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单元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教学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单元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教学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6 15:39: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2张PPT)
人教八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2024春人教八下语文完全备课:课件教案学案练习单元复习
内容
概览
同步作业word(原卷版+解析版)
1
2
3
4
5
同步教案word
同步学案word(原卷版+解析版)
精美课件pptx
单元复习课件+知识梳理word)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
陶弘景
学习目标
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01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
02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现实意义,树立格物致知精神。
03
01
第一课时
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
探察( ) 格物致知( ) 儒家( )
埋没( ) 检讨( ) 清谈( )
袖手旁观( ) 不知所措( )
彷徨( ) 激变( )
zhào
chá
zhì

xiù
jiǎn

pánɡ huánɡ
liào
miǎn
cuò
tán

检查预习
瞭望: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1970年前,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三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他想进行实验,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的实验,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而它来自于第四夸克。他的发现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有三种夸克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丁肇中因此项发现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J粒子发现者——丁肇中
走近作者
为什么丁肇中能发现J粒子?
是因为——
他对于科学真理有着怀疑探索求真的精神,
他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坚持,
他能通过大量的实验去反复证明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一:猜一猜
这篇演讲词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围绕题目进行提问,猜猜演讲的内容可能有哪些呢。
什么是格物致知?
谁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做什么事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怎样做才算是有格物致知精神?
有格物致知精神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
析读课文
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看看文章解答了你的哪些疑惑。
注意:边阅读边勾画解答问题的关键语句。
点我放课文朗读
谁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做什么事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什么是格物致知?
《大学》——
现代观念——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有格物致知精神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
传统的中国教育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
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是为了探求自己的内心,不是探究新知识。
通过实验来探求新知识,实验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在探测中先确定适当的目标和制定细致计划,而目标的选定是需要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VS
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
现代观念
现代观念
为什么是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呢?
高分低能
针对现状
提出观点
阐述
中国传统教育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动手实践的弊端
分析
现代观念的格物致知就是实验精神
阐明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思路清晰,层层推进
针对性强
小结猜读活动
学生活动二:探一探
理清文章思路——阅读全文,探究作者是如何做到论述的内容针对性强,层层推进,思路清晰的。
活动探讨:
(1)思考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
(2)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
第一部分(1)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2~12)
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证,阐述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
论证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青年一代提出希望。
第1段的作用是引出演讲的话题——谈教育问题
注意事例的作用
提出演讲主题
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引出格物致知
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
告诫中国学生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
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
阐述现实意义
(关联现代学术)
(举例:王阳明)
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来探讨文章第6—10段的论述过程。
第6段
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7段
新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获得
第8~9段
提出观点
分析原因
为什么实验精神重要
实验到底该怎么做
寻找对策
积极探测
要有具体计划和适当目标
第10段
得出结论
基本知识和学术进展很难突破
探讨文章第13段的论述过程。
第1句
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
/
2、3句
具体阐述意义
/
(研究学术+应对世界环境)
/
4~7句
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第8句
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作者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演讲的缘由,谈到了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看法。以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而造成的一些弊病,来阐述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希望,希望格物致知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发扬。
小结全文
02
第二课时
逻辑严密
思路清晰
强调: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回顾旧知
学生活动三:析一析
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列举了哪些材料来加以印证,让演讲更有说服力呢?
要求:
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材料,并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析读课文
第2段
引用《大学》中的内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承接“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的话题。
引用的资料:
第3段
引用《大学》介绍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其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
王阳明“格”竹
论述传统儒家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列举事例
做实验了解竹子
论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中国学生事例
论述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作者亲身经验
论述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在演讲过程中,作者列举了王阳明的事例和中国留学生的事例很好地印证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这些事例已经很有说服力了,可作者为什么还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呢?试从演讲的角度探讨其原因。
从演讲的角度分析原因
真实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演讲效果
增强
作者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不认同。中国教育重视实验精神,很多的理论来源于实践。
举例
东汉张衡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人誉为“木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学生活动四:谈一谈
丁肇中是在1991年的“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结合背景资料,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他发表这篇演讲的用意的。
思考角度:
活动的主题、作者的身份、经历、获得的成就等。
2. 演讲的针对性,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演讲、有什么意义。
背景资料:
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父母把他带回中国,他在中国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在20岁时只身赴美,进入密歇根大学,接受西方的教育,1976年经过他多年的实验,发现了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从活动主题看——
主题是“情系中华”,丁肇中写了《怀念》一文,深切怀念了自己的父亲,借此表达了对祖国和故土的思念。
父亲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
自己接受中西方两种教育长大
中国学生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体会意义
体会意义
文化背景
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
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
阐明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有针对性
体会意义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的传统教育的一些理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我们重读这篇演讲词,再次明确格物致知精神及实验精神的意义,督促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积极发扬格物致知精神。我们要明白:只有动手实验,亲自实践,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灵感,才能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创新力,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学生活动五:讲一讲
试着演讲文中阐明演讲意义的段落——最后一段,揣摩作者演讲时的语气、语调,想象作者演讲时的手势、神态。通过模拟演讲,进一步体会这篇演讲词的特点和现实意义。
演讲小诀窍:
1.语气语调:平和,中速。用平直的语调表达严肃的观点、冷静客观的分析,结尾处用升调、强调的语气表达出作者的号召和希望。
2.重音节奏:对于段落中的关联词、关键词要重读,读出作者阐述时的层次感,如“不但、而且、不论、还是、不能、也不能、应该重视、第一、第二”等词语;
3.表情体态:在讲到这些关键词时,可以配合一些手势。眼神要坚定,才能清楚传达作者对中国学生的希望和信心。
学生活动六:比一比
本篇演讲词在演讲的针对性、演讲语言、演讲的风格等方面,与《最后一次讲演》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针对性强。针对演讲对象、演讲场合、演讲的主题选择了恰当演讲内容。
《最后一次讲演》——
是即兴演讲,作者情感爱憎分明,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体现了革命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是在庄重场合的正式演讲,客观理性、思路严谨,层层推进,符合科学家身份特点。
不同点:
VS
请完成本课
《分层作业》
布置作业
印证事例:王阳明“格”竹子、作者亲身经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演讲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格物致知的含义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思路严谨
分析问题
演讲思路
层层推进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提出希望)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