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教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教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6 15:17:42

文档简介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认识古代西亚、非洲的文化。
2.时空观念:结合西亚、非洲的地理环境,文明历史理解西亚、北非文化。
3.史料实证:广泛搜集西亚、北非文化的相关史料,并且提高史料鉴别能力。
4.历史解释:对于已经掌握的史料形成独立、客观的评价,认识到世界文化多样性。
5.家国情怀:了解到除了中国之外的其他地方的早期人类社会的文化样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明。
难点:这些文明深刻的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的历史
新课讲授:
一、古代西亚文化
1.古代西亚在哪里?
古代西亚地区,包括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它被里海、黑海、地中海和波斯湾所包围,这些海湾也就构成了它的天然界限。(新月沃地)
2.古代西亚的文化有哪些?
(1)文字——楔形文字(世界最早的文字)
(2)文学——《吉尔伽美什》(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3)建筑艺术
(4)法律——《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1)内容:
① 法典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
② 法典的正文详细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涉及诸多方面。
③ 法典的结语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反者将遭到严厉惩罚。
(2)性质:古巴比伦历史上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
(3)意义: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思考:通过对西亚文化的学习,探究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总结:人类文明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孕育的。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就越大。此外,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也会从各方面或多或少地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影响。
二、古代埃及文化
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今中东地区),横跨亚非两洲,其西奈半岛位于亚洲地区。它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
思考: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馈赠的厚礼
总结: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由发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苏丹的青尼罗河汇合而成。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两岸干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植质的泥沙随流而下,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成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而称自己的国家为“凯麦特”(意为黑土地)。
2.古代埃及有那些文化 ?同学依据下列图片,展示自己搜集的图片进行总结。(见配套课件)
请同学们补充自己搜集的进行讲解
总结:古代埃及的文化
(1)文字——象形文字
(2)文学 :古代埃及人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 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
(3)建筑艺术:陵墓、神庙
(4)科学和技术:历法——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数学、医学等
(5)书写材料
三、阿拉伯文化
1.文学
拉伯半岛统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会用金水书写在布上,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和融合。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和融合。
通过下列材料,探讨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材料1: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材料2:“古代留传下欧几里德几何学和托勒密太阳系;阿拉伯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数字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有留下。”
——《自然辩证法》
材料:3:(图片见配套课件)
结论:
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遗产
课堂练习:见配套课件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的知识点比较琐碎,注意增强课程趣味性。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了解欧洲文化的形成来自于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
2.时空观念:认识在中古时期西欧地区形成的以基督教文明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3.史料实证:搜集不同文化表现的代表作品。
4.历史解释:通过对俄罗斯、拜占庭文化的学习,认识欧洲文化在对推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5.家国情怀: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树立正确文化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欧洲文化形成的源头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
难点:理解中古时期欧洲基督教文明对欧洲文化形成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因为恺撒七月出生,故将此月改为恺撒的名字“儒略” (July)。因为屋大维生于八月,故将此月改为大月,并改名为他的称号“奥古斯都” (August)。
新课讲授: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1)古希腊哲学:
①起源: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都有哪些?他们都有什么主张或成就呢?
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三人是师徒关系,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教师展示课件图片
苏格拉底主张有系统的问答,和人应该“认识你自己”;据记载,苏格拉底曾经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说了这样一段话:“(雅典)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但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更应是有统治知识的人。”于是,在公元前399年,雅典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最后,以“蛊惑青年”“污蔑民主”的罪名,将苏格拉底处死。苏格拉底案正显示出投票、抽签这种直接民主具有盲目性,会造成国家权利的滥用和误用。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创立了逻辑学,并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跟着柏拉图学习哲学二十年,有着深厚的师生之情,但他和坚持唯心主义理论的柏拉图不同,他的理论里包含着唯物主义的因素,勇敢的追求真理,并不盲目崇拜学术权威。于是,有些人就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哈佛大学的校训也由此产生:“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柏拉图出生于雅典,他自幼受到良好而完备的教育,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且体格健壮。除了家庭的熏陶之外,给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正直善辩的苏格拉底了,而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被处死的悲剧给柏拉图极大的刺激。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当时的政客、法典和习俗越来越感到厌恶,从而决心继承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从事于缔造理想国家的理论研究。
(2)古希腊文学
①《荷马史诗》:早期代表是《荷马史诗》,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②戏剧:悲剧和喜剧是这一时期戏剧的杰出代表
(3)古希腊的人物雕塑和建筑艺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①雕塑: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
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另外一件代表作品是《掷铁饼者》。这件作品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也是研究古希腊雕刻的重要资料。
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和题材都来自古希腊神话,由于“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人们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公元前449年到公元前334年是希腊雕塑艺术的全盛时期,艺术史上称为“古典时期”,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出自这个时期,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它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其他雕塑也可补充说明
②建筑: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则。
帕特农神庙重要性在于,全世界介绍希腊的图片,如果只有一幅,那一定是它;如果有一本,那封面也必然是它。至少在形态上,它是希腊文明的第一象征。
——余秋雨
(4)古希腊史学:是欧洲史学的源头。
①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②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5)法学方面
古代罗马在文学、哲学上的成就很平庸,但在法学上却是出类拔萃的。《罗马法》是罗马人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不是一部法律,而是一套法律体系。
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古罗马法律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习惯法,法律的解释权掌握在贵族法官手里,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的情况,这引起了平民的不满。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平民自发组织,向政府施压,要求政府编纂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是 “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
——古罗马 李维
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
——古罗马 西塞罗
罗马法是“简单的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最完善的法” 。也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
——恩格斯
(二)古罗马文化--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
1.古罗马的法律:
⑴《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0年左右
