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客观的认识古代战争对文化的传播。
2.时空观念:了解古代战争在特定的背景下,对不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影响。
3.史料实证:广泛搜集关于古代战争的相关史料,提升史料鉴别能力。
4.历史解释:在掌握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古代战争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5.家国情怀:了解人类历史上战争的对文化的破坏与重构,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了的不同文化的交锋。
难点: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了的不同文化的交锋。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前323年)
新课讲授: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远征:亚历山大东征是指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征服希腊各邦。
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开始了亚历山大东征。历时十年,经过伊苏斯之战、高加米拉战役、吉达斯普河战役,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最终建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 “希腊化世界”与“希腊化时代”
①“希腊化世界”: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地区被称为“希腊化世界”。
②“希腊化时代”: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3.“希腊化时代”形成的原因
(1)统治者的提倡
(2)种族融合
(3)文化中心东移
概括亚历山大远征的性质和对东西方国家产生的影响。
材料 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 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性质:具有侵略性质。
影响:一方面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4.“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成就
整理《荷马史诗》、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物理学;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的交流
蒙古帝国的对外入侵一度被欧洲称为“黄祸”。蒙古帝国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为20世纪时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1.9倍。
1.蒙古三次西征:
第一次:1218年,灭掉花刺子模,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第二次:灭亡金朝之后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第三次:13世纪中叶,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
2.影响
破坏: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的经济文化。
蒙古军西征花剌子模:1219年,铁木真因蒙古通商使团被杀事件对花剌子模国(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发动战争。1220年攻克不花剌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大批逃跑的兵士和平民被杀死,然后是洗劫和一把大火,彻底地摧毁了该城。
客观契机:东西方交流的加强。
政治上,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如欧洲传教士出使漠北及其报告、马可·波罗来华及《马可·波罗行纪》、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
蒙古西征如何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材料一 从成吉思汗动身西征起,蒙古人就采用了中原的 “驿站”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蒙古帝国时期,仅元各行省范围内设置的主要水陆驿站就达1500多处。这一制度,对于东西方之间,中原和北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畅通和扩大,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蒙古西征横扫欧亚大陆,消除了国界的限制,使整个亚洲畅通无碍。……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艺术等成 果传人了中国;中国的历史、算术、制图、医学和艺术 等方面的成就,通过阿拉伯人更加广泛地传播到西方, 这些都对西方社会的变革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三 蒙古帝国时期,欧洲的商人、使节、游人来远东的络绎不绝。他们或长期留居,经商传教,其中不少人在政治上被蒙古帝国所重用。与此同时,蒙古帝国也常派使节、商队到欧洲。欧洲和东亚间的来往还有双方人口的相互流动和迁居现象,这对扩大东亚和欧洲之间的联系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的作用决不能低估。
材料四 蒙古帝国时期,在东方的各大城市和要镇中都有西方商人经商,东西方贸易在蒙古帝国经济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东西方商人们不仅把东西方货物相传互补,而且在经商过程中,互相传播各方面的消息,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工”、“医”被蒙古人看成是“人才”。蒙古帝国时,东西方医师和名工巧匠,常被相互调换,为统治者服务。
材料五 《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对马可 波罗讲过这么一段话:“有人敬耶酥,有人拜佛,其 他人敬穆汉默得,我不晓得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们,求他们庇佑我。”通过宗教传播,不仅使不同的宗教受到了影响,而且在宗教传播过程中由于人 们的广泛交往,使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连物质文化等方面都也受到了影响。
①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交通(或“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②蒙古帝国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③蒙古帝国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恢复、加强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④蒙古统治者对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的 注重和保护措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
⑤蒙古帝国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文明交往的主要两种方式
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过:“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
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课堂小结:
斯塔夫里阿诺斯:“换句话说,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
或和平的、或暴力的
和平交流方式有商业贸易,宗教传播、游历访问
但暴力也是文明传播的一种手段
一次又一次的征战突破了地域的局限
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大融合,
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既要引导学生认识战争对文化的破坏,也要认识到对文化的重构。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辩证分析和描述三场战争对文化的不同影响,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2.时空观念:在不同时空框架下将战争对文化的影响做出合理解释,形成时空观念,提升历史解释的素养。
3.史料实证:阅读文字、图片、地图等多种史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形成自己的对美洲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和欧洲的殖民侵略战争的客观认识,提升史料实证的素养。
