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3历史试题(山东专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3历史试题(山东专用)(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6 13:59:37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3历史试题(山东专用)
(考试时间: 90 分钟 试卷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目要求。
1 .表 1 为东周时期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表明( )
表 1
时间 事件
公元前 453 年 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公室土地
公元前 403 年 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
公元前 334 年 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公元前 288 年 秦昭襄王约齐湣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
A .诸侯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 .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 .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 D .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2.先秦时期地理著作对中国西部边缘的记述有“弱水 ”“昆仑 ”“流沙 ”等地名, 这些地名源于神话和传说, 没有确切的地理指向。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这些地名的定位日益明确:《汉书·地理志》可见金城郡 临羌县有“弱水、昆仑山祠 ”,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 ”。张掖郡居延县条载:“居延泽在东北, 古文以
为流沙 ”。这表明西汉时期( )
A .疆土版图意识增强 B .华夏民族认同加强
C .汉文化向边疆辐射 D .丝绸之路促进交流
3 .表 2 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还纳本息示意列表。这一政策的特征是( )
表 2
借贷方式 实际支给 还贷数 实际价值
现钱例 1000 文 1200 文(借钱还钱) 1200 文
120 斗(借钱还粮) 2400 文
A .加强人身控制 B .放松经济控制 C .税收的公平化 D .实物的货币化
4.“据统计,在清代三县的 628 件民事纠纷案例中有 2/3 是通过这种半官半民的庭外调解结案。”这一基层
司法治理方式( )
A .更有利于调解社会矛盾 B .助长了司法领域的腐败
C .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D .扩大了基层治理的权力
5 .梁启超认为, 中国古代国家是皇帝的私有财产, 皇权的安全就是国家的安全, 在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的时
代,中国要存在下去,必须形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这说明当时( )
A .维新思想发展完善 B .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C .国家安全观的进步 D .总体安全观的形成
6 .图 1、图 2 是英、法两国画报对辛亥革命的报道。英、法画报的标题分别是:“革命军的敌人, 五岁的清
朝皇帝 ”、“袁世凯宣誓拥护共和,以剪辫宣告旧时代的终结。”这反映了二者的共同态度是( )
A .对革命的基本肯定 B .对革命前景的不乐观
C .对清朝皇帝的同情 D .对其在华利益的担忧
7 .九一八事变爆发初期, 《纽约时报》在报道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有:日军“占领 ”“进入 ”中国东北的某些 地方,双方军队经常发生“战役 ”“战斗 ”“碰撞 ”“斗争 ”“冲突 ”“争吵 ”“争论 ”“问题”等。《纽约时
报》使用的词语( )
A .反映其立场客观公正 B .掩饰日本侵华行径
C .干涉中国的外交政策 D .维护美日军事同盟
8 .1961 年,法国官员访华时表示,中法建交必须在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之后。陈毅外长回答说:我们对中 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
争取得胜利为止。这说明中国致力于( )
A .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支持世界非殖民化运动
C .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 D .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9 .表 3 是 1894 年中国近代工业工人地域分布情况(注:仅指工厂工人,不包括采矿业工人),呈现这一分
布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
表 3
地区 工人人数 所占比例 地区 工人人数 所占比例
上海 36220 47 .75% 天津 4180 5 .35%
汉口 13350 17 .1% 福州 3240 4 .15%
广州 10300 13 .58% 其他地区 9734 12 .07%
A .通商口岸的开放先后的差异 B .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10 .公元 4 世纪早期,罗马帝国大土地所有者残酷剥削奴隶和隶农,并以托庇为名,不断兼并个体农民土
地,同时他们的经济和政治独立倾向也日益加强。这表明当时的罗马( )
A .庄园经济开始分裂 B .社会转型进程加快 C .农业生产日益衰退 D .封建生产关系瓦解
11 .荷兰思想家格劳秀斯认为,在国家出现前的自然状态下,既无国家也无等级的存在,人们彼此平等自
由,过着孤立分散的生活。由于自然法的存在,人们被理性所驱使,为了防止外来的侵袭和获得安全
的生活,便意识到联合起来组成国家的必要性。这一国家产生说( )
A .否定了君权神授 B .肯定了人的地位 C .揭示了社会规律 D .削弱了教会势力
12 .据记载, 1637 年, 荷兰出现了“郁金香狂热 ”的泡沫经济。当时一棵郁金香被炒到 3000 荷兰盾, 可以
交换 8 只肥猪、 4 只肥公牛、 2 吨奶油、 1000 磅奶酪、 1 个银制杯子、 1 包衣服、 1 张附有床垫的床,
外加一条船。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B .早期殖民扩张引发价格革命
C .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D .荷兰丧失“海上马车夫”地位
13 .图 2 为俄国人列米佐夫于 1917 年 5 月在《新讽刺园地》上发表的漫画《农业》,部分题记为“农民:
我已经没地放下我的另一只脚!”。此作品反映出( )
(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题,共
55
分。
)
图 3 《农业》
A .临时政府对土地问题的认识变化 B .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可能性
C .压迫农奴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 D.“四月提纲”得到民众的广泛拥护
14 .由于美国挑起贸易战, 2018 年美国农民净收人同比下降 16%;美国的服装和鞋类协会、消费者技术协
会等也纷纷控诉, “提高关税只会惩罚美国的农民、企业和消费者 ”。由此可见,贸易战( )
A .顺应了跨国公司的扩张需求 B .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C .损害了美国社会各阶层利益 D .暴露了联邦政府行政能力缺陷
15 .丘吉尔于 1948 年提出“三环外交 ”(图 4)概念,并解释说:三环并存,我们处于三环的连接点上。丘
吉尔的“三环外交”旨在( )
图 4
A .推动欧洲一体化迈上新台阶 B .挽救日益瓦解的海外殖民体系
C .摆脱美国控制实现外交独立 D .构建以英国为核心的反苏联盟
评卷人 得分
16 .(13 分)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韵文化,赓续千年
