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参考】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练习):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参考】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练习):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09-25 09:23:57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要点点击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快乐自主研学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声音不能在其中传播的是( )。
A、气体 B、液体 C、固体 D、真空
2、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 )。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 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
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 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了介质
3、把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 )。
A、听到闹钟走时声越来越大 B、听到闹钟走时声越来越小
C、听到闹钟走时声不变 D、无法确定
4、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声的回音 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C、钟还在振动 D、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二、填空题
5、在校运动会上,同学们为赛场上的运动员敲锣打鼓,呐喊助威。小明同学发现,在锣鼓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马上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
6、“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中的金属珠子撞击产生 而发声,而山间小路上的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人耳。
7、太空中,宇航员在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即使靠得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这是因为 。
8、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外界传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声音引起 振动,这种振动通过 ,然后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9、打雷时,某人看到闪电后5 s才听到雷声,则打雷处离此人的距离约为 m。
10、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你能找出一个事实来支持你的说法吗?事实是:

三、分析与思考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学生发现蜜蜂发声并不靠翅膀
2003年8月,湖北监利县科技副县长到黄歇 ( http: / / www.21cnjy.com )口镇中心小学,看望一位名叫聂利的六年级小学生,并向她请教一个问题:蜜蜂到底靠什么发出“嗡嗡”声?“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聂利响亮的回答。
这个结论,是聂利对蜜蜂进行了一年多的贯彻和试验后得出的。
2001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声器官,“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去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并没有扇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为了探究蜜蜂的发声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发出声音。这项试验她又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该篇论文在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你从上文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12、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具体的方法是:将铸铁自来水管中的水放尽,然后在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了两次响声,测得两次相声相隔2.5 s,已知铸铁管长913m,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声在铸铁中的传播速度。
探索与实践
三、分析与思考
13、给你一个玻璃杯、一枝铅笔、一些水,你是否能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特征?
生活拓展
14、太阳上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剧烈的大爆炸,但是我们却丝毫听不到这巨大的爆炸声,其原因是( )
A、太阳离我们太远了 B、真空不能传声
C、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听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5、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有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
16、若不小心把气球弄破,它会发出“啪”的响声,这是因为气球的气是使劲吹进去或用打气筒压进去的,即气球里充满了压缩气体,当球破裂时,球内的压缩气体的体积会突然迅速膨胀,从而引起周围空气的急剧振动,所以发出“啪”的声音。类似的发声现象还有很多,诸如:
例1: ;
例2: 。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D 2.C 3.B 4.C 5.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6.振动 空气 7.真空不能传声 8.鼓膜 听觉神经 9.
1700 10. 略 11. 略 12.4927m/s 13. 略14.B 15.340 固体比空气传播速度快16.略科学探究:声 音 的 产 生 与 传 播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学生个性的培养〕根据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适时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学生现状〕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物理探究课的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的地方,如同学间的合作、师生间的交流还不够熟练,不够大胆,这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偏离或与生活常识矛盾时,应如何对待,也需要教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总之,培养学生尽快适应探究课的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更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
〔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
1. 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将本章后面的声音知识提出来。如:响度、音调、音色、次声等。对于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并告知大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探究的课题,只是本堂课可能时间不够,需留待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并对学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
2. 学生可能得到有错误的认识和结论。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可建议学生反复实验、收集证据、查找资料以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让学生自己纠正前面的错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3. 学生可能提出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赞赏学生的勇气,并建议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弄清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哪些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 可能将实验探究当作游戏。教师可利用物理知识,帮助学生将这个游戏变得更加有序和有趣。使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会使平淡的活动变得更有乐趣,从而引导学生逐步走上科学探索之路。
5. 出现教师也未曾预料的实验方法、现象。赞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究。
〔教材分析〕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可能提出超出本节课内容的问题,可以作为下一节课的研究内容。所以把第三章整体处理,分节研究。
〔教学用具〕
1. 音叉、烧杯、水、纸屑、录音机及周围可以用来发声的物体。
2. 学生自制自带的发声器具。
3. 演示用的扬声器、土电话、声音的传播演示器。
4. 教师自制CAI课件。
〔教学方式〕可交流的分组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课前播放音乐,创设情境。上课时先播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声音,请学生加以辨别,由此进入声的世界。
