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调研
历史试题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面的古代亚非文明地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四大文明古国与其文明成果对应正确的是
A.①——金字塔 B.②——帕特农神庙
C.③——儒略历 D.④——阿拉伯数字
2.下图为一黑色玄武岩石柱,上面的浮雕内容为:一位神端坐在宝座上,将一根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权标授予恭敬地站在他前面的一个帝王模样的人的手上。石柱的下半段刻满了楔形文字。该楔形文字的内容是( )
A祭祀祷文 B.古代诗歌 C.古代希腊文明 D.法律条文
3.“为使城邦公民中生活无保障的阶层也确有可能参与国家大事,伯里克利为出庭陪审者发放履行义务的津贴。”材料描述的古代世界图景是( )
A.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B.《十二铜表法》的量刑
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D.《查士丁尼法典》的讨论
4.“它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它”是( )
A.《罗马民法大全》 B.万民法
C.经济法 D.《十二铜表法》
5.“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等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致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6.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B.孝德天皇在位时进行了大化改新
C.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D.汉谟拉比在位时统一了两河流域
7.“若干散落居住的家庭组成小群体,处于某个领主保护和控制之下,便形成了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社会单位。”“基本社会单位”指的是
A.基督教会 B.西欧庄园 C.自由城市 D.垄断组织
8.14世纪,意大利的彼特拉克创办了寄宿学校,学校课程强调希腊罗马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种办学理念体现的是
A.蒙昧主义 B.禁欲主义 C.民主主义 D.人文主义
9.在租地农场,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有的提供一部分经营资本;租地农场主承租土地,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其余资本,使用雇佣工人来耕种土地。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具有
A.资本主义性质 B.封建剥削性质
C.奴隶剥削性质 D.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
10.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南美洲的木薯传入非洲和亚洲,土豆传入西欧,地瓜和玉米流入中国;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如小麦、牛、绵羊、猪等,也传入了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了洲际间交通的发展 B.促进了美洲人口的增加
C.加速了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D.破坏了美洲的生态平衡
11.14—16世纪的西欧,开始冲破神学的黑暗桎梏,肯定人性;挑战大海的惊涛骇浪,寻找出路。“肯定人性”与“寻找出路”分别指( )
A.“光荣革命”和大化改新 B.文艺复兴和大化改新
C.“光荣革命”和新航路开辟 D.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12.16世纪上半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实践证明了地圆学说的航海家是
A.郑和 B.迪亚士 C.麦哲伦 D.达 伽马
13.恩格斯说:“意大利是一个典型的国家,自从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人物。”这里的“许多伟大人物”包括( )
①但丁
②莎士比亚
③伏尔泰
④达.芬奇
⑤哥伦布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④⑤
14.某学习小组正在对“租地农场”“文艺复兴”“探寻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掠夺”开展合作学习。请你为他们的学习主题选一个合适的名称
A.上古的欧洲 B.中古的的欧洲 C.走向近代的欧洲 D.走向现代的欧洲
15.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特在其著作《根》中写道:1760年,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昆塔的悲惨遭遇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
A.亚历山大东征 B.罪恶的“三角贸易”
C.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拿破仑在其所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段材料反映了拿破仑
A.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B.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17.《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其“根源”是指
A.苏格兰人民爆发反抗国王的起义
B.国王召集议会要求增加政府税收
C.议会议员猛烈抨击国王独断专权
D.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18.1789年以前,“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爆发了一场革命,将启蒙运动的学说付诸行动。”这场“革命”的领导人应是
A.克伦威尔 B.伏尔泰 C.华盛顿 D.拿破仑
19.一位军官写道:"虽然我们把一次'完全的'胜利白白丢掉了,我们却从中懂得了一个可贵的真理:我们只要奋勇作战就能够打败敌人,我们在运动的速度上远远胜过敌军。我们士气高昂。每经过一次战斗,我们的军队都增添新的劲头,对自己的力量更有信心。再打两次仗,敌人的情况就一定不那么妙了。"这位军官写的是
A.约克镇战役 B.波士顿 C.来克星顿枪声 D.萨拉托加大捷
20.下列数轴图呈现了17—18世纪的若干重大事件。它们反映的时代潮流是( )
