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山野放歌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上去高山望平川》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裁。山歌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自己的民间称谓,我国青海省及其周边地区的群众就把当地的山歌称为“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众多青海“花儿”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完整欣赏需要两分多钟。其为五声徵调式,单乐段结构,全曲回环往返,跌宕起伏,自由宽广,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在高音处常有悠长的自由延长音。其歌词寓意深刻含蓄,富有哲理,让人有荡气回肠、美不胜收之感,充分体现了山歌“花儿”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化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聆听教材中的西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变的音乐作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了解青海花儿的特点。
教学难点:《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所具有的花儿的特点。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西北部与新疆接壤,西南部与西藏相连,东南部与四川毗邻,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相邻。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回、藏、撒拉、蒙古等六个民族,境内高山兀立,河流纵模,荒漠平原同生,雪山湖泊相映。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儒、释、道及伊斯兰几种宗教文化并存,复杂的地理环境与多样的人文背景造就了青海民歌丰富的内容与多彩的艺术个性。
西北音乐的声音都比较单调,很多东西是凝重不变的,就像西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是用音乐排解心中的苦闷,用歌声表达自己不能随便告于他人的情感,所以我们听到的陕北民歌才会感觉那么悠远,绵长,听到《走西口》才会让人肝肠寸断。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西北民歌经典之作——《上去高山望平川》
初听歌曲
《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曲调是“河州令”。河州即今之甘肃临夏,素有“花儿之乡”之称。“河州令”是花儿中流行广、影响大、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之一。歌词寓意深刻,富于想象,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地方色彩特点。乐段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乐句悠扬宽长,起伏度大,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中,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此歌是著名花儿歌手朱仲禄等经常演唱的曲目。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民歌演唱的内容是什么吗
生:这首民歌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心爱的姑娘的思念和爱慕之情——采用比兴手法。
师:同学能发现这首歌曲的特点又是什么吗
生:歌曲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1.介绍“花儿”及青海“花儿”。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歌曲音域宽广、音调淳朴,由上下两句构成。歌词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多次出现四度跳进与大跳,表现鲜明的地方色彩。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宁夏方言,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复听歌曲,带领学生们用方言演唱。
再听歌曲
1、乐曲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知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这首歌是“花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
2.这首歌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像,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乐句悠扬、宽长,起伏较大,旋律高亢、自由舒缓,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情调。极富西北地方色彩,经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罹和倾慕之情。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学唱歌曲
1.学唱第一段旋律,感受歌曲唱腔特点?
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节奏宽松且较为自由,下滑音出现两次,在高音处常常有悠长的自由延长音,突显了西北民歌高亢、嘹亮的特点。
2.聆听第二段旋律,画出旋律线
旋律线特点:旋律线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连绵起伏,曲折迂回。(2—5)四度大跳音程多次出现,给人辽阔之感。
3.调式分析
《上去高山望平川》为五声徵调式。全曲采用西北民歌中的2-5-6-1-2-5典型音列。
4.对比两个演唱版本的音乐,分析衬词的作用。
歌词中大量使用衬词,在衬词处常常有自由延长音,是西北民歌的一个典型特点。
5、下面请同学们跟随录音,一起歌唱歌曲。
6、歌曲表现的深层含义
在旧社会中,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
教学小结
“花儿”又名“少年”,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花儿”最初在山野劳动、生活中传唱,并以“花儿会”的形式在民间进行对歌比赛。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
“花儿”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反映生活、爱情、劳动等内容,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 。“长调子” 节奏自由,旋律高亢悠长,山野风味浓郁;“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旋律平稳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