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单元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分层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4单元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分层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6 15:22:02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层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小红摘抄了一些句子,其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或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海防战士警惕地瞭望(liào wàng)着广阔的海面,注视着海面上的动静。
B.长大,不是独自彷徨(páng huáng)走夜路,不是在迷雾中苦撑到崩溃;长大,是懂得分享晴朗,也懂得与亲爱的人一起分担突如其来的阴霾。
C.[2022株洲中考]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D.清明节是扫墓祭祖、湎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日子。这是中华民族延绵数千年的传统习俗,承载着慎终追远的深刻文化内涵。
2.下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面对全球蔓延的疫情,中国没有袖手旁观,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有需求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展现出我泱泱大国的博大胸怀。
B.一些“吃播”标榜“大胃王”吸粉,实则暴饮暴食、假吃真吐,如果主管部门对这一现象不知所措,势必造成大家对餐饮浪费现象见怪不怪。
C.奋斗的道路往往荆棘丛生,青春的旅途也不会一帆风顺。
D.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研究学术不可缺少,    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②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    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    。
A.不但  而且  支配  袖手旁观
B.因为  所以  支配  漠不关心
C.由于  因此  控制  袖手旁观
D.不但  而且  控制  漠不关心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5.“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2分)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二、课内阅读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问题。?(13分)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③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④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⑤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选文第①段引用《大学》中的观点有何作用??(2分)
2.在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为什么会被埋没?(2分)
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4分)
4.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5.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2分)
三、素养提升
(一)[2022菏泽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①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刚刚组建,首批只有29个人,挑起了我国核潜艇的开拓任务。我有幸是其中的一个,从那以后,我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②进入研制领域之后,我们缺乏专业知识,手上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技术资料。我们考虑再三,决定从调查研究入手。在浩如烟海的报纸杂志里去寻找世界保密控制很严的核潜艇资料,犹如大海捞针。我们把零零碎碎的资料经过分析、整理,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汇总成核潜艇的总体布局。
③以计算核潜艇重量的手段来说,我们手上只有算盘和计算尺。为了结果准确可信,我们分两组同时进行。这两组计算的结果,如果不同是肯定不行的。怎么办 从头再来,一直要算到两个组的最后结果一样,才相信是准确了。我们的同志硬是咬紧牙关,没有怨言。
④新型号的核潜艇在研制最后阶段,交付海军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风险很大。一张扑克牌大小的钢板要承受一吨多海水压力,任何一条焊缝、管道和阀门,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的后果。乘试人员担心一去不复返,思想波动较大。我有充分的信心,但也十分担心,担心是不是还有超出我的知识范围之外、还没有认识到的潜在危险。怎么办 我说我跟你们一道下去!我是总设计师,不仅仅要为这艘艇负责,更重要的是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当深度仪的指针指向了极限深度后,艇开始上浮了,一直上浮到100米这个安全深度,突然间全船沸腾起来,跳跃啊,握手啊,拥抱啊,有些同志都哭了。艇上的快报要我题字,我灵感一来,写了几个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⑤大家都清楚,世界上的高新尖端技术,尤其是核潜艇技术,都被列入国家最高级别的机密。1958年,我从上海调往北京,父母多次写信问我:你在北京哪个单位 去干什么工作 三十年来,我一直闭口不答。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有一篇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我把这篇报告文学寄给母亲,母亲看出文章介绍的黄总设计师,就是三十年没有回过老家的我。她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满脸泪水,自豪不已。有人问我,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理解的 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⑥我们核潜艇阵线的广大员工,淡泊名利,隐姓埋名,奉献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如果要问我们这一生有何感想,我们会自豪地说:“这一生没有虚度。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无怨无悔!”