A.推翻本国封建统治 B.反抗外国殖民侵略
C.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Ⅱ卷 主观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
21.雄立于尼罗河畔,历经千年而不毁见证了一个文明古国的悠久和辉煌,这是法老的陵墓________。
22.它使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在哲学、历史、建筑、科学、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它是西方民主的起源,它是_______。
23.公元2世纪进入黄金时期,其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其“内湖”,这就是__________(国家)。
24.“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的是__________。
25.他的作品大胆揭露、抨击了教会的罪恶和愚民政策,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这部作品是《_________》。
三、材料分析题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8分,27题8分,28题9分,共25分。)
26.2018年6月,习近平在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说: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提示回答有关问题。
【文明差异】
材料一 首陀罗或贱民以任何一部分肢体去打高种姓的人,那么他必频被截去那部分肢体;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
——摩奴法典
(1)该条文反映了什么制度?
材料二 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阐述:“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多数人”可以通过什么最高权力机构来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
【文明交融】
材料三 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人沿着丝绸之路,奔波往返于欧洲与亚洲之间。漫漫的沙漠,长长的驼队和悠悠的驼铃,常伴于他们的路途中。那些穿梭于欧亚大陆的人们,在进行贸易活动的同时,实际上也粉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
(3)开通丝绸之路是谁?“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是什么人?
材料四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4)材料二图中标注的航线A是由谁开辟的?该人物到达了哪里?结合史实,从世界一体化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文明感悟】
习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在坚持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上合组织定能带领各成员国超越文明冲突、谋求共同发展,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5)通过以上探究,你的感悟是什么?
27.自由、民主、平等、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大趋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民族要堀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报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1)材料一中近代欧洲第一次“人心改变”的事件是什么?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2)材料二中英国“新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分析这种新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刹夺。
(3)材料三出自什么文件?
材料四 “在美洲大陆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出现,演绎了大国兴起的孚见奇迹。”
——摘自电视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4)材料四中标志着“这个国家出现”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成大国崛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28.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习法、尚法、重法的精神一直占有重要位置,法制的建设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法典明确规定:奴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工具和财产,奴隶不属于人的范畴,不是权利主体。
(1)由材料可见该法典维护的是谁的利益?该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请问它是哪一部法典?
材料二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是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
(2)结合材料分析古代罗马用哪一宗教征服世界?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罗马法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
(3)从中你看出你看出法律对国家起着怎样的作用?
材料四
(4)由此你看出美国政体确立的原则是什么?美国是根据哪部法律文件建立这种政体的?
材料五 1954年,制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到2014年9月,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42件、行政法规737件、地方性法规8500多件……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摘编自《依法治国七讲(图解版)》编写组编写《依法治国七讲(图解版)》
(5)依据材料五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
(6)通过对人类法治进程的了解,你对法治建设有了怎样的认识?