①地位: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②内容: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
③评价
A.虽然内容以维护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利益为核心,但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
B.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古罗马的文学:卢克菜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罗马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
3.古罗马的史学: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4.古罗马的建筑:万神殿、大竞技场等
5.古罗马的历法: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二、中古西欧文化
(一)形成背景:
1.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
2.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
3.756年,国王丕平把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建立“教皇国”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丕平献土”
4.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
丕平献土
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为酬谢教会助其掌权而将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建立教皇国,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教会凭借罗马国教的余威影响西欧,并且趁机扩张。
(二)特征:
1.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2.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三)基督教和封建制度对中古西欧文化的影响:
1.基督教文化载体:阐述教义的《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
2.神学家的作用: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他们的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文学
(1)圣经文学:《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
(2)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市民文学产生于中世纪城市复兴时期,作品主要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代表作有《列那狐的故事》和《玫瑰传奇》。市民文学体裁多样,有寓言、诗歌和戏剧等。
(三)中古西欧文化的评价
中古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但它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知识,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一)拜占庭文化
1.背景:
(1)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为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
(2)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2.拜占庭文化的表现
(1)法律: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2)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
(3)建筑和雕塑艺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
(二)俄罗斯文化
1.特点
(1)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2)属于基督教文化圈: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在与拜占庭帝国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
2.表现:
(1)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于12世纪,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2)东正教中心转移到俄罗斯并在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①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②影响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等
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课堂小结 :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打下了欧洲文化的底色,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文化深受东正教的影响。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涉及主要内容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古西欧文化、拜占庭俄罗斯文化,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注意帮助学生理解中古时期欧洲基督教文明对欧洲文化形成的影响。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时空观念:了解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产生的背景。
3.史料实证:广泛搜集关于东亚、南亚与美洲文化的史料,对相关史料进行鉴别。
4.历史解释:对于已经掌握的史料进行分析,对于文化有独立的认识。
5.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难点: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了解下列食物是那些国家的?我们今天来学习这些国家的古代文化。
新课讲授:
一、古代印度文化
(一)区域:
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这里有着辉煌的古代文明
(二)文化
1.制度和宗教:
(1)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吠陀时代)
①背景: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②种姓制度:
A.等级:
B.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③婆罗门教:
A.地位: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B.经典:《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
《阿闼婆吠陀》
(2)佛教
A.产生背景:公元前6世纪,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学说,佛教由此产生
B.主张: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以求来世福报,获得支持
(3)印度教:
A.兴起:4世纪时,笈多帝国信奉婆罗门教,婆罗门吸收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新的婆罗门家即印度教。
B.发展:其他宗教逐渐衰落,印度教逐渐发展为主要宗教。
2.文字:梵文
3.文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4.艺术: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5.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三)古代印度文化的传播
1.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
2.5世纪时,印度文化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3.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4.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一)古代朝鲜文化
1.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2.7世纪,修建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3.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4.朝鲜的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和中国文化的交往
1.条件:朝鲜和中国隔江相望,自古以来交往频繁。
2.表现
(1)中国文化传入朝鲜
A.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人朝鲜。
B.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C.文字:在学习汉字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2)朝鲜文化传入中国: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二)古代日本文化
1.文化表现:
(1)神道与武士道:
(2)文艺
①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②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唐招提寺--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
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街,公元759年中国唐朝高僧鉴真所建,最盛时曾有僧徒3000人,有鉴真大师坐。
③绘画艺术:大和绘和浮世绘。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印第安人,是所有美洲土著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印第安人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国。
——《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
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
共性文化表现
1.宗教上都是多神崇拜,崇拜自然神
2.金字塔:祭祀神灵
1.玛雅人
①文字和历法: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
②数学:玛雅人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2.印加人
①建设: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
②医学: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
③历法: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④记事:结绳记事。
3.阿兹特克人
①锻造铜器: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
②图画文字: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③制作: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探究:印第安文明衰亡的原因
材料一: 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写本被当作“魔鬼的作品”焚毁,祭司遭受掳杀,仅有部分作品传之后世。
---《世界通史》(王斯德)
材料二:据估计,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
---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材料三: 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 疾病、瘟疫等灾害 ; 孤立发展,缺乏交往
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课堂小结:
1.世界文明的起源是多元性的,发展是多样性的。
2.文明无高下优劣之分,应尊重和理解其他文明。
3.不卑不亢、谦虚谨慎、善于学习、取长补短。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有趣,要鼓励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增强课堂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