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元曲三首学习目标:
1、了解元曲的文体常识;
2、了解作者生平代表作及文学地位;
3、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过程方法:
学生搜寻与课文有关的时代背景,理清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分析元曲中的艺术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散曲的表达技巧。元曲元曲,元代具有创造性的文艺。 包括剧曲和散曲。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剧曲:杂剧的曲辞,是戏剧这一舞 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散曲:韵文大家族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散曲散曲(乐府、今乐府)有小令和套数两种体裁。
小令(叶儿):曲短小精炼。源于晚唐五代,依一个曲牌填写一支小曲,是词的发展每句用韵,并加衬字。
套数(套曲、散套):曲富赡雍容。由不同曲牌同一宫调的若干支小曲联缀成套。 【双调】蟾宫曲·叹世
【元】马致远孙丽琴制作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以字行,晚号东篱,大都 ( 今北京 ) 人,著名元曲作家。 青年时追求功名,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则淡泊名利。
马致远在元代散曲家中成就最高,被誉为“曲状元”。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现存小令 115 首,套数 16 套,辑为《东篱乐府》。他的散曲题材较广泛,以叹世归隐最多。意境开阔,构思巧妙。风格以豪放为主,又有典雅清丽的一面。
代表作有套数《夜行船·秋思》、小令《天净沙·秋思》。著有杂剧 16 种,现存 7 种,以《汉宫秋》为最著名。创作背景 马致远在青年时期是积极入世的,虽生不逢时,却豪情满怀,所发多为慷慨激越之音。随着 20 年宦海浮沉,历尽飘泊之苦,不禁发出“困煞中原一布衣”的感叹。这样的经历,使他具有较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较复杂的思想感受,而这种种感受与体验,正是他散曲所表达的内容。
他的许多散曲中,抒写怀古伤今、羁旅宦游的情愫。特别是晚年时,马致远牢骚殆尽,对人间的荣辱得失、是是非非,几乎全部失去了热情,力图从宁静的隐士生涯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这在其《叹世》中得到很好的反映。一、梳理秦末至西汉建立这一段历史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楚 汉 战 争 (项羽、刘邦)↓西 汉 ( 刘邦 “休养生息”)二、先听录音,然后自读课文,
解释典故,明确思想内容。解释典故百二:本义是以二敌百。
“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
后用来形容秦陇地势险要。
项废东吴:
指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身亡之事。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在推翻秦政权的斗争中,起过决定性的作用。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古东吴之地)。 ——刚愎自用
“楚汉战争”被刘邦击败,被困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自刎乌江。故曰“项废东吴。”
刘兴西蜀:
刘邦,西汉王朝的创建者,曾经率领军队攻占咸阳,推翻秦的统治。
秦亡后,项羽分封诸侯,不愿刘邦在关中立足,乃立他为汉王。刘邦利用汉中(今陕西南部)及蜀中的人力、物力,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终于战胜项羽,一统天下,建立汉朝。故云“刘兴西蜀”。 ——任人唯贤
梦说南柯:(南柯一梦)
李公佐《南柯记》叙述淳于棼梦至槐安国,国王妻以公主,任命他做南柯太守,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才知道是一场大梦。这是感叹刘、项的兴废也不过一场幻梦罢了。韩信:
汉朝的大将。在推翻秦政权和楚汉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击灭项羽于垓下,使刘邦能够统一全国。但却被吕后杀害。
蒯(kuǎi)通:
汉初的谋士。曾劝韩信背汉自立,韩信不听,他怕受牵连,就假装风魔。后来隋何识破蒯通假装风魔。赚来京城准备杀害,蒯通历数韩信十大功劳,不当得此恶报,自己甘愿油烹火葬,和他生死相伴。终于得到刘邦的赦免。
萧何:
汉初大臣。曾经向刘邦推荐韩信为大将,说韩信是“国士无双”。汉政权建立以后,又觉得韩信“军权太重”,后来吕后听了他的计策,杀了韩信。故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蟾宫曲.叹世》的思想内容 由“咸阳”——秦王朝说起,秦国“百二山河”,何等强盛,最后还是灭亡了,经过五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室。而辅助刘邦平定天下立有汗马功劳的韩信却遭到杀身之祸,连像蒯通那样的谋士,也不得不假装风魔经掩世人耳目。韩信怎么也没有想到力荐刘邦重用他的萧何,后来竟会设计杀害他。
这些兴衰成败,是非恩怨,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都不过是一场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
结局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主旨 《蟾宫调.叹世》借___、__
虽有奇功但不得好结果的故事,表达
了诗人“————”的主题,表明自
己————,——————的态度。项羽韩信叹世超然物外不问时事品味鉴赏1、名为“叹世”,意在抒发对世事的感叹,但全曲只是罗列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要读者借助对历史的联想来体味作者的意图,通过“咏史”来达到“叹世”的意图。2、全曲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领悟(世事如梦)和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作者把自己与帝王将相以及“他 们”所代表的功名事业,分成了两个互相分离和对立的群体。“他们” 的胜败兴亡都与“我”无干,“我”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立场,冷眼 旁观他们在战场上、朝堂中的厮杀争斗。作者只想隔岸观火, 却不去参与,不去引火烧身。写作特色1、联系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
作者把人们带进了熟悉的史实,并画龙点睛地作出了推论。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不清的功过是非是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
2、作品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
3、语言通俗平白,简洁明快,如飞流入涧,一泻无余,充分表现了豪放元曲家的风格。拓展阅读 “百二”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
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
[双调]蟾宫曲·叹世 马致远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赏析】
开篇以“东篱”自号,借以表明自己寄身田园、寄情世外的志趣,继而精心设计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那竹径通幽的地方,隐映着一座小巧的游亭;在那竹径的尽头,有一个小巧的庭院。
“婆娑”一词,使这恬静的小院洋溢着生气,既诱人又足以令人忘情。主人公对生活的设计尚不止于此,在庭院后面另有一池清水,诗人荡着小船,醒的时候轻声吹起渔笛,醉酒之后又放声唱起渔歌。
可以想见,此时的诗人可谓陶然忘情,宠辱皆忘,而这些正是诗人“半世蹉跎”后换来的大彻大悟。 “严子陵他应笑我”。严子陵少时曾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一起游学,待刘秀称帝,他就 隐居起来。比较而言,马致远虽也高唱隐居,却没有严子陵来得彻底,当时还担任小官(江浙行省务官)。
“孟光台我待学他”。孟光台该是和诗人一样隐逸于闹市或官署衙门之中的隐士,可以想见,这种隐逸比隐逸于山林更为难能可贵。至此,马致远向严子陵反唇相讥了:“笑我如何?”我又有什么可被嘲笑的呢?
最后,诗人不禁发出呼吁:“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不只湖畔港湾,即或白浪滔天的偌大湖面上,也自有躲避风波的办法。借喻官场中也可求隐,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却能“出污泥而不染”而又无力摆脱或与之抗争的复杂感情。
这首小令,可谓语简淡而意悠长,有随手而得之妙。然其良苦用心,可透过表面的超脱旷达,窥见其内在的幽怨和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