀子唯物主义思想的源头
C .陷入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窠臼 D .是民本思想在天命观上的反映
2 .秦朝修建驰道,禁止百姓在驰道中央行走。西汉沿袭秦制,但到汉宣帝时“ 民公犯之”却“ 罚罪之轻” ,汉
平帝时废除了该禁令。这一变化(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顺应了经济发展
C .体现了与民休息 D .推动了礼法结合
3 .宋代湖州出产的一些铜镜(照子)上铭刻制镜店铺的名号,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 ,石家念二叔是
当时的制镜名家。这说明当时
A .手工业质量管理严格 B .铜镜制作技术的先进
C .湖州是制镜业的中心 D .民众消费观念影响生产
4 .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在于“有贡就有市”。《明会典》中作为“正贡” 的贡品记载, 仅日本就有 20 种;而《皇
明永乐志》的物品清单显示,日本一国的物品达 248 种之多。据此可推知,明代( )
A .官方严格奉行海禁政策 B .朝贡体制促进民间贸易
C .朝贡贸易阻碍经济发展 D .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
5 .《资政新篇》提出,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通的人才需施以“三宝”教育。宗教道德教育为“上宝” ,火船、
火车、连环枪、量天尺等为“ 中宝” ,文学艺术、诗画美术为“下宝”。这表明, 《资政新篇》( )
A .较早提出“ 中体西用” 思想 B .具有初步近代化的治理理念
C .体现出农民阶级革命的需求 D .注重消除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6 .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数量逐渐超过军用企
业数量,这一转变说明( )
A .洋务企业走出了发展困境
C .洋务派的强国梦初步实现
B .清政府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缺陷
D .洋务运动近代化程度不断深化
7 .1923 年, 北京大学校庆期间, 有学生社团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量, 参加者有学生 752 人, 还有记者、军人 等 255 人。调查结果显示,信仰社会主义(包括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及马克思国际共产主义)者人数最
多,信仰三民主义者次之。这说明,当时( )
A .社会主义有一定的话语权 B .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
C .社会改造的方案趋于一致 D .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社会制度
8 .下表是毛泽东生平大事年表(1924-1930 年),据表可以窥知( )
1924 年 1 月,参加中国国民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26 年 5-9 月,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所长
1927 年 7-9 月,参加八七会议,并领导秋收起义
1928 年 2 月,建立中共最早的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 年 1 月,写给林彪的回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B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C .革命统一战线由建立到破裂 D .毛泽东思想从萌芽到最终成熟
9 .《新华日报》是 1938—1947 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党报。期间,《新华日报》记者与国
民党、中间党派报社记者常以私人交往形式进行讨论,互通采访线索与消息。这( )
A .有利于开展全民族抗战 B .旨在塑造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
C .有利于根据地思想统一 D .表明中国共产党代表各阶级利益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总兵力是 550 万,经过精简,到 1958 年底军队规模为 240 万人左右。到 70
年代中期,军队员额大幅上升,最多时达 600 多万。导致 70 年代军队员额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苏联政府和军队的支援 B .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恶化
C .大规模三线建设的需要 D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个体户、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2001 年,党内曾把这一阶层界定 为“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002 年,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 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 。2004 年,十届二次人大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写入宪法。这一变化
A .说明了我国已经消灭了阶级斗争 B .体现出理论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
C .折射了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 D .反映出我国社会结构的时代变化
12 .1983 年,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动画片《蝴蝶泉》,以中国山水画的雅致秀美为基调, 艺术地再现
了白族青年猎人霞郎与蝶妹的忠贞爱情故事,此后这类艺术风格的作品相继出现。这反映出
A .对外开放孕育社会创新活力 B .民族平等政策推动思想解放
C .社会变革助推传统文化复苏 D .市场经济繁荣决定文艺风尚
13 .马克思认为, “在希腊和罗马,采取周期性地建立殖民地而形成的(向外) 强迫移民,是社会制度的一
个固定环节。 ”他的这一观点是基于
A .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B .稳定民主政治的需要
C .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 D .平民与贵族间的矛盾
14 .1603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伏击了葡萄牙船只,并将此船连同货物一起拍卖。葡萄牙将此事上 诉欧洲海事法庭。格劳秀斯撰写了《论捕获法》为荷兰辩护,指出葡萄牙阻止正当的海上商业活动,进而
损害了在东印度的各国商人利益。据此可知( )
A .国际法维护了各国利益 B .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受到冲击
C .旧的国际秩序受到挑战 D .亚洲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焦点
15 .如图为冷战时期的一幅苏联漫画(图中领结图案为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等国国旗)该漫
画意在说明( )
A .西欧国家在政治上受制于美国 B .美国控制二战后世界格局
C .苏联的国际政治话语权被挤压 D .冷战格局下美苏互相攻击
16 .有学者描绘当今的世界新现象:“ 中国和拉美在讨论农业合作,非洲和阿拉伯在开展基础设施合作,欧 洲和东南亚正在打造自由贸易, 美国和非洲在合作修电厂, 中国和欧洲准备合作开发北极。 ”这些现象反映
出( )
A .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B .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
C .地区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D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汉代组 汉代赋税主要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田租方面, 汉文帝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 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 并成为西汉定制。口 赋、算赋是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 更赋是徭役的代替税。即代役钱。 —— 据漆侠《中国改革史》 汉代赋税征税标准 以土地为主。
唐代组 户无主客, 以现居为簿, 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 在所州县税 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 无侥利。居人之税, 秋、夏两征之。 ——据《资 治通鉴》 两税法有利于保证 政府的财政收入。
明代组 嘉靖末行一条鞭法……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 而害于后世者大矣……税额 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中国古代的赋役改 革每进行一次,百 姓负担就加重一次。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6 分)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清代史实加以说明。(6 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 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 ,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比文祥视界更清晰的,则 是梁启超、郑观应等人。在梁启超看来,国家安全与否,并非富国强兵而获得物质财富和先进技术,而在 于“新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 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 但清朝主要政体 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 传统的“ 国家安全” 已摇摇欲坠。 1912 年初,