(取材于黄旭华的演讲词)
1. 你认为下面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这篇演讲词题目的是哪一个 请选择并简述理由。(3分)
【甲】此生无悔 
【乙】志探“龙宫”
【丙】大海捞针
2. “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无怨无悔!”表达了黄旭华怎样的一种情感 (2分)
3. 结合第②~⑤段内容,筛选重要信息,谈谈我国研制核潜艇的伟大事业孕育了哪些伟大的精神。(4分)
4. 见贤思齐,善莫大焉。黄旭华等榜样人物对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5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层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小红摘抄了一些句子,其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或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海防战士警惕地瞭望(liào wàng)着广阔的海面,注视着海面上的动静。
B.长大,不是独自彷徨(páng huáng)走夜路,不是在迷雾中苦撑到崩溃;长大,是懂得分享晴朗,也懂得与亲爱的人一起分担突如其来的阴霾。
C.[2022株洲中考]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D.清明节是扫墓祭祖、湎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日子。这是中华民族延绵数千年的传统习俗,承载着慎终追远的深刻文化内涵。
【答案】D 
【解析】“湎怀”应为“缅怀”。
2.下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面对全球蔓延的疫情,中国没有袖手旁观,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有需求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展现出我泱泱大国的博大胸怀。
B.一些“吃播”标榜“大胃王”吸粉,实则暴饮暴食、假吃真吐,如果主管部门对这一现象不知所措,势必造成大家对餐饮浪费现象见怪不怪。
C.奋斗的道路往往荆棘丛生,青春的旅途也不会一帆风顺。
D.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答案】B 
【解析】A项,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使用正确。B项,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使用不当。C项,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使用正确。D项,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使用正确。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研究学术不可缺少,    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②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    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    。
A.不但  而且  支配  袖手旁观
B.因为  所以  支配  漠不关心
C.由于  因此  控制  袖手旁观
D.不但  而且  控制  漠不关心
【答案】A
【解析】①由句中“不可缺少”“也是不可少的”可知,两个分句是明显的递进关系。②“支配”与“控制”可以从词义的范围和侧重点的角度进行辨析。③“袖手旁观”与“漠不关心”可以结合语境,联系“消极”来辨析,“袖手旁观”的行为是消极的,而“漠不关心”的行为却是冷淡的。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答案】 B
【解析】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几句话意在阐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也就是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据此可以确定③是首句,提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②句阐明其重要性,①句转到阐释实验精神,⑤④句阐释其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所以答案选B。
5.“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2分)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答案】 B
【解析】 由课文内容可知,作者阐述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实验精神,亦即推究事物的道理的精神,故正确答案是B。
二、课内阅读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问题。?(13分)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③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④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⑤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选文第①段引用《大学》中的观点有何作用??(2分)
【答案】由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提出“格物”和“致知”,既表明此观点由来已久,又点明题目。
【解析】由选文第①段引用《大学》中的观点“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可知,“格物”和“致知”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里提出的,表明此观点由来已久。题目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所以这句话又点明了题目。
2.在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为什么会被埋没?(2分)
【答案】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中“格物致知”的最终目的是“平天下”。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概括提炼。
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4分)
【答案】错误在于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格”本来是“探察”的意思,但文中“格”字加了引号,起到否定的作用,体现了王阳明的行为与今天社会环境不相适应。
【解析】答题区域在第③段。第一问是信息筛选题,在文中找到关键句子作答即可。第二问主要是体会引号的作用。
4.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案】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第②段中的“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观点。
【解析】第②段提出了一种观点: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③段举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因头痛而宣告失败的例子,说明了传统儒家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5.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2分)
【答案】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解析】第⑤段段首有明确的提示“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第⑤段中具有提示性的关键句子“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等,根据这些信息作答即可。
三、素养提升
(一)[2022菏泽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①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刚刚组建,首批只有29个人,挑起了我国核潜艇的开拓任务。我有幸是其中的一个,从那以后,我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②进入研制领域之后,我们缺乏专业知识,手上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技术资料。我们考虑再三,决定从调查研究入手。在浩如烟海的报纸杂志里去寻找世界保密控制很严的核潜艇资料,犹如大海捞针。我们把零零碎碎的资料经过分析、整理,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汇总成核潜艇的总体布局。
③以计算核潜艇重量的手段来说,我们手上只有算盘和计算尺。为了结果准确可信,我们分两组同时进行。这两组计算的结果,如果不同是肯定不行的。怎么办 从头再来,一直要算到两个组的最后结果一样,才相信是准确了。我们的同志硬是咬紧牙关,没有怨言。
④新型号的核潜艇在研制最后阶段,交付海军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风险很大。一张扑克牌大小的钢板要承受一吨多海水压力,任何一条焊缝、管道和阀门,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的后果。乘试人员担心一去不复返,思想波动较大。我有充分的信心,但也十分担心,担心是不是还有超出我的知识范围之外、还没有认识到的潜在危险。怎么办 我说我跟你们一道下去!我是总设计师,不仅仅要为这艘艇负责,更重要的是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当深度仪的指针指向了极限深度后,艇开始上浮了,一直上浮到100米这个安全深度,突然间全船沸腾起来,跳跃啊,握手啊,拥抱啊,有些同志都哭了。艇上的快报要我题字,我灵感一来,写了几个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⑤大家都清楚,世界上的高新尖端技术,尤其是核潜艇技术,都被列入国家最高级别的机密。1958年,我从上海调往北京,父母多次写信问我:你在北京哪个单位 去干什么工作 三十年来,我一直闭口不答。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有一篇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我把这篇报告文学寄给母亲,母亲看出文章介绍的黄总设计师,就是三十年没有回过老家的我。她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满脸泪水,自豪不已。有人问我,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理解的 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⑥我们核潜艇阵线的广大员工,淡泊名利,隐姓埋名,奉献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如果要问我们这一生有何感想,我们会自豪地说:“这一生没有虚度。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无怨无悔!”
