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山野放歌
——《花儿与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花儿与少年》融入了中国西北民间歌曲“花儿”的旋律,是一首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青海民歌。标题中“花儿”“少年”其实是体裁名称,这类民歌欢快、爽朗、活泼健康,表达了青海人民乐观豪爽的性格。整首歌曲旋律清新流畅、悠扬婉转,节奏规整明快。羽调式与欢快的节奏形式相结合,既保留了“花儿”曲调的地域性特点,又体现了对民族音乐形式的创新,使得歌曲既有爽朗之豪气,又有细腻之柔美。
这首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曾风靡全国,被改编成多种器乐曲,如钢琴曲、手风琴曲、民乐合奏曲、管弦乐合奏曲等。本课学习的是一首改编的电声作品,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音乐,感受到乐曲主题的情绪与速度以及描绘的画面,了解“花儿”的相关知识,感受到了民间歌曲的魅力,逐步建立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花儿与少年》的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花儿”的音乐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
了解“花儿”相关知识,了解作品结构,感受乐曲主题的情绪、速度以及旋律特点,并能简单哼唱乐曲主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对西北民歌花儿产生兴趣,并能参与、体验和表现
难点:花儿的音乐风格特点的了解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教师演唱《掀起你的盖头来》《茉莉花》《龙船调》,并提问:这都是什么地区的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新疆、江苏、湖北。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音乐曲库知识储备非常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去青海,学习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顺势揭示课题《花儿与少年》。
初步感知
教师播放乐曲,并提问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情绪优美、欢快地,速度为小快板。
教师复播歌曲,并提问乐曲的演奏乐器有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乐曲是一首管弦乐合奏,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不仅展现了青海民歌的艺术魅力和舞蹈音乐的风格特点,还充分发挥了器乐的丰富表现力。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聆听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
分段欣赏
1.学生聆听引子,思考: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
2.聆听A、B段。
(1)对比聆听,A、B段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边听边画,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
(3)学生跟着视频做出指定的动作,分辨乐曲的节拍。
(4)教师小结:在音乐中不同的节奏结合节拍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情绪。(评价任务1)
3.学习A段。
(1)学生回想,A段模拟了哪些乐器的音色。
(2)学生跟随教师模仿打击乐器,教师再邀请学生敲击节奏棒来感受电音化的风格。
(3)教师演唱《花儿与少年》,介绍“花儿”这种音乐体裁。
(4)学生学唱《花儿与少年》,并通过“对唱”这种演唱形式体验花儿欢快爽朗的风格特点。
(5)学生再次聆听A段,初步感知音乐中的旋律层、和声层。
(6)学生分角色演唱,加入打击乐器伴奏,再次演唱歌曲,理解旋律层、和声层、节奏层。(评价任务2)
4.学习B段。
(1)学生聆听,B段中三个层次分别都出现了哪些乐器。
(2)利用电子软件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多声部的音响效果。
5.学习A`段。
(1)学生聆听A`段,随后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聆听是哪个层次发生了改变。(评价任务3)
(2)教师小结:不同层次的改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
6.完整聆听,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觉得乐曲的结构是下面哪一种 (并出示相应的图片,第一种结构:A;第二种结构:A、B;第三种结构:A、B、C;第四种结构:引子、A、B、A、尾声)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这首作品最后乐段再现第一乐段,属于再现单三部曲式A、B、A。并且乐曲前配有引子,乐曲最后加有尾声。6.完整聆听并哼唱。(四)巩固提高教师介绍《花儿与少年》是上世纪中叶根据青海民歌《四季调》创编的歌舞曲;引导学生聆听青海民歌《四季调》;感受两首作品的异同。
教学小结
花儿与少年是一首民歌,融入了中国西北民间民歌“花儿”的旋律,主要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及新疆,上世纪50年代曾经风靡全国。
青海民歌是如此的美妙,我国的民歌和民族音乐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希望大家课后多看多听多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