参考答案
九年级历史阶段调研试卷
第Ⅰ卷 客观题
1.A
【解析】
【详解】考查点:古代文明古国。解题思路:由材料“四大文明古国与其文明成果对应”,可见要求四大文明古国与其文明成果一一对应。①地处古埃及,古埃及文明以金字塔为代表,故A符合题意;②地处西亚两河流域,西亚古代巴比伦文明以《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楔形文字为代表,排除B; ③地处印度,古代印度文明以印度教、佛教、外科手术、阿拉伯数字、种姓制度等为代表,排除C; ④地处中国,古代中国文明以甲骨文、青铜器和长城等为代表,排除D。故选A。
2. 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黑色玄武岩石柱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面刻的是法律条文,D项正确;ABC三项不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3. A
【解析】
【详解】“为使城邦公民中生活无保障的阶层也确有可能参与国家大事,伯里克利为出庭陪审者发放履行义务的津贴。”可知对应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伯里克利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执政官,其执政时期为解除公民参政议政的后顾之忧,发放津贴,这一时期的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进入黄金时代,A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B排除;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是在古希腊雅典衰落之后,C排除;《查士丁尼法典》是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皇帝在位时命人编纂的法典,D排除。故选A。
4. A
【解析】
【详解】它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它”是《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罗马民法大全》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11世纪末期,《罗马民法大全》的手抄本在意大利被发现,西欧开始对《罗马民法大全》进行研究。《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A项正确;万民法是罗马帝国时期法律的总称,排除B项;经济法与奴隶地位无关,排除C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第一个成文法,排除D项。故选A项。
5. B
【解析】
【详解】考查点:封君封臣制度。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等信息可知,通过土地的封赐形成了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这种封君封臣制度必须以土地封赐为直接纽带,因此第一级封君由于没有直接对二次分封的封臣赐予土地,所以双方之间就不存在契约关系,也就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B正确;“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西周的分封制,与材料不符,A错误;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与材料不符,C错误;“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指城市发展, 与材料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B。
6. 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孝德天皇在位时进行了大化改新;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灭亡;汉谟拉比在位时统一了两河流域,三个选项内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史实陈述。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对阿拉伯人做出贡献的历史评价,属于历史观点。所以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
7. 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社会单位是西欧庄园。B正确;基督教会控制了中世纪欧洲的精神世界。A错误;自由城市与题干“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社会单位”不符合。C错误;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D错误。综上故选B。
8. 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4世纪意大利”, “课程强调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学的学习”,“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等,我们知道这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文艺复兴首先兴起于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的陈腐说教,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 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雇佣工人来耕种土地”可知,这体现了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故A符合题意;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计划的特征,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 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题文的“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南美洲的木薯传入非洲和亚洲,土豆传入西欧,地瓜和玉米流入中国;而其它地区的动植物,如小麦、牛、绵羊、猪等,也传入了美洲。”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加速了洲际间物种的交流。ABD在题文材料中不能体现,故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11. 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4--16世纪西欧,开始冲破神学的黑暗桎梏,挑战大海的惊涛骇浪。“肯定人性”与“寻找出路”分别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肯定人性”指的是文艺复兴,它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这一运动在意识形态上打破了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寻找出路”指的是新航路开辟,从欧洲到亚洲,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指的是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而不是“光荣革命”和大化改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大化改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光荣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12. C
【解析】
【详解】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1519年至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海岸出发,向西南航行,“绕过南美洲最南端,进入太平洋,途径菲律宾,接着从印度洋进入大西洋,沿非洲西海岸回到欧洲”,最终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故C项符合题意;1405年至1433年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只走了地球的一半,故A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迪亚士的航行路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南行,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就回航了,故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达 伽马船队沿迪亚士航线,绕过好望角,向东航行最终到达了印度,故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C。
【点睛】解答本题时需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把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记忆准确,做起题来才能游刃有余。
13.D
【解析】
【详解】依据题目中恩格斯的话可知,这里的“许多伟大人物”是指意大利的人物。根据所学可知但丁、达 芬奇、哥伦布都是意大利人,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著名文学家,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所以②③不符合题意,①④⑤正确,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意大利的许多伟大人物”是解题的关键,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达.芬奇是意大利著名的画家,哥伦布是意大利的航海家,受西班牙国王的支持,发现了美洲大陆。
14. 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出现了“租地农场”,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文艺复兴”“探寻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掠夺”开启了近代欧洲的历史。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近代化的先声,“租地农场”“文艺复兴”“探寻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掠夺”这些内容都是欧洲由中世纪走向近代的事件。
15. B
【解析】
