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利用本课题,让学生对比理解古代与近代医疗,中国与西方医疗的差异,突出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医疗卫生的先进与落后。
2.时空观念:让学生标记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培养学生对史实时空观念的理解。
3.史料实证: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等相关史料,让学生明白历史结论应遵循论从史出,切记假大空,培养学生的实证素养,证据素养。
4.历史解释:本课中出现了大量的医学专有名词,通过解释,让学生理解专业概念,夯实相关基础知识。
5.家国情怀:通过最后提出的课外拓展,让学生反思中医问题,肯定中西结合的正确方针,努力发扬中医学,争做爱国爱家的四有好青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今中外疫病的流行及影响、中医药的成就
难点:近代西医在中国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疫情暴发后
钟老紧急奔赴武汉时
在高铁餐车上小憩的照片
新课讲授:
一、历史上的疫病
概念解读——疫病
内涵: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特点:①传播速度快 ②范围广 ③时间长 ④危害性大
(一)瘟疫概况
1.中国
①商:殷墟甲骨文已有“虫”“蛊”“疟疾”“疾年”等文字的记载。
②两汉:是中国古代疫情较为严重的时期,两汉疫病流行次数为50次,汉代平均约8.52年发生1次疫情。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瘟疫高发期。魏晋南北朝时期362年中至少有76年发生过疫灾,平均4.76年发生1次疫灾,疫灾频度为21%,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疫灾高峰期。
④唐:瘟疫低发期。
⑤两宋时期:瘟疫发生比较频繁,北宋的168年里,至少有59年发生过疫灾,南宋的152年里,仅都城临安一地就爆发了15次大瘟疫。
④明代:疫情高发期,总的疫灾次数在330次以上,其中大的疫情发生了75次。明代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这场瘟疫给明末历史带来影响。
⑤清代:疫情高发期,康熙皇帝罹患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1856至1900年,云南86县流行鼠疫,死亡人数超过73万人。
1884至1953年,福建57个县、市71万多人死于鼠疫。
1887至1919年,内蒙东部52万人死于鼠疫。
1910至1911年,东部鼠疫,黑龙江、吉林死亡2万多人;同期,肺炎流行,死亡6万人。
1917年,内蒙古流行肺鼠疫,波及6个省市,死亡1.46万人。
1920至1921年,东北第二次鼠疫流行,死亡9300多人。
1928年,内蒙西部鼠疫流行,波及17个县、市、旗,死亡3039人。
1929年,8至9月,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发生霍乱,死亡3000人。
1932至1934年,吉林鼠疫流行,死亡3243人。
1933年,9月20日,东北两个城市鼠疫,死亡1000多人。
1933年10月1日,中南地区发生可疑疫病,造成5万人死亡。
1942年,北平、西康等12省市流行霍乱,死亡2.8万多人。
1946年,11月香港,820人患天花,死亡530人。
1947至1948年,内蒙古东北部18个县市鼠疫流行,死亡3万多人。
1952至1953年,辽宁西部疟疾暴发流行,死亡268人。
——摘引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瘟疫不完全简史》
2.世界
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最鼎盛的时代,雅典近1/2的人口死亡。
安东尼瘟疫——帝国转折公元2世纪,天花和麻疹,罗马帝国两位皇帝丧生,近1/3的人口死亡。
查士丁尼瘟疫—复国梦想的破灭,公元6世纪,鼠疫,每天数千人死亡,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居民死亡。
14世纪黑死病—上帝之鞭鼠疫,欧洲人口死亡1/3至1/2,成为文艺复兴的重要背景之一。
美洲大瘟疫——征服者的秘密武器公元16世纪,腮腺炎、天花等,印第安人近九成人口死亡。
斑疹伤寒——打败拿破仑的瘟疫19C在拿破仑大军中传播的流行性斑疹伤寒,毁灭了拿破仑的军队
霍乱——游荡的幽灵在19世纪的百年间,霍乱的6次大流行造成的损失难以计算,仅印度死者就超过3800万人。
西班牙大流感—战场之外的战争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 2千5百万到4千万人死亡
(二)疫病的影响
课堂探究:依据下列材料,总结影响。
在黑死病以前的二三百年时间里,欧洲各国政府都在艰难而缓慢地发展着管理机构,训练着所需要的各级官员,突然间数以万计的训练有素的官员被瘟疫消灭了,大批官员死亡,使公共治安、法庭审判、甚至日常生活秩序都陷入瘫痪状态中。另一方面,幸存的普通民众也在绝望中转向了狂饮暴食和恣意纵欲。毁坏劳动成果,谋财害命、欺骗、通奸、盗窃,已成通常之事。
——选自张绪山《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这场瘟疫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禁欲主义逐渐退出,人文主义逐渐兴起,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中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人类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探索人性结构中的理性与非理性,追求平等与自由权,张扬人文主义,提倡社会的主宰是人而不是神。一些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得以酝酿和传播,促使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
