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常见的酸和碱同步练习(含答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常见的酸和碱同步练习(含答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26 14:4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1 常见的酸和碱 同步练习
一、多选题
1.根据事物的某些相似性进行推理,并预测类似的可能性,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是(  )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氢氧化钠溶液中有,能与酸反应,氢氧化钾溶液中也有,也能与酸反应
D.收集比空气轻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一定比空气轻
2.酸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A.金属元素 B.氢元素 C.原子团 D.酸根
3.某化学兴趣小组用青霉素的药瓶、注射器和眼药水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缓缓推动注射器活塞,滴入稀硫酸后,在眼药水瓶中即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中也可用浓盐酸代替稀硫酸
B.上下两片滤纸条变红,只能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该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该微型实验具有所用药品量少,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等优点
4.下列四个图象中有关量的变动趋势与对应的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A.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放入两份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酸中
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久置在空气中已经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渐滴加盐酸至过量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5.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A.硝酸铵和水 B.氯化钠和水
C.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D.生石灰和水
二、选择题
6.在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中,设计了四个小实验,对它们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只说明了石蕊遇酸变红色,与本实验没有任何关系
B.实验Ⅱ为对照实验,说明水不使石蕊变色
C.实验Ⅲ为对照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使石蕊变色
D.实验Ⅳ为验证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而且生成了酸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8.酚酞是一种常用的指示剂,其化学式为 C20H14O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酚酞属于氧化物 B.酚酞遇盐酸变红色
C.酚酞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酚酞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0:4
9.下列物质中,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A.氢氧化钾溶液 B.稀硫酸 C.氯化钠溶液 D.蔗糖溶液
10.向一瓶无色透明的溶液中滴入2滴紫色的石蕊溶液,溶液使石蕊变红色,说明该溶液是
A.酸的水溶液 B.碱的水溶液 C.碱性溶液 D.酸性溶液
11.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会析出碳酸氢钠晶体而使溶液变浑浊,反应原理为:。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影响碳酸氢钠晶体产生快慢的因素,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序号 温度 / ℃ CO2流速(个气泡 / 秒) 出现浑浊的时间
1 25 2~5 5 分 17 秒
2 25 5~8 5 分 27 秒
3 25 10~13 5 分 02 秒
4 40 5~8 3 分 48 秒
5 50 5~8 1 分 36 秒
A.可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该实验
B.CO2流速、温度会影响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析出速率
C.可用块状大理石代替碳酸钠粉末进行该实验
D.该实验可比较同温下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大小
12.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知识归纳正确的是
A.化学中“三” B.性质和用途
①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②三种可燃气体:氢气、甲烷、氧气 ①碱性--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②稳定性--用氮气填充食品包装袋
C.安全知识 D.化学与生活
①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 ②白磷易自燃--放在冷水中密封保存 ①去除餐具油污--用洗洁精乳化 ②硬水软化--用肥皂水
A.A B.B C.C D.D
1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过滤 B.
C.称量固体 D.
14.下面是某些同学实验记录本中有关实验现象描述的一部分其中正确的是
A.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互相露近,产生大量的白烟
B.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表面有黑色的氧化铜生成
C.氧化汞受热分解,观察到有银白色液滴和氧气产生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红光
15.下列气体中,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的是
A.O2 B.CO2 C.NH3 D.水蒸气
三、综合应用题
16.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A、B是实验室常用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C是小红同学利用医疗器械自己组装的装置,请结合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①仪器a的名称是 。
②B装置制取氧气时长颈漏斗应伸到液面以下,原因是 。
③C装置输液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处生石灰的作用是 。
(2)某同学利用以下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开始后,能观察到 处的石蕊纸条变红,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一段时间后两只烧杯中蜡烛均熄灭,能证明CO2密度大于空气的是 处的烧杯。

(3)向20g大理石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分两次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烧杯内物质总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计算: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17.流程与推断。
(1)工业上,常将煤气化,煤气化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①煤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②步骤Ⅰ分离操作的名称是 。
③该工艺没有直接把粗煤作为燃料,而经过系列加工转化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燃料水煤气,主要原因是 (一点即可)。
(2)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E是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如图表示它们的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①反应Ⅰ用于工业制取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②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填写“Ⅱ”或“Ⅲ”或“Ⅱ和Ⅲ”)
③E物质虽然有毒,但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填写E物质的一种用途 。
④反应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18.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Ⅰ.氧气的制备和性质是重要的化学实验。
(1)装置A、B都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备,固体X为 (填化学式)和,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C中仪器a的名称是 ,该实验可观察到:发出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 气味的气体。
Ⅱ.制备二氧化碳并探究其性质。
(3)用装置D制备二氧化碳。
①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将块状石灰石放入试管的操作是 。
(4)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一段时间,向所得溶液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 色。
Ⅲ.制取氧气
(5)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若要制取1.6g氧气,理论上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AB
2.BD
3.AB
4.BC
5.CD
6.A
7.A
8.C
9.A
10.D
11.B
12.C
13.D
14.A
15.C
16.(1) 铁架台 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干燥氧气
(2) a CO2+H2O=H2CO3 c
(3)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设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x=15g
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答: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75%。
17.(1) 混合物 过滤 减少污染
(2) Ⅱ 冶炼金属
18.(1)
(2) 集气瓶 刺激性
(3) ① 先把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石灰石放在试管口后,再慢慢把试管竖立起来
(4)红
(5)解: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答: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为15.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