二、 新课教学
1. 声音的产生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物体或自带器材发声,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发现问题。
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扬声器的振动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
利用学生可能提出的有关声的传播的问题,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
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
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随着空气的减少,引入“真空”概念。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规律。由于一些同学对于声音在水中、固体中传播的实例经历较少,有的同学可能没注意此类现象,演示声音在水中、固体中传播的实验。
观看声音传播的相关录像,了解声音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微观现象和实例。
请学生通过列举实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并观看“声音的速度”的录像。
三、 作业
1. 课本上的习题。
2. 将你在本节课有关声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作业本上。
课堂实录
〔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师生交流。
〔教具学具〕
1. 声音的传播演示器、音叉、烧杯、水、扬声器、纸屑、录音机、学生的小制作及周围可以用来发声的物体。
2. 教师自制CAI课件。
〔教学过程〕
先播放下雨声、打雷声、鸟鸣声、鞭炮声、小儿啼哭声,创设声音情境。
师:同学们,这些声音你们听过吗 能不能辨识
生:能……
师:好,我们今天就研究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同学们的桌子上有音叉、水、烧杯等器材,周围也有许多可利用的物体,现在大家利用它们来做发声实验,同时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身体去触摸、用大脑去思考,看看在这样的实验中你们能发现些什么 我们的研究活动以小组进行,大家可以积极讨论并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讨论,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师:你们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了吗
生:记下来了。
师:下面我们进行全班交流,交流就按顺序来进行,好不好 声音要大些,那么第一组开始吧。
生:我们共发现七个问题:①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②发音的音叉会溅起水花。③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④声音能使物体振动。⑤声音是传向四面八方的。⑥声音可传得很快。⑦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师:他们共发现了七个问题,很好,同学们都听清了吗
生:听清了。
师:第二组同学
生: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音叉发声时会溅起水花,也就是一个物体的振动,会引起另外的物体振动。没说到的,请别的同学补充。
师:第二组有没有同学补充啊,没有,那就第三组。
生:还发现一个问题。我们用两个音叉,靠得很近,我敲击一个音叉,过一会,另一个音叉也会振动,请问这是为什么
师:好,那么你把你们发现的问题做给大家看一下。他们发现的是敲击这个音叉,另一个音叉也会振动,很好,他们发现了一个与别的组不一样的问题,很新奇啊,那么第四组呢
生:我们发现音叉沾上水振动时,水珠由零散到慢慢聚集。也许可以由水珠的散开到逐渐聚集,可以估计音叉振动的快慢。
师:很好,这是个新现象,我们在实验时都可以看到。我不知道别的同学有没有注意,实验时,就要仔细观察,以提高你的观察能力。第五组同学
生:我们还发现吃饼干的声音,别人听不到,自己却能听到。还发现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些。在购买陶器时,敲击陶器的声音响亮、清脆说明陶器质量好;如果声音沙哑的话,说明质量不好。
生:有的声音在空气中听起来很小,当你贴近固体时,比如贴在桌子上,听到的声音就比较响(比如放在桌面上的机械手表),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示意后面的同学继续发言)
第七组:我们弹橡皮筋的时候,橡皮筋越粗,听到的声音越低沉,橡皮筋越细,声音就越尖。
师:好,我们同学在实验、讨论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些我也没想到,让我们来总结一下,看看有哪几类。
生:第一类问题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类是声音的传播,比如有的同学提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本领较弱,在桌子等固体中传播本领强些。第三类应是声音的属性吧,比如有的声音比较尖细,有的声音较低沉。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共同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前两类问题。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演示扬声器的发声过程,教师介绍演示实验装置)
师:我放些小纸片在喇叭上,现在我播放音乐。
(音乐声起,小纸片振动起来,并且振动的幅度随声音的大小发生变化)
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总结什么规律 哪个同学来回答。
生:我认为声音在传播的时候会引起振动,而且声音的大小不同,振动的力度也不同。
生:我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师:这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第一位同学认为声音大振动得厉害,声音小振动得弱些;第二位同学的结论很直接,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你们认为呢
众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师:刚才提到的第二类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吗 好,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做个游戏。
(老师取出“土电话”)
师:同学们有没有做过这个游戏
生:做过,在小学时就做过。
师:那么我们现在再做一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甲、乙两同学做游戏。甲同学说话,乙同学接听)
师:线要拉紧,同学们能不能听到声音。
生:能听见。
师:甲同学,你的声音再小点。乙同学,你听到了什么
生:她在喊我的名字。
师:大家听见了吗
生:没有。
师:这是我们大家经历的真实情景,这说明了什么
生: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
生: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线是固体,声音沿线传播过来的。
师:很好!刚才的实验,事实上是声音传播的问题。同学们,还能举一些声音传播的实例吗
生:比如手表,在安静的地方,可以听到手表的嘀哒声。
生:当飞机从头顶上飞过时,能听到飞机的轰鸣声。
生:古代为了判断战马远近,士兵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就可以听到远方马蹄振动的声音。
生:耳朵贴在桌子上,另一位同学在长桌的另一头,轻轻敲击一下,我就听到了声音。
生:山谷中,可以听到回声。
生:钓鱼时,人不要在岸上大声讲话,也不能随便走动,以免“吓跑”了鱼儿,我想这是因为水也能传声吧。
师: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的声音传播的例子。能总结出其中的道理吗
生:有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有的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也有的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
(教师介绍声音的传播演示器的构造)
师:同学们听到了声音吗
生:听到了。
师:现在我用抽气机将里面的空气抽掉,同学们听听看,现在的声音同刚才的声音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轻多了。
师:我不断地抽气,空气少了,声音减弱了。如果我把空气都抽走了,声音能传播过来吗
生:不能。
师: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师:下面我们看看,声音在其他的物质中传播的情况。
(演示声音在水中传播的实验)
师:同学们,有什么现象
生:声音变大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水中传声效果好。
生:水中传声速度快。
(演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实验)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声音可以在木棒或其他固体中传播。
师:对。
师:以上实验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却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并且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效果更好。
(播放声音的传播录像)
师:有的同学提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在水中传播得快些,这正是声音传播的速度问题。我们知道测量速度需要路程和时间,今天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成果,查找有关资料,看看声音传播速度在不同物质中的情况,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播放声音的速度录像)
师:通过这一段录像,大家了解到些什么
生: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师: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作业除了课本上的题目外,还补充一个小任务:请将你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也可以将别人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