4.历史解释: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探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方式,能够认识到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所有创造人类文化做出了贡献,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5.家国情怀:通过对近代三场战争的学习,扩大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拥有博大胸怀,树立爱国主义和关怀人类共同命运的观念,培育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样为新大陆,同样是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战争引发的文化冲击,但独立战争后的美国和拉丁美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性。对美国文化多样性和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的异同需要进行重点分析,故列为教学重点。
难点:欧洲的不同国家,共同受到拿破仑战争的冲击,这些受到战争冲击的国家在政治方面都出现了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普遍的诉求,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不同的政治行动,故列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拿破仑:“我一生中真正的光荣并非是打了40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一切美好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不会被人们忘记,他将永垂不朽。”
新课讲授: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1)美国独立战争前的文化
为了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受到约束的自治基础,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这份公约被称为《“五月花号”公约》,签署人立誓创立一个自治团体,这个团体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将依法而治。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
材料:
在我经过各个殖民地时,我发现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习俗和性格方面很少差别,只在特许状、肤色、空气和政府方面,我看到了一些不同……至于教养和人文方面,他们也十分相似,只是大城镇的居民更开放一些,波士顿尤其如此。
——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
那些年轻的边疆拓殖者采用长达大腿的绑腿,用印第安人的短裤取代原来的衬裤,他们还喜爱鹿皮装,因而得名“穿鹿皮装的人”。弗吉尼亚边远地区的年轻人很喜欢印第安人式样的服装,甚至穿着去教堂一些民兵也仿效印第安人武士的装束。在印第安人中从事“文明开化”的传教士,极力引导印第安人改穿白人的衬衣、外套、裤子和鞋。
——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
材料反映出北美殖民地文化有什么特点?
北美殖民地文化具有融合性、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
重视教育、注重个体和创造精神等;
美国学者艾丽斯·琼斯根据1774年的消费品占有情况,对不同阶层或群体的生活水平作了一个排序:
1.南部富裕的种植园主和农场主
2.费城、波士顿、塞勒姆和北方其他主要城市的商人、士绅和船长
3.中部殖民地和新英格兰上等富裕的农场主和工匠
4.上等富裕的寡妇
5.未包括在以上等级中的上、中等富裕的律师、医生和牧师
······
10.契约仆
11.奴隶[1]
——琼斯:《美国建国前夕的财富》,转引自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
北美殖民地的多元文化下隐藏着什么问题?
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优越感根深蒂固。正如林剑鸣先生所言,“美国早期史的确是许多种族和族裔共同‘创造’的,但决不是他们基于对利益的分享而协同合作的结果,而是一部英格兰族裔逐步凌驾于其他族裔之上的编年史。”使学生体会多元文化之下,英国文化的主导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或称美国革命战争、北美独立战争,是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反抗英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以及其他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由于英国一直以来对殖民地进行剥削,对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严重阻碍作用,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北美人民奋起抗争。始于1775年4月的莱克星顿枪声,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独立宣言》
我们视下列各点为不言而喻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具有造物主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政府才在人们中间得以建立,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来自被其统治的人民的同意;但当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对政府原来的目的造成损害时,人民有权来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原则与妥协》
宣传了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标志着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1787年美国宪法》
1787年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其内容是: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核心精神在于权力平衡。其学说来自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美国人把思想、理论转变为行动、实践。政府结构必须能使各部门之间有适当的控制和平衡。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通过分权、制约最终达到平衡,是宪政的最终目标。
美国政治文化的特征
(3)美国文化的符号
自由女神像正式名称是“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国纽约海港内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附近。1886年落成。
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一块铭牌,上面刻着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颁发的日期;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
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象征,表达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自由是美国的象征。
(4)美国文化的黑暗面
未废除奴隶制;种族歧视、对印第安人的继续屠杀和虐待。
2.拉丁美洲的文化:
( 1)拉丁美洲概况: 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纪中叶,占领除巴西以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并在殖民地建立总督辖区进行管理。
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后建立了巴西殖民地,设立总督制度。
到18世纪晚期,大部分土地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小部分土地为荷兰、英国和法国占据。
(2)拉丁美洲文化的特点
在社会等级制度中,欧洲人、美洲印第安人、非洲人分别占据不同的位置,按等级依次排列为:欧洲白人为第一等级,占据政治、经济、教会的要职;殖民地土生白人为第二等级,占据那些名望和利益仅次于半岛人的职位,第三等级是混血种人,他们是异族通婚后出现的。印第安人名义上是“自由人”但实际上没有一点公民权利,而黑人大多在热带种植园中从事奴隶劳动,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和权利。
——《世界文明史》
独特性、多元性、复合型、殖民色彩浓厚、考迪罗主义
文化符号:拉丁舞
在跳拉丁舞时,
人体的状态应分成3部分。
1.上半身,尤其是肩部应巍然不动,体现了西班牙人的高贵,是拉丁舞中白人文化的精髓体现。
2.身体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应收紧且尽情地扭动,彰显了非洲文化活泼、外向的特点。
3.下半身,腿和脚的动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拉丁舞中的舞步有一些是起源于此。
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及局限性。
材料:由于19世纪初,拉丁美洲仍是一个封建主义的殖民地社会。1810—1826年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们,向往社会进步和自由,放弃了已有的家产和奴隶,提出了解放奴隶,取消对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劳役制,废除教会特权,鼓励自由贸易等进步主张。
——《论1810-1826年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性质》
积极: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废除教会特权,鼓励自由贸易;
