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近代以来交通发展的重要影响,认识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辩证关系。
2.时空观念:认识交通条件的改善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3.史料实证:能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分析并认识影响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理解古代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国家的诞生。
4.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图片进行情景化教学,使学生知道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建立的过程。
5.家国情怀:分析人类对海洋探索的意义以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难点: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中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故事说的是:刘邦取汉中后于公元前206年按大将韩信的计谋,派少数人修栈道,以转移镇守关中西部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沿着西边艰险的陈仓道(即秦栈),北出大散关,攻占了陈仓城,进军咸阳。
栈道是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通道,也是兵家攻守的交通要道,工程艰巨,路途险恶,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战国策·秦》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川陕之间的栈道始建于战国时代,拓展于秦汉两代.由于古代战火焚烧和2000年的蚀毁,古栈道留下斑斑痕迹,引人今人的感叹。
新课讲授: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古代交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
(3)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
——《剑桥中国秦汉史》
2.古代罗马的交通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3.古代中国的水陆交通
(1)陆路交通
秦朝:修驰道、直道、五尺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汉朝: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大通道。
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明清时期:古代交通受到近代因素的挑战
秦汉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弃,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简析秦汉时期道路修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积极: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③便利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消极: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3.古代中国的水陆交通
(2)水路交通
春秋时期:已有运河(506BC胥河,世界开凿最早的运河)
秦朝: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第一、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第二、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
隋唐大运河开凿的客观条件:
①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②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③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
大运河开凿的主观目的:
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③加强对江南产生粮食的漕运。
大运河开凿的作用:
①巩固了这中央集权大一统的政治局面;②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联系,也推动了区域沿岸经济发展,③成为交通枢纽和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4.西方古代的水陆交通
①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探索
(1)西汉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
(3)明朝:郑和下西洋
①时间:1405年到1433年
②概况:郑和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
2.古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1)新航路开辟之前:
(1)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2)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3)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2)新航路开辟:
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②哥伦布到达美洲;
③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④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3)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开凿运河
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由美国建造完成,1914年开始通航。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火车与铁路交通——火车的发明与影响
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中国铁路的发展
①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詹天佑主持修建,“人”字形路轨解决陡坡问题;
2.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轮船的产生与发展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③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
中国:
①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②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③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3.汽车的出现与发展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但在20世纪之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交通与社会变迁——影响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
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中国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课堂练习:见配套课件。
课堂小结:
随着物质的丰富,交流需要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人们铺设铁路、开凿运河,发明和改进汽车、船。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生疏,在讲课的过程中注意搜集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近代交通运输新变化的影响。
2.时空观念:了解中国和世界领域现代交通工具变化历程。
3.史料实证:广泛搜集交通运输变化的资料,提升史料鉴别能力。
4.历史解释:对于已经掌握的史料进行合理的解释,有对于现代交通运输变化有正确的认识。
5.家国情怀:了解中国在现代交通运输领域取得的新成就,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陆海空交通的发展、主要是20世纪以来水陆空交通的发展变化。
难点: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突出交通队人们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它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由于建设难度之大,它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它是哪一个交通工程?
新课讲授: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1.汽车
世界: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是世界上第一款量产车
中国:
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时,毛主席在中间插话时说:“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来开会就好了。”……东风轿车是中国第一辆国产轿车,诞生于1958年5月12日。……最大马力70匹,最高时速128公里,参考样车是法国的“西姆卡”,发动机以德国“奔驰190”为样机,仿造为主,自主设计。……1958年5月2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观看并乘坐了东风轿车,高兴地说:“坐了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摘编自“中国一汽”官网
