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6 15:3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了解背景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的即席寄兴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作者七年之内,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原文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宋代〕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译文
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赏析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你如何理解题目《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的“中秋夜”?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一直未能如愿。

“白发”意象含义:感慨时光流逝,充满惆怅之情
其他古诗中的“白发”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中“白发”意象的意义是什么?词人想借此句表达什么?
01
北国沦陷,投降妥协
直下看山河。
02
除去阻碍北伐的投降派(借神话故事、古人名言含蓄表达情感)
斫去桂婆娑
“乘风好去”中词人乘风高飞的目的是什么?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运用了想象或象征的手法。
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
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课堂笔记
上片:望月抒怀
美化明月,对话嫦娥
抒壮志难酬之悲
下片:浪漫想象
飞上长空,砍除桂树
表达抗金的信念。
教师总结
(1)辛弃疾:爱国词人。
(2)内容情感:对传说进行想象,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3)表现手法:比喻、想象、象征。
词人借神话故事、古人名言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地悲愤。也反映了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胜利的事实。即在咏月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兴利除弊、,主张抗金,渴望收复山河的豪情壮志。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