——选自李荷《灾难中的转变:黑死病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过去的医疗体系主要是固守已有的传统和知识,尤其是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等的理论知识,不求实践和研究新问题。但黑死病后,医学开始走向职业化。医学的进步表现在医学哲学和机构开始发展,而且医药学变得专业化;公共卫生和健康开始发展,这些公共机构报告流行病的情况,负责实施隔离,出现了专门对付瘟疫的医生。
——选自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影响:
1.经济:大量人口死亡导致劳动力缺失,生产停滞,经济衰退,饥荒
2.政治: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国家衰落;重要历史人物丧命,威胁政权统治;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发生,导致王朝更替。
3.思想:冲击了旧的思想秩序,促进了新思想的萌芽;由于社会混乱,宗教变得更加活跃。
4.医疗:客观促进公共卫生意识加强、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
5.军事:士兵大量死亡,导致战败;军队行军将疾病传播到各地;因战乱出现的难民流动,扩大了疾病传播范围,使疫情更加严重。
(三)人类应对瘟疫的措施
1.重视公共卫生
(1)古罗马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2)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2.防治疫病
(1)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2)中国古人发明的人痘接种防治天花,明代中期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3)建立疫病救治机构,隔离疫病患者。
(4)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降低天花的发病率。
(5)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发展迅速。法国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6)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二、中医药的成就
扁鹊
扁鹊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善于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名闻天下。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
它成书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东汉至隋唐时期仍继续修订和补充,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千金方》
《千金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是唐朝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中医学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所著的集中国16世纪前本草学大成的中医典籍,属《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该典籍于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定稿,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
2.新中国成立后
①中西医结合,使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②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和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③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开发中成药制剂。
成就:屠呦呦团队从青蒿素中
分离出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由于当时主要传人的只是浅显的解剖生理知识,而且西医在临床治疗技术上并不优于中医,故影响不大。西医开始对中国医学发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牛痘接种法以及西医外科和眼科治疗技术的传入,随着西医传入的扩大,近代西医学的成就相继引入中国,从而为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背景
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表现
①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②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显微镜对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进行细致观察。
③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实
验药理学。
西医人才的培养
教会医院的建立
(3)近代西医的传播对我国医疗卫生发展有何影响?
