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船借箭 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5草船借箭 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6 15:4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草船借箭》实录
教学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通过剖析、质疑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计谋的神奇之处。感受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形象。(重点,难点)
3.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聚焦关键词句,欣赏影视片段等方法,感受名著人物形象,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剖析、质疑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计谋的神奇之处。感受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好。
生:老师好。
师:打听一下,各位是哪个学校哪个班的?
生:XX小学,五(2)班的。
师:谢谢,二班小朋友平时有什么特点?
生:喜欢打篮球。
师:为什么不给我派个喜欢读书的班级来?
生:也喜欢读书。
师:还好,变得很快啊!这节课你有任何喜欢,我都很喜欢,但是我更喜欢你能做到四个字——(课件出示)
生:不断思考。
师:再来一遍,有点精神。
生:不断思考。
师:什么叫不断思考?
生:一直思考。
师:一直思考,一直思考,你来。
生:想了很长时间。
师:万一想不出来呢?
生:嗯——
师:答案在这里(手指黑板)
生:不断思考。
师:这节课我们只做一件事——
生:不断思考。
师:开始上课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叫——
生:草船借箭。
二、出示人物,讨论英雄
师:本文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原著作者是罗贯中。(配乐解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群雄逐鹿,魏,蜀,吴逐成鼎立之势,后由魏晋一统天下。本故事改编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当时曹操挥师奔袭长江,东吴与蜀汉结成短暂联盟抗曹……
师:请大家注意,牢牢记住我说的这三句话。孩子们预习过课文了吗?我们有请课文中所有的英雄出场。请用手势告诉我,你觉得这个故事中到底有几位英雄?一二,表态。
师:好,举高,我们这个班是不是曾经在哪里看过我这个案例,为什么如此一致,都举四个,只有你举一个,请问你,谁是英雄?
生:诸葛亮,还有鲁肃。
师:那你应该用这个手势啊!
生:老师,我用的是这样的。
师:哦,要分开一点点啊!其他同学都认为有四个英雄,这是我遇到的非常特殊的情况,请看。读一读这四个英雄,第一位——
生:诸葛亮。
师:2,3,4。
生:周瑜,鲁肃,曹操。
师:四个英雄出场了,你觉得谁称不上是英雄?你看,有变化了,你请。
生:我认为是诸葛亮。
师:你这个变化让我非常的担忧。我第一次听说诸葛亮不是英雄的,各位,为他鼓掌,因为他在不断思考,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觉得诸葛亮非常聪明。
师:好了,你们班答题的套路我现在还摸不透啊,没关系,我慢慢适应。你觉得谁称不上英雄?
生:曹操,太坏了。
师:简约。很奇怪,你们刚才都说四个英雄。
生:我觉得周瑜称不上,因为他心胸狭窄。
师:心胸狭窄体现在哪?
生:嗯——
师:心胸狭窄就不能做英雄。
生:是的。
师:还有要说的?
生:我认为鲁肃称不上英雄。
师:请你说清楚,我实在被他搞怕了。
生:称得上。
师:懂了。看来大家都对这个故事有自己的想法。
三、三问三答,厘清脉络
师:我有三个问题,第一问:谁叫谁造箭?
生:周瑜。
师:掌声鼓励。第二问:谁请谁陪同取箭?
生:诸葛亮请鲁肃陪同取箭。
师:又对了,第三问:谁向谁巧妙借箭?
生:诸葛亮向曹操巧妙借箭。
师:各位,三国很乱,让我们用语言把它捋顺畅,请听要求,请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结合这三个问题,以及答案结合着你的理解,顺着说下来,你会发现你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同桌先说一说。
师:这个草船借箭的故事谁能大概说出来,你请。
生:周瑜让诸葛亮务必造箭。
师:造多少,添加进去。
生:周瑜让诸葛亮务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向曹操巧妙借箭。
师:这就是什么故事?
生:草船借箭。
师:谢谢你,比较艰难地讲述出来了,谁能够顺畅地讲?而且还可以“添油加醋”的。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周瑜叫诸葛亮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请鲁肃陪同一起去取箭,他向曹操巧妙地取了十万支箭。周瑜夸他神机妙算。
师:谢谢两位小朋友,不过何老师一检测就知道你们准备的很不充分。可以这样说吗?很不服气,对不对?读了几遍书?用手势表示下,这么简单的故事读了这么多遍,还表达的如此不顺畅,接下来考验更严峻,请看。
四、关注人物,直奔故事
1.评价核心人物行为
师:在人教版教材中,这个单元要求同学们完成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叫:品味故事内容;第二个:感受人物形象;第三个:体验阅读乐趣。好的,我们今天重点完成第二个任务——
生:感受人物形象。
师:这篇课文的核心人物无疑是他——
生:诸葛亮。
师:直奔核心故事,你说草船借箭核心的故事是什么?