2.高速公路
世界: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中国:1988年,中国大陆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
2017年,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预计到2030年,交通运输需求量、主要通道交通量或将有3-4倍的增长,10.6万公里的普通国道显然已不能支撑和适应。规划对国道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覆盖全国所有县的基础性公路网络,将会为社会提供一种更高标准的基本交通出行服务。为此,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今后十几年,中国将投入4.7万亿元,到2030年建成总规模约40万公里的国家公路网。其中,普通国道总规模约26.5万公里,将原有规划量翻了一番还多;高速公路约11.8万公里,增加3.3万公里。
——中研网
3.高速铁路
世界:196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中国: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到2020年,中国国内高铁规模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展望到2030年,在“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的基础上,形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实现省会城市高速铁路通达、区际之间高效便捷相连。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4.航运
航海雷达
是装在船上用于航行避让、船舶定位、狭水道引航的雷达
海事卫星通行系统
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的一种船舶无线电通信系统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份,中国承接新船订单2240万修正总吨,已经远超韩国全年1735万修正总吨,确定了2021年全年新船订单总量第一名的位置。全国承接新船订单同比增长182.6%,手持船舶订单同比增长35.9%,75家重点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7.1%,一改前期行业增收不增利的情况,造船行业业绩拐点初步显现。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以载重吨计和修正总吨计都保持世界领先,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3.1%、48.8%和44.7%。分别有5家、6家和6家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
——中研网
二、航空的发展
中国民航自成立以来,领导体制经过六次变动:一九四九年民航局成立时,建制属中央军委,行动上由空军司令部指挥,业务上归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领导;一九五二年四月,建制改属空军,各项工作均由空军领导;一九五四年十一月,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空军和国务院第六办公室分工领导;一九五八年二月,改为交通部部属局,由空军和交通部分工领导;一九六二年四月,又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空军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分工领导;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成为空军的组成部分,各项制度按军队的执行;一九八0年三月,再次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国务院直接领导。
—— 王乃天主编《当代中国的民航事业》
旅客吞吐量最大能满足1.3亿人次/年。2016年,它被英国《卫报》评选为即将竣工的”新世纪七大奇迹“之首。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建设在北京市大兴区与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之间的超大型国际航空综合交通枢纽。航站楼面积达到82万平方米,客机近机位137个,使其满足7200万人次的设计能力。
2014年12月大兴国际机场破土动工。2019年5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试飞正式开始,第一架试飞飞机降落大兴机场。6月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竣工验收。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
课堂探究—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明确提出首先要创造一些基本条件恢复交通运输。经过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修复了被破坏的交通运输设施设备,恢复了水陆空运输……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开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社会化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开创性探索,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
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交通运输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
1.新中国的成立提供政权保障。
2.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3.政府制定政策扶持交通运输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5.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创新进取。
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现代交通的影响:
通过交通,能够有效地跨地区调度经济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能够极大地丰富各地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同时,交通产业自身也创造国民收入,并直接带动旅游无烟产业的发展。
——《交通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从文明演进的脉络看,交通运输发展是人类追求交流联通的自由意志挑战时空阻隔的过程及结果,成为技术、经济、社会和文明进阶的重要标志。
——《交通运输发展的中国道路》
交通拥堵、航班延误、各类突发交通事故等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时间浪费、人员伤亡,不仅损坏自然生态系统,而且对人文环境造成混乱和伤害。
——《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探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交通工具变迁情况:
(1)最大便利:人流和物流时间缩短。整合了交通、仓储、通信、包装等行业的物流业,更快捷和精准地输送物资。各种交通网络将世界变成“地球村”。
(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市区面积扩大,使城市居民工作与生活更便捷。
(3)生活节奏加快:对时间的精准度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为了和新式交通运输的时间相配套,必须改变或调整自己的生活时间表。清光绪年以后,上海“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经过一段时期,人们迅速适应了新的时间,他们会把自己原来的生活时间和现在戴了手表以后的时间做好调整。那么,时钟及其所反映的时间观念,与轮船、火车、汽车一起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原来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制度,而新式的交通工具有固定的班次,要求人们去等候,依照时间走,标准时间成为近代的一种新尺度。
1937年1月11日京沪(南京一上海)特快列车,全程运行时间缩短为上行4时48分,下行4时50分,停靠苏、锡、常、镇四站,共有定点列车18对,其中客车12对,货车6对。行车密度,上海常州间15对,常州镇江间15对,镇江南京间14对,区间行车速度为每小时80公里。
——张雨才编著《中国铁道建设史略(1876-1949)》
(4)随着交通成本的降低和收入的增加,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使人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课堂练习:见配套课件。
课堂小结:
现代交通的影响:
通过交通,能够有效地跨地区调度经济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能够极大地丰富各地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同时,交通产业自身也创造国民收入,并直接带动旅游无烟产业的发展。
——《交通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从文明演进的脉络看,交通运输发展是人类追求交流联通的自由意志挑战时空阻隔的过程及结果,成为技术、经济、社会和文明进阶的重要标志。
——《交通运输发展的中国道路》
交通拥堵、航班延误、各类突发交通事故等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时间浪费、人员伤亡,不仅损坏自然生态系统,而且对人文环境造成混乱和伤害。
——《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探析》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的内容与现在的生活比较贴近,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对现代交通工具的影响进行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