(取材于黄旭华的演讲词)
1. 你认为下面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这篇演讲词题目的是哪一个 请选择并简述理由。(3分)
【甲】此生无悔 
【乙】志探“龙宫”
【丙】大海捞针
【答案】甲。因为文章叙述了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中国核潜艇人面对研制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奋勇拼搏、淡泊名利,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他们为祖国奉献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他们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故“此生无悔”与此相契合。(3分。选乙、丙不得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选择。通读全文,第⑥段对这篇演讲词的主题进行了总结;再联系第②段“我们考虑再三……犹如大海捞针”,第③段“以计算核潜艇重量的手段来说,我们手上只有算盘和计算尺”,第④段“新型号的核潜艇在研制最后阶段……都会造成艇废人亡的后果”“我说我跟你们一道下去!……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等语句可知,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中国核潜艇人在研制核潜艇的过程中克服了资料难以查到、计算手段原始等重重困难,终获成功,他们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为祖国奉献出了自己的大好年华,表现了对祖国真挚的爱。因此用“此生无悔”作为题目最恰当。“志探‘龙宫’”只概括了演讲词中提到的一段事迹;“大海捞针”形容研制核潜艇过程中找资料十分困难,都不适合作为题目。
2. “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无怨无悔!”表达了黄旭华怎样的一种情感 (2分)
【答案】 表达了黄旭华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感。(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中蕴含的情感。根据“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无怨无悔!”,联系第⑤段“大家都清楚……三十年来,我一直闭口不答”“我把这篇报告文学寄给母亲……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等语句可知,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奉献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但是为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他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表现了黄旭华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感。
3. 结合第②~⑤段内容,筛选重要信息,谈谈我国研制核潜艇的伟大事业孕育了哪些伟大的精神。(4分)
【答案】在“浩如烟海的报纸杂志里”找资料,体现了自力更生的精神;利用简单的计算工具,分两组计算,直到计算结果一样,体现了认真严谨的精神;总设计师与乘试人员共同完成深潜试验,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精神;为保守国家秘密,黄旭华三十年没告诉家人自己做的工作,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找到语段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即可。根据第②段中“我们考虑再三,决定从调查研究入手。在浩如烟海的报纸杂志里去寻找世界保密控制很严的核潜艇资料”,可概括出“自力更生”;根据第③段中“以计算核潜艇重量的手段来说,我们手上只有算盘和计算尺。为了结果准确可信……从头再来,一直要算到两个组的最后结果一样,才相信是准确了”,可概括出“认真严谨”;根据第④段中“我说我跟你们一道下去!我是总设计师……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可概括出“勇于担当”;根据第⑤段中“父母多次写信问我:你在北京哪个单位 去干什么工作 三十年来,我一直闭口不答”,可概括出“无私奉献”。
4. 见贤思齐,善莫大焉。黄旭华等榜样人物对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5分)
【答案】青少年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感、责任感。(1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黄旭华在国家需要时,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工作,这正是心中有集体,识大体、顾大局的表现。(2分)黄旭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向我们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在榜样的引导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会变得更加美好。(2分)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延伸。黄旭华参与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为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他心甘情愿献出自己一生最宝贵的年华,启发我们当代青少年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感、责任感。第⑤段写黄旭华为保守国家秘密,三十年没回过老家,并认为“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启发我们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中国核潜艇人在研制核潜艇的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为祖国奉献出了自己的大好年华,他们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启发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建设国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