生:借箭。
师:请小朋友默读6——9段用你的朗读亲临借箭战斗现场,读这一部分,心里留下感受,口头评述诸葛亮。你感觉诸葛亮这个人怎么样?开始。
师:当你读着读着,心中对诸葛亮有一点感受就可以举手。一边举着一边看书,可能还有新的感受。
师:孩子们,都读完了吗?读完整个故事,对诸葛亮有感受的请起立,剩下的人一片空白是吗?对了,这才是应有的状态。我邀请所有,不用着急,带上你的课本到这里来。这样我们就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叫“一片空白”,一个叫“略有所思”。略有所思站成一派,面对着一片空白。再问一下,还有一点点感受的还可以站上来。
师:你是被迫来的吗?(指着最后一位学生)好的,有的会觉得坐在下面不好意思,那我就可以坐在下面了。毛宗岗称他为:智绝,智绝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聪明的人
师:没错,他是第一,谁排第二?没有人了,而且是一等奇人。奇人是什么意思?
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师:你对奇人要求很复杂,何老师对你们接下来的评价有三个要求,请读第一个——
生:有观点。
师:很好,有观点就是有思想。第二——
生:有依据。
师:依据可以依据课文。可以依据自己对三国对人物的理解,可以依据自己对生活的积累。有依据明白的举手。第三——
生:有创意。
师:创意最好玩,待会你讲的第三点观点是大众化的往这边站,先说。凡是智绝类型的奇人的往这边站。凡是你的观点被别人说了你就黯然地离场,孩子们,知道玩法了吗?调整顺序智绝的往这边,一般般的往这边。(现场孩子们都去了智绝那边,唯独有一位学生最慢,留住他)
师:你们一定要注意听啊他的可能和你相似,你就黯然的离场。所以一定要会停。所以你的观点是——
生:诸葛亮是非常聪明机智的。
师:聪明机智的不要再说了,理由是——
生:他借箭的步骤都是和周瑜说话的时候算计好了。
师:掌声鼓励,聪明机智,因为运筹帷幄,这是二班的一号,你回位去看好戏吧!要回去的自觉走吧。你最前面,你来。
生:我觉得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师:同样观点的请回位。
生:因为他都已经判断出了三天之后有大雾,他的观点和鲁肃形成了对比,鲁肃还不知道他要做什么。
师:鲁肃还蒙在鼓里,他已经心知肚明。二号观点——
生:诸葛亮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
师:这跟第一个是一样的,回位。
师: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心理借来了十万支箭。
师:行,你的观点成立了。他能够知道对手的心理。理由说出来。
生:江上有大雾,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师:这是三号观点。四号,看看能不能成功。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借完箭知道天气有利于自己逃跑。
师:那叫撤退。观点成功。(现场学生走的只剩下三位了)要挺住啊,这三个才是我们班的高手,他们居然还有新的观点。听听精英的观点,你听出来是新的就鼓掌,是旧的,就嗯——,你的观点是——
生:诸葛亮很会洞察人心,因为他请鲁肃来。他还懂得曹操的心。
师:他还懂谁的心?
生:周瑜。
师:他一个人懂三个,对吧。他的观点是诸葛亮洞察人心,观点成立吗?生鼓掌。五号观点成立,请回位。
生:神机妙算的人。
师:回位,没认真听。
生:我觉得诸葛亮脾气好。
师:这个是我们班的智绝。这是个新的思路。思路打开了,你说你的理由。
生:诸葛亮这么了解周瑜,周瑜让他造十万支箭,平常人就会小心眼但诸葛亮觉得挺好的,脾气好,所以毛宗岗称他为:古今贤相第一奇人。
师:掌声鼓励,我无言以对啊!这个孩子说到诸葛亮脾气好是新的思路。你有新观点?
生:人缘好。
师:6号观点。
生:人缘如果不好,张飞,刘备,关羽就不会跟他在一起。
师:小朋友讲的很对,打仗也要靠亲兄弟。
生:我觉得诸葛亮一心为民。他知道一个国家打不过,需要联合另外的国家。
师:也就是他心中有大格局。
生:我觉得诸葛亮心态特别好。
师:瞧瞧,又一个启发。什么叫心态好?
生:嗯——
师:我想提醒2班的小朋友,你们的思路非常活,但是缺乏一种为自己找依据。文中有一句话就可以能证明他的观点,我喜欢你把遗憾带回去,这对你今后很有好处。
2.关注核心人物语言
师:不讲了,三个问题请看,其实在这么大的战斗中诸葛亮只说了三句话,我听听你们的朗读,诸葛亮说——
生:请你一起去取箭,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师:读得更好了,诸葛亮笑着说。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读得真好,这么重要的战斗他只说了三句话,只下了四道命令,孩子们你在文中再也找不到诸葛亮的活动了,于是,我把它归纳为——
生:说三道四。
师:这就齐了,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在战斗中只是说三道四,但是他的对手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问题来喽,为什么诸葛亮只是这样轻轻松松,简简单单,而历史上却下了如此好的评价——
生:智绝,第一奇人,神机妙算。
师:孩子们,你们会因为一句话作出这样的评价吗?