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分析安全威胁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的深 刻思考和重大决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冷战 结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出发,提出了具有鲜明的以综合安全
为特征的国家安全思想。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冷战后国际安
全形势的新特点和全球化发展的新要求,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应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家安全观
念的变化,提出了以普遍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
——摘编自曹峻《试论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国家安全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家安全思想的特点及意义。(9 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在 1651~1751 年的一个世纪里,英国人口从 522 万增加到 577 万。 18 世纪 40 年代以后,英国人口 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1741~1751 年人口增长率约为 3.5% ,1751~1761 年人口增长速度为 7%,之后一直保持 这一增长速度。 1780~1790 年,英国人口增长速度为 11% ,19 世纪 20 年代人口增长速度达到 16%的高峰。
特别是从 18 世纪 80 年代至 19 世纪 30 年代这一阶段,英国人口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呈突飞猛进之势,
尤其是 1811~1821 年,英国人口增加了 18%。这种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英国的“人口革命”。
——摘编自傅新球《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增长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初英国“人口革命” 出现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并综合材料说明影响人口增
减的根本原因。(9 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少先队活动是引导和教育少年 儿童、锻炼和培养少年儿童各方面能力的重要载体。下表所示为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少年先锋队的部分活
动主题。
时间 主题
1978 年 学雷锋,树新风,维护社会公德活动
1979 年 针对当时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突出, 社会风气不好的现实状况开展“在家做个好孩子, 在校做个 好队员,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等活动
1986 年 “红领巾助残” ,关爱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活动
1988 年 根据国家“ 向英雄少年赖宁学习” 的号召组织规模空前的主题教育
1992 年 根据党和国家号召儿童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开展“勤劳智慧星”劳动实践活动
1997 年 “手拉手解困救助—红领中‘十助一’活动”,活动要求各级少先队组织十个条件较好的队员及家庭 共同救助下岗职工子女,使下岗职工子女没有因买不起学习用品而影响学习
1994~199 8 年 跨世纪“ 中国少年雏鹰行动” ,引导和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学会生存、自强自立、学会服务、学会 创造、追求真知,提高全面素质,为其成长和为我国 21 世纪建设的生力军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3 年 辽宁小雷锋行动
2008 年 百万青少年手拉手减碳行动
2013 年 至今 “ 红领巾与共和国同行”“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等教育实践活动,青少年知党史、学英雄、做党的 好孩子,争做“ 四好少年” ,辽宁省青少年环境保护公益“五年行动”等
——摘编自《改革开放 40 年辽宁少先队活动回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3历史试题(辽宁专用)
历史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A B D B B D A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B D C C C A B
17.【答案】(1)汉代组:结论不成立。(1 分)
理由:材料反映了汉代赋税征收标准是土地和人口,但没有显示比例,不能看出以土地为主。汉代赋税征
收以人丁为主。(1 分)
唐代组:结论成立。(1 分)
理由:材料反映了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扩大税源。(1 分)
明代组:结论不成立。(1 分)
材料反映的是黄宗羲对一条鞭法的看法,而结论扩大到每一次赋税改革,材料论据不够充分。
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减少了各类杂役,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统一了征税标准,官员难以巧立名目,减轻了人民的负担。(1 分)
(2)趋势:从标准看,从人丁转到财产;从种类看,化繁为简;从形式看,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征收时
间从不定时到定时。(2 分)
说明:清代实行了摊丁入亩,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摊丁入亩取消了 人丁税和土地税分开征收的情况,合二为一;摊丁入亩将人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
亩将人丁银摊入田赋中,田赋沿袭明代,分夏秋两季征收。(4 分)
18.【答案】(1)变化:从“ 内防”为主到“外防”为主;从维护皇权到维护民族国家。(4 分)
(2)特点: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时代性;继承性。(3 分)
意义:在不同阶段维护了国家安全;有利于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保障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完
善了中国国家安全思想,是中国安全战略的集中体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6分)
19.【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和农业近代化的发展,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经济持续增长和物质财富增
加,提高了社会人口承载力;就业机会和家庭收入的增加,提高了育龄男女抚养子女的能力;医疗保障事
业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 (答出三点即可, 6 分)
(2)特点:人口总量逐渐增加;增速总体呈减缓趋势;改革开放前人口增长波动较大,改革开放后保持平
稳增长;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明显。 (答出三点即可, 6 分)
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与人口承载力相互适应的程度。(3 分)
20.【答案】【示例】
论题:少先队活动主题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阐述: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 资产阶级价值观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也涌入中国,社会上也滋生了诸如享乐主义、崇洋媚外等倾向。所以, 道德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是少先队活动一以贯之的主题, 辽宁省少年先锋队先后开展了学雷锋、 “在 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队员,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学英雄等活动。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伴随国企 改革的深入开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过程中出现大量下岗工人, 开展“手拉手 解困救助——红领巾‘十助一’活动” 的目的就是引导少先队员关注社会问题, 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辽宁省是传统工业大省,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问题。2003 年以来,在科学发展 观的指导下,保护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成为少先队活动的重要主题。少先队开展了百万青少年手拉手减
碳行动、辽宁省青少年环境保护公益“五年行动”等,致力于生态建设、树立环保意识。
总之,少年先锋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少先队活动是引导儿童各方面发展的载体,辽宁
少先队活动的发展史是时代发展、国家战略调整以及辽宁省自身建设发展状况的缩影。
(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