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教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教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6 15:21:28

文档简介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文化传承的不同载体的发展历程。
2.时空观念:了解学中国的大学教育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3.史料实证:广泛搜集学校、印书、图书馆、博物馆等相关史料,提高史料鉴别能力。
4.历史解释:在掌握相关史料的情况下,对文化传承的不同载体有独立的认识。
5.家国情怀:了解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教育的发展体系,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 书刊出版、翻译事业发展;
难点: 了解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了解白鹿洞书院?
唐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庐山,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唐宝历元年(825年),李渤为江州刺史时,在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
新课讲授: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学校教育
中国学校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 “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孔子开始兴办私学,且影响最大,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
西汉设立的太学,地方官学。
西晋设立的国子监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汉代 设地方官学:
唐朝以后:私学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代:书院制建立,推动了私学发展,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宋代是书院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学校教育的作用:
⑴有利于保存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
⑵有利于传承古代典籍(儒家经典);
⑶有利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
古希腊学校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二)近现代学校教育
1.西方近代大学发展历程
“大学 ”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这是在意大利建立和演变而来大教堂学校的神职人员期间中世纪盛期。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
美国:逐渐世俗化和商业化,服务社会。
2.中国近代大学发展历程
(1)北大:戊戌维新时兴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改名;1916 蔡元培
(2)清华:1911年创办清华学堂,1912年清华学校,
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
大学的作用
大学成为保存、传播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⑴.大学能积极应对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⑵.大学中各种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
⑶.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国家科研能力,增强“软实力”。
3.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②内容
a.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b.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③影响: 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3)改革开放时期
①内容
a.“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b.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c.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②影响: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高校毕业人数增长到820万
着眼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
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三)留学教育
1.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古代:日本向中国 派遣唐使
洋务运动 时期:清政府派留 学生赴美, 如詹天佑
甲午战后:出现留学 日本热潮, 如鲁迅
新文化运 动时期: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如邓小平
20世纪20中期以后:“以俄为 师”,留苏 学习热潮
作用
①有利于华夏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②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与中坚力量;
③促进近代思想解放,促进近代教育发展。
二、印刷书的诞生
书籍的地位: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早期的书籍:埃及的纸草书卷,是书籍的雏形。
中国:竹木简策、帛书。
印刷书的诞生
(二)印刷书的作用
⑴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传承与传播,促进文化普及,又处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⑵翻译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⑷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三、图书馆的成长
外国:
奴隶社会亚述图书馆: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书籍(泥版书)最齐全的图书馆。
中世纪: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保存古典时期的文化遗产。
近代:公共图书馆: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出现。
中 国:重视图书文献保存
官藏:史官(专门掌管典籍),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所。私家藏书:伴随私学出现;明清 出现藏书家和藏书楼。明中期范钦“天一阁”(代表)
中 国:公共图书馆:1909年京师图书馆,1916年 收藏 内务府立案的出版图书
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1998)→各地 各级各类图书馆
四、博物馆(院)的建设与发展
(一)发展历程——世界
约公元前290年,埃及亚历山大博学园——最早的“博物馆”
1683年,阿什莫林博物馆——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大英博物馆、卢浮宫
(二)博物馆发展历程——中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20世纪初,张謇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20世纪20年代,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
1925年,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建立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1948年,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国立南京博物院”。
1959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1960年,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作用
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品牌效 应;结合地方民俗,推动旅游业发展。
突出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成为国民教育学习基地。利用本馆的 文化资源,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
对外文物展出,向公众展现中华文明 的魅力,增加国际社会对华夏文明的 认可。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
课堂练习:见配套课件。
课堂小结:
全面认识我国文化传承中的各种载体
1.文字。自从秦朝书同文以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书写方式有变化但是字形基本没改变,使我们看古代典籍毫无障碍,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2.语言。各朝代语言类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新中国普通话的推广使语言交流更加方便,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服饰。服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4.书籍。书籍在传承文化方面,只要文字语言不断,就能发挥功效。
5.建筑。建筑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我们从存在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看到辉煌灿烂的文化。现代博物馆、博物院等同样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6.教育。中国文化自古重视教育,尤其是科举制度施行以来,教育成了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渠道。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趣味性比较强,教师应该广泛搜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等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2.时空观念:了解不同文化遗产形成的不同背景。
3.史料实证:广泛搜集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遗产相关史料,提高史料鉴别能力。
4.历史解释:对于已经掌握的史料,形成独立客观的认识,准确的评价文化遗产的意义。
5.家国情怀:通过广泛的认识不同地区文化遗产,了解我们国家文化遗产,从自己身边小事开始自觉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难点: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国家宝藏》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文博探索节目,由张国立担任001号讲解员
新课讲授: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比如古遗址、古墓葬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比如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传统手工技艺、社会风俗、节庆等。
1.保护原因
(1)文化遗产的价值
A、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
B、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C、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2)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灾害、战争、工业化、城市化)
(3)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可再生性。
庞贝古城,是亚平宁半岛古罗马的一座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但由于被火山灰掩埋,街道房屋保存比较完整,从1748年起考古发掘持续至今,为了解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2.经验措施
收藏文物(艺术珍品、宗教遗物、器物、字画、书籍等)并进行分类、著录。
19世纪开始,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
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1930年《中华民国古物保存法》,是中国第一部文物保护法。
新中国建立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对于一部分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或《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该公约还在不断完善中,如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并加以保护。中国加入了该公约。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旨在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特点
①历史悠久
②专业化:法律制度化、体系化
③渐进性:遗产数量增多、保护范围更广
④全方位:从中央到地方,个人、国家、世界
二、《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公约的全名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措施等条款。公约规定了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核和批准。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格予以保护。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坏变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考虑到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列为保护对象的财产的所在国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坏变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考虑到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列为保护对象的财产的所在国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名录》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外国: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雅典卫城,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长约280米,宽约130米,位于雅典市中心的卫城山丘上,始建于公元前580年。也称为雅典的阿克罗波利斯,原意为“高处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
古罗马城,奠基于前8世纪中期,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自发形成的,布局比较紊乱。市中心的建设有着光辉的成就。有蓄水池、城墙、中心广场,留有空地作为被敌包围时的粮食供应地。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古埃及于前13世纪建的神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1966年因兴建阿斯旺水坝,神庙整体迁移至高出河床水位的后山上,是世界文物建筑保护方式的成功尝试。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位于埃及东北部的尼罗河西岸。孟菲斯曾是古埃及的都城,已有5000年历史。金字塔距孟菲斯8公里处。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佛罗伦萨建立于公元200年,历史上一直是贸易和艺术中心(希望创立意大利国家艺术中心)。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佛罗伦萨建立于公元200年,历史上一直是贸易和艺术中心(希望创立意大利国家艺术中心)。
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
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长城(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春秋战国、秦、明等时期都修筑过长城,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明朝时期修筑的。 长城总长2.1万多千米。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明成祖时期建成。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余间。
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共有一、二、三号3个兵马俑坑。一号坑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约有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二号坑是秦俑坑中的精华,由四个单元组成,四个方阵由战车、骑兵、弩兵混合编组。三号坑是军阵的指挥系统。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全国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由龙骨山上的一系列洞穴组成,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该遗址是良渚文化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于2019年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甘肃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
课堂练习:见配套课件。
课堂小结: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师在讲这一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广泛搜集有关文化遗产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