局限: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也促成了战后独裁权力(考迪罗)的形成。
二、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建
1.拿破仑战争
影响:
①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将法国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②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③但是,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的不满。
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④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成为众矢之的,——成为普遍诉求
拿破仑扮演着欧洲主宰的角色,自己兼任意大利国王 、莱茵联邦的 “保护人” 和瑞士联邦的仲裁者;兄弟们分别担任了西部牙、葡萄牙、那不勒斯、荷兰和威斯特伐利亚的国王。
2.文化重建的表现
(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1年一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贵族军官成立革命组织,谋划起义,主张建立共和国或君主立宪政体。1825年12月14日,趁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死亡,先后在彼得堡和乌克兰发动起义,均遭失败。后五百多人受审,五位首领被处死,一百多人被流放。他们因此被称为“十二月党人”。
维也纳会议在俄罗斯境内、原属被瓜分前的波兰的20%的领土上,建立了拥有自己军队的“波兰会议王国”。俄国沙皇即波兰国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波兰人颁布《1815年宪法》,规定由两院构成的议会……。这两个议院都无实权。1820年,为了惩罚议会对俄国政策的反对,沙皇亚历山大禁止众议院开会长达5年之久。
……但是在1830年11月,华沙的波兰军事学院发动了起义,反抗俄国。 ——约翰·梅丽曼《欧洲现代史》
(2)波兰起义
(3)德国的改革
普鲁士人的改革(1807—1815)
废除贵族的某些特权
解除农民对地主的负担和劳役
实行自由就业
(4)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也称民族之春或人民之春,是在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的一系列武装革命,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主要是欧洲平民与自由主义学者对抗君权独裁的武装革命。这一系列革命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国家之大,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第一场革命于1848年1月在意大利西西里爆发。随后的法国二月革命更是将革命浪潮波及到几乎全欧洲,仅俄国、西班牙及北欧少数国家未受影响。这一系列革命大多都迅速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1848年革命还是造成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并间接导致了德意志统一及意大利统一运动。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文化侵略的影响:
侵略者: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打到殖民目的。
被侵略者: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2.被殖民地区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中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新时代,我们要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统一、紧密结合,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印度:
我尽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既然邪恶只能靠暴力来维持,那么对邪恶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
——《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声明》(1922年)
印度文化顽强的保留下来。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仍然是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埃及
埃及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1882年,英国发动侵略埃及的战争,占领了整个埃及,把埃及变成了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的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方式斗争,终于迫使英国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独立后的埃及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如服饰、饮食、婚礼习俗等都得以保留。
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课堂小结:教材通过近代中国、印度和埃及的例子展现出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国家输出文化来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展现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国家对待西方殖民者文化侵略的态度——接受其中的部分并改造自己的文化,但保留着自身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殖民者在进行文化侵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带到殖民地。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还可以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过程进行梳理和回顾,带领学生从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两个角度来理解这一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的思想解放历程。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学生通过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认识一战传播的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客观上推动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形成及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2.时空观念:学生通过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出现,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3.史料实证:广泛搜集关于独立新兴国家文化面貌的史料,提升史料鉴别能力。
4.历史解释:对于已经掌握的史料形成正确的认识。
5.家国情怀:学生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国家文化的新面貌,认识战争对文化的不同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了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难点: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了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5200多年历史中大小战争:14500多次 2.8次/年近2000年 无战争的日子:58天
战火中丧生: 36.4亿人毁灭的财富:可铺宽150公里、厚10米的金带,环地球一圈
——邵锡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东南大学学报》958期)
新课讲授: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1918年)
原因
一战前,部分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一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各地。
一战后期,俄、奥匈、德意志、奥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国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在帮助宗主国作战中,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成为指导民族独立斗争的武器。
十月革命的影响。
