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教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教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6 15:22:02

文档简介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从唯物史观角度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居民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时空观念:运用时空观念认识中西方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过程。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探究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居民,正确认识居住条件和环境与居民的关系.
4.历史解释:在掌握世界不同地区村落、集镇、城市兴起的史料之后,形成正确的认识。
5.家国情怀:了解中国古代著名城市,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难点:中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3千米丘陵西缘,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前10000—前7000)先民聚落遗址,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
新课讲授:
一、村落的产生
1.村落产生
(1)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生要求定居生活,便出现了房屋的建造,他们把房屋建在一起,在外面挖壕沟,建围墙,最早的村落就这样出现了。
(2)村落: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
(3)代表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2.古代村落的功 能或作用
半坡遗址呈椭圆形,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区内房屋密集地排列着,中间一座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居住地的周围有一条宽深各五米的壕沟,在居住区和沟外的空地上,分布着各种形式的窑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
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3.古代村落对人类的影响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房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系辞下 》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古圣王作为宫室。
——《墨子· 辞过》
①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②提高了生活质量
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便于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农村聚落逐步发展成为了集市......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适应手工业生产相对集中的需要和商人务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集镇。
——据张虎林《农村经济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第281页整理
二、集镇的出现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集镇兴起的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2.中国古代的镇
(1)原因: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2)历程:
①北魏时期出于军事的目的设置镇,此后的隋、唐、五代,镇也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②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常住人口的增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这些集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在集镇是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③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④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专门分工。
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嘉善干家窑镇“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盛泽镇丝织业兴盛。
明清四大名镇:汉口镇、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
3.西欧的集镇
①时间和国家:7世纪的英国(最早)
②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
③兴起的原因:商业贸易的复兴
④代表:伦敦、香槟、弗兰德斯等
集镇的类型:军事重镇、政治中心;工商市镇(贸易小镇)
集镇的作用:沟通城乡(过渡性),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
三、城市的产生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
1.城市的概念: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世界上首批城市一般都诞生在那些具有较为有利的灌溉条件,农业生产发达,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流域中下游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国等地区。
中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周代,随着城或市的发展与变化,它们才逐渐含有“城市”的意义。
2.中国古代的城市
①布局:
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②商朝:
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③周朝: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3.西方古代的城市
(1)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2)表现
①古希腊:(特点)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特点)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③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拓展:中古时期欧洲城市的特点?
(1)城市多为自发形成,很少有按规划建造的。
(2)城市中围绕着公共广场组织各类城市设施以及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
(3)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兴起和繁荣,使一些城市开始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
逐步成为自治城市。
(4)公共建筑(如市政厅拓展、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城市的产生与政治密切相关,一般都有城墙,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城市的产生,使得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3)城市的防御性设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设施的修建,有利于人类居住;推动城市化进程;
(4)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和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有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
村落、集镇、城市的关系: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民居的因素
(1)居住地的自然环境
(2)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3)宗教习俗、历史传统、国家制度和政策
2.两河流域的民居
(1)自然环境: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点
①建筑材料:
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支柱
②布局:
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结构都是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3.古埃及的民居
(1)建筑材料:
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保温。
(2)特点:
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4.中国古代的民居
(1)远古:
人们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数目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①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②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2)先秦以来
中国早期民居的特点:
①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木构抬梁结构。
(3)明朝
①结构: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中国古代是受礼法约束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在住的方面,自春秋以来,史籍上就载有等级限制......
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屋;在屋顶形式上,庑殿顶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歇山顶在唐代王及贵官、寺观都可用,宋以后只限王及寺观用,公侯贵官下至庶民只能用两坡的悬山或硬山屋顶;作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特点之一的斗拱也只限于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公侯以下仍不许用;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5.古希腊、罗马民居
(1)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古罗马后期的建筑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更多房间和列柱庭院。
(2)建筑材料:
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3)建筑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4)集体住宅
①原因:
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②表现:
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
③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6.古代北美的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一块地耕作两三年后便会迁徙到别处;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课堂练习:见配套课件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较为生疏,应该多展示图片,丰富学生认识。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了解城市居住环境改善和公共设施完善的原因及表现,把握城市进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2.时空观念:通过运用多样性史料、图片进行情景化教学,立足时空观念,了解城市进化的演进。
3.史料实证:知道城市化的内涵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服务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工业化推动了现代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器。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了解近代以来城市进化过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5.家国情怀:城市化适应了工业大规模集中生产的需要,促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城市化的演进;
难点:居住条件的改善与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ShoppingMall产生20世纪初,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盛行,掀起商业经营方式新浪潮,并逐渐以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旅游等综合性经营模式与完美环境配套风靡欧、美、日及东南亚国家。
新课讲授:
一、城市化的演进
1.概念: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聚集,乡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课堂探究:依据下列材料,总结影响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替代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图,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
——保 尔 ·芒图著 ,扬人根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一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六十年至八十年以前,英国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城市很小,只有很少而且简单的工业,人口稀疏而且多半是农业人口。现在它和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一样了:有居民达250万人的首都,有巨大的工厂城市,有向全世界供给产品而且几乎全部都是用极复杂的机器生产的工业,有勤劳智慧的稠密的人口,这些人口有三分之二从事工业。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材料: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
①圈地运动的推行;
②工业革命的开展;
③经济结构的变动;
④生活观念的改变;
⑤城市生活的吸引。
课堂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材料: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2万人,至1894年增至2351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直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商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材料三: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城市。
(1)鸦片战争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2)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3)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课堂探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材料见配套课件)
因素:
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②工业化迅速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③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
④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⑤国家城市发展政策的正确导向。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1.背景:城市的发展;建筑技术的革新
20居住条件的改善
(1)19C50S,美国人发明电梯
(2)19C70S,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
(3)20C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推广,私人卫生间快速普及。
3.生活服务更加便捷、丰富
(1)社区功能从慈善救济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
(2)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出现,并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整合。
(3)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公园、广场设施逐渐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
(4)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数量越来越多,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
4.意义:为人们提供极大便利;提高生活质量;建设和谐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1.西方城市基础设施发展
(1)背景: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
(2)西方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的表现:
①19世纪以来,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②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③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④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⑤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
2.中国城市化
(1)成就
①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
②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逐渐发展
③新中国成立后,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标准化和环保化
④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交通工具出行。
(2)特点
①近代发展缓慢、地区不平衡,受西方列强控制;
②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不断完善;许多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
工业化之后,伦敦的工厂如雨后春笋,高大的烟囱林立,处处浓烟滚滚,能见度极低。……(其他城市)正如恩格斯说的,“凡是可以用来形容伦敦的也可以用来形容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形容所有的大城市”。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呼吸系统的疾病,特别是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和气喘等,已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由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
2.贫富分化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19世纪,城市的工人住房拥挤昏暗,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3.交通拥堵
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隔,为解决远距离出行的交通问题,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
4.发展中国家
2005年居住在平民窟的人口比例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达到62%,在南亚达到43%。人口的拥堵、贫富差距的悬殊,伴随的还有犯罪率的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
发展中国国家同样经历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与此同时,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课堂练习:见配套课件。
课堂小结:
中国和世界的城市化必由之路
1.与工业化协调发展。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科学决策、统筹城乡规划。
4.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可以联系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