建立教会医院;医疗技术的传入: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
西医院校落成,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西医人才。
凭借消毒、化验等手段,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城市的公共卫生逐渐发展起来,科学处理垃圾与粪便,推广自来水,监督食品卫生,成为政府的公共职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西医汇通”的历史原因;
材料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我国人逍术的启发下,发明了牛澶接种术,后由船医皮尔逊传入中国,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传入中国,1890年,李鸿章在《万国药方》序言中提出“倘学者和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从此,清政府派出留学生专门学习西医,并大量翻译西方医学书籍。1892年,清末名医唐容川旗帜鲜明地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口号,很快得到中医药界的认同与支持……1949年建国后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倡导中西医结合。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历史原因:
①传教士的作用(西学东渐)
②晚晴西方文明的冲击,西方医学文化的传入③多种形式的中西医学交流④洋务运动的开展⑤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课堂练习:见配套课件。
课堂小结:
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习近平在2019年对中医药工作作出指示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对于课程内容,素材史料之多,在一节课时上能否完成,在设计上是否需要做一定的修改删减,这也是需要再在实践中好好总结的一个问题;学生水平,学生层次能否达到本课设计的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时空观念:梳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过程,认识这一发展变化过程。
3.史料实证:广泛搜集关于现代医疗卫生发展的史料,特别是结合新冠肺炎发生以来的资料。
4.历史解释:对于现代医疗卫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正确的认识。
5.家国情怀:学习新冠肺炎发生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感悟抗疫精神,提升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难点: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治疗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的谈判,在漫长的一个半小时的谈判中,总计八轮报价,从53680元/瓶砍到了33000元/瓶,砍价幅度近4成
要知道的是,这个注射液在几年前还是70万元/瓶,可想而知国家在为这小部分患者群体做了多大的努力,才能有现在如此之大的降价空间。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除了频繁出现的“努力”,“再努努力”,“尽最后的努力”,“我们一起努力”之外,最让人动容的就是医保局姐姐的那句“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放弃”。
新课讲授: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一)概念: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
(二)西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20世纪中期以来,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
(2)公共卫生监督工作也取得很大进展,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2.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其药品供应也得到了基本保障。
(1)城乡居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收入,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3.二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
(1)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三)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材料一: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免疫计划,目前我国实施的基础免疫计划中有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减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儿童可以免费接种这些疫苗。
材料二:2009年3月,我国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改革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材料三:2017年,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到4小时内,并具备了在72小时内检测300余种病原体的能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1)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
(2)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
(3)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2.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发展。
(1)我国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2)药品供应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有效缓解了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双十一到了,各类商品都在降降降。可如果要问双十一降价哪家强?哪家心最诚?心脏支架一骑绝尘!从均价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2020年11月5日,我国首次冠脉支架集中采购在天津进行,本次集采产品为铬合金载药冠脉支架,均价从1.3万下降至700元左右。
——2020年11月6日《长江日报》
分析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雷神山医院共设床位1500张,分别为2个重症医学科病区、3个亚重症病区及27个普通病区,除重症病区外,病房均为2人间。医院配有CT、床边超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艾克膜、床边血气分析仪、有创无创呼吸机等必需的设备,并实现CT和心电的远程诊断运输。
——人民网《武汉雷神山医院各项准备工作有序进行中》
为降低医院运转负荷、避免交叉感染,1月27日,百度开通肺炎类问题免费咨询通道,接入了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微医、春雨医生等多个医疗健康咨询平台,由超10万公立医院医生为全国用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在线咨询服务。
——经济日报《避免交叉感染,超10万公立医院医生在线问诊新冠肺炎》
奉贤区市场监管局在检查上海诚康大药房有限公司万顺路店时,发现当事人零售货架上的“双黄连口服液”价签上标示价格为79.4元,查看系统销售记录,该药品零售价格远远高于此前销售的34.3元零售价格。对当事人涉嫌哄抬物价的违法行为,奉贤区市场监管局已立案调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监管”第四批涉及口罩、消毒液等违法典型案例被集中曝光》
截至7月31日,医保结算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17.3万人次,结算费用约18亿元,其中基本医保支出12.7亿元。
——央视网新闻《药品目录调整“进行时”12种新冠肺炎治疗用药成为“准医保药品”》
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紧急加建并完善了其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分别在10天、18天内交付使用,有力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生命健康的基本权利。
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线上问诊、复诊、开药等业务已成为未来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的药品供应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各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购得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药品需求。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状况
1.世界:
(1)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威胁人们健康的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
(2)许多国家把防疫工作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乃至较彻底的消除;
(3)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4)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
2.中国:
(1)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2)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8年的77岁,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3)积极应对病毒的挑战,有效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等疫情。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世界:
(1)二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
(2)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
(3)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2.中国:党和政府把公共卫生事业当作一件大事,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发动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它体现出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国际社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世界各国人民就一定能够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习近平
(三)医疗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的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
2.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提倡对精神障碍早发现、早治疗,促使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而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方式预防精神疾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生活,从而实现身心幸福。
课堂练习:见配套课件。
课堂小结: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国际社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世界各国人民就一定能够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习近平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所涉及的内容与现在社会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结合时事新闻。