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
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 素集合。它是见之于学术思想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发现发明的智识之韵、生产技术的匠心 之韵、社会治理的秩序之韵、日常生活的器物之韵。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宋韵文化产 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于宋代,体现了一种积淀、一种渗透、一种传承,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据王国平《研学宋韵:关于宋韵文化的思考》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视角, 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宋韵文化“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 ”的理解。(10 分)(要
求:观点提炼准确,史实运用合理,论述逻辑清晰。)
17 .(14 分)【“中国名片”人民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二套人民币于 1955 年 3 月 1 日起开始发行,揭开了中国印钞造币崭新的一页。
材料一
表 4 纸币图案简表
正面 背面
主币: 1 元:天安门; 2 元:延安宝塔山; 3 元:井冈山; 5 元:各民族大团结; 10 元:工农像 辅币: 1 角:拖拉机; 2 角:火车; 5 角:水电站 1 分:汽车; 2 分:飞机; 5 分:轮船 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 蒙、维、藏四种文字
材料二
两位设计者的口述
罗工柳:那还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中央考虑到第一套人民币大多是在解放区印制的,带有“战时货
币色彩 ”,规格、质地不统一,票种较多,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要设计一套高水平的货币。
周令钊:为了使新钞票彻底摒弃带有殖民色彩的图案装饰,我们与北京印钞厂的设计、雕刻人员到故宫、 颐和园、云冈石窟去临摹古建筑、石雕、石刻、铜器以及长廊里的彩画中的花纹和图案……2 元券背面景框
源自故宫的窗棂, 3 元券背面的边框取自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
(1)结合所学,简述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4 分)
(2)第二套人民币的票面设计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治本色,体现了时代风貌、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结合所
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 分)
要求:运用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 5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
金额单位:亿元
1952 年 1956 年 1957 年
工业总产值 343 .3 703 .6 783 .9
农业总产值 483 .9 582 .9 604 .0
工农业总产值 827 .2 1286 .5 1387 .9
材料二
图 5
对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现象予以阐释。(12 分)
19 .(16 分)某学习小组对德国史展开学习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 6 学习小组搜集的部分资料。
① 德意志地处欧洲的中央地带, 其东西两面都没有天然的屏障, 又与多个强国为邻, 易于遭受入侵, 也使其追求对外扩张。
② 中世纪德意志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作为德意志邦国的普鲁士土地贫瘠, 缺乏矿藏, 农业曾被视为 经济的全部,获得土地就是一切,而获取土地的捷径便是掠夺扩张。
③ 德意志历代皇帝均奉行侵略扩张的政策, 疯狂地掠夺周邻国家的土地。腓特烈一世皇帝(1152- 1190 在位) 的一生均在战争中度过, 鲜血染红了他的胡子, 因此称他为红胡子或巴巴罗萨(野蛮 人)。这位传奇性的人物被荨为永生的德国的守护人。几百年后,希特勒便用他来激励士兵们, 将侵略苏联的计划定为“巴巴罗萨”计划。
④ 12— 13 世纪德意志产生了骑士文化, 其“协同主义 ”“苦从主义 ”“服从主义 ”精神被一直传承下 (

)来。德国骑士文化下骑士团的座右铭是"我不是来送和平的,而是来送剑的 ”
材料二
以下内容是该小组对“德国统一的原因”的整理。
一、普鲁士的日益强大;
二、拿破仓战争的影响;
三、容克资产阶级的壮大;
四、 1834 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成立;
五、铁路:德意志统一的结婚授带;
六、沙俄霸权的丧失和“俄普同盟”的形成。
材料三
以下是该小组对“德国统一的影响”的整理。
一、新帝国的“旧制度
(一)“宪法”下的皇权专制 (二)名不副实的帝国议会
二、新帝国的“经济奇迹”
(一)与老工业国同台竞争 (二)无法与经济匹配的殖民地
三、新帝国“刀尖上的舞蹈”
(一)军事部门的自主性 (二)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四、新帝国的“社会减震器”
(一)工人阶级的抗争与社会改良思潮 (二)俾斯麦与社会保障法
(1)针对材料一的资料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分别指出这些资料研究该主题的角度。(6 分)
(2)针对材料二德国统一的原因,再补充三条。(3 分)
(3)该小组认为德国统一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此看法进行说明。(7 分)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3历史试题(山东专用)
历史 ·全解全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D A C B B B D B
11 12 13 14 15
A A B B D
1 .D
2 .A
3 .D
4 .A
5 .C
6 .B
7 .B
8 .B
9 .D
10 .B
11 .A
12 .A
13 .B
14 .B
15 .D
16 .(13分)
评分标准:
分值 评分要素 层次三 9— 13 分 层次二 4—8 分 层次一 1—3 分
(1) 角度与史实 角度符合题目要求, 列举史实正确, 且契 合所选角度 角度基本符合题目要 求,列举史实基本正确, 且契合所选角度 角度基本不符合题目 要求,列举史实不正确, 不契合所选角度
(2) 文化特质提炼准确, 文化特质提炼较为准 文化特质提炼不够准
理解与阐释 能从原因、影响等多 维度正确地 阐述 自 己的理解 确, 能从原因、影响等 多维度较为正确地阐 述自己的理解 确,仅能从单一维度阐 述自己的理解, 或阐述 不正确
(3) 总结与提升 在所选角度的基础 上, 能上升到对整个 宋韵文化的理解与 阐释层面 在所选角度的基础上, 能上升到对整个宋韵 文化的理解与阐释层 面 仅能从所选角度来阐 释宋韵文化
示例一:哲学思想
史实与特质:
理学诞生,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史实, 2分)彰显思辨之美 (或哲理之美)。(特质, 2分)(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 只要与所选角度和所列史实逻辑关系清晰、正确, 即可得分)
理解与阐释:
从分析形成原因角度作答:如魏晋以来儒学日益僵化,佛教、道教广泛传播;隋唐时期儒家学者主张 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等。(一点得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共4分)
从阐释历史影响角度作答:如理学的诞生标志着儒学走向成熟;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伦理道德 秩序;对强化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德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影响深远。(任一点得2分,其他说 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共2分)