一战后期,俄、奥匈、德意志、奥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国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一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一战(1914-1918年),是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该战主要是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和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和美国)之间的战斗,参战国(含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共33个,约6500万人参战,超过3000万人伤亡,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
在帮助宗主国作战中,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成为指导民族独立斗争的武器。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在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上是一个空前事件,它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独占中国的狂妄野心。
中国虽未派兵直接参加一战,但却“以工代兵”,派出了5万左右的劳工到欧洲战场去挖战壕、搬运物资等,并给协约国中一些国家送去大批粮食,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十月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
胡志明(1890年5月19日—1969年9月2日),越南乂安省南坛县人,越南民主共和国缔造者,第一任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总理,越南劳动党(今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
印度的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我尽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既然邪恶只能靠暴力来雄持,那么对邪恶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
——《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声明》(1922年)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1889年11月14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出生。1905年,尼赫鲁远赴英伦,进入哈罗公学学习。1907年10月,尼赫鲁提前考入剑桥大学。
1920年,尼赫鲁参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次年被捕入狱。印度独立前先后8次被捕,在狱中度过9年。
1929年,尼赫鲁当选为国大党主席,在他主持下的国大党拉合尔会议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斗争目标。此后成为全国知识分子和青年的领袖,并多次当选为国大党主席。
1946年9月,英国初步移交政权,成立印度临时政府,英印总督兼任总理,尼赫鲁任副总理。1947年3月,蒙巴顿方案公布,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8月15日印度作为自治领独立、尼赫鲁任总理。
埃及华夫脱运动
1881年英国开始占领埃及,一战期间,埃及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英国为拉拢埃及参战,曾先后四次许诺战后给予埃及独立。因此,停战后,埃及人民希望英国殖民当局履行诺言。1918年11月13日,即停战后第三天,埃及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扎格鲁尔等三人去见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温盖特,以埃及的名义要求英国撤回保护权,结束战时状态,实现埃及的政治独立。
因为代表团一词在阿拉伯语中称为华夫脱,所以扎格鲁尔为首的组织就叫华夫脱党(Wafd)。是推动埃及国家独立和废除君主制度的政党。又译埃及国民党。
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的特点
(1)在地区上具有普遍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主运动,特别是亚洲各国兴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新高潮。
(2)运动领导具有更高的层次性:①由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
②由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
(3)参加者具有广泛性:参加斗争的主体更加广泛,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都参加进来,逐渐具有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改变了以往主要停留在下层人民的自发起义或民族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局面。
(4)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将殖民地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但是,正是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5)运动具有持续性:
(6)呈现不平衡性:①斗争诉求不同。亚洲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提出争取民主的要求;非洲主要是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拉丁美洲以争取民主革命和改革为主要任务。②领导阶级不同。
(7)影响更加深远: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日、意轴心国和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为另一方进行的全球规模的战争,是人类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二战中直接死于战争及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屠杀等)的人约为7000万。
①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要求。
②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广泛传播,
雅尔塔体系重新绘制了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包括将“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摘自徐蓝《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的新进展》
表现:①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回台湾。
②印度独立,印巴分治;英帝国迅速解体。
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是指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大大帝国,在20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00万平方千米。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英国殖民统治发生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被迫允许广大的殖民地独立或半独立,为了继续在前广大殖民地地区发挥重要影响力,英国政府倡议督导建立了一个和平组织——“英联邦”,前英国大部分殖民地独立而成的国家加入了该组织,但也有少数没有加入。
二战后,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宗教与政治分离,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同时,注重发扬印度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仍然是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新加坡
李光耀谈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高不了家庭……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李光耀《经济腾飞路 ——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
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课堂小结: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最后一课。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进而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对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建提供契机。本课设置三个子目: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学生对战争与文化的深层关系不是很清晰。尤其战争在客观上对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建提供契机认识是不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