【详解】根据“1760年”、“西非少年……被白人抓走……被贩卖到美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反映的是奴隶贸易,B项正确;昆塔的悲惨遭遇和三角贸易有关,亚历山大东征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中都与奴隶贸易无关,排除AD项;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和奴隶贸易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B项。
16. 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拿破仑在其所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结合所学可知,这段材料反映了拿破仑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清除封建法规,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有进步作用。故选A项。
17. 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7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得到较快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与新贵族都强烈要求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然而斯图亚特王朝宣扬“君权神授”,实行专制统治,随意解散国会,同被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的议会发生了激烈的冲突。1640年英王为了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被迫重开议会,筹集军费,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因此这次革命的根源为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 C
【解析】
【详解】根据“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命”指的是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是华盛顿,他作为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C正确;克伦威尔是英国新贵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A错误;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用的代表性思想家。B错误;拿破仑是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者。D错误。综上故选C。
19. D
【解析】
【详解】根据“"虽然我们把一次'完全的'胜利白白丢掉了”、“再打两次仗,敌人的情况就一定不那么妙了”等信息可知这次战役应该是一次转折性的战役,美国独立战争中萨拉托加大捷是一次转折性的战役,D项正确;约克镇战役、波士顿和来克星顿枪声都与“转折性”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 C
【解析】
【详解】题干的“英国议会重新召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美国独立战争结合后,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法国大革命过程中颁布了《人权宣言》,题干的重大事件反映的时代潮流是进行资产阶级革命,C项正确;推翻本国封建统治与美国独立战争无关,排除A项;反抗外国殖民侵略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无关,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1.金字塔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2.希腊雅典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西方民主起源在希腊雅典,它使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在哲学、历史、建筑、科学、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23.罗马帝国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其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其“内湖”。
24.大化改新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二年(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效仿中国隋唐的典章制度,对政治和经济进行了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故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的是大化改新。
25.神曲
【解析】
【详解】诗人但丁是文艺复兴先驱。他创作了《神曲》,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天主教会的厌恶,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作品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人为本,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揭露、抨击了教会的罪恶和愚民政策,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26.(1)根据材料关键词“首陀罗或贱民”“婆罗门”可知是种姓制度,在这一制度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2)根据材料,可知讲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多数人”可以通过公民大会来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
(3)根据材料“那些穿梭于欧亚大陆的人们,在进行贸易活动的同时,实际上也粉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结合所学知识,开通丝绸之路的是张骞;阿拉伯人扮演着东西be化交流使者。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哥伦布到达美洲;根据所学知识,哥伦布到达了美洲;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写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学习外来先进文化。
27. 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2)君主立宪制;促进英国实现现代化。
(3)《人权宣言》(4)《独立宣言》
(5)制度的改变、经济的发展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近代欧洲第一次“人心改变”的事件是文艺复兴,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国议会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确立议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原则,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促进英国实现现代化。根据材料“这种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可知,君主立宪制促进英国实现现代化。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出自《人权宣言》。《人权宣言》是由法国制宪议会于1789年8月在颁布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而不可侵犯等原则。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独立宣言》,是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标志着美国的诞生,这一天后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
【小问5详解】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成大国崛起的主要因素有:制度的改变、经济的发展等。
28.(1)奴隶主贵族;《汉谟拉比法典》
(2)基督教;是欧洲法学的渊源。
(3)法律对国家的统治起巩固作用。
(4)分权制衡;1787年美国宪法(美国宪法)。
(5)特点:立足中国国情;集中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
(6)法治建设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法治建设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依法治国,良法善治。(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奴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工具和财产,奴隶不属于人的范畴,不是权利主体”可知该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根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罗马用基督教征服世界;罗马法中许多原则是欧洲法学的渊源。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可知法律对国家的统治起巩固作用。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这是分权制衡原则,是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确定的。
【小问5详解】
根据材料“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可知立足中国国情;根据材料“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集中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
【小问6详解】
通过材料的内容可知法治建设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法治建设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依法治国,良法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