从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代理学的哲学思辨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 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 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 分,共3分)
示例二: 日常生活
史实与特质:
坊市界限被打破(或街市、夜市出现, 宋瓷)(史实, 2分),市井风情浓厚, 注重生活品质(或器物之 美)。(特质, 2分)(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只要与所选角度与所列史实逻辑关系清晰、正确,即可得
分。)
理解与阐释:
从分析形成原因的角度作答:如,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经济相对繁荣;政府对社会控制 的相对宽松;市民阶层的壮大。(任一点得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共2分)
从阐释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市井文化的发达,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提升了宋人的生活 质量。(任一点得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共2分)
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代日常生活的品质之美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 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 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 情给分,共2分)
示例三: 文学艺术
史实与特质:
可用来配乐歌唱的词进入鼎盛时期(宋词成就突出)(史实, 2分),彰显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宋人的 审美情趣日益多元,雅俗共赏。)(特质, 2分)(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只要与所选角度与所列史实逻辑 关系清晰、正确,即可得分。)
理解与阐释:
从分析形成原因的角度作答:如,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 量歌词;市民阶层的壮大;国家分裂,文人忧思。(任一点得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共2分)
从阐释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宋词的发达提升了宋人的生活情趣;并且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 词作;极大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任一点得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共2分)
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词的繁荣和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 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他说法言之成 理亦可酌情给分,共2分)
17 .(14分)
(1)(4分)
参考答案要点:
第一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解放战争后期,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 形势发展急需统一货币;但受
战时条件所限,由各解放区发行。
第二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生政权得到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建立;
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国家的财政经济实现统一。
(2)(10分)
参考答案示例:
政治本色: 10元券体现工农联盟; 5元券及各面额背面文字设计体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国徽也象征 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这些设计强调了新中国人民政权的性质,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时代风貌:辅币的汽车、火车、拖拉机等图案展现了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突出了工业 化主题,反映了我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 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
革命传统: 3元、 2元、 1元券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主要历程。
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抗日战 争时期, 中共中央主要在延安指挥八路军和新四军浴血奋战,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 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天安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历史文化:票面的样式、图案、装饰等都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 艺术风格,体现出我国在寻求货币设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方面进行的探索。
18 .(12分)
我国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工业化程度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农业合作化加快推进, 发展生产力与 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人民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一五 ”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的 进行,苏联的援助等。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改变了我国的落后面貌,提 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19 .(16分)
(1)德国军国主义探源(或德国军国主义传统的形成)(2分)地理因素, 经济因素, 政治传统, 文化传统。 (4分)
(2)封建割据阻碍德国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高潮的到来;启蒙思想影响、民族国家的 推动;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认同等等(任意三点即可)。(3分)
(3)进步性:改变了德国分裂割据状态,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使德国走上民主化道路;促进了德国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德国成为经济强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等。
(4)
局限性:德国皇帝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议会权力较小, 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军国主义传统根深蒂固,
促使德国发动了世界大战,给世界及自身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