师:是的,孩子们,请看,于是,当我们暂时思考没有答案的时候,何老师邀请大家继续读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继续关注造箭的对话现场,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前后联系,继续思考。为什么历史上留下这样高的评价?读起来。有想法就举手。
师:孩子们请看,何老师把第二段稍作处理,这一段看起来那么长实际上只是由周瑜和诸葛亮的五组对话构成,邀请女生读一读周瑜,男生读诸葛亮,我读旁白。我想先了解下女生,你觉得诸葛亮在读这一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态?人的心态很重要,心态揣摩好了,人的语言才能读得像。你觉得周瑜说这些话的时候什么心态?
生:瞧不起别人。
师:没错,带着一点点讽刺,还有吗?
生:狡猾的。
师:狡猾的窃喜。
生:感觉很着急。
师:有的时候要装,装得很着急,十天可以吗?不要推却。孩子们,还有吗?那行,各位女生,头脑是很简单,各位诸葛亮们,你们来看看你在这样的周瑜面前,说这样的话,你的心态怎样?男生。
生:心知肚明,装给周瑜看。
师:掌声送给他,原来两人都在装,他装得急,他装得不着急,掌声鼓励。装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心态。
生: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行,很稳重,很有把握。试试看,准备,配乐(十面埋伏)朗读,一起来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女生准备。
师:在这个造箭的过程中两人立下了军令状,接下来请争论并思考,非常有意思的话题,立下军令状,看起来周瑜赢了,实际上你认为是什么结果?
生:我觉得他俩都赢了。
师:这是个新观点。
生:周瑜赢了。
师:这是我的观点,先站旁边。
生:没有鲁肃,诸葛亮赢不了。
师:观点奇特,先站一边。目前有三种观点。你说。
生:没有鲁肃,诸葛亮赢不了。
师:你看,这不是输赢的问题,这是人的问题。
生:因为鲁肃原本是帮周瑜的,后来帮诸葛亮。
师:原来他是叛徒。你先下去吧。
生:我感觉是周瑜赢了,因为在他们对话的时候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师:谢谢你,从这里确实赢了。因为已经让对手立下了不可能完成的军令状,为他的独立思考鼓掌。剩下的都觉得是打平局,派一个代表来说?
生:诸葛亮借了十万支箭和他们联盟抗曹是有益的,而且周瑜敬佩诸葛亮,也学到了知识。
师:于是从结局来看,两个人打平手。有要补充的吗?
生:我回心转意了,我觉得在历史上曹操赢了。
师:这个观点绝对对的。这就是看书的好处。一时的成败不要紧,这孩子了不起。孩子们,全班分成了三个观点,以及最后绝对正确的历史性观点,你们的思想在进步,但是有观点无依据,有观点无争论,我觉得课后你还可以思考,为什么你有一种特别的观点,想不想知道老师什么观点?我有一个非常好的观点但不告诉你,就等着你们回去的时候一路去思考一路去探索。看,我说了这课就三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就像那个小朋友扯出了一个人,鲁肃,他是超级打酱油的,在整个过程中对他有4处描写,但是非常诡异的是为什么单约鲁肃?这个人明明是周瑜的人啊,难道是因为鲁肃手握重兵,或者说是东吴的要臣?而且在这之前诸葛亮和周瑜没有深交,最后一个思考的问题就是单约鲁肃之谜。有观点的上台。
生: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很忠心。
师:行,知人善用。请回位。
生:他想跟鲁肃交个朋友。
师:行,你用东北的思路去解密。
生:故意通过鲁肃向周瑜宣传自己的厉害。
师:自己很厉害不能自己说,让别人说。
生:诸葛亮觉得鲁肃有好奇心,因为他不知道会用什么方法。
师:你觉得在这么危机的时刻带这么一个有好奇心的人是有助于成功,还是捣乱?
生:有助于成功。
师:行,这是孩子的思维,有时候,诸葛亮真的有点像小孩。摸不透。已经非常精彩了,你们班的观点呈现了四部,而这个至今是历史之谜,就是现在有人也会疑惑为什么要单约鲁肃?咱们今天学了整个故事,学习的目标有三个——
生:品味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乐趣。
五、体验乐趣,反思延伸
师:品味了,你有感受了,我们来简单体验下阅读的乐趣。请问,今天脑袋疼不疼,思考有意思吗?这样去读书改变你以往想当然的方式,但是,我还得跟你说个更可怕的信息。(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音乐),其实《草船借箭》根本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跟他没关系,看《三国志》五主转记载,《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孙权的身上,是《三国演义》作者嫁接给诸葛亮,明白吗?再看,鲁迅先生居然是这样评价诸葛亮的:诸葛之智近乎妖。跟毛宗岗的评价截然相反,孩子们,你们喜欢谁的评价?
生:鲁迅。
师:很难说。再看,我们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什么叫“演义”,老师为大家查了下辞海,根据史事传说,经艺术加工,推演而成的通俗小说啊,所以,你今天看到的可能都是推演而成的,所以,我问,回去之后,你还要干嘛呢?
生:看《三国演义》。
生:查阅资料。
生:看《三国志》。
师:好吧,不管你要干什么,我们这节课时间到,但永远没有上完。希望把《三国》当成自己人生永远的语文课程。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